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运动
13 新构造运动

地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
(可主要分为水库蓄放水和抽注液诱发地震)。在我国,
火山地震本世纪以来仅见于长白山,强度较小;绝大多 数地震为构造地震,强烈一般较大(最大可达8.9级)、 震源深浅不一(2-600km),波及范围较广,造成的损失 大;诱发地震一般强度小(最大为6.1级),震源一般较 浅(小于6km),波及的范围较小,因而造成的损失相 对较小。
火山
火山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定性法
地球物理探测
定量法
地球化学测量 形变测量 地震学方法
地质构造法
地貌法
考古法
新构造研究方法的应用时限
研究方法 地质法 定 地貌法 性 法 历史考 古法 定 量 仪器法 法 N Q1 Q2 Q3 Q4
1000a
100a
地貌法-河流地形研究
地貌法-河流阶地研究
大面积隆起相反,这一类构造主要由分析平原(或盆地) 上第三系-第四系沉积厚度等值线或被上述地层掩埋的古
地形面起伏来识别。
断块构造:断块构造是指新构造运动产生的盆、岭相间 的地貌-构造形态,与大面积隆起相比,断块构造的两相 邻断块具有地形高度和沉积两方面的明显差异。祁连山 山地顶部保存有抬升的不同时期夷平面,或同一时期夷 平面被断开后处于不同高度。
地震
火山活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火山灰、火山气体 → 气溶胶 → 阳伞作用 → 天气降温多雨 (短 时间) 火山喷出的大量CO2和其它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 → 增温 有害气体硫及卤族元素与臭氧化合 → 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洞 赤道区的火山活动 → 引起厄尔尼诺 冰期、间冰期与火山活动的关系 → 火山活动与气候变化周期有 一定的相关性。从长时间尺度衡量,火山活动多发生在间冰期而 在冰期比较消沉。如,南极洲在大冰盖形成之前,那里的火山活 动一直比较强烈,而到了大约36 Ma以后冰盖开始形成,火山活 动却销声匿迹。是火山活动促使气候变化还是气候变化影响火山 活动?也需进一步研究。
9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

6.5km
300 长10km
因此应如何评价该断层的活动性? 经调查并在断层北段秦家门作了断层探槽,
三、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
(一)新构造运动的类型
1.垂直运动
以 mm/a 计
2.水平运动
以 cm/a 计
3.板块的旋转运动
4 . 关于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关系的讨论
(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 1.新构造运动的似速度 (1)似速度是一种平均值 (2)似速度是一种综合值 (3)似速度通常小于真速度 2.新构造运动的真速度:瞬时速度
我国地震空间上的带状分布(图13-5)
东南沿海及台湾省地震带。 属环太平洋地震带
郯城---庐江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 横贯中国的南北地震带 西藏--滇西地震带。
属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
(四)地震标志
1.地震分布带 2.地震与断层
地震开始约经过50秒后,第一个 断层开始移动,10秒后第二个断 层开始持续约60秒的移动,摇晃 可能持续了约2分钟。因为断层 的移动距地表很近,从而加大了 灾害。在震中附近地表出现了约 7米的地面错位。
(一)地质表现 (二)地貌标志 (三)沉积物标志 (四)地震标志 (五)火山活动 (六)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一)地质表现 1.新地层的变形和变位 2.构造破碎带疏松,未胶结,构造岩新鲜 (二)地貌标志 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 图13-2 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13 新构造运动

1906,旧金山大地震,7.9
1923.9.1,日本关东大地 震,8.2M
1976.7.28,唐山大地震,7.8M
映秀镇倒塌的中学
灾后重建
亚洲新构造运动图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滕吉文研究员
亚洲大陆逃逸构造 (Escape structures)
Paul Tapponnier的物理模拟试验: 树胶和钢活塞分离代表欧亚大陆和印度板块
应用 地形高程数据的获取 地表微量形变的测量技术(D-INSAR)
优势 主动式遥感方式 -> 全天候、全天时作业,测量结果具有连 续的空间覆盖优势 可对地壳变形进行准确的测量与监测 -> 地壳构造变形研究 的一个新的强有力工具 -> 板块动力学理论、地震、造山
4地震
–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地区之一,处在世界上 两个最活动的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 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地震观测:震中分布、震源深度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震源机制:震源断面分析;震源应力场分析 强震等震线与地质构造研究 古地震研究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及应用时限
定性法——地质构造法
¾ 构造变形分析:N—Q地层的变形变位 ¾ 岩浆活动分析:N以来火山活动带、火山口带状分布 ¾ 沉积物分析:沉积厚度、成因类型与岩相等研究
·构造变形分析 N—Q地层的变形变位
断层
褶皱
·岩浆活动分析 N以来火山活动带、火山口带状分布
(a)河西走廊中段第四纪地层中逆掩断层与褶皱; (b)河南新郑第四纪地层中的宽缓褶皱; (c)河南密县老地层断裂差异运动(黑色为第四纪沉积物)
该裂谷实际是大 西洋中脊出露在 海平面上的一部 分 ,它表明板块 正被拉伸。
新构造运动

一、新构造运动
含义: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
表现:火山、地震、断裂、温泉、地热异常等
任务:研究地壳的各种不同的新构造运动及其变形
(一)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1、新构造运动的方向与速度
从运动方向上看,新构造运动有垂直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1)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比垂直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要大很多
(2)垂直运动
A垂直运动速度也是变化的,有时快,有时慢
B 垂直升降运动的方向、性质、及强度等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
C 具有明显的震荡和节奏性,因此在计算升降运动的速度时,往往分为似速度和真速度,真速度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用仪器测量的方法测量的运动速度的平均值,比较接近当地当时地壳运动的实际速度。
似速度是在一个较长的地质时期内,根据保存下来的新构造运动遗址所代表的综合幅度计算出来的速度。
第九章第四节新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与农业资源和土地利用规划

二、新构造运动与土地资源 利用
如江西省鄱阳湖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明显地 影响到该区的土地资源利用。
鄱阳湖是地堑式湖,其湖盆是第三纪末期, 由于断裂活动而成。鄱阳湖的形成主要受 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形成了现有地貌状况 下的不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鄱阳湖地区 的主要运动形式是继承性的断裂和被活动 性断裂所控制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总趋 势是间歇性上升。
鄱阳湖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分为4个区:(1) 东北部林业陶瓷旅游用地区,包括景德镇市 区等;
(2)北部农林旅游区,有九江市区、庐山区 等;
(3)中部水域洲滩区,有鄱阳湖水面和岛屿 区;
(4)南部农业城镇用地区,有南昌市、南昌 县等。
三、地质构造与土壤分布和改 良的关系
1、水平岩层:土壤分布与地形等高线一致。
2、倾斜构造:土壤分布与地形等高线不一致, 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度关系了解土壤分 布规律。
3、褶皱构造:褶皱岩层对称式重复出现规 律,使土壤分布也作相应变化。
4、断裂构造:根据断层性质作推断。
四、地质构造与土地利用规划
水 库 工 程 图
十 三 陵 水 库 岩 性 示 意 图
十三陵水库右岸节理统计图
根据运动特点,鄱阳湖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分为3个区: (1)东北部掀斜式上升区,有景德镇等; (2)西北部断块差异上升区,包括九江、庐山等区; (3)鄱阳湖盆断坳沉降区。 在新构造运动控制下,又根据成因、形态和大地构 造标志等,将鄱阳湖地区划分为4个地貌区:
(1)东北部中山丘陵区; (2) 西北部中山低山平原区; (3) 中部湖盆水域一、 新构造运动对土壤分布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

第三节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水平移动和升降运动,造成大陆和海洋轮廓的改变,影响气候和生物群的变化,从而导致海陆的地貌形态、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发生变化。
新构造运动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新构造运动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很大,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工农业建设、国防设施、国土规划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一)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一般指新第三纪以来到现在的地壳构造运动。
其中包括现代构造运动,即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一词,1937年由舒尔茨提出,1948年奥勃鲁切夫提出“新构造学”这一名词。
大量事实表明,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非常强烈的。
我国青藏高原自第三纪末期以来上升了将近3000米,而渭河谷地下降达2000米左右。
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云南省西部等地,可以看到第四纪早期的地层发生褶皱,形成背斜和向斜构造。
近年来,对南、北半球进行了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研究,发现新构造运动是波及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全球性构造运动,它不仅可以产生新的岛屿,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海洋、陆地和山川。
如东非裂谷和红海都是大陆破裂的初期表现,东非裂谷在近200万年以来平均以每年2~4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扩张。
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十分复杂,它即受老构造的影响,又和老构造运动不完全相同,所以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与老构造有所不同。
除了利用仪器对活动构造进行定量的观测外,地貌方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构造运动时限尽管新构造运动已被公认,但新构造运动的时限问题,不同的学者却存在着分岐。
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1)认为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才是新构造运动;(2)认为从新第三纪开始到现在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3)认为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4)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形成现代地貌基本轮廓的构造运动都叫新构造运动。
6新构造运动的类型

二、 地震与地震活动
地震的概念
• 地震是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 弹性应变,当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岩 石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破裂面急速滑动, 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突然释放,使岩石圈 剧烈震动的地质现象。地震是新构造运动 的最新表现。
• 地震的要素
①震源②震中③震源深度④震中距⑤震源距
• 地震震中、震源及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1)正断层
上盘下降
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下滑动,下盘相对向上滑动。
2)逆断层
上盘上升
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上滑动,下盘相对向下滑动。
3)平移断层
水平错动
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
上盘斜向上升
4)逆平移断层
上盘斜向下降
5)正平移断层
3、时间分类--第四纪活动断层
活断层一般指目前还在活动的断层,或者近期曾有过 活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重新活动的断层。
一、形态多样的褶皱构造
地壳运动时水平岩层受到挤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 曲,称为褶皱,其中每个弯曲称为褶曲,在褶皱影响下所 成的地貌,称为褶皱构造地貌。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形成初期,由于岩层受侵蚀很小,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谷
地貌转化的重要原因 是由背斜张节理 发达所 致,因它加快了背斜轴的 风化破坏,从而使整个背 斜形态及山形迅速下蚀变 成谷地。与背斜相反的向 斜层,因受压力作用而岩 石破裂较少,侵蚀也较为 缓慢,最后它反而高出背 斜成为山岭。如庐山的莲 谷原属向斜谷,现变为向 斜山。
水平运动 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 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的类型
根据产生构造运动的时间
古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

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 发区。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 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响。
新构造运动
从新第三纪(中新世开始) 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
01 释义
03 基本类型
目录
02 特点 04 国内外情况
从新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称新构造运动,相应的时代称新构造时期。新构造运动是引起 第四纪自然环境变化的另一个要因素,这一内力作用也引起一系列环境效应并影响地壳稳定性。新构造运动有水 平运动(板块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火山活动和地震等。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新构造活动最强的国家。今天,九重、阿苏、云仙岳等火山还在冒烟,也经常喷点火山弹 出来;富士、箱根等可能是休眠火山。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以至有传说日本的房子是带轱辘的,一地震房子 就跑了。这种新构造活动性来自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对亚洲的挤压,日本列岛构造上是一岛弧。
意大利的西海岸也是著名的新构造活动区,维苏威火山是全球著名的“灾害型”火山,还有一座埃特纳火山, 前不久还喷发了一次(与我国的张家口地震大致同时)。不过,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喷溢的火山岩是高钾的碱 性熔岩,与日本岛弧的安山岩迥异。这说明该区不是处于挤压环境而是张裂环境中。该区多地震,除构造地震外 还有火山地震,但烈度较低。
释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
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
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
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5.地震活动标志:6.火山活动标志:7.遥感标志: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新沉积物标志: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标志(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
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多级夷平面、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同步弯转、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活动构造的一般概念:(一).活动构造(Active Structure)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距今10万~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还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类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邓起东,1996,2002)从活动断裂的活动方式看,大致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式地突然滑动称为粘滑断层(stick fault)。
围岩强度高,断裂带锁固能力强,不断积累应变能达到一定强度极限后产生突然滑动,表现为弹性变形、突发的脆性破坏,产生急速位移和剧烈运动,迅速而强烈地释放能量、造成地震。
另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滑动称为蠕滑断层(creeping fault)。
表现为塑性流变,柔性破坏,发生缓慢的蠕动位移运动。
按活动断层的规模可分为4种类型:(1)岩石圈和地壳级活动深断裂,其深度可达莫霍面,延伸数百或千余KM;(2)基底活动断裂;(3)大型盖层活动断裂;(4)一般和小型活动断裂存在于浅部和表层,延长0.1~10KM。
根据其继承性可分为三类,即持续加强型活动断层、间隙型活动断层和渐弱型活动断层根据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分为强烈震源断裂、中小震源断裂和非震源断裂。
活动断裂综合特征:中国活动断裂的地域性特征:我国活动断层分布总体来说是继承了老断裂,尤其是新近纪以来断裂构造的格架。
老断裂处于活动性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中,有利于继续活动。
根据我国活断层类型、方向及其间的断块活动特点可分为青藏、西域、东北亚、华北、华南和滇缅六个大的活动特征不同的地区,叫做活动地块区。
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等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形态,叫做构造地貌。
许多巨大的地貌单元,如大陆、海洋、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都是地壳变动形成的,都是受内力作用控制的。
构造地貌主要研究内容:构造运动、大陆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类型与现代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
构造地貌的研究,一方面从构造因素出发来解释现代的地貌;另一方面根据目前地貌形态来分析地壳的构造运动。
古构造地貌:是指新构造时期以前的构造地貌。
古构造地貌研究对象是古构造及相关沉积,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岩相古地理与历史大地构造相结合的方法,同位素地质学方法,古地磁学方法等。
研究尺度以百万年计算,是对长期的地壳构造地貌发展历史的概括与总结。
新构造地貌:是研究和揭示新构造时期,内动力作用下的构造地貌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理论构造地貌主要分支。
时间通常以万年至百万年计。
研究方法达十余种之多,除了采用传统地质学方法与一些现代技术手段外(如氧同位素、氨基酸外消旋技术等),地貌学与第四纪沉积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观测仍作为现实类比的主要参照。
构造地貌分析体系:地貌与构造之间的这些关系,包括空间上的几何学关系、时间上的运动学关系和发生学上的动力学关系三个层次。
两种基本的构造地貌研究途径:其一,通过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分析来解释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为构造地貌的正演分析;其二,通过地貌学研究来分析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可称之为构造地貌的反演分析。
1.几何学分析:概括来讲,构造地貌几何分析是对构造地貌的几何学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描述。
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地貌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状态、组合特征等进行分析描述,并通过地貌要素之间的切割、叠复等几何关系分析、判断地貌要素之间的世代关系,建立地貌空间几何与地貌序列,为构造地貌的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以及历史构造地貌恢复奠定基础。
2.运动学分析:构造地貌运动学分析是依据原有地貌的空间连续图像及其变化了的图像和受构造活动控制的沉积活动(动态的构造地貌)分析揭示构造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些直观的构造地貌连续图像常被用来分析和判别构造运动特征,象山脉的突然中断和突然出现往往反映了平移走滑断层的存在。
3.动力学分析: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对区域构造地貌以及全球构造地貌的动力学分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构造地貌动力类型是指构造地貌形成的成因类型,构造地貌动力包括:重力、地壳构造应力、岩浆作用力、地震和陨石撞击力等。
构造地貌的主要标志1.几何学标志:构造地貌的几何学标志实质上是在构造的控制和影响下的地貌几何特征。
如平直的山地与平原界线、串珠状的火山堆和热泉等,都是断裂带存在和活动的重要地貌标志;阶地及变形阶地是另一类构造地貌现象,现代地貌面的拱曲变形是活动构造的重要表现。
线状标志:线状沟谷、串珠状水系、平直的构造单元。
如:冰岛拉基线状火山锥、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边界及扇状堆积交界……;环形标志:环形山及环形洼地、汇聚形水系、放射状水系及环状水系。
如:克里沃罗穹隆、北京房县房山岩体上的环状及放射状水系;面状标志:夷平面、侵蚀与堆积台地。
如: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夷平面、中国山地主要夷平面、中国东部沿海的海蚀、海积阶地等等。
2.运动学标志:通过地貌几何分析,结合采用与地貌发育相关的微地貌研究、相关沉积的岩相分析、粒度分析及沉积特征的空间分布研究,来研究新构造活动的运动特征。
水平运动标志:山脊错开和山脊突然消失、河流急转弯、弧形山地、成对出现的隆起与坳陷、、斜列的串珠形沉积盆地。
如宁夏南部弧形山地、汾渭系、新西兰怀奥海因河阶地错断;垂直运动标志:古夷平面、山麓阶梯和夷平面、侵蚀及堆积阶地、肘状、钩状水系、山脊与分水岭错位、翘起与河流反向、河流袭夺、改道、高原及断块山地、掩埋阶地。
如渭河谷地、紫金山隆起与汾河改道、恒山翘起与河流反向、太白山翘起和勾状水系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兼有:阶地拱曲、地堑、地垒、盆岭系。
如柴达木盆地怀头塔拉拱曲台地3.动力学标志:作为动力标志,不同的动力类型所形成的构造地貌各有其独特的地貌学特征,并构成其特有的动力学标志。
如古地震地貌动力标志有构造标志(如古地震断层、古地震沟及液化现象)、地貌标志(如古地震崩塌、古地震滑坡)、沉积层中的扰动与崩塌透镜体等;陨石撞击地貌标志在地貌上通常表现为环形洼地,并伴有高压和超高压动力变质等。
拉伸背景:裂谷、地堑、断陷盆地。
如:东非裂谷、“莱因地堑”和贝加尔湖;挤压背景:褶皱山系、推覆构造山地。
如:喜马拉雅褶皱推覆山地、天山山前褶皱推覆山地和华南褶皱推覆构造山地;剪切背景:雁列式的断陷谷地、河谷阶地和山体的错位。
如:汾渭谷地、秦岭与苏北胶南之间的平移。
构造地貌类型分析(一)、原生褶曲构造地貌岩石受力发生弯曲,便形成褶曲。
1、原生褶曲构造地貌(由新构造运动造成)2、次生褶曲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受到剥蚀所形成)1.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山地。
例如我国西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宁夏南部弧形山地等,都属于活动褶曲构造山地。
2.挤压构造盆地:在水平挤压下,地表拗陷或沿边缘的逆断层不断收缩,便形成挤压构造盆地。
例如:西北的吐鲁番—哈密盆地,酒泉盆地。
有时盆地与山系相间排列,形成典型的盆岭构造。
例如新疆的觉罗塔格山—吐哈盆地—博格达山。
(二)、断层构造地貌1.断块山地: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山地。
断块山地:地垒式山地;掀斜式山地2.断陷盆地(地堑盆地):受正断层控制的陷落盆地,称断陷盆地。
(a)地堑断陷盆地; (b)簸萁式半地堑断陷盆地; (c)复式半地堑断陷盆地; (d)复式地堑式断陷盆地3.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称断层崖。
4.断层线崖:断层上盘受到强烈剥蚀,当上盘出露软弱岩层,下盘出露坚硬岩层时,上盘剥蚀速度较快,结果上升盘比下降盘还低,这种断层崖称断层线崖,又叫逆向断层线崖。
5.断层谷:沿断裂破碎带发育的河谷,称断层谷。
新构造运动的类型:构造运动类型的划分依据有很多,目前主要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和产生构造运动的时间来对构造运动的类型进行划分。
前者所划分的构造运动的类型又称为构造运动的基本类型。
构造运动的类型:1、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升降运动)2、根据产生构造运动的时间: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分类:由新、老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在起源、过程和类型没有本质的不同,老构造是新构造的基础。
新构造运动分类的必要性:1、任务不同:包括老的,现在和未来的活;2、依据不同:地层,地貌、新堆积物、测量数据新构造运动分类的原则:1、反映新老构造的区别:历史,继承性与新生性、叠加;2、反映当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变化:观测与预测;3、反映新构造运动的形态:构造,地貌、堆积物、形变根据构造运动方向划分的基本类型:无论古、新构造运动,还是现代构造运动,其表现的基本形式主要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