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毛泽东同志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中国的共产主义者要少读些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其本意并非要让大家对马克思经典理论一知半解,而是有深刻的思想和现实根源。中国的革命现实不同于苏俄革命,必须走出一条特色的道路。在中国文化里,自古就有兼容各方,因地制宜的思想也构成了毛泽东革命路线的思想基础。毛泽东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充分显示出了苏俄革命道路在中国并不能走通,在遵义会议后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成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正确方针,这是马克思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结合。

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如果说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之前还有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还可以借鉴,但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了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红旗,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了任何的经验。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

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成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从0.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一个国家的发展蓝图,总会在历史的重要时刻显示出重大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这将是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联系实践的又一次探索。

全会通过的《建议》,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我们党要带领13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更好地发挥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航船的每一次行进,都牵动世界的目光。当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世界环境发生新变化,中国开放的大门会不会收窄?处在转型调整中的中国将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习近平主席鲜明的表态,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立场,也揭示了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就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发展中国家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发展不起来的;而离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商品就没有出路,发展也有限。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得益于对外开放,那么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只会进一步扩大,没有任何理由改变。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

必然要求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对外开放的提质增效,这是经济的规律,也是发展的必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在这个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见》。“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坚定承诺和务实举措的背后,是中国对自身发展需要的清醒判断。

从自贸实验区大幅扩容,到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从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到完善国际产能合作机制等,今天中国的开放既有高水平的“引进来”,也有大规模的“走出去”。换言之,我们打造的是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升级版。一方面,中国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对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欢迎跨国公司同中国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合作;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外国市场的大门也能对中国投资者敞开。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性政策,愿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经贸分歧,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经贸体制。

“中国的开放大门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开了就关不上了”。在美国西雅图与中美企业家座谈时,习近平主席的这句话意味深长。2014年,中国吸引外资规模居世界第一,连续23年保持

发展中国家首位。今年头八个月,在全球投资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吸引外资同比增长9%。中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的开放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互利共赢,志在打造包容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中国将因开放而充满活力,世界也将因中国开放而更加美好。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今天已经触手可及。展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将由我们亲手完成。承接历史、开创未来,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跑好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一棒,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更为扎实的前进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