中考化学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考点5物质的变化与性质4化学反应1反应前后的变化情况元素质量守恒和计算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物质的构成与组成(全国通用)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物质的构成与组成(全国通用)知识点一、分子、原子和离子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2.分子(由原子构成)(1)定义: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①体积、质量都很小;②总是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如花香四溢、酒精挥发等;③分子间有间隔,如天然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①实验装置(如图)②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
③解释:烧杯B中浓氨水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
④实验结论:分子总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3.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4.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Ca2+、N H4+等。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C O32−、Cl-等。
5.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用“+”或“-”表示离子的正负电性,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数字为1时,可忽略不写。
意义:如3Mg2+,“3”表示3个镁离子,“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知识点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结构原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总结:①原子内部不是实心体,很多是“空”的;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③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时)≈质子数+中子数;⑤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不写也不读。
2.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氧原子为例):小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知识点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现象多表现为形态、状态等的变化多表现为放热、生成沉淀等的变化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知识点三、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毒性等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知识点四、四种基本反应类型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定义通式特点基本反应类型A+B→AB二合一或多合一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一变二或一变多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A+BC→AC+B单换单、强换弱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CB双交换、价不变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注意】①发生复分解反应要满足的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②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它是特指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2.其他反应类型定义实例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其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C+O 2CO 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走的反应(其中能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 )CO+CuO Cu+CO 2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1.(2023•自贡)水是重要的资源,城市里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
2020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专题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

2020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专题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考点必读1.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能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能量变化表现形式。
知识梳理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3.【要点诠释】发光、放热、变色、气体放出、沉淀析出等现象,能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不是充分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才是根本的依据。
考点二、物质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光泽、味道、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活泼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
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则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要点诠释】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如甲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铜、石墨等物质有导电性,可作导体。
考点三、化学反应的分类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1)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A+B)(2)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AC+B)(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CB)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四_物质的化学变化)

AB→A+B
3、置换反应: A+BC→AC+B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 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4、复分解反应:AB+CD→AD+CB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生成 新的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第二单元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量定律
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 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发生变化: 元素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
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物质种类和分子种类 可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反应必须是真 实存在 ②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元素 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 2、书写步骤 写 配 注 等
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表示什么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参 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第一单元 认识几种化学 反应及其基本特征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即反应 前后分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微 粒的间隔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反应的实质 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 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基本反应类型(共四个)
1、化合反应:由多变一 2、分解反应:由一变多 A+B→AB
m=ρv
注:代入的质量是参加反应(或生成物)纯 净物的质量,单位要求一致,若不是纯净物 的质量则要换算为纯净物的质量进行计算。
2、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 粒个数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 的质量比(相对质量之比)
三、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1.已知反应物质量求生成物质量 2.已知生成物质量求反应物质量 3.有关混合物的计算 物质的质量分数 = 纯 物 质 的 质 量 ×100% 不纯物质的质量 (纯度) 4.有关气体体积与质量间的换算
中考化学 第三天 化学知识点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首先在初中化学学习中里面我们把它分为四大部分,这样清楚并且条理性强!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化学用语)二、物质的分类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四、溶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一)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1.2.3.三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关系:(二)几个决定和几个等式1.决定(市常考!)(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2.等式(1)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在原子中)(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离子所带电荷数=其化合价数值(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等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注意化学用语的规X使用)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答案为D。
例2.根据《生活报》报道,目前小学生喜欢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长期使用易引起慢性中毒而头晕、头疼,二氯甲烷就是其中的一种。
下列关于二氯甲烷(CH2Cl2)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气、氯气组成的B.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C.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两个氯元素组成的D.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二个氢原子、二个氯原子构成的答案为:B。
例3.根据下图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填序号,下同)____。
(2)表示同一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
(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____,易获得电子的粒子是____。
答案为:(1)BDF (2)EF (3)CE例4.将元素、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或电子分别填入下列有关空格内。
2019年中考化学各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 1/5 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 2 约占 1/5 ,可支持燃烧;
N2 约占 4/5 ,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 1/5 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 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 1/3 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 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 用手拿住
( 3)原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和分子性
质一样)。
( 4)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 原子质量 的 1/12 为标准,其他 原子质量 跟它相比较所等
到的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 数。
2、元素
( 1)元素:具有相同 核电荷数 (即核内 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 CO、SO2、氮的氧化物) 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 CO、SO2、NO2、O3 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三(精选3篇)

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三(精选3篇)1.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三第1篇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12、三大化学肥料:N、P、K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全为混合物)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22、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2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
2021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 ---2 重难点归纳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①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如:冰融化为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胆矾的研碎,汽油挥发,碘升华,蜡烛融化等②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
③本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主要是指形状改变或三态变化。
④伴随现象: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①定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②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③本质:分子或粒子本身被破坏,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粒子。
④伴随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4.特别提醒①爆炸有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如:火药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生成了新物质。
瓦斯爆炸、轮胎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原子弹爆炸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②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电灯通电发光放热不是化学变化。
③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浑浊的泥浆水放置较长的时间会产生沉淀。
④有变色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红墨水加水稀释后颜色变浅。
⑤产生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干冰升华、碘升华。
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①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②性质的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③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①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②性质的确定:通过化学变化来确定。
③内容: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方法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4.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例如:因为铜有导电性所以铜可以做导线。
因为导线是用铜做的所以这个用途利用了铜的导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