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合集下载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

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

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

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5.地震活动标志:6.火山活动标志:7.遥感标志: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新沉积物标志: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标志(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关系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关系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关系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各种构造元素所形成的总体特征。

地震活动是地球表面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本文将讨论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一. 地质构造对地震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是地震活动的基础和直接影响因素。

它通过影响地壳的应力、破裂和变形,进而引发地震活动。

1. 断裂构造断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形式之一。

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在地壳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和位移,导致地壳变形和能量的释放。

当断裂积累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地震。

因此,断裂构造对地震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2. 地块运动地块运动也是地震活动的重要驱动力。

地球的地壳由几块大型地块组成,这些地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运动。

当地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地块的运动性质和速率对地震活动的发生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3. 地壳变形地震活动与地壳的变形密切相关。

地壳的变形包括伸展、挤压和剪切等形式,这些变形会导致地应力的重新分布和集中,从而引发地震。

例如,伸展型的构造会导致地壳发生断裂,挤压型的构造会引起地震的聚集。

二. 地震活动对地质构造的影响地震活动对地质构造也有相应的影响,它能够改变地壳的构造特征和形态。

1. 构造的改变大型地震活动会破坏或改变原有的地质构造。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壳发生破坏和位移,从而改变原有的地质构造。

例如,地震引发的断裂可能会形成新的断层,改变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

2. 地质环境的调整地震活动能够调整地质环境,改变地层的分布和状况。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会产生冲击波、扰动地下水位和改变地下介质的性质,从而影响地层的形成和演化。

这种地震活动对地质构造的调整性影响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形成新的地质构造特征。

三. 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的相互关系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地震活动是地质构造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1. 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相互制约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相互制约,地震活动不仅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同时也对地质构造产生作用。

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

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

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吴富江;毛素斌;钟千秀;杨明桂【摘要】本文以新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总结的地质构造新成果为基础,结合江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记录,对江西省新构造格局、地震活动特点和动力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江西省地震震中分布与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北东向的幕阜山一罗霄山地震活动带和怀玉山-武夷山-九连山地震活动带的南部。

进一步理清了江西省主要的破坏性发震断裂和主要发震地区的构造环境,为优化地震区划、地震监测和防震工作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华东地质》【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9页(P97-105)【关键词】江西省;新构造格局;地震断裂带;地震分布规律【作者】吴富江;毛素斌;钟千秀;杨明桂【作者单位】[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330030;[2]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昌3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自晚中生代以来,江西省经历了燕山期强烈的陆内活化造山和造山后与喜马拉雅裂谷期的强烈伸展。

古近纪末结束了断陷成盆活动,至新近纪进入新构造活动时期,地壳活动趋缓。

江西省处于弱隆起活动构造区[1],长期形成的密集断裂网络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但部分断裂或断裂带迄今仍有活动,在形成丰富地热资源的同时,给地壳的稳定性带来了影响,特别是赣南、赣西北有多条引发破坏性地震的断裂带。

江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于1982年编制的1∶1000000江西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规律图及说明书、《江西省地震志》 [2]、《江西省地质矿产志》[3]、《江西生态》[4]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2)等,先后总结了江西省新构造与地震活动的规律。

笔者在研编《江西省环境地质志》工作中,根据新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总结的区域地质背景,结合新构造运动和江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记录,对江西省内发震断裂作进一步研究,分析断裂控震作用特征,取得以下认识,与地震地质界同仁讨论。

地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地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地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隐藏着许多深奥而神奇的秘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状结构,其主要由带电粒子组成的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核心部分,有一个外核和一个内核。

外核由熔化的金属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固体金属铁和镍构成。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指地球表面的变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中产生的各种运动,包括隆起、下陷、抬升、断裂等。

地球表面的大片陆地和海洋地壳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传导和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地壳板块的运动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扩张型和收缩型。

扩张型运动是指板块之间产生裂缝,并有新的岩浆从地下涌出填补裂缝,形成新的地壳。

收缩型运动则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形成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2. 地震活动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其产生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而引起。

地震的原因有地壳板块断裂、地壳板块碰撞和地壳板块滑动等。

地震活动不仅造成了人类的生命财产损失,还会对地球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土壤液化等。

地震活动还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波形特征,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研究地下的构造和岩石分布,进而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

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对地球的内部结构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而对地壳运动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地震等地质灾害,还可以为地质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地球这个我们生活的家园。

只有充分了解地球的内部,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质学名词解释 七

地质学名词解释 七

地质学名词解释七一、名词解释(30个)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岩在固结成岩的过程中主要发生下列: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

其中压力可分为静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

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称为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地壳发展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断层: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地质构造:指由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的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3 新构造运动

13 新构造运动

地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
(可主要分为水库蓄放水和抽注液诱发地震)。在我国,
火山地震本世纪以来仅见于长白山,强度较小;绝大多 数地震为构造地震,强烈一般较大(最大可达8.9级)、 震源深浅不一(2-600km),波及范围较广,造成的损失 大;诱发地震一般强度小(最大为6.1级),震源一般较 浅(小于6km),波及的范围较小,因而造成的损失相 对较小。
火山
火山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定性法
地球物理探测
定量法
地球化学测量 形变测量 地震学方法
地质构造法
地貌法
考古法
新构造研究方法的应用时限
研究方法 地质法 定 地貌法 性 法 历史考 古法 定 量 仪器法 法 N Q1 Q2 Q3 Q4
1000a
100a
地貌法-河流地形研究
地貌法-河流阶地研究
大面积隆起相反,这一类构造主要由分析平原(或盆地) 上第三系-第四系沉积厚度等值线或被上述地层掩埋的古
地形面起伏来识别。
断块构造:断块构造是指新构造运动产生的盆、岭相间 的地貌-构造形态,与大面积隆起相比,断块构造的两相 邻断块具有地形高度和沉积两方面的明显差异。祁连山 山地顶部保存有抬升的不同时期夷平面,或同一时期夷 平面被断开后处于不同高度。
地震
火山活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火山灰、火山气体 → 气溶胶 → 阳伞作用 → 天气降温多雨 (短 时间) 火山喷出的大量CO2和其它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 → 增温 有害气体硫及卤族元素与臭氧化合 → 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洞 赤道区的火山活动 → 引起厄尔尼诺 冰期、间冰期与火山活动的关系 → 火山活动与气候变化周期有 一定的相关性。从长时间尺度衡量,火山活动多发生在间冰期而 在冰期比较消沉。如,南极洲在大冰盖形成之前,那里的火山活 动一直比较强烈,而到了大约36 Ma以后冰盖开始形成,火山活 动却销声匿迹。是火山活动促使气候变化还是气候变化影响火山 活动?也需进一步研究。

9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

9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
其中对王良断层活动性评价曾有很大争议。王良断层 在大坝下游6.5km处,走向北300东,长约10km,可见露 头断续延伸5km。根据王良断层错动了砾石层(N2~ Q1),1960年曾记录到两次小地震,故王良断层被认为 是一条活断层,还可能诱发水库地震。
6.5km
300 长10km
因此应如何评价该断层的活动性? 经调查并在断层北段秦家门作了断层探槽,
三、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
(一)新构造运动的类型
1.垂直运动
以 mm/a 计
2.水平运动
以 cm/a 计
3.板块的旋转运动
4 . 关于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关系的讨论
(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 1.新构造运动的似速度 (1)似速度是一种平均值 (2)似速度是一种综合值 (3)似速度通常小于真速度 2.新构造运动的真速度:瞬时速度
我国地震空间上的带状分布(图13-5)
东南沿海及台湾省地震带。 属环太平洋地震带
郯城---庐江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 横贯中国的南北地震带 西藏--滇西地震带。
属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
(四)地震标志
1.地震分布带 2.地震与断层
地震开始约经过50秒后,第一个 断层开始移动,10秒后第二个断 层开始持续约60秒的移动,摇晃 可能持续了约2分钟。因为断层 的移动距地表很近,从而加大了 灾害。在震中附近地表出现了约 7米的地面错位。
(一)地质表现 (二)地貌标志 (三)沉积物标志 (四)地震标志 (五)火山活动 (六)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一)地质表现 1.新地层的变形和变位 2.构造破碎带疏松,未胶结,构造岩新鲜 (二)地貌标志 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 图13-2 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

了解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

了解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

了解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构造和运动过程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了解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运动情况。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一、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被分为多个大板块,这些板块是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发生的区域。

构造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运动的过程。

1.1 引言地球的外壳被分为七大板块,分别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它们相互之间通过地壳运动而不断变化。

1.2 板块运动的类型地球板块运动包括三种类型,即边界之间的相互推动、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

1.2.1 边界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推动是指两个板块相互分离的运动模式。

当两个板块分离时,地壳中的熔岩从地下升起并冷却形成新的岩石,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底扩张。

1.2.2 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板块之间的碰撞是指两个板块冲突的运动。

在板块之间的碰撞过程中,地壳会被挤压和堆积,形成山脉或者地震活动。

1.2.3 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板块之间的滑动是指两个板块之间没有相互碰撞或者推动,只是平行滑动的运动。

这种运动可能导致地震活动。

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会带来剧烈的地面震动和巨大的破坏力。

地震活动与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2.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地壳震动现象,是物质在地壳内传播的结果。

地震活动是地壳板块运动的一个重要表现。

2.2 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和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化。

当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推动或者滑动时,会产生地震活动。

2.3 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根据地震震源的深度不同。

同时,地震的强度也可以根据破坏程度进行分类。

2.4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对人类、设施和环境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第二种是分异很小的“破裂构造”。这种构造断块间差异
一、新构造运动
不大,运动幅度较小。但仍然具有强烈的活动性,表现为沿
断裂带有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及温泉等。中国东部沿海地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区很多构造具有这种特点。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 因类型
四、地震强度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规律
一、新构造运动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大范围内由升降运动所形成的构造。面积可达 102km2或更大。这类构造常伴有断裂构造,或在 核部或在翼部形成补偿性地堑。有的则形成单斜
状隆起。内部运动幅度的不同,可通过年青地层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 因类型
或夷平面等地形有规律的倾斜变形表现出来。
四、地震强度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规律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 因类型
年轻沉积物遭受挤压形成一系列平行排列的长垣,短
轴背斜构造或拗曲,这些表层褶曲在深部往往转变为 断层。
四、地震强度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规律
六、地震预报
图 4-111 挤压褶皱构造 据杜恒俭等,1981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
六、地震预报
大面积的拱形构造,既可以是上升运动形成的正
向构造,也可以表现为下降运动造成成的负向构 造。
一、新构造运动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2.断块构造Biblioteka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断块构造的断层绝大部分是老断裂在新构造时期重
新活动的。
一、新构造运动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 因类型
六、地震预报
一、新构造运动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3.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和新生性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从新、老构造运动的关系来看,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
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地壳无时不在运动,但地壳运动具
一、新构造运动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有阶段性。新构造运动是在老构造运动的背景下活动的。 因此,新构造运动一方面继承了老构造运动的特点,使 之具有继承性;同时又对老构造进行改造,或形成新的 构造,具有新的特点,称为新生性。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 因类型
四、地震强度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规律
六、地震预报
新构造运动的垂直升降运动的方向、性质及强度等 方面在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
一、新构造运动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2.新构造运动的类别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一、新构造运动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 因类型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一、新构造运动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 因类型
四、地震强度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规律
六、地震预报
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称为地震。一般地震指自然
作用产生的震动,它主要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和释放 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 新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人为的原因也可以造成 地震,称为人工地震。
一、新构造运动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一)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1.新构造运动的方向与速度
一、新构造运动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 因类型
四、地震强度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规律
六、地震预报
从运动方向来看,新构造运动既有垂直升降运动
又有水平运动。而且水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甚至比 垂直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还要大得多。
四、地震强度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规律
从运动的类别来说,新构造运动既有
断裂变动也有褶皱变形。断裂变动非常普 遍,不仅在褶皱地带,而且在新老地台上 也十分发育。断裂变动与地块升降的结合 表现为普遍的断块运动,这是新构造运动 的特点之一。
褶皱变动包括大范围的拱曲变形及规
模很小的沉积层褶皱变形,后者局限在一 定的地带。
一、新构造运动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新构造运动中的垂直升降运动和老构造运动一样, 具有明显的振荡和节奏性。一个大的地壳上升或下降
运动是由次一级的振幅较小,周期较短的振动所组成。
一、新构造运动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而这些次一级的振动又由振幅更小,周期更短的振动 所组成。升降运动的速度也是变化的,有时很快,有 时缓慢。这种速度上快慢的交替,也是新构造运动的 基本性质。
构造为主。褶皱则主要表现为大面积平缓的拱形 构造。小型褶皱是由于断块运动挤压新沉积物而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 因类型
产生的。
四、地震强度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规律
六、地震预报
一、新构造运动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1.大面积的拱形构造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构造内部差异性小,核部运动幅度最大的一种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 因类型
四、地震强度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规律
六、地震预报
一、新构造运动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二)新构造类型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变形——新构造,
不仅可以通过地层变形变位表现出来,而且也通
一、新构造运动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过地形表现出来。 从中国的构造情况看,以断裂及伴有断裂的
六、地震预报
图 4-109 断块构造 a.差异性断块构造;b.破裂构造
据杜恒俭等,1981
一、新构造运动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3.挤压褶皱构造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这种褶皱的规模一般较小,在地形上表现不明显。
其成因,一般认为是由断裂错动派生的次一级构造,
一、新构造运动
常与大幅度差异性断块构造伴生。由于断块的升降使
四、地震强度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规律
六、地震预报
断块构造在中国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种是
大幅度具强烈分异运动的差异性断块构造。相邻两断 块的断距很大,往往把原始夷平面断开,使同一级夷 平面处于不同高度。在地形上表现为高耸的断块山地 与断陷盆地相间。
一、新构造运动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影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与地震
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为:
一、新构造运动
浅源地震——深度0~70km; 中源地震一一深度70~100km;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深源地震——深度超过300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