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东巴纸:纳西族最重要的写经用纸

合集下载

纳西族历史 纳西族的东巴经书啥样

纳西族历史 纳西族的东巴经书啥样

纳西族历史纳西族的东巴经书啥样>东巴经最早用原始旬形文字书写,后出现东巴文和格巴文混写以及用格巴文书写的东巴经书。

东巴经的外观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横宽纵短,比例约为三比一,在经书的左端用线缝订,从右往左翻页书写。

另一种也是横宽纵短,但比例不一,且都在经典横宽的上端用线缝订,从下往上翻页书写。

东巴经的封面,分横本横书和直本直书两种。

横本横书是把长条形的经书横放,在横条封面的正中,打出长方形图框,在图框上端正中,画一个“八宝”图案,两边画巾帘饰图至图框两边。

图框里面,左边画一个祭司坐(站)像,口中出气,以示诵经;右边书写经典所属仪式和具体经书名称。

图框和图案外的两边,用红、绿纸装璜装帧,衬出封面书写内容。

直本横书是把长条形经书放成直条,使装订线一端在下。

在封页中间处拦腰打出两条横线成一长方形图框。

在图框上端及下端各画一个“八宝”图案作装饰。

在图框内从左到右书写经典所属仪式和具体经书名称。

里页用尺子画长条横线分行(除木牌画稿等特殊经书外),一般分三行或四行,上别的有分六行或十行的。

要从上行的顶格起头,从左到右书写经文,一般说完一句或一段话,要用竖线隔开,又继续朝左书写。

定完正面后,翻页书写背面。

用东巴文书写的经文,不是一字一音的语言记录,而是一种书写极疏散的块状语言文字,即一种提醒式省略速写的文字记录。

经文中的一个字,有时读一个音表示一个词,有时读几个音表示几个词,有时读几个音表示一句话或一段话。

用格巴文加注音的东巴文、格巴文混写本,增加了记录语言的密度。

清末至民国,才出现了少数用东巴文或格巴文一字一音记录的东巴经典。

在古代,东巴经都属于东巴祭司家庭和个人所有。

一般要把同类经书放在一起,几本或几十本叠放一打,用两块比经书稍宽大的木板从上下两边夹住经书,再用麻绳捆好,放在神龛里。

经书使用日久损坏,便用新经书纸抄写代之。

自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英、法、俄、美等国传教士和人文与自然科学考察者,先后从丽江搜集并带走大量的有关东巴文化的文物,收藏在以上这些国家,其中收藏较多的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

纳西族东巴纸新法探索

纳西族东巴纸新法探索

田野调查 ○
直接用于抄纸 , 而大具则把纸浆放入石臼或 木臼中 (和圣文用木臼 、杨顺用石臼) , 加入 适量的纸药 , 再用木杵舂 。造纸工具也比白 地多了一个石臼或木臼 (图八) 。其二 , 纸经 晒干揭下后 , 大具还要用石头磨光纸面 , 而 白地造纸没有这道工序 。相比较而言 , 白地 的造纸方式显得更原始 、更传统 : 而大具的 东巴造纸 , 有一部分是后来增加的 。
பைடு நூலகம்
年) 袭职 。这一看法值得商榷 。因为从造纸 在纳西族相邻民族出现的时间来看 , 纳西族 在很早就已经掌握了造纸术 。
在中国 , 传统造纸技术有两个截然不同 的系统 , 一种为抄纸系统 , 另一种为浇纸系 统 。用固定式纸帘浮于清水之中 , 把处理好 的纸浆放到纸帘上 , 在水中荡匀而成纸张 , 一张纸贴一张板 , 最后在阳光下自然晒干 , 是浇纸法的重要特征 。浇纸法生产的纸厚而 坚韧 , 其技术普遍见于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 地区的手工纸 。而用活动式纸帘 、加纸药 、 槽式捞纸 , 把抄出的湿纸一张张垒在一起压 榨的方法 , 是抄纸法的主要特征 , 所生产的 纸薄而均匀 。抄纸法主要 源 于 内 地 汉 族 地 区[5] 。历史上 , 与纳西族比邻的各少数民族 中 , 白族造纸属于中原传播而来的抄纸法系 统 , 而藏族造纸属于浇纸法系统 。纳西族在 与他们的交往中 , 兼收并蓄 , 博采众长 , 创 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东巴纸 。东巴纸的制作 , 既有抄纸法 , 又有浇纸法 , 它是汉藏的造纸 技术的融合 , 在中国手工造纸史上占有重要 的一席 。
(5) 漂洗 。将煮熟的皮料捞起 , 放在簸 箕中滤水冷却后 , 拿到河里漂洗 , 边洗边搓 , 尽量将灶灰冲洗干净 , 并把皮料中杂质除去 , 随后将皮料捏成拳头大小的团状 。一般每公 斤树皮可煮得 5~6 个团料 。

纳西族 --东巴纸

纳西族 --东巴纸

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现有人口为三十二万四千六百七十九人。

他们使用东巴文和哥巴文。

现在还在用一种古老的纸那就是东巴纸,它可以保存一千年以上。

暑假我去丽江做了东巴纸。

我觉得这十分神奇,就想去亲手做一下。

来到了东巴纸坊,是一位纳西族的大姐姐教我的。

开始做东巴纸了,姐姐教我把细纸浆用勺子弄到水缸的竹帘上,舀到看不到竹帘为止,还要把细纸浆用手拍拍平,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竹帘抬起来,把它倒放在木板上,用手按,把水挤出来,等挤不出水了,就把把竹帘小心地拿开,接着用擀饺子一样的东西来挤水。

不过第一次滚要轻轻地,因为细纸浆还没完全固定在木板上,第二次就要用力了,要滚到没有水出来为止。

还有滚得时候不要来回滚动,要不然就会弄成一团了。

如果想让东巴纸漂亮,你可以在细纸浆里面放一些三角梅的花瓣。

做好的东巴纸要晒干才行,下午做的只要晒到明天就好了。

还有告诉你啊,细纸浆是用树皮做成的。

如果你也想东巴纸,那就来丽江吧!。

东巴纸,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贵的纸!

东巴纸,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贵的纸!

东巴纸,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贵的纸!也许我们都见过乾净、洁白、细腻的宣纸,可是在美丽的云南,却有另外一种纸,它纸质厚实,纤维粗重,可以双面书写,经久耐用,能防虫蛀。

这是用纳西族东巴造纸术做的东巴纸。

它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原始、最古老的手工造纸术,被称为是人类手工造纸活化石。

东巴纸,是以前纳西族东巴祭司用来抄写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专用纸张。

东巴意为智者,是纳西族中最高级的知识份子,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擅长歌、舞、经、书、史、画、医。

纳西族至今仍保留使用著其独特的东巴文字,也是现在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字灵动活泼,衬在古朴的东巴纸上,也是极有韵味的。

关于纳西东巴始祖丁巴什罗造字的记载中有这么一段话,手握金鹿送来的竹笔,沐浴著蓝鸟带来的灵感,面对粗糙的树皮,用刚萌芽的智慧,观察星圆曲之势,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宇。

这个粗糙的树皮即指东巴纸。

据资料记载,东巴造纸术源起于唐朝,今天的工艺依然沿袭著唐朝时的特点。

如果想瞭解真正的东巴造纸术,一定要去到云南省迪庆州三坝乡白地村。

那里是东巴教的发祥地,也是纳西族东巴的圣地。

这里有一位大东巴和志本。

大东巴往往掌握著最精深的纳西文化,当然也包括造纸。

东巴造纸术流传千年,在文革时期曾被迫停止,上世纪80年代才恢复。

和志本老人便是最早开始恢复东巴造纸术的人。

为了学习东巴纸术,和志本花了10年的时间。

造纸过程的工序有采集原料、晒乾、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环节。

全程都是纯天然的材料,而且制作中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

东巴造纸术兼具了浇纸法和抄纸法两大造纸方法的特点。

首先,要先去附近的山上砍下当地造纸的树,当地人称之为苟树。

砍树要找粗壮、表皮细滑,旁枝较少的。

将合适的枝条砍回来趁鲜剥皮,只有这样树的水分才较少,容易干。

将黑色外皮剥乾净,只要那一层白色的内皮。

然后将这些白树皮自然晾乾,用水浸泡,将所有黑皮、杂皮都剔除掉,直至树皮都已泡软。

纳西族东巴造纸的考察和技术创新

纳西族东巴造纸的考察和技术创新

纳西族东巴造纸的考察和技术创新杨莹纳西族约于公元八、九世纪前在与藏族的交往中就学会了造纸,纳西族是云南最早掌握造纸技术的民族之一,它对于研究人类造纸的雏形有着珍贵的民族学价值。

针对东巴纸生产过程中原料枯竭,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情况,探索出了既环保、又能实现东巴纸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现在纸的生产已进步为机器制造,但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有原始手工造纸。

其中纳西族的东巴纸颇负盛名,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我跟随考察团一行,在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大具乡白麦村、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等地考察了纳西族东巴造纸的情况,参予并深入研究了东巴造纸的整个过程,对提高东巴纸的实用性,作了一些技术创新,希望有益于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1 东巴纸:纳西族宝贵的民族遗产纳西族现有人口30多万,主要聚居在滇西北的丽江市,香格里拉县及四川西南部、西藏东南部也有零星分布。

纳西族至今保留着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在历史上由纳西族东巴教的传承者“东巴”们掌握和传承,从而称“东巴文”,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典籍被称为“东巴经”,传抄东巴经的纸被称为“东巴纸”。

据考证,纳西族地区早在唐代中期就已经从藏族那里学会了浇纸法造纸。

现存最早有时间记录的以纸质承载的东巴经出现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

由于木氏土司对汉文化的大力推崇,排挤东巴祭师,以及内地的造纸技术具有出产量高,所造的纸宜于书写绘画等特点,从而“东巴纸”工艺随着东巴们隐没于山区民众中,逐渐成为书写“东巴经”的专用纸.东巴纸工艺由于其技术简易、纸张厚实宜于保存和造型等特点而被东巴们流传下来。

正因为东巴纸的制作工艺反映出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术在特定历史年代和特定地域碰撞交流的独特面貌,因此被誉为“造纸活化石”,为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工艺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2 东巴纸的技术考察东巴经卷帙浩繁,至今仍保留有纸1万多卷,分藏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

【民俗】东巴文化:古纳西的文明传承

【民俗】东巴文化:古纳西的文明传承

【民俗】东巴文化:古纳西的文明传承生活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虽然只有约三十万人口,但其民族文化却引人瞩目、名扬中外。

这就是纳西族独有的文化传承——东巴文化。

●概述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代文化一样,东巴文化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一种原始多神教,信仰万物有灵。

它是在纳西族的本土文化——巫文化与后来传入丽江的藏族“苯”教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

其祭司叫“东巴”,意译为智者,这些“智者”知识渊博,能画、能歌、能舞,具备天文、地理、农牧、医药、礼仪等知识。

他们书写经文使用的文字是一种“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的古老文字,称“东巴文”。

他们是东巴文化的主要的继承者和传播人。

换言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

●组成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东巴文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

纳西话叫“思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

因这种文字大多只由东巴掌握,用来撰写经典,所以又称它为“东巴特额”,意即东巴文。

这种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亦能完整纪录典藏。

◇东巴经用东巴文书写、念诵的经书,就是“东巴经”,纳西语称“东巴久”。

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用本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的厚棉纸(俗称东巴纸)订成册,书写工具有用锅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及自制的竹笔。

其内容集纳西古文化之大成,记载有天文、气象、时令、历法、地理、历史、风土、动物、植物、疾病、医药、金属、武器、农业、畜牧、狩猎、手工业、服饰、饮食起居、家庭形态、婚姻制度、宗教信仰,乃至绘画、音乐、舞蹈、杂剧等等广博的内容。

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研究综述

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研究综述

还提出 ,中国传 统造纸有浇纸法 和抄纸法两个不 同的工艺体 系 ,而纳西 族的手工造纸是唯一一 种兼 具两种 工艺特 点 的传统 手工造 纸工 艺。嘉
禄 、张程还就纳西族造 纸工艺起 源研究 ,在论文 《 从纳西族东巴纸看传 承造纸工艺演进 》 中提 出,纳西族东 巴纸 的造纸工艺介于浇纸法与抄纸
法之间 ,是从浇纸法过渡到抄纸法 的 中间形 态的历史 遗存 的学 术假说 , 并 由此假说对造纸工艺演进问题做 了综合研究 ,认为 :纳西 族造纸工艺 是 由中原文化圈传人的 、造纸法传人西藏应在唐之前 。 二 、从 原 料 的 独 特 性 到 工 艺 的 “ 原始性 ” ( 一 ) 东 巴造 纸 工 艺原 料 的独 特 性 2 O世纪 3 O 一 4 0 年代美 国人洛克 ( J ・ F・ R o c k )在 白水 台时 ,曾注 意到当 地 东 巴经 所用 的纸 张 ,并 在 其 著作 《 纳 西 族 的 生活 与文 化 》 ( T h e L i f e a n d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N a—k h i T r i b e f o t h e C h i n a—T i b e t B o r d e l r nd a ) 中对这种奇特的纸张及其经典作了详 实的介绍 ,其 中谈到 了东 巴纸 的原 料及造法 ,他认为造纸的原料为瑞香科荛花 。这是 目前所见 对 白地东 巴 造纸工艺原料最早介绍的文献。刘仁 庆的 《 我 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 工纸》 一文介绍 ,东 巴纸的原 料有两种 :一种纳西 语叫 “ 糯窝” ,即构
纳 西 族 东 巴造 纸 工 艺 研 究综 述 闫美 霖 Nhomakorabea 立 文
摘 要 :本文 以纳西族 东巴纸工艺探 源、 东巴造纸工艺从 原料 的独特性到 工艺的 “ 原始性” 等研 究主题 为线索 ,梳理 了一些 国内外 学 者针对纳西族 东巴造纸工 艺的工艺本体和工艺发展 的现 状研 究,并反 思传承和发展 东巴造纸 工艺最有效 的方 式就是将 东巴纸 重新运用 于人

云南纳西族东巴纸和藏族藏纸造纸工艺比较研究

云南纳西族东巴纸和藏族藏纸造纸工艺比较研究

纳 西 族 东 巴纸被 认 为 是 世 界 上 现存 的 最原 始 、 最古 老 的 手 工造纸 , 被 称 为 是 人 类 手工 造 纸 的“ 活化 石 。 由 于 纳 西 族 东 巴 教 的祭 司叫 “ 东 巴” , 因而 有 学者 称 为 “ 东 巴教 ” , 把 用 来抄 写 宗教 经 典 的 文字 称作 “ 东 巴文” , 而 东 巴纸 就 是 用于 记 写 东 巴经 的 。 纳 西族 是 中 国 5 6个 民 族 之 一 , 其 主 要居 住 地 在 滇 西 北 的 丽 江 市 。 东 巴教 是 我 们 了解 纳 西族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 , 能 做 “ 东 巴” 的 必 须 是 男子 , 东 巴的 传 承 方 式是 家庭 或 亲 族 世 袭 制 。 正 是在 这样 的 环 境 下 , 纳 西族 信 仰 东 巴教 的 族 民们 为 了发 扬
自己 的 宗教 , 东 巴纸 应 运 而 生 。
1 . 泡软 。在 纸料 采 集 回 来后 , 东 巴纸 和 藏 纸都 需要 将 收 集 好 的 纸料 进 行 浸 泡 , 以便 植 物 外 皮 脱 落 , 留 下 适 合 造 纸 的 无 杂
质 洁 白 的 良质
2 。 漂洗。 煮帝 1 过 的 纸料 , 东 巴纸 加 入 过 灶 灰 , 藏 纸 加 入 过 草 木灰 , 目的是 除 去 纸 料 中 的杂 质 , 不 容 易发 霉 。 3 . 捣 碎 。 用 木槌 反 复 捶 打 洗 干 净 的纸 料 在 木 桩 上 , 直 到 最 终 呈 现植 物 纤 维 网 状 , 也 就 是 我 们俗 称 的 纸 浆 。 4 . 晒 纸 。 东 巴纸 和 藏 纸都 要 将 定 型 的 纸晒 干 。
纸 的技 艺保 存 更 为 完好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东巴纸:纳西族最重要的写经用纸
导语:纳西聚居于滇西北的丽江、香格里拉,后来保留着图画文字,历史上由祭师东巴掌握,从而称“东巴文”,用于书写东巴经。

东巴经在纳西语中称“
纳西聚居于滇西北的丽江、香格里拉,后来保留着图画文字,历史上由祭师东巴掌握,从而称“东巴文”,用于书写东巴经。

东巴经在纳西语中称“森究鲁究”,意思是“刻在木头或石头上的文字。

”所以东巴经出现时,纸还未传入纳西族地区。

根据记载,大约在元代,丽江地区已有造纸业,但未有对东巴纸的记录。

东巴经一般没有题写抄书时间,最早有时间记录的经文出现于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

用于书写东巴经的纸称“东巴纸”,又称“白地纸”。

东巴纸其制作技艺较为独特,后保存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

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负盛名。

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

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

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

白地东巴纸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有五千多卷。

白地东巴纸为弘扬东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我国手工造纸的难得实例。

在历史上,妇女不参加造纸过程,主要是因为东巴纸一般用于神圣目的,妇女一般被认为不洁,从而即使妇女知道技术也不允许参与造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