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高中地理】100个地质名词解释,全部是考试常用术语!

【高中地理】100个地质名词解释,全部是考试常用术语!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
包括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
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
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6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
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7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8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
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9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
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
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
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
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5.地震活动标志:6.火山活动标志:7.遥感标志: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新沉积物标志: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标志(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所谓新构造运动,是相对地史期间的构造运动而言的,其下限各家认识不一,有说上新世以来的叫新构造,有说第四纪以来的叫新构造(第四纪的下限认识也不一致,国外放在1.64Ma,中国现置于2.48Ma),有人则认为只有几千年或上万年,直接与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有关。
新构造研究的内容也较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构造变动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和为构造作用控制(或与构造作用关联的)外力地质作用,象地表侵蚀、河流袭夺、温泉和地下水活动等。
新构造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项工程建设,因为人不是树栖穴居的动物。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新构造活动最强的国家。
今天,九重、阿苏、云仙岳等火山还在冒烟,也经常喷点火山弹出来;富士、箱根等可能是休眠火山。
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以至有传说日本的房子是带轱辘的,一地震房子就跑了。
这种新构造活动性来自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对亚洲的挤压,日本列岛构造上是一岛弧。
意大利的西海岸也是著名的新构造活动区,维苏威火山是全球著名的灾害型火山,还有一座埃特纳火山,前不久还喷发了一次(与我国的张家口地震大致同时)。
不过,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喷溢的火山岩是高钾的碱性熔岩,与日本岛弧的安山岩迥异。
这说明该区不是处于挤压环境而是张裂环境中。
该区多地震,除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但烈度较低。
美国西海岸是西半球最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区,尤其以地震令人胆寒,也有活火山,象圣海伦斯火山等。
美国西海岸最主要的构造是圣安德列斯断裂,是一条巨大的平移断裂,它分开了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换言之,因为洋壳的消减,一部分详中脊及连接洋中脊的转换断层跑到陆地上来了。
陆内也有许多新构造活动区。
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发区。
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响。
第四纪复习题(学生)

第一章复习题二、填空1、地貌的属性可以从物质构成、几何形态、及时空尺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2、地貌变化发展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时间、营力三个因素的影响。
3、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和人工堆积物。
4、砾石的磨圆程度一般野外定性分五级,即:棱角、次棱、次圆、圆和极圆。
5、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是气候变化和地壳新运动,而人类活动加剧对现在和未来环境有重要影响。
三、论述1、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特点有哪些?(从气候、生物、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1)地质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2)气候变化显著,有反复的温度降低和升高的过程。
(3)第四纪生物群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理分布和组合方面,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种属灭绝,出现了新的种属。
在第四纪开放海和大洋中,海生生物群的变化很小。
在内陆海或封闭海盆中,例如黑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等,变化较为显著。
第四纪陆地生物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多数都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发生迁移、重新组合、灭绝、新生、变异。
(4)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基本特点大陆沉积环境:冰川环境、冰缘环境、非冰川环境(冷湿地区、干旱地区和湿热地区)海岸沉积环境:海滨及浅海堆积物和陆地堆积物互相交替海洋沉积环境:沉积记录往往是连续的且保存完整。
(5)第四纪构造活动剧烈,还伴有火山和地震活动。
与以前各纪比较,第四纪的地球表面的山岳是相对高大的。
(6)人类的出现和发展2、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1)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的关系。
在海洋和一些湖泊的底部,与下伏地层是连续的。
(2)由于第四纪时间短暂,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和构造变形比较轻微,一般都保留了与地形密切相关的原始产状。
(3)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密切联系,在地势凹凸不平的山区,在水平方向上,第四纪堆积物是零散的,不连续的,或呈斑块状的。
新构造运动与活断层

带。
1.2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类型
大洋中脊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一样,震中 密集,震源深度大。 亚大陆南部边缘分布。这一地震带的活动仅次于环 太平洋地震带。
大陆内部的地震一般为浅源地震,而且主要集 中在北纬20°~50°。我国处于世界上两个活动的地 震带之间,东有环太平洋地震带, 南亚地震带,是世界上发生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
1.2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类型
(2)火山引起的地壳变形。现代火山喷发 时,火山体隆起而周围很大范围内发生沉降, 沉降量随着向外围的扩大而不断地减小,有时 还有断层发生。1900年7月,日本北海道有珠 火山爆发时,有珠岳附近发生隆起,周围地区 则大幅度下降。但根据下一年的重复测量结果 发现,喷发当时的隆起部分以后又发生了大幅 度下降,原来沉降的部分却多少有些恢复。 1914年1月25日,日本九州樱岛火山大爆发时, 樱岛本体隆起,其周围地区发生了3~5 m的沉 降,沉降量自樱岛向外逐渐减小,沉降范围达 50 km。
1.2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类型
在发生拱形构造的相邻地区常会出现凹陷 地区,地形上表现为平原或盆地,其范围较 大,如银川断陷盆地、渭河地堑河谷平原等。 下降地区中心部位的下降幅度也较大,如华 北平原和江苏滨海平原,自第三纪以来一直 处于下降状态,其堆积物的厚度达1 000 m以 上,证明其下降幅度约为1 000 m。
1.1新构造运动概述
印度洋板块正在向北推动着欧亚板块, 使我国大陆以每年25.4 mm以上的速度向东 移动。红海是地壳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通过潜水装置可以看到炽热的岩浆沿着海底 裂缝向外溢出,裂缝两侧的海底向相反方向 移动,所以红海是未来非洲与亚洲之间一个 新的大洋雏形。
第三章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第三章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_、新构造运动内力引起的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作构造运动。
1、新构造运动的概念目前对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限认识不一致,主要有: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新近纪)开始至现代的构造运动为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只要是造成现代地形基本特点的构造运动都应叫新构造运动。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2.新构造运动的特点①新构造运动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②新构造运动有一套特定的研究方法,如地貌学、考古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遥测技术等相关概念:•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即新地质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新构造运动具有与老构造运动相同的表现形式,但也有自己特征的表现形式。
1.地质表现主要是新地层(新近系-第四系)发生的低角度的倾斜变形或宽缓的拱形变形。
新疆乌恰县境内阿图什组(N2)的倾斜变形f正断层,上盘相对作下降运动,下盘相对袍上升运动的沿倾向滑移的断层。
左图为一简单的正断层。
•2.地貌标志宣平画蝠同鬱诲(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沿走滑断屋发有的地貌形态略閥(IK日木话惭层WI究会.1980)B.础JftlihC. fiMUKttiD.断E.小13F. K@KKrG.地淅H・ WViMtttI. RlXtt J.断头冷K. J4Qi L IM山・tt: I 倡劝打祁连山西端被阿尔金断裂截断的现象天山南部山前巴楚地区的走滑断层错断山脊的现象(卫星影像)(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证据

新构造运动的证据(一)地貌标志地貌形态是内外地质作用相互制约的产物。
而构造运动常控制外力地质作用进行的方式和速度。
如以上升运动为主的地区,常形成剥蚀地貌;以下降运动为主的地区,常形成堆积地貌。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时间较近,有关的地貌形态保留得较好,因此用地貌方法研究新构造运动,是特别重要的方法。
例如,珊瑚是生长于温暖浅海中的腔肠动物,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70m。
但有些珊瑚礁沉没于海下达几百米。
又如,在大陆河口以外的海底可以发现溺谷,所谓溺谷是被海水所淹没了的河谷。
非洲刚果河(扎伊尔河)口外有一段溺谷延伸130km,沉没于海面以下达2000m。
我国海河也有一段河道伸入渤海7000m。
此外,有时在海面以下发现有被淹没的三角洲、阶地以及建筑物等,这些都是或可能是地壳下降的标志。
与上述情况相反,有时候在距海面10几米、20几米甚至几百米高的地方发现珊瑚礁,如我国台湾高雄附近,在距今海面200—350m高的地方发现有下更新统的珊瑚灰岩。
有时候在距海面相当高的地点,发现海蚀穴、海蚀阶地、海蚀崖以及蘑菇石等。
如在山东荣城、福建厦门一带,海滩高出海面20—40m。
近年在江苏连云港南云台山主峰——玉女峰(625.3m)及周围山地也发现了大量海蚀阶地、海蚀穴等。
在陆地上河流两岸,常会发现像台阶一样的地貌,这就是河流阶地,有的地方只有二、三级阶地,有的地方则可有五、六级阶地。
越是高位阶地,时间越长,阶地保存的形态越不完整;越是低位阶地,时间越新,保存的形态也越完整。
此外在山地河流出口处,常有好几个洪积扇依次叠置。
这些标志都是或可能是地壳上升的证据。
但有一点应该说明,地壳升降运动常和第四纪海面升降运动叠加在一起,增加了研究问题的困难。
地壳升降运动可以引起海面的升降运动,称为地动型海面升降运动。
另外,由于陆源堆积物填充于海水之中,引起海盆容量的变化,可以导致海面升降;海水温度的变化,也可引起海面变化(有人计算海水温度变化1℃,海面可变化1—2m);此外,海水负荷变化引起海盆补偿性升降,也可能导致海面升降的变化。
第三章 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煤矿采空区引起的地面沉降模式图
美国怀俄明州Tongue河煤矿自1914年废弃以来 形成的地面沉降坑(图右上角的公路大约6m宽)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以西8.1级地震造成的 五雪峰北侧的地震塌陷(据党光明等,2002)
4.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缓慢下沉的现象。 绝大多数由地下水超量开采所致,西安是 新构造运动所致,大庆、任丘、塘沽等是 由于石油开采所致。 地裂缝:地面上延伸较长、深度较大而且 往往呈带分布的缝隙。 成因也较多,基本有抽排水、采矿、新构 造运动和岩土体变形等,以后一种最为主 要。西安、大同、广西宣县城等都比较严 重
据统计,仅2001年,全国就成功预报地 质灾害231起,至少避免4200多人伤亡
六、火山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时6米多厚的火山灰吞噬了附近的庞贝城。考古学 家在一个洞中发现的已腐烂的尸体的印痕。
七、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1. 地质构造法 2. 地貌方法 3. 考古法 4. 地球物理探测 5. 地球化学测量 6. 形变测量 7. 地震学
意大利 比萨斜塔
中亚地区相对于“稳定的”欧亚板块的GPS矢量图 (据Reigber等,2001)
1.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1)活断层的地面错断及其附近伴生的 地面变形,往往会直接损害跨断层修建或 建于其邻近的建筑物。 (2)活断层发震使附近建筑物受到损害
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分布图
2.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
史时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 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新构造运动具有与老构造运动相同的表现形式,但也 有自己特征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