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松原地震活动与珲春地震柱构造

合集下载

松原震群与构造活动

松原震群与构造活动
1 松 原 台单台定位 . 2
}黑龙 江 省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 0 6 5 G2 0 0 )
收稿 日期 :2 o .0 0 6 1
作 者简 介 :孟 宪森 (9 2 ) 1 5 一 ,男 ,辽 宁省 本 溪 人 ,研 究 员. 主要 从 事 地 震 预 报 和地 震 学 等 研 究 工作
▲ 台站
40 5

图2 台 网联 合 定位 结 果
Fg Ict nrslo te o t ew r i.  ̄ ao u fh i tok 2 i e t jn n
维普资讯

北 地



2 卷 3
表 1 松 原 台记 录 震相 到 时 差 和 方位 分 布 ( 初动 记 录 清 晰地 震 )
维普资讯
1 期
孟 宪 森 等 :松 原 震 群 与 构 造 活动
l 4 3 2 -。
1 4. 。 2 7
1 1 25 o

45. 4。
0 八
思 垒


‘ / 0{

穗 厚









松原 地 震 台位于 松 原市 南 , 观测 井 深4 0 9 m,3 0 9 m处 产 油 ,套 管深 4 94 8 .m,摆 放置 在3 4 8 m处 。 地 质构造位 于松 辽盆地 中坳 陷带 与东南 隆起 带 的交界 处 ,在双 山一 前郭一 肇东 活动 断裂带 附 近。第
四系厚5 m,基 岩为 白垩 系地 层 。 0 经 过对 松 原 台记 录进 行重 新 处 理 ,发 现 。 .级 地 震 有3 次 初 动 清 晰 ,可计 算 地 震方 位 角 。 ≥2 0 0

2017—2018年吉林松原地震序列研究

2017—2018年吉林松原地震序列研究

2017—2018年吉林松原地震序列研究李艳娥; 邢成起; 陈丽娟; 郭祥云; 康建红【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19(041)004【总页数】10页(P435-444)【关键词】松原地震序列; 主地震; 相对定位; 破裂过程【作者】李艳娥; 邢成起; 陈丽娟; 郭祥云; 康建红【作者单位】中国北京 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北京 100080 北京市地震局; 中国重庆 401147 重庆市地震局; 中国长春 130117 吉林省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3引言强震发生后的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地震学家的关注和重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波形反演对强震破裂过程进行研究(Chen et al,1996;许力生,陈运泰,1997,1999);或者对强震的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根据精定位结果研究强震的破裂过程(Ohnaka,Kuwahara,1990;Ohnaka,1992;Hurukawa,1998;陈学忠等,2001a,b,2008;李艳娥等,2015). 2018年5月28日1时50分,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MS5.7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给出的结果,震中位置为(45.27°N,124.71°E).松原MS5.7地震附近的主要断裂有NW向的第二松花江断裂和NE向的扶余—肇东断裂,根据区域地震台网测定的地震序列结果,尚难以确定其发震断层面.历史上,松原MS5.7地震震区鲜有强震发生.自公元624年以来,曾于1119年在松原MS5.7地震以南不远处发生前郭卡拉木MS6.8地震,2006年3月31日在其西南约85 km处的乾安县查干花镇发生MS5.0地震,2013年10月至11月间发生5次MS≥5.0地震,最大震级为MS5.8.该地区强震震后趋势判定的经验不多,所以研究2018年5月28日松原MS5.7地震的发震断层,对于该地震的震后趋势判定以及该地区构造活动情况的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讨论松原MS5.7地震的破裂面,本文拟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7年7月18日—2018年7月15日期间发生在松原MS5.7地震序列区域内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利用重新定位后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本次地震可能的破裂面进行分析.本文使用的相对定位法又称为主地震定位法.以震源位置定位较好的地震作为主地震(参考地震),计算其它地震相对于主地震(参考地震)的位置,最终得到待定地震的重新定位位置.相对定位法对所假设的地壳模型的依赖较小(周仕勇等,1999),该方法利用余震分布对震源破裂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地震相对位置的变化,因此,相对定位法在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1 资料和重新定位结果本文收集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17年7月18日—2018年7月15日正式震相报告中的Pg,Sg和部分 Pn震相,对发生在(45.1°N—45.4°N,124.6°E—124.9°E)范围之内的地震开展重定位工作,所用台站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选择被4个以上台站记录到的地震,共计118次,最小震级为ML1.4.在观测报告中共记录到ML≥1.4地震176次,4个以上台站记录到的地震占67%.观测报告中记录到ML≥2.0地震共100次,4个以上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有96次,其中能重新定位的有90次,占90%,其余6次地震的定位残差太大,结果不可靠,需要舍去.因此,绝大多数ML≥2.0地震被重新定位,以此来确保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重定位过程中以MS5.7主震为参考地震,即主地震,观测报告中给出的震中位置为(45.26°N,124.71°E),震源深度为10 km.图2为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后的M-t图,地震序列中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图1 松原MS5.7地震周边区域构造背景及用于重定位台站和MS≥5.0地震的分布震源机制解引自USGS (2018). F1:第二松花江断裂;F2:扶余—肇东断裂;F3:孤店断裂;F4:查干花断裂;F5:大安断裂Fig. 1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as well as distribution of the stations used for relocation and the earthquakes with MS≥5.0 around the epicenter of the Songyuan MS5.7 earthquake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shown in the figure is obtained from the result of USGS (2018). F1:The second Songhuajiang fault;F2:Fuyu-Zhaodong fault;F3:Gudian fault;F4:Chaganhua fault;F5:Da'an fault图2 松原MS5.7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地震的M-t图Fig. 2 The M-t diagram of the relocated earthquakes of the Songyuan MS5.7 earthquake sequence对于ML≥2.0地震,经度定位误差范围为0.042—0.61 km,平均约为0.06 km;纬度定位误差范围为0.049—0.44 km,平均约为0.069 km (表1).对有3个及以上台站首波资料的34次地震进行震源深度计算,结果显示,震源深度的定位误差平均为2.47 km,最大为4.46 km,最小为0.002 km.从研究范围内ML≥2.0地震重新定位前后的地震空间分布(图3a)可见,重新定位后的地震更集中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断裂附近.而从ML≥3.3地震的空间分布对比图(图3b)可知:原始定位中,ML≥3.3地震沿 NE (AA1)和NW (BB1)两个方向分布;重新定位结果显示,ML≥3.3地震似乎更集中于 NE (AA1)方向,走向大约为NE62°,与松原MS5.7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中节面I的走向具有一致性(表 2).以0.02°×0.02°的矩形区域为空间窗统计地震频次,将空间窗口以0.001°的步长分别沿经度和纬度方向滑动,统计每个空间窗内的地震数目,由此得到地震频次的空间分布(图 4).图 4给出的是0.02°×0.02°的矩形区域内地震频次大于或等于10的空间分布图像,该图清楚地显示出了地震沿NE-SW方向展布的特征.图3 2017年7月18日—2018年5月27日(蓝色圆圈)和2018年5月28日—2018年7月14日(红色圆圈)松原 MS5.7 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前(左)、后(右)ML≥2.0 (a)和ML≥3.3 (b)地震震中分布Fig. 3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picenters of the Songyuan MS5.7 earthquake sequence before (left)and after (right) relocation which occurred from 18 July 2017 to 27 May 2018 (blue circles) and those occurred from 28 May 2018 to 14 July 2018 (red circles)with ML≥2.0 (a)and ML≥3.3 (b)图4 ML≥2.0地震频次空间扫描结果Fig. 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frequency of ML≥2.0 earthquakes表1 ML≥2.0地震震相数、定位误差与震源深度Table 1 Number of seismic phases,location error and focal depth for ML≥2.0 earthquakes序号发震日期 M L 台站数残差均方根/s P n P g S g 纬度/k m 经度/k m 深度/k m震相数定位误差震源深度/k m 1 2018-07-14 2.3 6 1 6 6 0.323 0.218 0.4172 2018-07-11 2.5 5 1 5 5 0.440 0.614 0.2253 2018-07-10 2.7 13 1 13 13 0.161 0.128 0.1734 2018-07-10 2.7 12 2 12 12 0.148 0.112 0.2315 2018-07-08 2.0 4 0 4 4 0.152 0.113 0.2656 2018-07-06 2.6 10 0 10 10 0.153 0.115 0.2657 2018-06-28 2.2 10 1 10 10 0.123 0.108 0.2388 2018-06-21 2.5 8 0 8 80.129 0.099 0.2739 2018-06-21 2.6 12 2 12 12 0.118 0.099 0.25510 2018-06-17 3.0 13 5 13 13 0.081 0.064 1.191 2.9 0.14611 2018-06-15 2.2 9 2 9 9 0.083 0.064 0.14712 2018-06-12 2.5 10 2 10 10 0.078 0.065 0.11713 2018-06-12 2.6 12 5 12 12 0.083 0.060 0.453 6.4 0.12514 2018-06-05 3.4 23 14 23 23 0.054 0.049 2.276 4.6 0.11515 2018-06-04 3.2 19 9 19 190.053 0.045 1.557 4.2 0.11116 2018-0-603 2.7 15 2 15 15 0.054 0.0460.12717 2018-06-01 2.5 8 1 8 8 0.054 0.045 0.18118 2018-05-31 3.7 18 11 18 18 0.053 0.047 2.779 6.3 0.19519 2018-05-31 4.1 22 16 22 22 0.051 0.050 3.161 7.6 0.17320 2018-05-31 2.1 4 0 4 4 0.052 0.050 0.20921 2018-05-30 2.2 8 0 8 8 0.052 0.050 0.30322 2018-05-30 2.2 6 0 6 6 0.052 0.049 0.17223 2018-05-30 2.0 5 0 5 5 0.052 0.049 0.08424 2018-05-29 2.2 4 0 4 4 0.052 0.050 0.21325 2018-05-29 2.5 6 0 6 6 0.052 0.049 0.39626 2018-05-29 2.4 10 3 10 10 0.052 0.049 4.462 6.5 0.16927 2018-05-29 2.7 13 4 13 13 0.051 0.048 2.021 5.0 0.17328 2018-05-29 2.6 6 1 6 6 0.052 0.048 0.26029 2018-05-29 2.2 5 0 5 5 0.052 0.0480.21730 2018-05-29 4.2 18 11 18 18 0.051 0.044 2.199 6.0 0.13631 2018-05-29 2.1 7 0 7 7 0.051 0.044 0.33332 2018-05-29 2.6 17 5 17 17 0.049 0.045 2.923 5.5 0.15733 2018-05-29 2.4 10 3 10 10 0.049 0.045 0.002 9.1 0.13134 2018-05-28 3.3 21 16 21 21 0.051 0.046 2.982 7.3 0.14535 2018-05-28 2.5 11 0 11 11 0.052 0.047 0.15736 2018-05-28 2.2 10 1 10 10 0.053 0.046 0.14637 2018-05-28 2.6 15 0 15 15 0.052 0.044 0.12038 2018-05-28 2.3 10 0 10 10 0.052 0.044 0.25339 2018-05-28 2.3 11 2 11 11 0.054 0.047 0.21540 2018-05-28 2.1 7 0 7 7 0.054 0.046 0.33041 2018-05-28 2.0 9 0 9 9 0.054 0.045 0.18542 2018-05-28 2.4 12 0 12 12 0.052 0.045 0.22943 2018-05-09 2.5 8 1 8 8 0.054 0.048 0.16444 2018-04-23 4.0 21 14 21 210.056 0.048 3.812 8.1 0.13345 2018-04-20 2.0 6 0 6 6 0.058 0.047 0.384 续表1序号发震日期 M L 台站数残差均方根/s P n P g S g 纬度/k m 经度/k m 深度/k m震相数定位误差震源深度/k m 46 2018-04-12 3.0 10 0 10 10 0.057 0.048 2.68947 2018-04-03 2.1 4 0 4 4 0.059 0.049 4.70848 2018-03-17 2.2 6 0 6 6 0.059 0.049 0.18549 2018-03-17 2.5 12 2 12 12 0.056 0.048 0.15950 2018-03-13 3.5 14 6 14 14 0.056 0.049 1.602 5.4 0.13151 2018-03-05 4.5 21 16 21 21 0.053 0.048 3.485 8.2 0.13652 2018-02-18 2.3 8 2 8 8 0.054 0.048 0.12353 2018-02-18 2.4 8 2 8 8 0.054 0.048 0.15354 2018-02-08 2.6 11 3 11 11 0.057 0.051 4.48755 2018-01-16 2.5 17 5 17 17 0.054 0.048 3.927 6.8 0.17256 2018-01-15 3.3 21 15 21 21 0.056 0.048 2.933 5.0 0.17057 2018-01-04 4.6 18 13 18 18 0.057 0.050 3.035 6.7 0.17158 2018-01-04 3.1 13 6 13 13 0.057 0.049 3.569 8.2 0.40659 2018-01-03 2.3 10 0 10 10 0.057 0.051 3.58360 2017-12-23 2.5 12 3 12 12 0.057 0.048 0.002 5.9 0.18461 2017-12-21 2.2 10 0 10 10 0.058 0.047 0.19562 2017-12-10 2.7 17 6 17 17 0.054 0.046 1.839 6.2 0.15263 2017-10-30 3.3 14 2 14 14 0.056 0.047 0.17264 2017-10-14 3.0 18 2 18 18 0.054 0.045 0.16065 2017-10-08 2.2 6 0 6 6 0.054 0.045 0.29866 2017-09-21 3.0 16 4 16 16 0.053 0.043 0.21667 2017-09-07 3.8 16 11 16 16 0.052 0.047 2.224 7.9 0.13568 2017-08-22 2.3 9 0 9 9 0.052 0.047 0.13569 2017-08-15 4.6 20 13 20 20 0.055 0.046 2.508 7.8 0.18170 2017-08-13 3.9 16 12 16 16 0.050 0.047 1.748 6.9 0.12971 2017-08-10 2.6 14 2 14 14 0.052 0.043 0.16572 2017-08-05 3.6 13 6 13 13 0.054 0.042 2.334 6.1 0.18073 2017-08-02 2.4 9 0 9 9 0.054 0.042 0.18974 2017-07-31 2.6 16 3 16 16 0.049 0.046 1.761 8.3 0.11975 2017-07-29 2.0 6 0 6 6 0.049 0.045 0.12076 2017-07-28 2.1 5 0 5 5 0.049 0.0450.17577 2017-07-28 2.4 11 1 11 11 0.050 0.045 0.23578 2017-07-28 3.6 22 14 22 22 0.052 0.047 1.766 7.7 0.11179 2017-07-28 2.1 10 3 10 10 0.053 0.048 0.003 10.5 0.11580 2017-07-27 2.0 11 0 11 11 0.053 0.047 0.12981 2017-07-27 2.6 19 9 19 19 0.053 0.047 1.891 7.7 0.14982 2017-07-25 2.4 7 2 7 7 0.054 0.046 0.13183 2017-07-25 3.0 18 9 18 18 0.052 0.047 2.137 7.8 0.12884 2017-07-24 2.9 19 6 19 19 0.052 0.048 3.392 7.1 0.14485 2017-07-23 3.0 18 13 18 18 0.052 0.045 3.380 7.0 0.15286 2017-07-23 2.0 4 0 4 4 0.052 0.045 0.43287 2017-07-23 2.4 7 0 7 7 0.052 0.0450.08888 2017-07-23 2.3 4 0 4 4 0.052 0.045 0.21389 2017-07-23 5.0 20 14 20 20 0.055 0.048 3.132 8.4 0.12290 2017-07-18 3.3 21 10 21 21 0.053 0.047 2.784 5.5 0.136表2 松原MS5.7地震的断层面参数Table 2 Nodal plane parameters for the Songyuan MS5.7 main shock①郭祥云.2018年5月27日震后应急产出结果.节面Ⅰ 节面Ⅱ走向/° 倾角/° 滑动角/° 走向/° 倾角/° 滑动角/°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① 216 86 172 307 82 4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李君等,2019) 220 79 162 314 72 12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杨文等,2018) 218 87 -149 126 59 -4美国地质调查局(U S G S,2018) 47 68 -169 313 80 -22来源图5 松原MS5.7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前沿截面AA1方向(a)和垂直于AA1方向(b)的震源深度剖面图Fig. 5 Focal depth profiles of the Songyuan MS5.7 earthquake sequence before relocation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ection AA1 (a) and that perpendicular to the section AA1 (b)图6 松原MS5.7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后沿截面AA1方向(a)和垂直于AA1方向(b)的震源深度剖面图Fig. 6 Focal depth profiles of the relocated earthquakes of the Songyuan MS5.7 earthquake sequence along thedirection of the section AA1 (a) and that perpendicular to the sectionAA1 (b)图5为地震序列原始定位在深度方向的剖面图,图5a和图5b分别为沿图3中截面AA1和垂直于该截面的剖面图.图6为重新定位结果中震源深度较为可靠的34次地震在深度方向的剖面图,图6a和图6b分别为沿图3中截面AA1和垂直于该截面的剖面图.根据原始定位结果,地震主要发生在深度为4—14 km的范围内,主震上方和下方均有地震发生,无明显差异特征.重新定位之后,地震分布在4—9 km的深度范围内,主要位于主震上方,主震位于分布区下方边缘.这说明松原MS5.7地震发生之后,破裂可能朝地表扩展.图6b显示,破裂面倾角较陡,倾向NW,与表1中前3个结果的节面I基本一致.将图6中的地震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然后按序号将地震的震源深度绘制在图上,得到图7.图中在序号坐标刻度值下方同时标明了发震时间.从图中可以看到,前7个地震清楚地显示出震源深度逐渐加深的过程,表明破裂从浅部向深部传播,具有前震特征(陈学忠等,2001a,b).松原MS5.7地震发生后,震源深度逐渐减小,破裂从深部向浅部传播.图7 松原MS5.7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随地震序号的变化Fig. 7 Focal depth versus number of relocated earthquakes of the Songyuan MS5.7 earthquake sequence2 讨论与结论根据上述对松原MS5.7地震前后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以下结论:1) 2018年松原MS5.7地震的主破裂面为NE向.无论是ML≥3.3地震的震中分布,或者地震频次的空间分布结果,均显示地震序列沿NE向分布的特征.2)破裂面倾角较陡,近乎直立,倾向NW,与震源机制解结果基本一致.3)松原MS5.7地震前后发生的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主震上方区域,震源深度大部分小于主震深度.4)松原MS5.7地震前发生的地震显示出了震源深度逐渐加深的过程,震后,震源深度则逐渐减小.根据上述结果,松原MS5.7地震的破裂面应为走向NE,近乎直立,倾向NW的断层面.在松原MS5.7地震震中附近有第二松花江断裂、扶余—肇东断裂西段(又称扶余北断裂)和孤店断裂3条断裂.第二松花江断裂是一条规模较大的NW走向断裂,倾向NE或SW,倾角较陡(杨清福等,2010).扶余北断裂走向近EW,倾向S,视倾角约为60°—80°,部分位置倾角近似垂直,孤店断裂北段走向NE,南段走向NW,总体走向近SN,倾向E,展布呈东倾的弓形(刘权锋等,2017). 显然,松原MS5.7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与这3条断裂的走向均不一致. 古成志(1993)的结果显示,在松辽平原中部的大安、肇源间有一宽达80—90 km的NE-SW向线性构造密集带,相互平行,对湖泊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方向稳定,是隐伏断层的明显标志.因此本文推测,松原MS5.7地震的破裂面很可能与大安、肇源间存在的一条NE-SW向的隐伏断层有关.本文所使用程序来源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周仕勇教授课题组,文章撰写过程中审稿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作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相关文献】陈学忠,郭铁栓,朱令人. 2001a. 一次大陆强震前震成核的实例[J]. 地震学报,23(2):213-216.Chen X Z,Guo T S,Zhu L R. 2001a. An example of earthquake nucleation of the strong continental earthquakes[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3(2):213-216 (in Chinese). 陈学忠,盖增喜,周仕勇,郭铁栓,朱令人. 2001b. 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5.4级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研究[J]. 地震学报,23(6):659-662.Chen X Z,Gai Z X,Zhou S Y,Guo T S,Zhu L R. 2001b. Investigation of rupture process of the Xiuyan 5.4 earthquake on November 29,1999[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3(6):659-662 (in Chinese).陈学忠,吕坚,王慧敏. 2008. 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研究[J]. 地震,28(1):100-106.Chen X Z,Lü J,Wang H M. 2008. Investigation on rupture process of the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sequence of November 26,2005[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8(1):100-106 (in Chinese).古成志. 1993. 松辽平原活动构造遥感信息分析[J]. 地壳形变与地震,13(2):67-73.Gu C Z. 1993.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for the active faults in Song-Liao plain[J].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13(2):67-73 (in Chinese).李君,王勤彩,郑国栋,刘庚,周辉,周聪. 2019. 2018年5月松原MS5.7地震序列发震断层及应力场特征[J]. 地震学报,41(2):207-218.Li J,Wang Q C,Zheng G D,Lin G,Zhou H,Zhou C. 2019.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ogenic fault and stress fields of the Songyuan MS5.7 earthquake sequence in May 2018[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41(2):207-218 (in Chinese).李艳娥,陈学忠,陈丽娟,郭祥云. 2015.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破裂过程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58(9):3232-3238.Li Y E,Chen X Z,Chen L J,Guo X Y. 2015. Investigation on th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sequence on 3 August,2014 in Yunnan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8(9):3232-3238 (in Chinese).刘权锋,盛俭,卢滔,张洪艳,盘晓东. 2017. 扶余/松原—肇东断裂研究综述[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19(3):89-16.Liu Q F,Sheng J,Lu T,Zhang H Y,Pan X D. 2017. Research status of Fuyu/Songyuan-Zhaodong fault[J].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19(3):89-16 (in Chinese).许力生,陈运泰. 1997. 用数字化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反演共和地震的震源参数[J]. 地震学报,19(2):113-128.Xu L S,Chen Y T. 1997. Inversion of source parameters of Gonghe earthquake by using broadband digital seismic wave data[J].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9(2):113-128 (in Chinese).许力生,陈运泰. 1999. 1997年中国西藏玛尼MS7.9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J]. 地震学报,21(5):449-459.Xu L S,Chen Y T. 1999. Tempo-spatial rupture process of the 1997 Mani,Tibet,earthquake[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1(5):449-459 (in Chinese).杨清福,王佳蕾,刘志平,吴兆营,陈波. 2010. 第二松花江断裂带地质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研究[J]. 中国地震,26(1):34-45.Yang Q F,Wang J L,Liu Z P,Wu Z Y,Chen B. 2010.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fault[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26(1):34-45 (in Chinese).杨文,薛艳,张小涛,韩颜颜,张雪梅. 2018. 2017年松原4.9级地震与2018年松原5.7级地震序列特征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8):77-78.Yang W,Xue Y,Zhang X T,Han Y Y,Zhang X M. 2018. Th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2017 MS4.9 and 2018 MS5.7 Songyuan earthquake[J]. Recent Development in World Seismology,(8):77-78 (in Chinese).周仕勇,许忠淮,韩京,许洪新,努尔尼沙. 1999. 主地震定位法分析以及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高精度定位[J]. 地震学报,21(3):258-265.Zhou S Y,Xu Z H,Han J,Xu H X,Nur N. 1999. Analysis of the master-event location method and high-precision location results for the 1997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s[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1(3):258-265 (in Chinese).Chen Y T,Xu L S,Li X,Zhao M. 1996. Source process of the 1990 Gonghe,China,earthquake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Tibetan)Plateau[J]. Pure Appl Geophys,146(3/4):697-715.Hurukawa N. 1998. The 1995 off-Etorofu earthquake:Joint relocation of foreshocks,the mainshock,and aftershock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earthquake nucleation process[J]. Bull Seismol Soc Am,88(5):1112-1126.Ohnaka M,Kuwahara Y. 1990.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local breakdown near a crack-tip in 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nucleation to unstable rupture during stick-slip shear failure[J]. Tectonophysics,175(1/3):197-220.Ohnaka M. 1992. Earthquake source nucleation:A physical model for short-term precursors[J]. Tectonophysics,211(1/4):149-178.USGS. 2018. M5.3:14 km WNW of Fuyu,China[EB/OL]. [2018-06-20].https:///earthquake/eventpage/vs1000ec29/moment-tensor.。

2013年11月23日吉林松原地震强地面运动三要素特征分析

2013年11月23日吉林松原地震强地面运动三要素特征分析

2013年11月23日吉林松原地震强地面运动三要素特征分析张仁鹏;雷焕珍【摘要】收集整理了2013年11月23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Ms5.8和Ms5.0地震的地表强震动记录,进行了常规的处理,剔除掉了异常的记录.通过分析地震动三要素特征,首先获得了较为可靠的PGA和PGV幅值,拟合出PGA 与PGV之间的关系;其次以较常用的Significant持时、Bracketed持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了松原地区地震动持时与距离的相关性;最后计算了松原地震中典型的幅值较大的记录5%阻尼比的反应谱,并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设计谱进行了比较.【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7页(P19-25)【关键词】松原地震;强地面运动;幅值;持时;反应谱【作者】张仁鹏;雷焕珍【作者单位】吉林省地震局,吉林长春130022;长春市地震速测速报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北京时间2013年10月31日11时3分34秒,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44.6°N,124.2°E)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8km。

自10月31日起,余震不断,11月23日6时,松原又发生5.8级和5.0级地震,震区房屋严重受损。

此次地震的有感范围比较大,震感波及到吉林省的大部分地区,辽宁省、内蒙以及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也有一定程度的震感,震中烈度达到Ⅶ度。

据当地的政府部门统计,受灾的人口有20余万,房屋严重损毁的有5.7万余间,直接的经济损失超过了20亿元,但无一人死亡[1]。

众所周知,地震时在不考虑建筑结构本身因素的前提下,地震动一般作用于建筑物会引起结构破坏,而较强烈地震动往往引起较严重的结构破坏[2]。

根据震后调查显示,松原地震中地震动强度与震害程度基本一致。

松原地震中吉林省数字强震动观测网络获得少量的高质量强震动记录,本文试图通过地震动三要素(幅值、持时、频谱)分析所获得的松原地震记录的特征,从地震动特征角度给出此次地震震害较轻的解释,为记录的后续使用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2019年5月18日吉林省松原发生5.1级地震研究简报

2019年5月18日吉林省松原发生5.1级地震研究简报

2019年5月18日吉林省松原发生5.1级地震研究简报据中国地震局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5月18日06时24分吉林省松原宁江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

地震发生时吉林省松原市,白城市,长春市,吉林市,黑龙江哈尔滨,大庆市等地区有明显的震感,其中松原市震感非常强烈。

从地震震级判断本次地震系2017年7月活动至今的吉林省松原宁江区震群型地震的一次主震活动【目前这次地震主震活动分别为2017年7月4.9级,2018年5月5.7级,2019年5月这次5.1级,这3次地震均属于主震;而4.5级以下的地震为余震】目前首先却以下几点:第一、吉林松原目前正经历着一个地震活跃期,整个东北地区均进入一轮5级或者5级以上的地震活跃期【受2011年日本东海岸9.1级地震影响,亚欧板块东部进行了一个应力调整】。

第二、吉林松原发生的地震活动为震群型地震,一般的主余震型地震就一个主震,最大余震比主震小1级;震群型地震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主震,而且余震衰减缓慢,而吉林松原宁江区2017年7月活动至今的地震目前确定有至少3次主震【分别是2017年7月发生的4.9级地震,2018年5月发生的5.7级地震,2019年5月这次发生的5.1级地震】,未来数年松原应需要注意这种主震活动,不过目前来看强度不会超过6级以上。

第三、目前来看吉林松原有感地震活动至少持续到2022年至2023年左右。

第四、今天吉林松原发生的5.1级地震并不是大地震的前震活动。

第五、吉林松原发生的一系列地震系震群型地震也是城市直下型地震,这表明在城市周边或者城市下方有活动的地震断层,而目前来看诱发吉林松原宁江区这一系列地震活动的地震断层为扶余-肇东断裂带中段的扶余北断裂和第二松花江断裂交界【第二松花江断裂带存疑】。

另外本次吉林松原5.1级地震前我方做出过一次成功的预报。

【官方法律规定地震预测不可公开发布,因此我方都是内部讨论并未公开发布】事实证明我方的分析是对的,震级误差0.1级或者1级,时间误差0,位置误差0。

2018年5月28日中国吉林松原m5.7级地震引起的液化构造

2018年5月28日中国吉林松原m5.7级地震引起的液化构造
松原 M57级 地 震 引 起 的 液 化 构 造
邵珠福 1,2 刘泽璇1 钟建华3 JohnHowell2 栾锡武4 冉 伟 民 4 刘 晶 晶 1 张 文 鑫 1 赵 冰 1
1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2DepartmentofGeologyandPetroleum Geology,UniversityofAberdeen,Aberdeen,AB243UE,UK
3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4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
摘 要 2018年 5月 28日, 吉 林 松 原 市 宁 江 区 毛 都 站 镇 牙 木 吐 村 发 生 M57级 地 震 (45°16′12″N, 124°42′35″E),震源深度 13km,震中位于郯庐断裂带西北侧的扶余 /松原—肇东断裂带、第 二 松 花 江 断 裂 带 和 扶 余北断裂带交汇处。地震诱发震中距 3km范围内普遍的液化和地表 裂 缝, 给 当 地 居 民 带 来 严 重 灾 害。 可 见 液 化 构造以砂火山为主,其次为液化砂堆、液化砂脉和液化砂席等。液化砂火山又可分为有火山口型砂火山、无火 山口型砂火山和无砂型 (水) 火山。地震液化伴生软 沉 积 物 变 形 构 造 有 变 形 层 理、 负 载 构 造 和 火 焰 构 造、 滑 塌 褶皱、碟状构造和包卷层理等。地震诱发液化砂火山形成过程包括液化层内超孔隙流体压力形成、上覆低渗透 层破裂和水、砂喷出地表后砂涌 3个阶段。液化和流 化 砂 体 在 上 涌 过 程 中 会 注 入 低 渗 透 黏 土 层 形 成 各 种 形 态 的 砂脉、砂席和多种类型的变形构造。垂向上地震液化结构可划分为底部松散可液化层、下部液化变形层、上部 液化变形层和地表砂火山 4层结构。液化层埋深 2~5m,液化层厚度 2m。松原 M57级地震发震机制为 NE-SW (35°~215°) 方向挤压应力使断层活跃,推测扶余 /松原—肇 东 断 裂 是 主 要 的 发 震 断 层。松 原 地 震 液 化 构 造 研 究 为现代地震活动区和灾害易发区预测提供依据,为地震引发的现代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兼 具将今论古意义,为揭示本世纪以来郯庐断裂带北段进入了一个强断裂和地震活跃阶段提供了最新的实际资料。

吉林松原市宁江区5.1级地震特点和灾情分析

吉林松原市宁江区5.1级地震特点和灾情分析

54中国减灾·2019·11月上实务5月18日,吉林松原市宁江区发生5.1级地震,长春、哈尔滨、大庆等地有震感。

本文分析了此次地震的特点与灾害影响,以及震区的地质构造特点,介绍了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的防范应对情况。

吉林松原市宁江区5.1级地震特点和灾情分析■ 陆 野5月18日6时24分,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北纬45.3度,东经124.75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震中附近震感强烈,个别老旧房屋有轻微裂缝,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震中距宁江区15公里,距松原市19公里,距哈尔滨市157公里。

地震周边5公里内有10个村庄,20公里内有7个乡镇。

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19年5月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此次地震共造成1800人紧急转移安置,5100余间房屋损坏,直接经济损失4900余万元。

灾害影响和灾情分析总的来看,此次地震具有以下特点:震级较高。

截至6月20日,2019年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共发生了14起地震,其中4级以上2起,分别是本次5月18日5.1级和6月3日的4.0级。

近五年,吉林省共发生2级以上地震33起,2.0—2.9级地震4起、3.0—3.9级地震17起、4.0—4.9级地震10起、5.0以上地震2起。

此次地震为近五年以来吉林省震级第二高的地震。

此外,2000年以来,吉林松原地区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24次,最高震级为2013年11月23日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的5.8级地震。

损失较去年松原5.7级地震偏轻。

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北纬45.27度,东经124.71度)曾发生5.7级地震,地震的发生时间段、震中与此次地震基本相同,震级偏高。

据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的2018年5月份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5月28日吉林松原市宁江区5.7级地震造成了5500余间房屋严重损坏,1.3万间房屋一般损坏。

2019年松原5.1级地震损失较2018年松原5.7级地震损失偏轻。

利用CAP方法分析吉林松原4.9级地震震源机制

利用CAP方法分析吉林松原4.9级地震震源机制

利用CAP方法分析吉林松原4.9级地震震源机制Liu Aihua;Zhang Wei;Gong Fei;Jiang Jinhua;Zhang Yanxiang;Li Junqiu;Xiang Chuanfang 【期刊名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年(卷),期】2018(039)006【摘要】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确定,对于地震研究及孕震机理解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东北几次破坏性地震主要发生在吉林松原地区,分析震源机制,对认识该地区地质构造和孕震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017年7月23日吉林松原发生4.9级地震,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07.0°,倾角66.0°,滑动角12.0°;节面Ⅱ:走向212.1°,倾角79.1°,滑动角155.5°;震源深度6.9 km,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为走滑型.【总页数】8页(P78-85)【作者】Liu Aihua;Zhang Wei;Gong Fei;Jiang Jinhua;Zhang Yanxiang;Li Junqiu;Xiang Chuanfa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利用CAP方法快速计算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J], 杨军;苏有锦;陈佳;叶泵;李孝宾;金明培;王宝善2.利用气象TEC数据异常预测吉林松原地震的几点说明 [J], 廖洪月;张效信;谢振乾;宋亚楠;肖舸3.吉林松原地震活动与珲春地震柱构造 [J], 陈立军4.吉林松原5.7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启动三级地震应急响应 [J],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吉林省地震局5.2019-05-18松原Ms5.1地震震源机制与地震参数分析 [J], 陈闯;危自根;李伟;高金哲;姜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吉林省松原地区1119年6 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吉林省松原地区1119年6 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吉林省松原地区1119年6 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李传友;张良怀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1999(015)003
【摘要】1999年63/4级地震是东北地区震级在的地震,目前对其发震构造背景缺乏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深部构造背景,浅层构造条件和深浅部构造关系等方面,对1119年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作了剖析。

研究认为,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扶余-前郭一带,地质构造上,该区处于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和东南隆起的交接部位;深部构造背景上,该区是莫霍面起伏的拐点,存在北东向基底断鲜明和弱西向深部断裂,前者规模较大,晚新生代有弱活动,是
【总页数】10页(P237-246)
【作者】李传友;张良怀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吉林省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2
【相关文献】
1.吴忠、灵武地区地震的精确定位和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J], 赵卫明;金延龙;刘秀景;许文俊
2.斯皮塔克灾难性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及其发震构造条件 [J], 韩大宇
3.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发震构造条件 [J], 无
4.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S
5.7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J], 李永生; 赵谊; 李继
业; 高峰; 石伟
5.丁青地区地震重定位、震源机制及其发震构造初步分析 [J], 李启雷;李玉丽;屠泓为;刘文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9, 7(5), 429-438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ojnshttps:///10.12677/ojns.2019.75052On Seismicity in Songyuan Region and theHunchun Seismic Cone Tectonic in JilinProvince, ChinaLijun Chen*Research Center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Engineering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HunanReceived: Sep. 5th, 2019; accepted: Sep. 20th, 2019; published: Sep. 27th, 2019AbstractIn this paper, collecting and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related earthquake catalogues, using the Seismo-Geothermic theory and its methods, it discussed the surface images,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primary model of mini seismic cone tectonics in Hunchun Seismic Cone Tectonic region and its relations with intracrustal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and volcanic activity in northea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regions, and differentiated the relationship of intracrustal me-dium-strong earthquake with its subcrustal earthquakes in Songyuan region in Jilin province, so that it is thought to be worthwhile to concern the activity of Songyuan region, which may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marks for Hunchun seismic cone tectonic that will definitely come to. On this basis, a recommendation and an instruction about improving the focal depth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resolution of intracrustal earthquakes and subcrustal earthquakes are also written in this paper.KeywordsSeismo-Geothermic Theory, Hunchun Seismic Cone Tectonic, Intracrustal Strong Earthquake,Subcrustal Earthquake, Volcano吉林松原地震活动与珲春地震柱构造陈立军*湖南省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收稿日期:2019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20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27日*本文为作者退休后的自主研究项目:地震地热说。

陈立军摘 要本文根据相关地震目录资料的收集整理,采用地震地热说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珲春地震柱构造的地表图像、三维立体结构和地震子柱构造的初级模型以及该地震柱与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壳内强震与火山活动的关系,并对吉林松原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与壳下地震的关系做出辨析,认为松原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极为关注,有可能成为判断珲春地震柱构造是否会完全苏醒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章还就改善震源深度测定技术、提高对壳内地震与壳下地震分辨率的重要性做出建议和说明。

关键词地震地热说,珲春地震柱构造,壳内强震,壳下地震,火山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本文运用作者(陈立军,2012)所提出的地震地热说原理与工作方法[1] [2] [3] [4],研究吉林松原的中强地震活动与中国珲春地震柱构造的关系。

地震地热说原理认为,全球90%以上的壳内强震与火山活动,都是源于地球深部的热能沿着地震柱构造自下而上逐层积累、逐层驱动所致,而并非地表构造运动碰撞的结果。

地震柱构造是依据高精度地震目录(比如美国的ANSS ,地中海的EMSC 和日本的JMA 等具有可比性的地震目录)的震源深度资料所划分的24个倒立的直下型圆锥体,最大深度200~650 km ,是地震地热说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平台。

中国珲春地震柱构造为第08号(图1),目前处于潜伏状态,2005年开始的吉林省松原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似乎给珲春地震柱构造带来了重大的构造活动信息。

壳内强震指发生在壳内的6.5或7级以上地震,几乎涵盖所有造成1000人以上死亡的地震(图1),其成因解释五花八门。

作者运用地震地热说原理与工作方法,广泛研究了全球一些重要的壳内强震与火山活动的成因及其前兆信息[5]-[14],也做过一些地震预测的试验与设想[15] [16] [17] [18],似乎可以为人类的地震预测事业展现丝丝曙光。

2. 资料整理与分析处理方法2.1. 地震目录的选取地震地热说的研究原理与方法,完全依赖于具有高精度震源深度资料的地震目录。

为此,本文采用从公网上获取并整理的3套地震目录[19]。

其中包括:CEDC 统一地震目录,来自中国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China Earthquake Data Center),网址/data/datashare_tyml_query.jsp ,时段1965~2019.5,包含−0.1级以上共860,581条中国及周边地震记录。

ANSS (Advanced National Seismic System)复合地震目录(ComCat),来自北加利福利亚地震数据中心(Northern California Earthquake Data Center),时段1963~2019.5,共计包括全球4级以上地震记录456,888条。

网址包括https:///earthquakes/search/和https:///earthquakes/search/#site-sectionnav 。

陈立军Figure 1. The drawing of Songyuan earthquake and Hunchun Seismic Cone Tectonic图1. 松原地震与珲春地震柱构造位置图JMA地震目录,来自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时段1997.10~2017.12,包含−0.1级以上日本及周边地区2,955,365条地震记录。

网址http://www.data.jma.go.jp/svd/eqev/data/bulletin/eqdoc.html。

2.2. 关于震源深度关于地震震源深度的精度,可以从ANSS和JMA两个地震目录获得(图2)。

这两个目录的深度测定误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ANSS目录包含全球4级以上地震,大量地震的深度测定误差均在几公里的量级,个别偏远地区的深部地震误差可达20多公里。

JMA目录的深度误差均在几公里的量级。

2.3. 地震目录的适用性分析珲春地震柱构造位于114˚~135˚E,35˚~55˚N地区,由不同地震目录所采集的地震数分档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1) 三个地震目录所描述的深源地震基本一致,最大深度约为600 km。

(2) ANSS目录的4级以上地震数量偏少,JMA目录明显偏置,只宜参考。

(3) 鉴于目前地震目录的科技水平,地震地热说当前最为关注的是未来壳内强震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暂不考虑能量关系,因此不对相关地震集的震级-频度关系做过分要求。

2.4. 资料分析处理方法地震地热说的分析方法,首先按照地震柱构造定义选取研究区的地震目录,然后采用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平面分布、三维立体分布和震源深度时序分布分别研究地震柱构造的总体活动特征以及区内可分离陈立军的地震子柱构造的活动特征,总结以往事件的前兆信息并为后续事件的预测提供工作方法与经验。

在原始数据同等精度的前提下,本方法的工作结果是唯一的,可重复的。

Figure 2. A depth measurement precision instance 图2. 震源深度测定精度实例Table 1. The earthquake statistics of Hunchun Seismic Cone Tectonic collected by different earthquake catalogue 表1. 由不同地震目录所采集的珲春地震柱构造地震统计表地震目录 震级下限Mmin震级上限Mmax频次 最大震源深度Hmax (km)CEDC 目录1 7.964364 597 2 32126 597 3 7036 597 4 1862 597 5 227 597 6 30 589 7 7 589 ANSS 目录4 7.9797 590 5 167 588 6 29 588 7 7 566 JMA 目录1 7.3(不含1997年以前的地震)30021 681 2 6128 681 3 1280 681 4 184 681 5 49 681 6 11 644 73633陈立军3. 珲春地震柱构造的一般性描述作者曾于2011年讨论过中国珲春地震柱构造,提供了地震层析图像依据,并展示了太平洋西北部地震柱构造林立的图像[20]。

本文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阐述。

3.1. 珲春地震柱构造的地震与火山分布珲春地震柱构造的地震活动与火山活动分布见图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