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孙思邈

合集下载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孙思邈我唐朝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

那么唐朝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孙思邈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孙思邈的生平简介孙思邈是唐朝初期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其为“药王”。

孙思邈据说寿命很长,有人说他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的,所以许多人把他当神仙。

孙思邈身处的年代是比较动乱的,隋唐末唐朝初。

所以孙思邈隐居太白山,走遍深山老林了解中草药,并通过研究医书成为当时的“医生”。

孙思邈的出生日期从不同的史书上有不同的推断,最早可推断到公元515年,而最迟出生据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推断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81年。

孙思邈出生的家庭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孙思邈广读医书来看,贫穷人家应该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

孙思邈精通百家,崇尚老庄之学和佛道,18岁的孙思邈就立志学医了,在20岁开始为乡人治病。

孙思邈曾一边行医一边研究中药,中药用完了会亲自上峨眉、终南山等多地去采集中药,并对各种病例进行临床研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期间都被朝廷所召,但是孙思邈都谢绝没有前往。

孙思邈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专心著书,一生作品很多,直到公元682年,孙思邈寿终正寝。

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发现许多新的疗法,在学术史上都是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相传,从前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孙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样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时之间却也没有别的办法,正好看见旁边的孩子拿着葱管在玩儿,孙思邈受到了启发,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试一试,然后自己用嘴对着葱管吹了起来。

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恢复了正常。

从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孙思邈为人聪慧,又十分的重视医德,不管病人是什么身份,得了什么病,都一律一视同仁。

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

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孙思邈个人资料中文名:孙思邈别名:妙应真人、药王性别:男),孙思邈于公元58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着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朝廷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孙思邈生平简介02无求”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着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谦虚好学。

对医学有很深研究,亦博涉百家学术,精通老庄,兼好佛典。

曾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孙思邈钻研医学,善于博采众长。

对于诊断和医疗方面有特长的人,他不远千里去求教。

他有高尚的品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

他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要方》经验撰成《千金翼方》,着重记述本草、伤寒、中风、杂病、疮痈等,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

书中共收载当时所用药物八百多种,对许多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详细的记述。

由于孙思邈在中医中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大医精诚之孙思邈

大医精诚之孙思邈

孙思邈巧用蚂蝗疗眼疾
孙思邈在他的行医生涯中,有不少诊疗奇闻,用蚂蝗治病就是其中的一桩。 一天,一个小伙子的一只眼睛被什么东西撞了,立时,那只眼肿得就像一个熟透的桃子,痛得他直叫唤。小伙子被人搀扶着来找孙思邈
治疗。孙思邈一看患处已经发青,充满着瘀血。他认为应先排除瘀血,然后再给用药。但是伤患的地方在眼部,用针挑吧,一不小心就
大医精诚之孙思邈
简介
• 孙思邈 (药王) 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 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 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 典《唐新本草》。
会把眼球刺坏,太危险,不行。他又瞑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只见他急忙跑到后院去,在水池边捞了一会,捉了几只虫拿回 来,叫病人躺在炕上,将那虫放在瘀血上边,旁人一看,原来是几条蚂蝗。用它怎么治病呢?真是感到稀奇。眨眼之间,只见那蚂蝗蜷
曲了几下,便叮破了红肿的瘀血,吸吮起来。不一会儿,蚂蝗的身子越来越粗,病人的瘀血越来越少,快要吸完了,孙思邈马上把蚂蝗
虎守杏林
• 虎守杏林典故已有1300多年历史,精研医学并兼通佛典,被誉为 “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观其景物 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 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 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 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 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 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

大医精诚孙思邈

大医精诚孙思邈

葱 管 导尿 ; 施 行 下 颔 关节 脱 臼复位 术 ; 提 倡 吐
故 纳新 之 “ 静功” 和熊颈 鸱 引之 “ 动功 ” 相结 合 ; 记 录 的“ 硫黄 伏火 法 ” 是 中国最早 之火 药配 方 。
说 以 及 佛 家 的 经 典 著 作 。 因 其 自幼 体 弱 多 病 ,
常请 医生诊 治 , 以致家 资耗 尽 , 遂 立志 学 医。 他
生磕 头道 谢 , 然 后 返 回林 中 。 从此 , 那 虎时常 陪
疾 患 也 经 自治 而 愈 。 唐 高 宗 曾 赐 他 良驹 和 原 鄱 阳公 主 的 宅 邸 , 足 见 他 备 受 上 流 权 贵 的 尊 重 。
唐太宗 、 唐 高宗 曾多 次 召他 到 京师 为 官 , 均 坚
末成 功 。
孙 思 邈 鄙 弃 仕 途 ,发 愤 研 习 岐 黄 之 术 , 博
览 医书 。他在 长安 以西 的太 白山 、 以南 的 终 南 I I 1 隐居 数 十 年 , 潜 心熟 读 经 典 , 钻 研 并 整 理 记 载 了大量 药物 识别 、 采集 、 炮制 、 储 存 等 方 面 的 方法 与经 验 , 凡 有 一事 长 于 已 者 , 则 不 远 千 里
人 体 生 命延 长 2 0年 。这 种 源 于 孙 思 邈 的 养 生 学理 论 , 受 到 了 国 内 外 医 学 界 的 瞩 目。 颂 日 :
名 医孙思 邈 。
之 , 德逾 于此 。 鉴 于 历 代 医方 浩 繁 散 杂 , 不 便 查
『 蒯, 他 博 采群 经 , 勤求 古 今 , 加 上 已有 之 验 方 ,
故 将他 的著作 均 冠 以“ 千金” 二字 , 名《 千金 要
方》 和《 千金翼 方 》 , 约撰 成 于公元 6 5 2年 。 他 倡 导 以脏 腑虚 实寒 热为纲 之辨 证思 想 ; 重 订 针 灸 明堂 , 创用“ 孑 L 穴 主对 法 ” 和“ 阿是 ” 穴法 ; 创 用

07大医精诚

07大医精诚

誤哉!
正文(一)2
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 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 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 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 讀方三年“,艺便能謂之天难下精無者病也可”治:;即及“治难病精三之年艺, 乃知天下能無得也:方”得可。到用,“。引…故申…學之者…必…須者博”極,醫定源语,后精 勤不倦,置不为的领得固会道定、聽明句途白式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 誤哉!
正文(一)2
而:第二人称代
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词通,而即徹“之你,”。塞而
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
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
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
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
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
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
淺之思,其不殆哉?
其:语气词,表
于:当作“以”。
反问,同“岂”。

知:
己危
《孙 子
知 彼

兵 法
百 战
》不

·
正冷 用文:法(形,明 月若一容使盈)…词春风而2…作益冷使。动之,虛而損温之:,使通…而…徹温之。 ,塞而 王壅之何,寒又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 安石望其时 照生,绿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 《泊精讀孰 不者方我 还也三是 可年,南岸,既便非謂神天授下,無何病以得可是“治其:此;幽指”及微示 ,治?代 相病世词 当三有, 于年愚即 口语,者, 船乃可知天忍下無方可用。故學者的必“須这博”極。醫源,精 瓜州勤忍 也不倦也,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 》誤哉!

孙思邈养生铭及译文

孙思邈养生铭及译文

孙思邈养生铭及译文孙思邈的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虑太伤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存。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大医药学家,他少年时因病学医,熟读经史百家,著有不朽传世之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为“药王”。

孙思邈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养生有道,年逾百岁之上,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中的老寿星。

在陕西省耀县孙家塬的药王山上,后世立有一百多块石碑,其中一方刻有孙思邈所著“养生铭”,是养生保健的至理名言。

中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认为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惜气”、“安神”重视保养。

所以,孙思邈在“养生铭”中首先提出不能“怒而伤气”和“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百病杂生。

孙思邈尤重视精神调养,认为一个人平时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极,以免出现“悲能伤肺”、“大喜伤心”的局面。

孙思邈还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

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持膳食平衡。

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和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伤胃、伤肝等不良后果。

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这就是养生铭中“节五辛”的含义。

所谓“亥寝鸣天鼓”,即临睡前(晚间9~11点钟)要叩齿36次,“寅兴漱玉津”是指早上(凌晨3~5点钟)醒来应以舌搅上下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可咽下。

上述两种导引法在唐代以前的医疗保健书籍中经常提到,具有保津和固齿的功能。

孙思邈认为,每个人只要重视养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有效防止“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的身体“未病”状态。

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最后指出,能否健康长寿,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是命里注定的。

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
“胆大”是要自信而有气质; “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 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 “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 须有制敌万变的能力; “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 有坦荡天地。
贡献举例:
1、《千金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思想的人。 3、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4、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5、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 6、第一个将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 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 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 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 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 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 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 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 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大医精诚
孙思邈
孙 思 邈 ( 581 ~ 682 ) , 今陕西耀县人。 唐代著名医药 学家,总结了 唐代以前的临 床经验和医学 理 论 , 著 有 《备急千金要 方》和《千金 翼方》各三十 卷。被尊称为 “药王”。
药王庙(陕西耀县)
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却 聪颖好学,幼时被人称为“圣 童”,通晓诸子百家。18岁立志 学医,20岁即为乡邻治病,并且 小有名气。他终身不仕,行医民 间,长期隐居于太白山中,唐太 宗封之为“妙应真人”。






8、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 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 胀。 9、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 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 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10、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 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 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11、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 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 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 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大医精诚医古文课件

大医精诚医古文课件

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 耳,无得似有所娱, 珍羞迭荐,食如无味, 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 向隅,满堂不乐,而況病人苦楚,不离斯 须。而医者安然懽娱,傲然自得,兹乃人 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 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謔諠 譁,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衒燿声名,訾 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 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
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 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 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慙愧悽 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 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 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 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 ,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 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 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
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 之,深心悽怆,勿避嶮巇、昼夜、寒暑、 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 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 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 虽曰贱畜贵人,至於爱命,人畜一也。损 彼益己,物情同患,况於人乎!夫杀生求 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 药者,良由此也。其蝱虫、水蛭之属,市 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 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
和养生之道等,也都很有价值。
孙思邈开棺救妇
传说有一天孙思邈外出行医,看见一行出殡的队伍迎面走来。 他停在路边观看,忽然上前一步按住棺材大喊:“且慢!且慢!” 送殡的人以为他是疯子,要赶走他。他说:“人还没有死,你们怎 么忍心埋了呢?”众人说:“人早死了,你不要再胡说。”孙思邈 说:“人要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鲜血,怎么 说人死了呢?”众人一看,果然有细细一道血丝向外流,就打开棺 材请他看。只见一个妇人面黄如纸,小腹很高,裤裆正向外渗着鲜 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医孙思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03-09 15:19
于铁成
俗话说“活人让尿憋死”,意思是这种事绝不可能发生。

活人竟让尿憋死岂非笑话?但是在导尿术没有发明以前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传说在唐朝时候,有一个人得病已经三天了,一直尿不出来,病人的小肚子胀得就像个小鼓,双手捂着肚子,呻吟不止,非常痛苦。

请来了名医孙思邈,看过病人后,孙思邈感到用药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于是找来一根粗细适宜的葱管,小心翼翼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顺着葱管流了出来。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

还有一个传说,有一个小伙子的眼睛不小心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立刻肿了起来,疼得要命。

孙思邈看了以后,认为需要马上排出瘀血,但是伤在眼上,用针挑吧又怕刺伤眼球。

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从池塘里捉来一只蚂蟥放在瘀血上,那只蚂蟥叮破了红肿的瘀血吸吮起来,不一会儿血肿消了,病人的疼痛也减轻了许多。

类似这样孙思邈治病的传奇故事历代广为流传,被老百姓称为“苍生之大医”。

在中国医学史上堪称大医的人并不多,孙思邈写了一篇文
章叫做“大医精诚”,告诫学医的人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思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这样身体力行才成为后人景仰的“大医”,尊为“药王”。

中医历来重视自身的医德,《黄帝内经》强调“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告诫人们没有道德的人是不能学医的。

孙思邈则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

医德作为一种伴生于中医药学术的道德文化,有明显的师道传承特征,孙思邈倡导“大医精诚”,强调为医者首先要医术精,他说:“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正如清代名医王世雄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

” 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

但是倘若徒有高超的医术而缺少良好的医德为依托,也不能成为“大医”。

孙思邈说一个好的医生必须“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胆大”是要有处事果断的自信和气质;“心小”是在诊治疾病时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时时小心谨慎;“智圆”
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拘泥旧规,善于创造新的招数;“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

然而他不慕名利,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

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的一代名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