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珍藏版)(DOC)

1.P15-16,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P20-21,近代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P31,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4.P32,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P32-33,列强瓜分中国企图破产的原因5.P34-36,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P37,林则徐6.P41-4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7.P43,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8.P45-46,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
9.P4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0.P51-52,维新变动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1.P56,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P58-59,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
12.P62,黄花岗起义。
13.P6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4.P67-70,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以及革命党人挽救共和的努力。
15.P70-7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6.P95-97,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基本口号和意义。
17.P100-101,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18.P101-103,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史特点。
19.P117-118,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基础、北伐的三大对象。
20.P125-126,八七会议和三大起义。
21.P126,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2.P132-133,1927-1935年间党的历史上三次“左倾”错误。
23.P144-147,局部抗战、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24.P149-151,战略防御阶段及其主要战役,战略相持阶段及其主要战役。
25.P154,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6.P156,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27.P166-168,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28.P174-175,全面内战的爆发,内战第一年的局势。
29.P189-190,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的基础。
30.P191-195,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6)

16、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 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7、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4、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15、四项保证: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摘要:一、前言二、五次侵华战争三、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自救运动四、辛亥革命五、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七、国共合作和革命八、抗日战争九、解放战争十、总结正文:中国近现代史笔记中国的近现代史充满了苦难和挣扎,但也充满了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从五次侵华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
五次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些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灾难。
其中,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在侵华战争的同时,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反抗和斗争。
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自救运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都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资产阶级自救运动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例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制度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为中国的解放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国共合作和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解放。
国共合作和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民族和尊严而进行的一次伟大斗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解放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矛盾十分尖锐.(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具有两方面特性: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贪污成风,巧取豪夺。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地租剥削等加重。
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1825年,英国经历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割香港(1842年)给英国。
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58年《天津条约》、60年《北京条约》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95年《马关条约》,赔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赔4.5亿两。
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派袁世凯镇压。
经济掠夺: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为通商口岸。
1862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845年,丽如银行(东方银行)是英国在中国开办的第一个银行。
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近现代史纲要笔记近现代史纲要笔记近现代史是指从19世纪中叶至今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见证了全球化、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次世界大战、科技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发生。
以下是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内容:1.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欧洲列强在近代以来一直在积极地扩张殖民地,通过殖民地的开发和剥削获取财富和资源。
这种行为在20世纪初达到了高峰,引发了多起独立运动和反殖民主义斗争。
2.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大规模的破坏。
战争结束后,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组成了轴心国,与盟军(英国、美国、苏联等)进行了殊死搏斗。
战争结束后,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逐渐兴起,这种思想强调公有制和社会福利,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
苏联在191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也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成为了亚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 科技革命近现代史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技革命,这种变革从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信息技术时代。
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期开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的时代。
信息技术革命则在20世纪后期开始,这种变革带来了智能手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科技。
总之,近现代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和事件,对我们理解当下的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考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自考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欧美各国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1688年——英国1776年——美国1789年——法国一、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8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美、俄、法《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中英、俄、法《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1884年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中法《中法新约》1887年葡萄牙《中葡友好通商条约》1895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与11国《辛丑条约》三、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打击英军,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1862年5月太平军击毙法军海军司令卜罗德。
6月活捉法尔思德1863年1月打死勒伯勒东。
1884年香港造船工人和码头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
1867年美军入侵台湾被打退。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遭到高山族抵抗。
1884年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击退来犯基隆、淡水的法军。
1885年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1900年义和团与部分清兵同八国联军殊死搏斗。
战死的部分爱国官兵:1841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1842年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殉国。
副都统海龄战死镇江。
甲午战争中,左宝贵战死平壤,邓世昌、林永升黄海战斗中牺牲,丁汝昌、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捐躯。
四、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19世纪70至80年代: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从缅甸侵入云南。
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
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近现代史读书笔记

近现代史读书笔记近现代史读书笔记篇1近现代史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近现代史》是一本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世纪末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以及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其中包括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以及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邓小平等历史人物。
这些事件和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这本书介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其中包括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民主化进程等历史事件,以及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这些事件和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最后,这本书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制度和文化。
其中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等历史制度,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变革和文化发展。
这些制度和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总之,《近现代史》是一本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它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以及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重要人物,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近现代史读书笔记篇2近现代史读书笔记近现代史,是一个令人感慨万分的时期。
历史的巨变,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民主与自由的追求,以及无数英勇无畏的奋斗,都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引言近现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一百多年。
这段历史中,中华民族经历了从屈辱到奋起的艰难历程,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2.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1840一、二、三章:侵华以及反侵华、国家早起出路的探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北洋军阀1840 1851-1864、1861-1895、1898(103)、1911-1912、1912-19271919四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第一次国民革命及失败(国共合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27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27-193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统治时期)六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7全面抗战===1945抗日战争胜利)1945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共产党PK国民党===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过渡时期)1956九章:建设社会主义10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召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整风运动和反“右”派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两1966 次郑州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纠“左”)庐山会议、七千人会议九章:“文化大革命”10年:一月革命、二月逆流19761978.12十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帝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慈禧)(孙中山)(袁世凯)(汪精卫)(陈独秀、毛泽东)封建专制主义===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改良道路===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新文化、五四、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建立==国共合作1851-1864 1861-1895 1898 1911-1912 1912-1927 1915 1919 1919-1920 1921.7.23 1924(14年)(30多年) (103天)(1年)(16年)北伐===国民革命及失败===国民党统治===共产党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左”倾错误===红军万里长征===抗日战争===共产党PK国民党===社会主义1926 1927 1927-1937 1927 1928-1931 1928-1935 1934.10-1936.10 1931-1945 1945-1949(10年)(2年)(14年)制度的基本建立====1949-1956(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一章复古主义建筑思潮时期(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西方建筑)§1.1 复古主义建筑思潮一、概述1、定义:复古主义建筑思潮是指18世纪下半叶起,欧美先后流行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的统称。
它是该时期建筑创作的主流,其特征是借用古典语汇来适应政治变革或商业文化。
2、原因:从古代建筑遗产上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3、背景:(1)政治上:资产阶级启蒙运动(2)技术上:新旧技术交替,新技术逐渐占上风4、历史进程:古典复兴:18C60S————折衷主义19C20S(追求利润、商品化)浪漫主义:18C50S二、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新古典主义18世纪60年代起源于法国后波及欧美的文艺思潮。
1、背景:2、特征:(1)借助古典的建筑语汇来表现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在建筑中,追求雄伟、宏大、较少神学气息。
(2)摒弃了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特别是横三竖五的构图法,作品较接近于希腊罗马的原貌。
(3)在古典继承上,法国较多借鉴了拉丁古典,英国、德国则较多借鉴了希腊古典,美国则均有借鉴(4)注重理性与科学性,民主与科学3、作品:罗马复兴:(1)巴黎万神庙(法1755~1792)·苏夫洛设计,高71m·希腊十字 + 坦比衰多 + 门厅,纯净、清灵(2)星形广场凯旋门(法)·第度凯旋门的翻版·49.4m×44m(3)美国国会大厦·渥尔特设计·型制:万神庙 + 坦比衰多希腊复兴:(4)英国爱丁堡中学(英)·布局:雅典卫城翻版(5)大英博物馆(英)·型制:单层爱奥尼柱廊、山花(6)柏林宫廷剧院(德)·辛克尔设计·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严格对称(7)柏林勃兰登堡门(德)·型制:雅典卫城山门 + 罗马式女儿墙三、浪漫主义(Romanticism)18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英国后波及欧美的文艺思潮,在文学和美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但对建筑影响较小。
1、背景对产业革命后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不满。
2、发展过程以英国为主,分两个阶段:(1)先浪漫主义时期18C50S-19C30S(2)浪漫主义时期3、特征(1)夸大艺术创作中主观情感的作用(2)重视继承中世纪传统,借用中世纪的城堡、哥特建筑语汇,所以也称哥特复兴。
口号:回到中世纪(3)强调回归自然口号:回归自然(4)建筑形式上,尽量延长与现实的距离,除借用中世纪语汇,还广泛吸收东方(中国、伊斯兰、印度)的建筑形式。
4、作品(1)英国国会大厦——西敏宫 1836-1868·穿着浪漫主义外衣的古典主义建筑(2)布赖顿皇家别墅 1818-1821·吸收了印度伊斯兰建筑语汇四、折衷主义(Eclecticism)集仿主义19世纪20年代起,在欧美盛行一种建筑思潮。
以西欧为主,北美及殖民地也有影响。
巴黎美院:折衷主义的核心1、起源:(1)资本主义商业规律的体现(2)在古典复兴和浪漫主义之间进行调和2、特征:(1)选择各种体系而形成一种复合思想体系;将各种传统建筑形式按古典建筑原则拼揍组合,以立面翻新,满足广告的标新立异。
(2)“没有理由从过去的式样中选取一种而排斥其他”;(3)在建筑表现形式上,窗户形式多样组合,装饰体系不受限制,过分强调装饰,自由与构图的随意性,不注重风格,仅注重“有意义的形式”。
3、作品:(1)巴黎歌剧院·古典主义构图影响·巴洛克式的细部装饰·扁平的穹顶、希腊式山花·柱的组合方式标新立异(2)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造型:宙斯祭坛 + 巴洛克曲线§1.2 资本主义初期西方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一、新材料1、钢铁(1)塞汶河上铸铁桥(1775-1779)·第一座生铁的桥梁(2)第二座大跨度桥,英1793-1796·72米(3)法兰西剧院铁屋架(1786)·第一座生铁建筑(4)布赖顿,皇家别墅(1818-1821)·铁柱(5)埃菲尔铁塔(1889)·设计人: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高328m——工业革命的纪念碑·新的美学观2、铁 + 玻璃(1)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 1829—1831·局部采用(2)巴黎植物园温室 1833·全部采用(3)伦敦海德公园,世博会水晶宫,1851·帕克斯顿(Paxton,花匠)设计·1851英尺·第一座现代建筑3、混凝土(1)1824,英国,发明波特兰水泥(2)1867,法国,铁丝网水泥花盆(3)1884,德国,第一批钢筋、混凝土构件(4)1892,水泥配筋优化(5)1928,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技术二、新技术1、框架、桁架及拱桁架世博会:埃菲尔铁塔巴黎机械馆(大跨度),1889框架1883-1885,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2、升降机、电梯(1)蒸汽升降机,1853(2)水力升降机,1867(3)电梯,1887三、新建筑类型1、博览会(1)1851,英国伦敦博览会,水晶宫(2)1889,巴黎世界博览会埃菲尔铁塔、机械馆2、图书馆法,拉布鲁斯特(1)圣日内维芙图书馆 1843-1850·两跨钢架·内外差别大公然显露铁框架结构(2)国立图书馆3、百货商店以仓库形式为基础4、火车站、码头、etc第二章初期的新建筑运动(1871-1917)导论——背景1、社会背景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艺术与社会2、技术背景工业革命引发科学技术发展为现代建筑发展提供现代手段——手工艺与机器3、建筑领域背景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结构美与装饰美4、关于历史样式——历史样式§2.1 欧洲的新建筑运动一、工艺美术运动1、概况定义:19世纪下半叶在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影响下,在工业化发展的特殊背景下,一小批建筑家与艺术家为抵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手工艺的威胁,为了复兴以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为了通过建筑与设计作品体现民主思想而发起的具有很大试验性质的设计运动,起源于英国,后波及法国。
理论指导:约翰•拉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之石》2、起源与发展起源:拉斐尔前派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发展线索:1864,莫里斯成立事务所1888,工艺美术展览协会成立促进工艺美术运动发展1896,莫里斯去世,事务所转手,拉斯金去世,运动基本结束3、主张与表现(1)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生产(2)哥特风格、“田园化”风格(3)推崇自然主义和东方装饰(4)功能第一原则(5)设计为大众服务4、代表人物与作品(1)威廉•莫里斯(2)菲利普•魏布红屋 1859-1860,英国肯特郡非对称布局,功能良好没有表面装饰红色砖瓦结构完全暴露哥特细节内部用品风格统一5、评价可贵的探索,非主流风格,自身局限性与矛盾性二、新艺术运动1、概况定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后波及欧、美、亚的一次影响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
2、起源与发展起源:直接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影响直接目的:解决艺术品的风格问题发展过程:1895,巴黎萨穆尔•宾“新艺术之家”1896,德国“青年风格”1892,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宅,维克多•霍塔3、主张与表现(1)特征主要在室内(2)强调创新(3)调和机器工业与手工艺4、代表人物与作品(1)维克多•霍塔都灵路12号宅(2)德国“青年风格派”主要建筑活动:达姆施塔特,1901-1908,现代艺术展览会作品:路德维希展览馆(奥布里奇设计)5、评价本质上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运动思想上超前性与启发性;形式上纯艺术的惰性。
三、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1、概况定义:19世纪90年代,奥地利受到新艺术运动影响而产生的现代建筑组织,创始人为维也纳学院教授瓦格纳。
口号:只有新工学,才有新建筑。
分离派是从维也纳学派部分成员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更为激进的组织,宣称与过去的传统决裂,但其基本主张与维也纳学派一致,代表人物奥布里奇、霍夫曼。
2、起源与发展1895,奥托•瓦格纳《现代建筑》1897,“分离派”,“为现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1898,瓦格纳加入分离派3、主张与表现(1)工业时代的建筑观(2)装饰简洁,主张集中装饰,甚至不装饰(3)反对重复历史样式4、代表人物与作品(1)瓦格纳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线条简洁,装饰废除,结构——玻璃与钢材(2)约瑟夫•奥布里奇分离派展览馆•具有强烈理性结构5、评价(1)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筑符合工业时代精神(2)建筑设计上表现出理性主义倾向四、德意志制造联盟1、概况定义:1907年由德国工业家、企业家、厂商组成的联盟,其目的在于改善德国工业制品的质量,以利竞争。
2、起源与发展起源:内在要求;外来影响:代表人物:穆泰苏斯、彼得•贝伦斯发展:1907,成立“德意志制造联盟”1912,慕尼黑展览会1914,一战后中断1927,魏森霍夫建筑展1933,纳粹上台,德意志制造联盟取消3、主张与表现(1)提出走工业化生产道路,艺术、手工艺和工业相结合(2)设计讲究功能主义,反对装饰,强调简洁(3)主张标准化生产4、代表人物与作品(1)彼得•贝伦斯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折线形屋架•承重柱之间全为玻璃窗•装饰去掉•不足之处:转角处沉重的砖石墙体(2)格罗皮乌斯法古斯工厂•简洁、轻快、透明•转角无柱,反映新结构特点科隆展览会办公楼(1914)•平顶•手法:结构构件暴露材料质感对比内外空间流通(3)魏森霍夫建筑展• 1927•斯图加特魏森霍夫区•现代主义主流地位的确立5、评价现代建筑的主流(1)视工业化为理所当然,采取联合建筑师、工程师、企业家协同攻关的方式设计;(2)在社会上普及功能主义风格,并培养大批人才。
§2.2 美国的新建筑运动一、芝加哥学派与高层建筑1、概况定义: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现代建筑流派,是一群美国建筑家围绕高层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松散集体。
其设计方式、思想、风格影响了美国与欧洲的设计家们。
2、起源与发展:背景:开发西部芝城大火发展:1873,芝城大火兴起1883-1893 盛期1893,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式微3、主张与表现:(1)基于“形式追随功能”理论,对高层建筑的形式与功能作了深入分析(2)创造了高层建筑框架结构和箱型基础(3)造型上趋向于简洁和独特风格4、建筑师与作品:(1)詹尼(W.L.B.Jenney,1822-1907)生平:芝加哥学派和现代框架结构奠基者,作品:第一拉埃特大厦,1879•砖墙、铁梁柱混合结构作品: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1883-1888•第一座现代框架结构建筑(钢框架)•立面沉重(2)沙利文(L.H.Sallivan,1856-1924)生平:芝加哥学派中坚,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理论作品:芝加哥百货公司(CPS),1899•转角处理•底层大面积玻璃•芝加哥窗(3)伯纳姆与鲁特瑞莱斯大厦,1890-1894•芝加哥学派杰作•美框架结构与古典外形相结合•大面积玻璃窗,比例纯净,顶部无沉重压檐蒙纳诺克大厦,1891• 16层,芝加哥最后一座砖墙承重高层•立面无壁柱、线脚装饰,合乎结构逻辑卡匹托大厦,1892• 22层,91.5米,19世纪末以前芝加哥最高建筑•折衷主义思潮复活的表现(4)其他建筑作品马癸特大厦,1894•芝加哥学派代表作•立面简洁•内部无固定隔断,自由划分•电梯厅出现5、评价: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1)提出了新的形式原则,“形式追随功能”;(2)对高层建筑的技术和表现力上作了探索;(3)缺点:未能彻底抛弃复古主义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