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我的社会化——精选推荐

我的社会化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本的必要的构成要素。
但每个人在出生之前都只是自然人、生物人,只有一些最基本的生理机能。
这样的自然人必须经过社会化过程,转变成据有社会观念和社会技能的社会人,社会才可能存在和发展。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关于社会化,我比较赞同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以下就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谈谈我们的社会化进程。
模仿阶段:在生命之初,我们只能简单地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角色扮演”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自我意识也是非常弱的。
在这个阶段,父母不厌其烦的教我们说话,教我们试着和周围的人接触,锻炼我们一些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我们也由此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
嬉戏阶段:我们开始与社会接触,尝试着扮演一些角色。
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我们是老师学生,在玩伴面前我们是彼此朋友。
我们开始在不同人的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因此努力着处理着各种因角色扮演而产生的关系。
另一方面此时的我们会通过游戏来实验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动作,按着他人的期待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由于接触范围较小,大都在家庭或学校范围内进行,所以即便犯错也不会被父母和老师过分责怪。
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尝试着了解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手段”,也在这个阶段“客我”内涵和外延有了较大的拓展。
博弈阶段:此时,我们开始与家庭以外的许多团体发生关系,把家庭看作是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一个群体,并关心非家庭- 社会期待与要求- 一般化他人期待与要求。
我们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
角色理论——精选推荐

角色理论RoleTheory角色理论(RoleTheory)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角色”一词原来是戏剧界的术语,用来描述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开始借用这一概念,以研究社会结构。
193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G。
米德又将它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从而使“角色”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角色理论。
角色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角色并非是自己认定的,而是社会或群体所赋予的。
当人们进入某一社会地位以后,其价值观念,心理因素都被其位置所限制,其行为举止无不受社会这一位置预先安排好的规定所制约,即角色规范的制约。
当然,对同一个角色,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会有所不同。
西方国家的角色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人类学和结构功能主义的特点。
这一派集中研究与社会结构或社会制度中各种地位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
美国人类学家R。
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指出,角色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认为地位与角色并非是同一概念。
地位所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例如“学生”是一种地位,而“学习”和“写论文”等则是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
罗列这些期待是这一学派角色理论的特征。
持这派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T。
帕森斯和R。
默顿。
他们创造了角色丛和角色冲突等概念。
角色丛是指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形成的一组角色。
1957年由R。
默顿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
这一概念表明了角色的复杂性。
它包括两种情况:(1)多种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临其境,如一个人同时承担着母亲、医生、主任、工会会员、兼职教授等多种角色。
它主要强调一个人的内部关系。
(2)不同角色的承担者由于特定的角色关系而联结在一起,如在医院里,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聚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丛。
角色扮演

•
实际中的应用
• 测评 通过角色扮演法可以在情景模拟中,对受试者的行为进行评价,测评其心理 素质以及各种潜在能力。可以测出受试者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心理素 质,也可测出受试者的社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等各种潜在能力。 培训 在日常工作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工作角色,但是,从培养管理者的角度 来看,需要人的角色的多样化,而又不可能满足角色实践的要求。因此,在 培训条件下,进行角色实践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角色培训 还可以发现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行为做出有效的修正。 换句话说,角色扮演法是在培训情景下给予受训者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受训 者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改 进提高。通常,角色扮演法适用领导行为培训(管理行为、职位培训、工作 绩效培训等),会议成效培训(如何开会,会议讨论、会议主持等),沟通、 冲突、合作等。此外,还应用于培训某些可操作的能力素质,如推销员业务 培训,谈判技巧培训等。
•
他人评价
• 小约翰:米德是使用宾我概念来解释可接 受可调整的行为,而用主我来解释一个人 的创造性和不可预见的冲动。 • 戴维· 波普诺:米德在理论中对社会现实的 想象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现实要简单得多, 并且,也没有注意到今天的多元社会现状。
优缺点
优点: 1)具有高度的灵 活性,角色扮演的形式和内 容是丰富多样。 2)扮演行为能够 按自己的意愿充分展现. 3)能够提高沟通 表达能力,培养集体荣誉 和团队精神。 4)提供广泛地获 取多种工作生活经验和锻 炼的机会。 缺点 : 1)出现简单化, 表面化和虚假人工化等 现象 2)由于自身特 点不能充分变现自己 3)可能出现过 度的突出个人的情况, 影响团队整体合作性
饥饿
痛苦压抑Leabharlann 陶醉老师学生
关于社会角色扮演的论述

关于社会角色扮演的论述摘要社会化是个人从“生物人”像“社会人”的转变过程,社会化就是要使个人能与他人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社会。
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就相当于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这就是人的社会角色而能否将戏演好,就取决于每个人是否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当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必须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有必须的了解,明确自己处在社会的哪个位置上,该做什么,在社会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只一个,怎样处理各个角色的关系也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来源社会角色特征社会角色扮演绪论想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首先要对社会化,以及社会角色的来源特征有所了解,才能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更好地认识,也才能更好的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正文在20世纪60年代后,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个人从“生物人”像“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同时也是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化的形成还包括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角色技能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
人们都知道在原始社会,任何其他动物一样是没有语言的,随着不断地进化,人类产生了语言,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手段,它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化的发展,我坚信整个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关于性别社会化,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对性别观念不是区分的那么清楚,随着社会化的进步到封建社会,由于男性在身体条件上的优势,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到现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影响着许多家庭,而发展到现在,我们更多的提倡男女平等,并且从儿童开始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会从多方面强化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这就是社会化所带来的;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钻木取火,打猎靠树枝、石器,人和动物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等级之分,都是相互畏惧的,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如今人是以世界的主宰者身份活在世界上,先进技术层出不穷,这种角色的转变,技术的发展史角色技能社会,化的最重要表现;这种道德的社会化指的是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对事情的评判标准,它是由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一个准则,在原始社会,人是具有兽性的,但就是因为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道德不断形成的过程,所以现今社会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道德底线。
角色理论_论文-艺术论文

角色扮演理论角色,本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中,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角色扮演理论,角色扮演理论认为:个人正是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即角色扮演,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从而来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
角色扮演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洞悉他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能力。
在米德的理论体系中,这种角色扮演能力也被称为“心灵”,它包括:(1•)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2)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3)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
这种被称为“心灵”的东西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过程之中、在社会互动的经验母体之中产生和发展的”,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即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通过环境中其他人发出的姿态来解读这些人的意向,具备这种能力是心智成熟的先决条件,也是人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
举例说明,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作为婴儿的我们并不具备自我意识,我们的所作所为完全就如同“低等生物”那样是根据他人的姿态做出的条件反射,我们会哭泣,但这样的哭泣并不能准确的指明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是食物、水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同时,由于不能准确解读其他人在特定环境中发出的声音或姿态,我们经常会产生适应上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一直要持续到我们开始本能地尝试扮演他人的角色才有所改善,例如一个初步获得解读符号意义能力的婴儿能通过母亲的语调、表情和话语来想象她的感觉和可能的下一步行动,也就是扮演母亲的角色。
角色扮演对于个人心智的产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除非他人的姿态以及这些姿态所显示的行为的倾向能够作为有用的信息被你加以利用,来暗中预演可供选择的行动路线,否则公开的行为将经常会导致对环境的不适应。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对必须接触的人的观点进行设想的能力,那么要想适应这些人并与之和谐共存,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理论来源“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社会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社会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答: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开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认这一点是不对的。
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第三,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调一致。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效劳?答: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主要通过其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为社会效劳。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答:〔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效劳?答:〔一〕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县城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觉、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根底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构造、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长的社会体制方面防止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饿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度正确的饿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效劳,为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劳,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开展。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精心整理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
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
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
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
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
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
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但最有美国社会学家乔治·—1931)是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米德认为,要在主动和被动这种两重性中把握自我,并以“主我”与“宾我”之名进行对比。
“主我”(I)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宾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我”与“宾我”是相互建构的。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宾我”之间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作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自我意识的观点。
自我意识的含义是,意识自己时,被意识是自己,意识的也是自己。
作为行动主体的人同时又把自身作为对象来意识。
比如,军训时大学生遵令而行的行为,便不是思考过程的反应,不含有自我意识。
在明显具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人并不只是把他人的指示同行为直接联系起来,而是在接受其指示内容以后,自己对这些指示进行思考、判断,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行动,这时的行动主体是在自己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的,这种自我意识的控制,也就是自我形成。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米德认为,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e)、嬉戏阶段(playsstage)和博弈阶段(gamestage)。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角色,本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中,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角色扮演理论,角色扮演理论认为:个人正是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即角色扮演,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从而来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
角色扮演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洞悉他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能力。
在米德的理论体系中,这种角色扮演能力也被称为“心灵”,它包括:(1 )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2)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3)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
这种被称为“心灵”的东西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过程之中、在社会互动的经验母体之中产生和发展的”,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即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通过环境中其他人发出的姿态来解读这些人的意向,具备这种能力是心智成熟的先决条件,也是人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
举例说明,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作为婴儿的我们并不具备自我意识,我们的所作所为完全就如同“低等生物”那样是根据他人的姿态做出的条件反射,我们会哭泣,但这样的哭泣并不能准确的指明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是食物、水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同时,由于不能准确解读其他人在特定环境中发出的声音或姿态,我们经常会产生适应上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一直要持续到我们开始本能地尝试扮演他人的角色才有所改善,例如一个初步获得解读符号意义能力的婴儿能通过母亲的语调、表情和话语来想象她的感觉和可能的下一步行动,也就是扮演母亲的角色。
角色扮演对于个人心智的产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除非他人的姿态以及这些姿态所显示的行为的倾向能够作为有用的信息被你加以利用,来暗中预演可供选择的行动路线,否则公开的行为将经常会导致对环境的不适应。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对必须接触的人的观点进行设想的能力,那么要想适应这些人并与之和谐共存,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