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杨大新
广西新构造分区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广西新构造分区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李伟琦
【期刊名称】《华南地震》
【年(卷),期】1989(009)004
【摘要】通过分析广西新构造运动类型、性质、幅度、强度等差异,将广西新构造划分为5个区,9个亚区。
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与新构造分区特征有一定关系。
新构造分区与地震区带划分吻合较好。
广西的地震主要发生在新构造差异运动较强的区域。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李伟琦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6
【相关文献】
1.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北山预选区新构造运动分区与中、强地震分布特征 [J], 云龙;王驹;杨晓平;宋方敏
2.云南新构造年代学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J], 毛玉平;吴伯黔
3.日本本州地震活动特征和新构造之间的关系 [J], 尾池和夫
4.日本本州地震活动与新构造特征关系 [J], 尾池和夫;何玉林
5.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J], 李华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4)、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指因受新构造运动的 挤压作用,常沿盆地边缘产生一系列的小褶皱和逆断 层。
(5)、活动断层:则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
而我国的断断裂非常发育,且活动很强,常导致大地 震发生。表现为南北差异,东西有别。
3、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1)、地质构造标志:主要有褶皱、断层、 节理、岩层倾斜及底层不整合等,尤其是在新 近系和第四系中的构造变形能清晰地显示新构 造运动的特征和发生的时间。例如,新构造的 褶皱多宽缓,变形较弱,底层倾角较小,明显 不同与老底层的褶皱。 (2)、地貌标志:在地貌上的反应则非常直 观,在野外可直接进行贯彻和测量。例如水系 的弯曲、洪积扇的迁移等。
一、课本内容讲解
内容结构 1.概念
2.类型
3.标志
4.特征(中国)
5.研究方法
1、概念
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其 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基本形式有两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区别老构造在于:时间上短暂,是塑造现今地貌最 新的内动力因素;方法上科技辅助,在老的研究方法 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体现现代研 究技术貌、洪积扇地貌、 岩溶地貌、夷平面和海岸地貌
(4)、历史考古法,则是依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材 料来研究历史时期以来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5)、遥感解释法,则是对新构造运动特别是断 裂的判释有良好的效果。从而弥补了野外工作的 不足。随着科技的进步,此种方法将越来越多的 被人们利用。
5、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新构造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决定了其研究方 法的多样性。常见方法有定性法(地貌法、地质法、 历史考古法生物地理法和航卫片解释法)和定量法 (主要有天文法、大地测量法、地球物理法和水文 法)。在新构造运动中特征各异,各方法侧重点不 同,故在研究中硬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新构 造的关键问题。 具体的方法如下: (1)、定量法包括:天文法、大地测量法、地球物 理法、地震法、水文法 (2)、地质学法主要用于:新构造行迹研究、第四 纪沉积相和厚度研究、碎屑矿物研究。
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

作者: 雒义凡
作者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 2016年 第3X期
主题词: 新构造;活动构造;地震地质
摘要:地质工作是测评自然灾害发生与否的重要方式,也是为公路桥梁建设提供数据依据的重要保证。
而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的工作是测量地震危险性的最为基础的工作,在维护社会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三者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安徽巢湖和青海玉树的活动构造做了简单介绍,提出几点相关建议作为参考。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一、新构造运动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一、新构造运动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 概念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 因类型 四、地震强度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规律 六、地震预报
新构造运动中的垂直升降运动和老构造运动一样, 具有明显的振荡和节奏性。一个大的地壳上升或下降 运动是由次一级的振幅较小,周期较短的振动所组成。 而这些次一级的振动又由振幅更小,周期更短的振动 所组成。升降运动的速度也是变化的,有时很快,有 时缓慢。这种速度上快慢的交替,也是新构造运动的 基本性质。 新构造运动的垂直升降运动的方向、性质及强度等 方面在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有的地区表现为相对的 宁静,而另一些地区则特别强烈。一些地区在不断地 上升中发生断续地下降;而另一些地区又在不断地下 降中发生断续地上升,因此,新构造运动在区域地貌 上反映显著。
尽管新构造运动的时限问题还存在分歧,从 构造运动中单独划分出新构造运动已经成为公 认的事实。其实,新构造期的开始时间,不同 地区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早,有的晚。从中国 地形基本轮廓的形成来看,认为新构造运动是 从新近纪?开始直到现在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比较 适宜的。在实际工作中,还从新构造运动中划 分出现代构造运动,即发生在有人类历史记载 时期的,可以用考古法、历史法及仪器法研究 的构造运动。它是新构造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火山、地震关系密切。
构造变动 第5节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一、新构造运动
一、新构造运动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一、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近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 就其构造运动的性质而言,和老构造运动并无本质 上的差别。由于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火山、地震、 断裂、褶皱、温泉与地热异常,与人类活动关系极 为密切,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比如, 大型、长远工程的建设都必须掌握一个地区的新构 造运动性质、数量及发展方向。在理论研究上,因 为新构造运动是现在人类可以直接观察、测量的构 造运动,通过对它的直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过 去地质年代中的构造运动。 正是由于生产实践及科学研究,特别是近年来 地震研究不断提出来的大量问题,使新构造运动及 新构造成了地质学中的专门研究对象,并且有一套 与老构造运动不同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了一门独 立的学科——新构造学。其任务就是要研究地壳的 各种不同的新构造运动及其变形。
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 周琼

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周琼摘要:加快研究地质地震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在大地震频发的条件下急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精细化研究新构造、活动构造等问题,是当前学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围绕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进行了深入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构造;活动构造;地震地质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欧亚板块东南部.它不仅是西太平洋地震系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系的汇合地区,而且也是世界板块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境内地震活动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按照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及构造应力等特征,我国被分成10个地震区(如图1)。
从地震产生原因视角看,可以将地震看成是地壳内部最新地质构造运动的表现之一,为了更好的应对由地震引发的影响,地震地质调查工作开始成为我国地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1中国地震区划分示意图1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研究内容1.1新构造的研究内容“新构造”的概念来自于前苏联学者在地质学、地貌学的研究过程中,是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新词汇,该词汇代表的地质运动可以被看成是新近纪末期一直到第四纪的一些早期地壳运动。
主要涉及到了深入分析和理解地壳变形方式及地壳运动特征,对地貌发展演化现状的相关研究,以及对地壳运动方式的控制等等,这些都是新构造的研究范畴。
1.2活动构造的研究内容活动构造问题是基于断裂、地震之间关系问题而进行分析的新问题。
当前很多学者基于我国青藏高原地质状况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关“东亚大陆逃逸”构造模式的理论,成了当前活动构造研究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另外,地震的发生同活动断裂带的力学性质有关。
地震常发生在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的转折点(转弯处)或最突出的部位──活动断裂带的两端,一条活动断裂带与另一条活动断裂带交叉的地方,以及活动断裂带中某些具有特殊构造形式的部位。
地震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某一个构造带的局部或者全部,甚至整个构造体系的活动。
(完整版)活动构造与地震(邓起东)

水地
平震
位地
移表
破
米
裂 带
长
公 里
1976年唐山7.8级直下 型地震 毁灭了唐山这 一工业城市
死亡:24.2万余人 重伤:16.4万余人 损失:超过200亿元
目录
• 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 • 板块构造、板内构造与地震 • 活动构造研究方法 • 活动构造定量研究 • 一次新的全球大宁 同心
海原
榆林
兴县
靖边
米脂
延川 延安
天水
宝鸡
西安市
灵宝 洛南
M L2.0-2.9
M L3.0-3.9
M L4.0-4.9
原平
太原 榆次
昔阳
左权
石家庄市
38
衡水
南宫
武安
聊城 36
阳城 洛阳
郑州市
巨野 民权
34
0
100
200km
青 藏 断 块 区 地 震 活 动
目录
• 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 • 板块构造、板内构造与地震 • 活动构造研究方法 • 活动构造定量研究 • 一次新的全球大地震活动高潮
逆断裂
走滑断裂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
震源断裂和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断 裂就是震源断裂,震源 断裂在地表出露,称为 地震地表破裂带
1973年四川炉霍7.6地震 地表破裂带切断山脊
地表破裂带长度426km, 最大左旋同震位移7.6±0.4m
活动断裂与地震 1973 7.6
有的断裂形成于以往地质年代,现在已 1816 1923 7.2
中、深源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板块内部,特别是大陆板块内部也有强烈地震活动。
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地壳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学内涵

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地壳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学内涵徐锡伟;于贵华;马文涛;陈文彬;闻学泽
【期刊名称】《地学前缘》
【年(卷),期】2003(010)U08
【摘要】文中通过对已有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的系统分析与综合,给出了中轴构造带地表活动构造的分段特征,特别是近地表显示地壳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特征;初步论证了中轴构造带中南段为岩石圈深度范围阻挡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或南东向滑移的阻挡构造边界,且具有上、下呼应的深浅构造关系;指出中轴构造带内部活动挤压构造具有把青藏高原北西向左旋走滑控制的块体东向或南东向滑移转换成为隆升运动的构造转换作用;对其中南段整体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大陆最新构造变动和地震时空迁移的动力学问题。
【总页数】8页(P160-167)
【作者】徐锡伟;于贵华;马文涛;陈文彬;闻学泽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
【相关文献】
1.新生地震构造带——马边地震构造带最新构造变形样式的初步研究 [J], 韩竹军;何玉林;安艳芬;李传友
2.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及其两侧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 [J], 马青;黄立人;马宗晋;张进
3.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J], 张培震
4.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地壳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学内涵 [J], 徐锡伟;于贵华;马文涛;陈文彬;闻学泽
5.库车冲断带秋里塔格构造带东段构造样式与构造演化 [J], 赵星;贾承造;李本亮;程海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构造运动复习

2.运动学标志
• 通过地貌几何分析,结合采用与 地貌发育相关的微地貌研究、相 关沉积的岩相分析、粒度分析及 沉积特征的空间分布研究,来研 究新构造活动的运动特征。
• 水平运动标志 : 山脊错开和山脊突然消失、河流急 转弯、弧形山地、成对出现的隆起与坳陷、、斜列的 串珠形沉积盆地。如宁夏南部弧形山地、汾渭系、新 西兰怀奥海因河阶地错断
构造运动的类型
构造运动类型的划分依据有很多,目前主要根 据构造运动的方向和产生构造运动的时间来对构造 运动的类型进行划分。前者所划分的构造运动的类 型又称为构造运动的基本类型。
水平运动 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 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的类型
根据产生构造运动的时间
古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
沉
积
物
Q1
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志
-
-
成
N2
因
类
型
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沉积相变化
沉积物标志--第四纪沉积厚度
地貌标志
(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 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
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 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直接地貌标志---山脊的错断
(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
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 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多级夷平 面、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同步弯转、 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按活动断层的规模可分为4种类型:
(1)岩石圈和地壳级活动深断裂,其深 度可达莫霍面,延伸数百或千余KM; (2)基底活动断裂;(3)大型盖层活 动断裂;(4)一般和小型活动断裂存 在于浅部和表层,延长0.1~10KM。
根据其继承性可分为三类,即持续加强型 活动断层、间隙型活动断层和渐弱型活 动断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构造运动
(五)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1.新构造运动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 2.新构造运动有一套特定的研究方法,如地貌学、 考古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 空间遥测技术等。
一.新构造运动
(六)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1.地质构造法 2.地貌方法 3.考古法 4.地球物理探测 5.地球化学测量 6.形变测量 7.地震学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 (2)地震序列类型 虽说构造地震常呈一定序列,但其能量释放规律、大小 地震的活动时间和比例等又常各不相同。根据1949年10 月以来的我国所发生强震的分析研究,地震序列可以归 纳为3种类型: ①单发型地震 ②主震型地震 ③震群型地震
断裂
震中
地震结构示意图
•地 震 波
•震 源
新构造运动中的垂直升降运动和老构造运动一样, 具有明显的振荡和节奏性。一个大的地壳上升或下降运 动是由次一级的振幅较小、周期较短的振动所组成。而 这些次一级的振幅又有振幅较小、周期较短的振动所组 成。升降运动的速度也是变化的,有时很快,有时缓慢。 这种速度上快慢的交替,也是新构造运动的基本性质。
一.新构造运动
20
1920年海原地震 1927年古浪地震 1932年昌马地震 1933年叠溪地震 1950年察隅地震 1966年邢台地震 1970年通海地震 1975年海城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
世 纪 中 国 十 大 地 震
时间永远定格在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
(三)冲击地震
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 盐岩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 洞顶塌落引起。后者又称塌陷地震。本类地震为数很 少,约占地震总数的3%。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 级也不大。1935年广西百寿县曾发生塌陷地震,崩塌 面积约40000m2,地面崩落成深潭,声闻数十里,附近 屋瓦震动。又如,1972年3月在山西大同西部煤矿采空 区,大面积顶板塌落引起了地震,其最大震级为 3.4级, 震中区建筑物有轻微破坏。
地震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这样的线叫等震线。
它的特点在等震线各 点的烈度相等,一般 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很多,首先是地震等 级(震级),其次依 次为震源深度、震中 距、土壤和地质条件、 建筑物的性能、震源 机制、地貌和地下水 位等。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天佑中华、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守护汶川、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我们永远在一起
震后汶川
多难兴邦
震后国宝
震区新貌
震区新貌
震区新貌
震区新貌
震区新貌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
(一)概念
地震: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 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 陆震:地震发生在大陆上。 海震:发生于大洋底部。 同样级别的地震,海震要比陆震的破坏性小,因为陆震横渡和纵 波都能传到地面,而海震只能把纵波传播上来(由于海水不能传 播横波)。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3)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 ①大西洋中脊(海岭) ②印度洋海岭地震带 ③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
(4)大陆断裂谷地震带 分布于一些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主要有东非大断裂带, 红海地堑,亚丁湾及死海,贝加尔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等。 主要为浅源地震。
五、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2.中国地震带的划分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二大地震带之间, 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划分 为23个地震带。 (1)华北地区(含东北南部) (2)东南沿海地区 (3)西北地区 (4)西南地区 除去上述,还有东北深震带(主要在吉林、黑龙江的东 部)。
第5节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姓名:杨大新 专业:人文地理学 学号:2014110802001 指导教师:吴利华
2014-12-12
一.新构造运动
(一)新构造运动的概念
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近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就其构造运动
的性质而言,和老构造运动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新构造运动主 要表现为火山、地震、断裂、褶皱。 目前对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限认识不一致,主要有: 1.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
印度尼西亚喀拉 喀托火山喷发 (位于爪哇岛和 苏门答腊岛之间 的巽他海峡 )
火山活动是板块-亚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
冰岛以南由1963年火山 活动造成的Surtsey岛
热点和板块边界处活火山分布图
天山南部山前巴楚地区的走滑断层错断山脊的 现象(卫星影像)
路面沉降导 致的比萨斜 塔倾斜
地震强度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但二者的概念并不相同。
四、地震强度 按照震级大小,可以把地震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 强震和大地震。
1.超微震 震级小于1的地震,人们不能感觉,只能用仪 器测出。 2.微震 震级大于1小于3的地震,人们也不能感觉,只有 靠仪器测出。 3.弱震 又称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的地震,人们可以感 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强震 又称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的地震,可以造成不 同程度的破坏。 5.大地震 指7级及其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二)地震烈度区划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通常指百年左右) 、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 受地震的最大烈度,称为地震基本烈度。通常对大区域的地震基本烈度进行鉴定, 称为地震烈度区划。 1.地震地质构造分析 (1)强震多发生于活动性断裂构造上,搞清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是进行 地震烈度区划的重要基础。 (2)强震常发生在新生代形成的或有继承性活动的断陷盆地内:这种盆地的一 侧或两侧常为活动性断裂所控制,在盆地深、陡的一侧活动性断裂的断距最大的 部位,特别容易发生地震。 2 .历史地震分析 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并结合具体地质构造进行分析,可以推断震中的分布地点、总 结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预测未来地震的震级等。 (1)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性:中国大陆上有记载的6级以上的地震共400多次。 其中有些地震是在同一地震带内重复发生的,但相隔年数有长有短。地震带内强 震的重复经常与一定的构造条件有关。 (2)强震的填空与填满: 在活动性构造带内,有时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许多小震, 并围绕成一个地震相对平静的地区——空白区,后来就在这空白区内某一部位上 发生大震,这种现象叫填空。
地震结构示意图
地震结构示意图
二、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
(二)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为:
浅源地震——深度0—70km; 中源地震——深度70—100km; 深源地震——深度超过300km; 由此可见,震源所在不仅限于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 而且有些是位于地幔的范围内。不过,大多数地震属于 浅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能量占地 震总能量的85%;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多在10— 20km,一般不超过10km。中源地震发震次数较少,占地 震总数的23.5%,释放能量约占总能量的12%;深源地 震仅占地震总数的4%,释放能量只占总能量的3%左右。 中深源地震有的尽管震级很大,但危害较小。
四、地震强度
(二)地震烈度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 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 区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一样。地震烈度是根 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 破坏的程度和地面的破坏现象等进行划分的。
1980年在此表基础上重新修订,制成“中国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可分为12级。
(一)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在全世界、一个地区或一个地震带, 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多震的活跃期,在另外一段时间内 则表现为少震的平静期。这种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 的现象,叫地震的周期性或地震的间歇性。 在一个地震带内,又往往表现为自己特有的周期性。这 种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现象,是一个地震带的应变积累和 释放的全过程的表现。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
2.构造地震的特征
(1)任何一次地震的发生都经过长期的孕育过程即应力 积累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长达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 年。 但在一定时间内(几天,几周,几年),在同一地 质构造带上或同一震源体内,却可发生一系列大大小小 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这样的一系列地震叫做地震序列。
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一次地震。 前震:在主震之前往往发生一系列微弱或较小的地震。 余震:在主震之后也常常发生一系列小于主震的地震。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
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据此可分为: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冲击地震 水库地震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
(一)构造地震
1.概念
——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 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 所引起的地壳强烈振动。世界上90% 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 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 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 地震总数的90%。其中 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 影响范围广,对地面及 建筑物的破坏非常强烈, 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 损失。
地震发生的原因─断层 弹性反弹理论
构造地震造成的地裂
断裂带上的房屋
地震的破坏作用
(二)火山地震
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可以是直接由 火山爆发引起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 从而发生地震;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 导致地震。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 火山地震为 数不多,约占总数的7%。震源深度不 大,一般不超过10km。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
(四)水库地震
有些地方原来没有或很 少发生地震,后来由于修 了水库,经常发生地震, 称为水库地震。说明这种 地震与水的作用有关,当 然也与一定的构造和地层 条件有关,而水的作用只 是一种诱发因素。
四、地震强度
(一)震级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它与地震释放 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 最大振幅经过计算求出的,它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 由于每次地震所积蓄的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地震 的震级也不会无限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世界上 目前统一采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强弱程度。已知最 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最 小的地震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