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山徐氏故居
池州名人故居简介

池州名人故居简介
池州是一座文化古城,自先秦至清代,历代都是文化昌盛之地,名人辈出,有“东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称。
据史料记载,池州历代名人有700多人。
现已知的池州籍名人有: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明代文学家唐寅,明代书法家、学者、文学家方孝孺,清代诗人、书画家唐伯虎,著名学者郑板桥,近代民族英雄文天祥。
为纪念这些名人而修建的名人故居主要有:
(一)唐寅故居
唐寅(1470—1523)名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唐生于明正统二年(1437),卒于明嘉靖三年(1524)。
唐寅少有才名,15岁时曾因作诗被人讥讽而绝笔。
唐伯虎的诗文、书画、篆刻均为世所珍赏,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盛名。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唐寅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前后,唐寅携眷来到池州定居。
—— 1 —1 —。
黄山市文化遗产名录

黄山市列入国家级及省级有关名录世界自然遗产1处:黄山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2处: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世界地质公园1处:黄山风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黄山风景区(5A)、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5A)齐云山、黄山市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太平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处:齐云山、太平湖、黄山赛金花故居·归园景区、歙县雄村景区、芙蓉谷、东黄山、九龙瀑、翡翠谷、唐模、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新安江山水画廊、祁门牯牛降景区、黟县南屏、黄山市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3处: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徽州国家森林公园、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3处:黄山、齐云山、祁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黄山风景区、祁门牯牛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歙县国家重点历史文化名街(街区)2处:屯溪老街(中国十大名街)、黄山市歙县渔梁街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个:黟县西递、宏村、南屏、屏山村、关麓村,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歙县郑村镇棠樾村、安徽省歙县许村镇、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休宁县万安镇、休宁县商山乡黄村全国生态文化村3个:歙县昌溪乡昌溪村、黟县宏村、徽州区唐模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9处:徽州区蜀源、龙山湖、翡翠新村、木坑竹海等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太平湖首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9项一、民间舞蹈(18项)1、黎阳仗鼓屯溪区黎阳镇黎阳社区2、跳钟馗徽州区岩寺镇上朱村3、柳翠娘徽州区文化馆岩寺镇4、渔翁戏蚌徽州区文化馆唐模村5、龙舞歙县霞坑镇昌溪乡6、狮子舞歙县溪头镇森村乡7、麒麟舞歙县富堨镇8、跳钟馗歙县雄村乡、徽城镇、郑村镇9、字舞歙县街口镇10、蛤蜊舞歙县岔口镇、北岸镇11、花棍舞歙县桂林镇12、“龙凤呈祥”(板凳龙)黟县文化局13、“山越之秋”(赶野猪)黟县文化局14、雉山凤舞黟县宏村镇15、舞龙狮黟县碧阳镇16、祁门傩舞祁门县芦溪、金字牌17、采茶扑蝶舞祁门县渚口等18、打莲湘祁门县历口、渚口、新安二、传统手工技艺(33项)1、胡开文徽墨制作技艺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2、徽州漆器制作技艺黄山市徽漆工艺有限公司3、屯溪绿茶制作技艺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4、皖南古民居门罩艺术黟县徽文化联谊会5、“黟县青”与石雕艺术黟县徽文化研究所6、竹制工艺黟县宏村镇7、黟县砖雕黟县徽文化联谊会8、黟县木雕黟县徽文化联谊会9、黟县米塑艺术黟县碧阳镇10、食桃制作工艺黟县徽文化联谊会11、腊八豆腐制作工艺黟县徽文化联谊会12、渔亭糕制作工艺黟县渔亭镇13、麻布制作工艺黟县地方志办公室14、孩童传统鞋帽工艺黟县徽文化联谊会15、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祁门县全县(除凫峰)16、安茶制作技艺祁门县芦溪、溶口等17、歙砚制作技艺徽州区唐模老作坊、岩寺镇18、徽墨制作技艺徽州区曹素功墨厂19、黄山毛峰制作技艺徽州区漕溪茶厂20、徽州竹编技艺徽州区呈坎镇灵山21、灵山酒酿徽州区呈坎镇灵山22、徽州毛豆腐徽州区呈坎镇、潜口镇23、歙砚制作工艺歙砚厂24、徽墨制作工艺歙县老胡开文徽墨厂25、大方茶制作技艺歙县三阳乡金川乡歙县福泉山顶谷大方名茶协会26、汤口火腿腌制技艺黄山区汤口镇27、太平猴魁茶手工技艺黄山区新明乡28、竹制品手工编织技艺黄山区龙门乡29、民间宫灯制作手工技艺黄山区仙源镇30、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休宁县万安镇31、松萝茶制作技艺黄山市松萝茶叶开发公司32、五城豆腐干制作技艺休宁县五城镇33、五城米酒制作技艺休宁县五城镇三、民间传统知识(6项)1、程大位珠算文化屯溪区大位小学2、徽州水口—唐模徽州区文化馆3、宏村水系文化黟县文化馆4、水口文化黟县徽文化研究所5、新安医学歙县卫生局6、斩尾龙挂纸风暴歙县徽城镇四、民间音乐(6项)1、民间小调黄山区乌石乡2、新丰唢呐曲牌黄山区新丰乡3、徽州民歌黄山市文联、歙县杞梓里镇4、十番锣鼓祁门县历口、渚口等5、黟县女人歌黟县徽文化研究所6、齐云山道教音乐齐云山道教协会五、人生礼俗(2项)1、送花灯黄山区谭家桥镇2、吵新人撒帐歙县杞梓里镇溪头镇六、民间信仰(18项)1、南坛胜会黄山区三口镇2、周王庙会黄山区焦村镇3、松谷祖师会黄山区耿城镇4、丁宣大会黄山区新华乡5、五福会黄山区永丰乡6、轩辕车会黄山区仙源镇7、婆溪河灯黄山区甘棠镇8、大刀灯歙县许村镇9、鱼灯歙县溪头镇北岸镇10、麻痘灯歙县杞梓里镇11、打秋千歙县三阳乡12、太子会歙县霞坑镇13、上九庙会徽州区岩寺镇14、板凳龙徽州区潜口镇15、草龙徽州区潜口镇蜀源村16、白菜灯徽州区岩寺镇、永兴村17、徽州宗族祠祭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18、田干拣日子徽州区西溪南镇巴村七、民间文学(计5项)1、民谚徽州区文化馆2、徽州民间故事徽州区文联3、徽州民谣黄山学院歙县文艺创作研究室黟县徽文化研究所4、徽州楹联匾额黟县文化局5、黟县方言黟县徽文化研究所八、民间美术(计17项)1、徽派三雕黄山市博物馆徽州区徽派雕刻研究所徽州区唐模老作坊、程阿日2、徽州竹雕徽州区竹溪堂、竹艺轩3、徽州根雕徽州区岩寺镇4、徽派盆景徽州区区盆景协会5、新安画派徽州区徽州书画院6、徽州剪纸徽州区岩寺镇7、徽派建筑徽州区中亚古建公司徽派建筑公司8、新安画派歙县文化馆9、徽州四雕歙县文化馆10、徽州版画歙县文化馆11、徽派篆刻歙县文化馆12、徽州根雕歙县杞梓里镇13、徽州印模歙县文化馆14、徽派盆景歙县林业局15、徽派刻书歙县文物局16、徽派建筑黄山市建委、歙县建设局17、徽州篆刻(“黟山派”)黟县文化局九、民间戏曲(3项)1、徽剧市徽剧研究中心歙县黄梅戏剧团2、目连戏歙县长陔乡3、徽州目连戏祁门箬坑、历口、渚口十、民间曲艺(1项)讨饭灯歙县桂林镇十一、民间杂技(5项)1、耍钹歙县武阳乡2、耍叉歙县岔口镇3、流星歙县岔口镇4、叠罗汉歙县三阳乡5、舞抽单歙县武阳乡十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计1项)放飏灯歙县深渡镇十三、民俗(13项)1、徽州祠祭黟县文化局2、“出地方”黟县文化馆3、“游太阳”黟县文化馆4、闹灯会黟县文化馆5、地戏黟县文化馆6、锡格子茶黟县徽文化研究所7、女婿上门黟县徽文化联谊会8、九都做社黟县徽文化研究所9、五都清明黟县徽文化联谊会10、祁门祠祭祁门县箬口、历口、渚口等11、中秋草龙祁门县闪里、历口等12、舞龙祁门县13、游太阳祁门县金字牌十四、消费习俗(1项)1、徽菜黄山市烹饪学会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83处序号文物分类文物名称所在地保护级别1 古建筑许国石坊明黄山市歙县城关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古建筑潜口民宅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古建筑老屋阁及绿绕亭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古建筑罗东舒祠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古建筑棠樾牌坊群明-清黄山市歙县棠樾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古建筑渔梁坝唐-清黄山市歙县渔梁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古建筑程氏三宅明黄山市屯溪区城内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古建筑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171幢) 明-清黄山市黟县宏村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 古建筑西递明清民居建筑群137幢明清黄山市黟县西递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 古建筑呈坎古民居建筑群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古建筑许村古建筑群明至民国黄山市歙县许村镇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古建筑祁门古戏台明至清黄山市祁门县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 古建筑南屏村古建筑群明至清黄山市黟县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 古建筑溪头三槐堂明黄山市休宁县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 古建筑郑氏宗祠明黄山市歙县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 古建筑竹山书院清黄山市歙县雄村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 石刻齐云山石刻。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以明代地方志资料和徽州地区为中心常建华内容提要:本文利用比较丰富的明代地方志以及文集、族谱等资料,对明代的祠庙祭祖礼俗、徽州宗祠的发展进行了考察。
作者认为,明代士大夫受《家礼》的影响,倡导并实践祭祖礼仪,从而使祭礼与祠堂进一步普及。
嘉靖以降宗族祠庙祭祖发展的基本原因正在于此。
关键词:祭礼宗祠士大夫一、引言关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问题,我曾从祭祖礼制的角度对明代家庙令最早制定的时间、胡秉中建议的时间、嘉靖十五年(1536)家庙及祭祖制度的出发点和内容进行了考订,指出“议大礼”的推恩令允许庶民祭祀始祖,客观上为宗祠的普及提供了契机。
1陈柯云、赵华富论述了明代中后期徽州宗族祠堂普及的事实。
2日本学者井上彻也考察了“议大礼”与家庙制度的改革,并研究了依据《家礼》制定的明朝家庙制度和程颐、朱熹见解的关系。
3铃木博之认为:基于《家礼》的祠堂未成为明代一般的倾向;明代以祭祀始迁祖为中心祠堂群的存在,多从《家礼》以前的古老时期寻求渊源;在徽州府,宗祠的丛生是在嘉靖年间。
4以上的研究列举了明朝人建立祠堂、家庙的一些事例,尚未能从总体上反映出有明一代祠庙祭祖的时空分布;对于明代宗祠发展的动因,也持不同见解。
鉴于此,我将以祠庙祭祖研究中很少利用的明代地方志为基本资料,结合明人文集、族谱等资料,全面考察明代祠庙祭祖存在状况,以及方志编撰者和建祠者的相关看法。
二、明代风俗志记载祠庙祭祖的一般情形明代地方志对宗族祠庙祭祖的记载主要集中在风俗志的祭礼和岁时节日部分。
祭礼部分记载祭祖礼仪实施情形,涉及祠庙的设置状况;岁时节日部分有节令祭祖活动的记录。
下面我们就这两方面分别论述。
(一)从祭礼看宗族祠庙的设置状况先看京师,辖有今天的北京、河北省。
顺天府是首善之区,多有士大夫。
万历《顺天府志》卷一《地理志·风俗》记载:“祭礼:士大夫庙祠如朱文公《家礼》;民间朴野,唯岁时市阡张焚于道,寒食持酒肴哭于坟上。
无锡市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所处年代 明
清
明至清 唐至清 明至民国 清末 北魏至清 唐、宋 明至民国 明至民国 民国 民国
民国
周 汉、明至清
明至清 民国
周
荡口华氏老义庄
清
江阴市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
明
(8处)
宜兴市 (7处)
佘城遗址 兴国寺塔
适园 黄山炮台旧址 刘氏兄弟故居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
江阴蚕种场 国山碑
骆驼墩遗址 宜兴窑址 西溪遗址 蜀山窑群 周王庙及碑刻 洑溪徐氏宗祠
夏末至周初 北宋 清
明至民国 清末 民国 民国
三国(吴) 新石器时代 晋至现代 新石器时代 明至现代
明 明
文保批次 第三批 第五批
第六批
第七批
第六批 第六批 第七批 第八批 第五批
第七批
第八批 第五批 第六批 第七批 第八批
所在行政区 梁溪区
(13处)
新吴区 (3处) 滨湖区 (2处) 锡山区 (1处)
无锡市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文保名称 寄畅园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
东林书院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惠山镇祠堂 阿炳故居 京杭大运河 惠山寺经幢 大窑路窑群遗址 小娄巷建筑群 无锡县商会旧址 秦邦宪旧居茂新面粉旧址鸿山墓群 泰伯庙和墓
博罗徐田村古村落简介

博罗徐田村古村落简介
徐田村,位于博罗县罗阳镇。
该村因明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
领袖徐田人黄秀先的“龙吟虎啸”而得名。
徐田黄氏始建于北宋,据《博罗县志》记载:“黄氏始祖由
江西南昌迁居博罗县罗阳镇,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黄氏三兄弟携家由江西南昌迁居博罗徐田,至今已有800多年的
历史。
”
徐田古村落规模大,保存完整。
村里现存的古建筑有:黄氏
宗祠、黄氏总祠、古井、古民居等,还有明代黄秀先墓、清代进
士黄世振墓。
这座古村落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保存完好,是一
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
走进徐田村古村落,就会被眼前的一处处古建筑所吸引。
这
些古建筑造型别致,结构精巧。
有些建筑是由石板铺成的巷子,
很有特色。
走在这些巷子里,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
让人有一种
很神秘的感觉。
当我们走到村口时,看到了一棵千年古樟。
它历经了几百年
的风吹雨打和阳光的照射,依然傲然挺立在村口。
古樟树高30
多米,粗约6米,树冠覆盖面积达120平方米,树荫下是一条宽
敞的石板路。
—— 1 —1 —。
金华古村落旅游景点

金华古村落旅游景点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拥有众多古村落旅游景点。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金华古村落旅游景点:1. 浦江郑宅:郑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这里以郑氏宗祠为核心,拥有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格。
2. 磐安榉溪孔氏家庙:这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家庙建筑宏伟壮观,是研究儒家文化和古代宗族制度的重要场所。
3. 武义郭洞古村落:郭洞是一个隐藏在山林中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山水布局和古朴的民居建筑闻名。
村中有多个古井和池塘,环境幽静宜人。
4. 兰溪芝堰古村:芝堰古村有着超过千年的历史,村内保留了许多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尤其是芝堰水系,被誉为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5. 金东区山头下古村落:山头下村是沈约后裔的聚居地,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村庄具有浓郁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特点。
最为特别的是整个古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与“五行八卦”说暗合。
6. 汤溪镇寺平村:寺平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徽派建筑风格的古色古屋遍布全村,古砖雕工艺之精美,古建筑保护之完整,令专家学者、游客叹为观止。
7. 义乌市青岩刘村:青岩刘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拥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以及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
8. 金华寺平古村落景区:位于婺城区汤溪镇,这里的古建筑以院落为主,每座古建筑的门面上都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雕,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
这些古村落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而且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自然风光,是了解金华历史文化、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绝佳地点。
游客在这里可以漫步古巷,探访古宅,感受岁月的宁静和历史的厚重。
无锡名人故居地址

无锡名人故居地址祝大椿故居------ 清咸丰六年(1856)------ 无锡市南长区, 伯渎港周仲卿旧宅------雪浪闸北桥周氏余庆堂(跨塘桥饭庄业主周顺茂、张梅云夫妇)------南长区金钩桥128号周氏春晖堂------南长街398号周少梅(民乐大师)------顾山镇周培源祖居------宜兴芳桥镇后村周末生旧宅------雪浪方桥村章氏旧宅------南长街560号张效程旧宅(房地产)------东大街118号张氏嘉乐堂(庆丰高级职员,股东)------鸭子滩1号张厚德旧宅------东绛周新东路49号云薖园(杨味云)------崇安区长大弄4号于文彬旧宅------周新镇于甲里74号姚桐斌故居(“两弹一星”元勋)------锡山区东湖塘镇东升村严裕昆旧宅(上海申新一厂厂长)------河埒口市民广场(今文昌轩)薛祖康旧宅(无锡永泰丝厂)------留芳声巷27号薛南溟旧宅------南长区知足桥17号薛暮桥旧居------清代晚期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舍村287号薛汇东住宅------前西溪2号薛福成故居------崇安区健康路西侧许叔微故居------无锡市马山桃坞岭下小墅湾许氏旧宅 ------北塘区永安街2号许氏旧宅(许记磨面作坊旧址,刀切面)------南长区新民路13号王禹卿旧宅------中山路63号梁溪饭店内王氏嘉蔚堂------南长区木栖厅41号王昆仑故居------鼋头渚公园内七十二峰山馆王朝仙旧宅(其子在上海开纱厂)------南长街244号唐文治旧居------大浮宝界桥南堍琴山南麓唐氏花厅------羊尖天台寺西街孙冶方故居------玉祁镇礼舍村老街沈瑞洲故居------滨湖区雪浪镇方桥村荣子青旧宅------荣巷中荣87号荣月泉故居(人称“电报大王”) ------荣巷东浜13-15号荣巷五间头------荣巷东浜37-41号荣叔良旧宅------荣巷中荣29号荣氏兄弟故居------荣巷镇西街荣瑞馨花厅------荣巷西浜83号荣瑞馨故居(近代实业家)------荣巷东浜66号荣梅春旧宅(转盘楼和砖雕门楼)------荣巷小学东侧荣和甫旧宅------荣巷西浜42号荣光世进士第------荣巷西浜212号荣福龄故居------荣巷西浜196号荣德生旧居------1927年---健康路健康里16号秦邦宪故居------崇宁路一百十二号钱毓鎏旧宅(佚园,任过无锡县县长)------城中福田巷17-8钱松嵒旧宅------崇安区南市桥巷58号潘汉年故居------宜兴市新街镇陆平村刘氏兄弟故居------江阴澄江镇西横街49号刘鸿铎旧宅(其父刘纪初造)------南长街238号廖公馆------新生路7号孙冶方故居 ------清代晚期------ 无锡市惠山区蒋氏旧宅------梁溪路38号内江应麟故居(著名建筑设计师)------百岁坊巷4号黄浩庆旧宅------南长街593号华蘅芳故居------荡口镇花沿街北侧胡氏务本堂(木业商人)------定胜桥沿河1号侯桐少宰第------人民路36—42号顾毓秀故居------无锡市学前街3号(原鱼腥巷1-3号)顾宪成之父端居堂------天官弄内顾宪成故居------无锡张泾镇元吉弄内冯氏旧宅(在沪工商业者)------滨湖区大箕山村前湾151号董欣宾故居------锡山区张径镇黄泥沟6号陈氏旧宅(民间商人)------德兴巷32号查氏承俭堂------南市桥巷80号蔡鸿生旧宅------锡山区荡口镇程氏德润堂 ------ 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 民居一栋具有无锡民国时期较典型特征的大型民宅,整个宅子为回楼,无锡地区俗称转盘楼。
桐城名人故居简介

桐城名人故居简介
桐城,自隋唐以来,名人辈出,人才济济。
历史上的桐城,
是全国四大“文化古城”之一,被誉为“千年古县”、“文章之府”。
桐城古称龙眠、七邑、龙眠等,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逾
4000年。
在桐城境内,至今仍遗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形制之完整,在全国县级城市中均属罕见。
据
不完全统计,仅清代及近现代所建的古民居就有670多座。
在众多的古民居中,又以清代民居最多。
杨守敬故居。
杨守敬(1754—1849)字守正,号虚谷,江苏
吴江人。
少时在家乡读书,后随父亲在苏州、扬州等地做官。
乾
隆十六年(1751年)任湖北荆州知府时,为重修荆州孔庙而捐俸;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任安徽巡抚时,在安庆设立了官
办的“学馆”和“书局”;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任安徽布政
使时,奏请朝廷拨款重修了桐城文庙;乾隆四十四年(1789年)任翰林院编修时,曾两次主持重修了文庙;嘉庆七年(1802年)任国子监祭酒时主持了文庙的重修工程。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园山徐氏故居
茶园山庄坐落在六龙山腹地,距铜仁城10余公里,是秦徐福后裔居住生息之地。
庄园建成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品位具佳,是史学家公认的黔东第一文化古村。
整座山庄坐北朝南,占地2万平米以上,分左、中、右三院。
整体建筑规模宽阔、对称、宏大、和谐,气度不凡。
300多年來,茶园山庄人才辈出。
明清兩朝,有10余人在外作官,而且世代书香,出诗人40余位,其中女诗人4位,尚遺存诗集20余部。
解放后,山庄在海內外工作的达70余人,大专以上的就有40多人。
而且,庄园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有“千嶂岚光”、“楠洞飞泉”、“玉屏松月”、“莲池鴛鸯”等茶园十景可供游客赏玩。
【茶园山文化山庄概况】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提到过,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日本学术界有一种较有影响的说法,说东渡日本的徐福及所带去的数千童男童女发,就是他们的祖先。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能成定论,但在日本的京畿和九洲等地,保存有徐福的墓地和纪念地多达千余处,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这位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亦作徐巿),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这个地方的入黔始祖,徐福的第56世孙徐宰六的曾孙徐以暹所开辟的山庄。
徐宰六,字北楼,原是江西临川的一个秀才。
他云游到铜仁,被铜仁山青水秀的风光所吸引,爱上了这个风光旖旎的地方,便迁居到这里,成了徐姓的入黔始祖。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桂王朱由榔,被引清兵入关的平西王吴三桂以弓弦绞死并焚尸。
南明彻底灭亡了。
当时,参加南明抗清十八年的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徐宰六的曾孙徐以暹返回铜仁,为了避祸,自然不敢在城内或近郊居住,于是便在城外既偏僻又险峻的六龙山开辟创建茶园山庄。
因为当年在山庄的左侧山坡上生长着很多茶树,所以叫做“茶园山”。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山庄称为茶园古文化山庄呢?那是因为,在这个山庄徐氏曾出现过40多位文人,包括三位女诗人,而且大多都出有诗集文集,现今仍有近千首诗作传世。
茶园山的墙上对他们创作情况有简单的宣传,有兴趣的朋友届时不妨看看。
中国的文人,父子均有建树的如宋代的三苏、晏殊晏几道等,倒是不乏其人,而能延续三代以上的却寥若晨星,此即民间所说的一代英雄九代衰。
但茶园山的文化传承却能持续十多代,代有文人,这不能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值得研究的独特现象。
【老溪口】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六龙山脚下,前面就是“老溪口”。
我们将沿着这条流水潺潺的小溪进入山谷。
以前这条山间小道,非常险峻,徐家的先祖们男士骑马、女眷坐轿,行进远不如现在我们乘车行驶在这条公路舒适。
现在有了公路,我们虽然免除了许多跋涉之累,但却无法看到古人选中茶园山作为避秦的那入山的种种险阻,从而无法亲身体会徐以暹选中这块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良苦用心。
【紫燕巢岩】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那道石壁,那就是以前茶山十景之一的“紫燕巢岩”,也叫“燕子岩”。
那里有一个天然石洞,每年春天,燕子便来这里筑巢,秋后又离开。
从清朝初年到现在,三百多年来,年年如此。
那岩下垂下的一缕青藤,已在那岩隙中生生不息地生长了近百年了,一些老人在儿童时见它如此,进入垂暮之年,它却仍是如此欣欣向荣。
以前水大时,燕子岩上瀑布很是壮观。
燕子岩不仅是茶山一景,而且是进入茶园山的第一道要隘。
以前岩口上有一座小庙,叫“王灵官”,实际上就是山庄的一个哨所。
一旦发现敌情,居高临下,单凭山上的滚石,就可以阻挡敌人。
【幽涧花香】
上了燕子岩,便进入上洞冲,这里的溪涧长有一种当地称为“水兰草”的植物,长年开着红、黄、蓝、白等五颜六色的小花。
清香扑鼻。
这淡淡的幽涧花香,再伴随着两岸的啁啾鸟语和溪中的潺潺流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半坡井】
现在我们到了山庄的第二道关隘“半坡井”。
大家也许会奇怪,这里的地形比燕子岩缓和多了,怎么会是一道关隘呢?原来,在离我们公路不远处有一堆乱石,上面被一些杂树和藤蔓覆盖着,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
这个地方叫“岩板桥”,下面有一个石洞,可以埋伏很多人。
后面还有一条隐蔽的通道,可以从树林中转过山坡同山庄联系。
既可从这隐蔽的埋伏地出其不意地给来犯者迎头痛击后,又可安全地从秘密通道全身而退。
【卡门】
卡门是进入茶园山的最后一道关隘。
由于这里两山之间距离较宽,所以山庄便在这里砌了一堵厚厚的石墙。
在旧时,这卡门是很起作用的。
即使万一保不住山庄,至少也可赢得让山庄的妇幼老弱先行撤退的时间。
过了卡门,就是垅头坝。
大家想像不到吧,在这样一个高山之上,竟然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坝子,有良田200多亩,让大家豁然开朗。
这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的情景,是不是让大家仿佛回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世外桃源之中!这里原是徐以暹的老屋,所以现在人们仍叫它“老屋场”。
老屋场附近有口大山塘,就是茶山十景中的“莲池鸳鸯”。
【察院山】
在我们马上就要到达茶园山古文化山庄了。
大家看到这山庄的入口处的井水旁,还立了一块写有“察院山”的小石碑,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吧。
明明是茶园山,这石碑上为什么又写成“察院山”呢?原来,山庄的创始人徐以暹,曾任南明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其父徐穆,又曾任云南按察使,徐氏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在公开先祖在明朝的职务不会受到威胁后,便又按照谐音把茶园山叫做“察院山”。
【茶园山庄】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这个处于梵净山支脉六龙山腹地、海拔811米的茶园山古文化山庄了。
整个山庄坐东朝西,占地在两万平方米以上,分为左、中、右三进院落。
左边是长房、中间是二房“景山第”、右边是三房“南州第”。
只可惜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山庄,曾遭遇两次大火,古时的房屋大部分都已烧毁,但墙基、阶沿、石阶和院坝,大部分都还在,这些基石、台阶,全是经过细钻钻过的青石砌成,院墙是青砖泥心盒子墙,院坝全是青石铺成。
眼前虽然是一些断壁残垣,但在这座不产青石的高山上建造如此宏大规模的山庄,仍使我们不难想像它当年的盛况。
从建筑的艺术看,明朝风格较为突出。
整个山庄翠峰环抱,紫气缭绕,或雾锁山头,或云系山腰,这就是茶山十景之第一景——“千嶂岚光”。
由于地方较高,天气凉爽。
即是再热的天,这里也很少不盖被子,铜仁城是贵州省有名的火炉,夏天炎热难熬,茶园山庄却是徐氏最好的避署山庄。
【南州第】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门第,叫“南州第”。
是徐氏后人为纪念和学习先祖徐稚而修建。
徐稚,字孺子,东汉南昌人,是徐福的第十世子孙,东汉豫章郡南昌县的著名隐士。
徐稚虽有满腹学问,但不满宦官的专权,所以汉桓帝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不肯去,时称“南州高士”。
当时,豫章太守陈蕃对他很敬重。
《后汉书·徐稚传》记载:陈蕃在豫章郡当太守时,从来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时,专门为他特设一榻,徐稚走了便把这榻高高地挂起来。
徐氏祖先的高风亮节,很让他的后人自豪,如果你在中国各地一些人家的大门上看到写有“南州高士、东海名门”的门联,不须问就知道这房子的主人必定是姓徐的。
【景山第】
这是徐氏二房的“景山第”。
是徐氏后人为纪念和学习先祖徐邈而修建的。
徐邈,字景山,三国时期曾任魏国的凉州刺史(今甘肃武威市)并持节领护羌校尉。
说到凉州,大家一定会想到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著名《凉州词》。
的确,凉州不仅是偏僻的边关,而且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边外的敌人和关内的少数民族关系,都是很难处理的。
可徐邈在那里兴修水利、广开良田,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为此魏国封他为都亭侯,并加封威武将军。
后来一直做到仅次于丞相的司空,位列三公。
可徐邈去世后,家无余财,是一个既有政绩又十分清廉的好官。
所以徐氏后人把他作为楷模,来勉励自己的家族。
【古树藤萝】
在这古文化山庄,我们仍可看到茶山十景中的一些景点。
庄前的那口小山塘边的一些古树上,缠满了藤萝,那就是茶山十景中的“古树藤萝”。
以前山庄古木参天,古树藤萝触目皆是。
现在仅庄前水塘左岸山坡,还有一些古树,树身所附青藤,有酒杯大或碗口粗。
从树梢垂下,长达数丈。
不失为“古树藤萝”的缩影。
【楠洞飞泉】
“楠洞飞泉”就在山庄的后山腰。
山半层林中,隐藏着一个石洞,叫楠木洞。
石洞像一间石屋,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个天窗,遇到紧急情况时,山庄的人还可以从天窗爬出去。
以前有泉水从石洞中的天窗流下,水大时成一瀑布,飞珠溅玉,很是壮观。
现在由于整个六龙山山林砍伐过量,泉水小了,下大雨也难有大的瀑布景观。
不过,现在整个山庄的自来水的主要水源,却是源于此洞。
【乌龟董】
大家看这个隆起的巨大石堆,像不像一个大乌龟。
这就是乌龟董。
俗话说,千年王八万年龟,乌龟是长寿的象征,当年开辟这个古文化山庄的徐以暹,活到九十六岁,这在古代是很稀少的,据说就是他有事无事都爱到这乌龟背上来坐坐。
大家不妨也在这灵龟上坐一下,吸取点神龟的精华,做一个长寿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