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与殉情文化
丽江纳西族“殉情文化”现象解析

J OURNALOFDAL VERST I UNI I Y
第 1 卷 第7 2 1 年7 O 期 0 1 月
V10 N . J1 2 o. o7 u. 0l 1 1
丽江纳 西族 “ 殉情文化" 现象解析
杨沐 晓 , 薛祖 军
( 大理 学院 文学 院 , 南 大理 云 6 10 ) 7 03
、
游舞纳西
在《 被遗忘的王国》 一书中写到 :L i gcu a “i a l r l k n o de —
l o d t e do btu o o r o e n h rd S s i y h l h u f lh n u f b i g t e wol u - cde c pia . e e wa ta f mi h td d no u - i a t1Th r sno a l t a i tB m- y
— —
云 杉 坪 、情 峡 ” “ —— 虎 跳 峡 等 。纳 西 语 中亦有
许 多 殉 情 用 语 ,如 :游 舞 ” 意 为殉 情 )“ 无 孜 ” “ ( 、游 ( 为情死 之 树 )“ 无施 底 ”意 为情 死 之 乡 )“ 意 、游 ( 、游
精神家园高度追崇 的意识 , 以说是纳西族的共同 可 心理素质 , 造就纳西族“ 生与死 与 , 天地并与 , 神明
往 与 ” 的 生死 观 , 是 纳西 族 殉情 幻 境 诱 因 的来 [ 亦 源 。费孝 通先 生在 《 民族 与社 会》 中强调 民族 的共 同 心理素质 , 他认 为 :这 种 心理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 且 “ 而
吉 ” 意为殉情之房 )“ ( 、哈拉 里肯” 意为殉情仪式 ) ( 等 。“ 草乌” 以“ 则 殉情之酒 ” 著称 , 杜鹃——被冠称
纳西的殉情风俗

纳西的殉情风俗在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之后,便对纳西族的殉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看到其中弟弟呼唤着姐姐,亲人们送走那对有情人的时候忍不住流泪了,本来还在想是不是自己太感性了,当时坐在高处,倒数四五排的样子,往下看去,擦眼泪的也是到处可见啊,所以这个算是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所以我就以纳西的这一习俗作为调查报告的切入点。
丽江的确称的上是世界的殉情之都,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荣耀,家家都可以数出其家庭成员中有一两个殉情死去的。
依我看,在丽江,青年男女盟约殉情至少占自杀数的80%。
传说“久命”是第一个为爱情而死去的人,她与“羽排”相亲相爱,但受到羽排父母的阻挠。
久命虽作了种种努力,但都无济于事,绝望之时,她愤然死去,被居住在玉龙第三国的爱神“游主”接纳,在那里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后来羽排赶来,也跟着到玉龙第三国去。
久命与羽排,便在处处开满鲜花的爱神的国度里生活——这是记载在东巴经中的故事。
在这里,久命是第一个殉情者,羽排是随之而去。
纳西女人即便在死亡问题上,也象在其它问题上一样,扮演敢作敢为、敢恨敢爱的主动角色。
只是从此以后,男女双方尽量争取同时殉情,一起到爱情的国度里去。
集体殉情也是寻常事,据说有一次人们发现六对青年男女死在文笔锋旁边的马鞍山树林中,另有一次发现两个姑娘紧紧抱在一起,立身于雪山脚下的小湖中,他们的脚跟拴在一起,槌上一块大石头。
"殉情有一个相约过程,一人主动提出,另一个愿意随他(她)而去。
有时还向亲密朋友告别,朋友亦为其保密。
殉情前,两人尽可能地买些东西,作好充分准备。
殉情过程,也是殉情者最后享乐的过程,她们在选择好的地方吃喝玩乐,穿上新衣裳,向生命作最后的诀别。
然后将币撒在周围(据说那样可以阻止野兽撕扯尸体),双双相拥相抱、上吊、服毒或跳崖,以求同归于尽。
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丽江纳西族的民风是:男女在结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种节日和大小庙会,姑娘们相约同区游玩,小伙子也结队出门,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据传统风俗,姑娘要带些米花糖,糕饼之类在身边,以分赠给向自己讨吃的小伙子。
纳西族葬礼的文化隐喻分析

纳西族葬礼 的文化 隐喻 分析
文/ 和 成玲 薛 祖 军
;
● ● _ ● ● - ●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_ - 一 ● - ● - ● - _ - - ● - ● - - ● _ ● _ - ● - ● _ _ - - - ● _ ● ● ● 一 ● - 一 一
的这 一 演变 过 程 体现 出了 不 同时 期 纳
西社 会 的 一 种发 展 形 态 .特 别是 民众 信仰 对 象 的 不 断转 变 。纳 西 族 的葬 礼
里. 执 举跳 以 护 尸 为 内容 的 “ 阿 仁仁 歌 舞” 。 纳 西 族 的护 尸舞 “ 仁美 磋 ” 实 为
以保护 图腾 为 核 心 的巫 术 行动 .体 现 出 纳 西 先 民 以 护 尸 为 内容 的 葬 尸 过
寿 衣 时 东 巴 念 诵 寿 衣 服 饰 来 历 的 经
出一 个 民族 的 内在本 质 。对 于纳 西族 的 葬礼 而 言 。 融合 了古 羌 、 藏族 、 白族 、
汉族 等 多 民族 的文 化 因 子 .是 纳西 族
文. 死 者 穿好 寿 衣 后 . 头 朝 外 的 正面Leabharlann 躺 放, 意 为正寝 。
( 一) 纳西 族 葬礼 的演变 过程
追 溯纳 西族 丧葬 文化 的起源 . 东 巴
典籍 《 普尸董 姆 》 ( 意 为人死 后 的规矩 )
中记 载 到 : 普子 考 奴 美 姆 子 . 意为 普 子
入棺后 , 等 到 鸡 叫头 遍 时辰 , 寿男
寿 女要 跪 拜 在 灵 柩前 执 举 “ 岩 局 巴 达
从开美九咪金的凄惨爱情看 纳西族《鲁般鲁饶》的悲剧艺术

从开美九咪金的凄惨爱情看纳西族《鲁般鲁饶》的悲剧艺术摘要:《鲁般鲁饶》是纳西族殉情文学的先河,开美久咪金和朱古羽勒排是作品中殉情而死的一?η槁拢?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作品中对他们殉情故事的描写,来看这部作品所体现的纳西东巴文化中殉情的悲剧艺术。
关键词:《鲁般鲁饶》;开美九咪金;悲剧丽江纳西族的殉情风俗最早记载于光绪《续云南通志》一书:“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清隆胶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悬岩之颠,尽日唱酬,饱餐酒已,则雍容就死,携手结襟,同滚岩下,至粉骨碎身,肝脑涂地,固所愿也。
”纳西族的殉情悲剧主要发生在青年牧人中,纳西族先民认为肉体的死亡不代表生命的结束,他们会到另一片“爱之乐土”延续幸福与爱情。
一、生之痛苦,爱之凄惨的开美久咪金《鲁般鲁饶》是纳西族第一部反映殉情悲剧的著作,“鲁”指的是要去殉情的青年男女,而“般”与“饶”分别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高处到低处,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应该是指青年牧人在去往殉情的路上。
爱情往往被称作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当它遭到不幸或被毁灭时,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哀怜与同情,引起人们心灵的震动。
由于纳西族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纳西族青年可以自由恋爱却要被父母“包办婚姻”,所以青年人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往往选择殉情,《鲁般鲁饶》中也把纳西族青年爱情的痛苦和生命的悲哀高度凝练,塑造出凝聚着生之痛苦、爱之凄惨的悲剧人物。
《鲁般鲁饶》中,开美久咪金与朱古羽勒排是高山牧场上的一对情侣,他们原本过着自由恋爱的美好生活。
可是当朱古羽勒排的父母却反对他们的婚姻,因为父母单方面认为开美久咪金已经不再纯贞。
虽然被爱人的父母误会,可是善良的她却依旧抱着一丝希望请黑乌鸦寄口信给朱古羽勒排:“你应该快来迎接我,备上骏马金鞍鞯,来迎接我和我的嫁妆。
”无奈,听命于父母的朱古羽勒排的回答却是:“冬天想去接,大雪漫天飞,山谷积满雪,脚上没穿鞋,冬天未接成;春天想去接,布谷成对飞,凄声阵阵鸣,草木虽绿了,庄稼还未熟,青黄不接啊,没有口粮带,春天未接成……”开美久咪金听了这个回话后悲痛地哭了,哭声中带着无尽的绝望。
纳西殉情文化面面观

纳西殉情文化面面观徐晓明(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4)[摘要]婚前自由恋爱与结婚不自由的矛盾,引发了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殉情事件。
对殉情天堂的向往反映了纳西族人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观。
大祭风仪式的举行,反映了殉情者亲属对逝去灵魂的畏与爱。
[关键词]纳西族;殉情;玉龙第三国;祭风Cultural Outlook on Naxi People’s Suicide for LoveXu Xiaoming(College of Humanities,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650504,Yunnan) Abstract: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e-marital love freedom and the unfree marriage has triggered the suicide for love in Lijiang Naxi ethnic area.Their yearning for the paradise after death reflects their outlook on life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Great ritual of sacrificing to soul of the dead is held to show their relatives’love and fear towards the soul of the dead.Key words:The Naxi nationality;suicide for love;the Third Kingdom of Yulong Snow Mountain; sacrifice to soul of the dead丽江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在此地生活着一支被人视为十分神秘的民族。
血色情殇: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遗风

血色情殇: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遗风作者:李建军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李建军(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摘要:殉情作为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自杀现象,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澜沧拉祜族同胞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既与社会制度的剧变、文化的变迁相关,也与宗教信仰紧紧相连。
关键词:殉情自杀;纳西族;拉祜族;历史文化;原因中图分类号:C952;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1)03�0063�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杀行为的社会文化研究”(07BSH057)作者简介:李建军(1963 ̄),男,云南楚雄人,历史学博士,安顺学院院长,教授。
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殉情自杀成为一种古老的遗风昭垂绵延,影响至深至久,其流风馀绪至现代尚未绝响。
在云南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拉祜族同胞中,尤为突出,甚至曾经震惊世界。
一、“世界殉情之都”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的永宁区、德钦、永胜、鹤庆、剑川、兰坪等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人口32.47万。
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多能使用汉语。
纳西族曾在古代有过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称为哥巴文。
纳西族先民一部分是源于甘肃省和青海省的黄河、湟水地带的古羌人。
这些游牧的羌人先是向南迁到岷江上游,又逐渐向西南迁徙至四川省西部的雅砻江流域,再继续西迁至云南境内的金沙江上游沿岸一带及丽江等地定居了下来。
另一部分则系古代我国西南民族中称为“旄牛夷”、“白狼夷”的一支所谓“夷人”族系。
由于这些人居住在笮都(今四川西部)一带,又被称为“笮都夷”,经多年的发展演变而渐成为纳西族的先民。
还有一部分据估计是当今云南省丽江县一带的土著居民。
香格里拉的爱情与习俗

香格里拉的爱情与习俗丽江、迪庆、怒江等地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观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方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但在这个被誉为“世外桃源”的香格里拉,最让人感觉神秘的是那里的爱情与习俗。
情死:为了最真的爱而生死同在云杉坪是丽江纳西族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殉情之地,见证着一个民族在爱情面前的浪漫和悲怆。
云杉坪集纳了丽江纳西族人们精神意义上的中心地带。
它的南北两面分别是丽江境内最重要的两条河流:黑水河和白水河。
它的西边紧接着纳西人的神山:玉龙雪山,那一片平缓的草地,充满了从森林里溢出来的从来没有被世人的目光和呼吸污染过的空气。
野花从云杉坪黑色的土壤里慢慢地生长起来,始终牢固地坚守着自然的灵性,不让喧哗与骚动改变世界原本的幽静。
那深不可测的原始森林环抱着草地,密密麻麻的枝柯,呈现出了一个个小小的空间,却又让人感觉那森林里看不到的地方,仿佛居住着让人崇敬的诸神。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被纳西人当做爱情不幸的祭台,用惊心动魄的行动,实践了一个民族对爱情生死同在的诺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一对纳西族青年男女彼此相爱,把一生的幸福深深地嵌进了生死相许的诺言,但在父母的反对声中,他们在人间的生活失去了继续厮守的可能,于是,他们在某一个不为人知的日子,为自己选择了通过死亡来表达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对世俗势力强烈的抗争。
在忧伤的命运的驱使下,他们用生命相约,穿上他们最好的衣服,把美酒佳肴放进一个背篓里,来到纳西民族神圣的殉情之地云杉坪。
他们似乎忘记了在俗世里的不公正,把一生的恩爱浓缩在几天的与世隔绝的“夫妻生活”里,抬头就可以看见他们神圣的玉龙雪山,侧耳就可以听见风声带来森林里诸神的祝福。
此时此刻,他们肯定早已擦干了眼泪,目光里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最后的生命的感恩,漫步在云杉坪的草地上,呼吸着云杉坪的空气。
云杉坪的鲜花馥郁着他们的脸庞,云杉坪的露珠打湿了他们的新鞋。
于是,在某个时辰,他们互相紧紧地拥抱着,从一个世界抵达另一个世界。
云杉坪在他们的眼里,既是一种生命的结束,也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纳西族独有的“殉情圣地”和“情人节”

纳西族独有的“殉情圣地”和“情人节”作者:刘拴虎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07期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是纳西人心目中的神山,是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神”的化身。
玉龙雪山有大小13座山峰,绵延起伏,常年白雪皑皑,宛若一条玉雕飞龙。
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常年云雾缭绕。
因而,万里无云、红日高挂的日子被人们认为是大喜之日,当地流传着“贵客到,雪山笑”的谚语。
云杉坪在玉龙雪山海拔3000多米处,纳西语为“吾鲁游翠阁”,是“殉情圣地”之意,殉情就是为情跳崖自杀。
因此,感觉那一定是个很凶险、很恐怖的地方,一定怪石嶙峋,阴风阵阵,鬼影憧憧。
可是,到达后发现并非我想象的那样,那是一处平坦开阔的高山草甸,四周是一望无际、整齐挺拔的云杉林,屏风一样围护着草甸。
因为是早春,山上气温低,草甸上绿草如毡,点缀着朵朵鲜花,与峰顶的皑皑白雪交相辉映,俨然一幅清新亮丽的风景画。
不禁疑惑,这样的地方怎么会是恐怖的“自杀圣地”呢?这就得从纳西族特殊婚恋风俗说起,纳西族的恋爱和结婚是相互分割的,青年男女恋爱完全自由,爱谁、喜欢谁父母决不干涉。
但要与谁结婚,就由不得他们了,必须由父母包办,相爱的人不一定能结婚,不相爱的往往被捆绑成夫妻,造成极大痛苦。
所以,为爱殉情自杀的就格外多。
为什么要到云杉坪来殉情呢?原来,纳西人认为玉龙雪山下面有一个“玉龙第三国”,据《东巴经》记载,玉龙第三国是自由之国、幸福之国,“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吃不完的鲜果珍品,喝不完的美酒甜奶,用不完的金沙银团,火红斑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做猎犬,花尾锦鸡来报晓”。
玉龙第三国的入口就在云杉坪的下面,情侣在这里殉情,灵魂便可双双进入玉龙第三国,享受在阳间享受不了的美满幸福生活。
所以,婚姻不幸的男女便双双来到这里,先在定情石前结为夫妻,然后相拥跳崖自尽。
说过了“殉情圣地”,还必须说说纳西族特有的一个“情人节”。
一般的情人节都是为未婚男女设立的,而纳西族的这个情人节却是专为已婚男女幽会设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社会学期末论文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姓名:陈敏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10级行政管理
年级:三年级
学号:L01014042
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陈敏
摘要:在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曾经是个很严重的社会现象,以至于外人将丽江成为“殉情之都”。
这种殉情之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宗教,以及心理的原因---改土归流后与原有的自由婚姻相冲突的包办婚姻,对殉情者举行祭风仪式的纳西东巴教,封建礼仪压迫下的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心理。
如今,在新时代下殉情之风已成为过去,但它作为纳西族的过去,仍然是每个爱好纳西族必定要了解和尤为关注的方面。
关键字:纳西族,殉情,改土归流,东巴教,心理
《纳西人的的最后殉情》的作者谷雪儿这样评价过纳西族-这是一个充满喜悦与悲剧;羞涩与奔放的民族。
也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大部分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它用历史演绎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殉情文化。
丽江这个被成为世界的殉情之都的地方,就是纳西族源远流长的悲剧情节所在之地。
家家都可以数出其家庭成员中一两个殉情死去的。
不得不悲叹的是,这是何等让活着的人伤心的荣耀。
殉情,为爱情而自杀的行为。
在丽江纳西族的社会里,他们用生命解释着这个词,将由于生所带来的痛苦,寄托在对死后环境的迷恋,信任和向往上。
在丽江纳西族社会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殉情的美好传说。
传说"久命"是第一个为爱情而死去的人,她与"羽排"相亲相爱,但受到羽排父母的阻挠。
久命虽作了种种努力,但都无济于事,绝望之时,她愤然死去,被居住在玉龙第三国的爱神"游主"接纳,在那里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后来羽排赶来,也跟着到玉龙第三国去。
久命与羽排,便在处处开满鲜花的爱神的国度里生活。
在《纳西人的最后殉情》中如此描述了他们的殉情之后的美好生活。
“久命和羽排,肩并肩来心连心;走也走到自由的国度,来呀来到幸福的乐园。
名眼看到晶莹的银龙,快脚踏上软绵的碧毯;巧手采着艳丽的鲜花,步入白云缭绕的乐园。
这里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这里有吃不完的鲜果珍品;这里有喝不完的美酒甜奶,这里有用不完的金沙银团。
火红拌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
做猎犬,花尾锦鸡来报晓。
自己苦呀自己得享受,自己放牧自己得温饱;织一件呀一代穿不烂,播一季呀一世吃不完。
”
第一次听完这个传说的时候,笔者并没有就殉情文化这方面想太多。
而仅仅以女性身份,对于“久命”这样的的纳西女子,在死亡问题上,也象在其它问题上一样,扮演敢做敢为,敢恨敢爱的主动角色的很是敬佩。
后来也了解到,在这种殉情文化中,以女子居多且殉情意志较男子坚定的现象打破了比较自杀学中性别差异的“男之即遂,女之未遂”的原则。
纳西族女子不愧素以刚烈勇敢著称,也只有这样的纳西女子才得形成以今日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殉情的核心是情,原因是爱,方式是死。
简言之就是,因为爱情,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在一起,于是男女相约,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然后自杀,这就是古老的纳西殉情风俗。
殉情是有一个相约过程,一人主动提出,另一人愿意随他(她)而去。
有时还向亲密朋友告别,朋友亦为其保密。
殉情前,两人尽可能地买些东西,作好充分准备。
殉情过程,也是殉情者最后享乐的过程,她们在选择好的地点吃喝玩乐,穿上新衣裳,向生命作最后的诀别。
然后将钱币撒在周围(据说那样可以阻止野兽撕扯尸体),双双相拥相抱,上吊,服毒或跳崖,以求同归于尽。
纳西族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偏爱殉情,从而形成了纳西殉情风俗?殉情作为一种追求爱情的方式,对于殉情者来说,可能只是一次冲动,一次失误,一种解脱;但对生者来说,莫过于巨大的悲痛。
纳西族人又怎会偏爱这种殉情呢!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纳西族这种独特的殉情文化。
一.改土归流
首先,这要从清代雍正元年的改土归流说起。
虽然最初零星的殉情事件的产生是在元代,但真正呈现潮流化发展趋势的时段是在清代,关于殉情的历史记载,也是首次见于清光绪年间编修的凌云南通志。
言归正传,在改土归流之后,婚姻变成由父母包办,本人无选择配偶的权利。
法定夫妻,不是老头配着妙龄少女,就是包办的姑舅表兄妹,双方没有任何感情可言。
这也硬生生的拆散了一些热恋着的男女青年,他们无法获得婚姻自由,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下生活,岂不是度日如年。
于是他们便产生了“生不同眠,死时共穴”的想法,相约至玉龙雪山或者是村寨周围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纳西族最初作为“随畜迁,毋常处”的游牧民族,有着自由奔放的传统习俗。
相对应的自由奔放的婚姻恋爱观也就代代相承。
而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面对突如其来的汉文化,他们失去了选择婚姻的权利。
当个人不想违背自己的意志与屈从变迁后的社会体制及其与体制融为一体的外来文化规范,在个人既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又因为个人需求和欲望的实现受到了社会的制约的前提下,殉情事件频频发生。
曾经纳西族婚前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到改土归流之后,婚前恋爱自由,婚姻不自由。
这之间的反差的直接诱因是改土归流。
丽江纳西族的古已有之的民风是:男女在结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种节日和大小庙会,姑娘们相约同去游玩,小伙子也结队出门,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据传统风俗,过年要带些米花糖,糕饼之类在身边,以分赠给向自己讨吃的小伙子。
男青年在姑娘门前路过时,向自己看中的姑娘讨东西吃,借此达到交往的目的。
节日夜晚,男女青年相约到河边相会,并通过弹口弦,唱调子,表示情意。
但男女不能面对面和肩靠肩坐在一起,一般需要隔一道水沟或一簇茨蓬,至少也要相隔两三米才能交谈或唱和。
情投意合的男女常常私订婚约。
婚恋制度改造之后,婚姻现实与婚前的恋爱自由相矛盾。
婚姻变成由父母包办,本人无选择配偶的权利。
彼此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却要跟不爱的人生活,生儿育女,情不甘,心不愿。
或许很多人会被这样的婚姻现实所麻痹,但敢爱敢恨的纳西的年轻人,不畏惧选择殉情这种方式以此表达对婚姻现实的反抗和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二.东巴教
其次,文化总是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纳西族,他们信仰东巴教。
在宗教领域,对于殉情一直以来采取宽容的态度。
对殉情而死的人,不仅不谴责,不轻视,反而认为是勇敢,舆论上给予同情。
东巴教还专门为殉情者举行“祭风仪式”,把情死的灵魂送到情死鬼集中居住的地方。
他们还为死者设计身份的归宿,将其送到“雾路游翠都”-亡魂的栖息之所。
东巴教的这种超度仪式,对人的心理起到强烈的暗示效果,使参加祭风仪式的青年,接受暗示,使殉情行为在其思维中合理化。
笔者认为,这种独具蛊惑的仪式与殉情之风息息
相关。
在祭风仪式影响下,除去青年男女结伴情死,也不乏东巴祭司殉情事件。
针对东巴祭司也频频殉情,作为东巴祭司,他是与神灵沟通的智者,是理性与智慧的象征,在面对死,面对情死时依然表现出他们决绝的一面。
可以说,殉情在丽江纳西族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受“祭风仪式”影响,使殉情行为在其思维中合理化的说明。
三.心理原因
最后,要将丽江纳西族殉情这种社会现象与这个民族形成的普遍的心理素质联系起来。
在纳西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素质。
对纳西族影响最大的儒家文化,对人们言行规范的严格限制使得纳西族形成了要求个人的言行举止要与众人一致,不能有稍微的越轨和偏离,稍有越轨,便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的心态,从而在遇到越轨之事时,容易失去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形成自寻短见的社会风气。
很多人,一旦自己有了越轨行为,在各种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下,就很容易产生畏惧别人议论之情绪,走上自杀的极端。
纳西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突然被中止婚姻自由,虽然受着儒家伦理规范和儒家规范的强烈制约,但其心理素质仍存有对自由的向往和行动,担忧承受不住外界压力和自我内心谴责的干扰,在面对不能与相爱的人结成夫妻,却被迫与不爱的人成家育人的情况下,从而内心产生厌世的情绪而迫于世事无奈选择了殉情。
综上所诉,纳西族社会的殉情文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宗教,以及心理的原因。
可是一种文化的形成绝不是几种单一因素的简单组合,笔者这里只是就自己认为最为代表性的三种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
在当代,婚姻自由已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下,丽江纳西族社会也不再是滋养殉情的土壤,殉情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和古老的话题。
但纳西族和殉情文化的神秘,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集在丽江纳西族,缅怀那些纳西殉情文化而葬身的男男女女们。
参考文献:
[1]谷雪儿, 纳西人的的最后殉情[M],2007
[2]沈玉菲,纳西族宗教殉葬死亡仪式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二期
[3]徐畅,纳西族殉情原因初探[A],文史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