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作者:秦珊来源:《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2年第12期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一、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这些苏格兰哲学家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重视自然、社会与个人的联系,重视人类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精神的活动当作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作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所有这些都成为后来的符号互动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姆斯认为,概念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操作假设”。
他专门研究了自我,提出了“社会我”的思想。
詹姆斯探讨了自我的类型,他将自我分为四类:“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纯粹的我”或“抽象我”。
其中“社会我”的意义最为重要,他将“社会我”看成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
(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鲍德温以詹姆斯关于自我的观点为起点,对之做了修正,他认为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
他将人格视为这个无差别的社会我的一种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投射阶段,第二是主观阶段,第三是射出阶段。
(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在杜威的思想中,与符号互动论相关联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社会是由众多的协作团体构成的,人们相互交往和参与的利益有多少,就存在着多少个协作团体。
第二,他主张应将日常生活状况和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这种注重实际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倾向,一直是符号互动论的重要特点。
二、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库利的“鏡中我”思想库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非常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
他认为,社会学家应特别关心的主题是“精神”与“主观”,因为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特点。
库利对于符号互动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
(二)托马斯的情景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托马斯的兴趣集中于探讨通过何种过程去重新建立成年人的自我观念。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符号互动理论述评_渠改萍

文章编号:1671-5977(2010)03-0096-03符号互动理论述评收稿日期:2010-06-12作者简介:渠改萍(1978-),女,山西祁县人,太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助教。
渠改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系,山西 太原 030001) 摘 要:符号互动理论是奠定社会心理学基础的一种理论取向,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该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综合了杜威、詹姆士和库利等人的观点后提出的,后经过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的研究发展成了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
关键词:符号;符号互动理论;角色理论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符号互动理论是奠定社会心理学基础的一种理论取向,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长期统治着微观社会学,目的就是要解释通过符号而完成的互动如何使人真正成为人。
这一理论重点研究人们在不同符号上所赋予的意义,互动者如何把握互动情景,符号对不同的人是否具有相同的意义。
一、对符号互动论的定义及整体描述根据谢尔顿斯特莱克(1980)的观点,符号互动论的思想渊源可回溯到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而直接促成符号互动论产生的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詹姆士、库利和托马斯等人的思想。
特别是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中关于“本能”、“习惯”和“自我”概念的讨论,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和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对符号互动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真正提出符号互动论思想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他综合了前人的研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诠释这个理论。
该理论是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作用的理论,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米德认为象征符号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
该理论根据三个主要假设: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与修正这些意义的。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一节米德的生平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姐姐。
父亲是奥伯林神学院教授,1879 年,米德 16 岁即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院,1883 年获文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对文学及历史也有兴趣。
因为父亲在 1881 年早逝,米德读完大学后便任小学教师,但任期仅 4 个月,因为他将课堂上扰乱纪律的学生开除。
1883-1887 年夏,任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糊口。
18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George H. Palmer, 1842-1933)和罗伊斯(Josiah Royce, 1855-1916),他也学习心理学、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法语。
有趣的是,虽然当时 W.詹姆斯当时也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且米德还作为詹姆斯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住在他家里,但米德却未在他门下学习。
1888 年,米德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888 年米德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受到 W.冯特和 G.S.霍尔的影响,尤其是冯特的“姿式”(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
在霍尔的推荐下,1889 年春米德又转到柏林大学继续生理心理学的学习。
1891 年 10 月,他和朋友的妹妹海伦(Helen Castles)在柏林结婚。
1891 年,密歇根大学邀请他任哲学和心理学副教授,以代替因到德国弗莱堡攻读博士而离开的塔夫斯(james hayden tufts, 1862-1942),此后米德没有继续自己的博士学位。
米德和海伦的儿子出生于 1892 年,后来他成为一名医生,并和塔夫斯的女儿结婚。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在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中,社会是作为一种前设先于个体存在的,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论。
他认为,个体本身就属于某种社会结构,属于某种社会秩序。
个体自我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在其经验范围内部的发展,与所从属的社会群体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社会心理学应从既定的,由复杂的群体活动组成的社会整体出发,从中分析组成这种社会整体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行为,即根据社会群体有组织的行为来说明个体的行为举止。
他强调,社会先于个体存在,研究个体要根据整体来说明。
米德的互动论思想主要是通过心灵、自我和社会来体现的。
心灵是米德符号互动论中的首要概念,他标示着一个独特的人类特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它使个体能把代表对象特征的符号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使得人们在经验中把符号当做具体而存在的对象来对待。
他认为,最初的社会环境是包含了生物有机体互动的社会活动情境,他包含了这些各不相同的生物有机体在完成这个社会过程时互相针对对方进行的、对行为举止的调整。
在这种情境中,一方活动的某些方面对另一方而言变成了某种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活动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对双方而言,这里都存在一系列的态度和运动,它们都属于活动的开端,一种反应的开端成为对前一方的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态度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一个有机体的姿态、另一有机体对该姿态的调整性反应以及与这种既定活动完成后的结果,构成了一种三重关系。
(人对我微笑,表达友善,我也会回应友善)只要这种姿态意味着他背后的这种想法,而且他在另一个个体那里也导致这种想法,从而成为发出这种姿态的个体的自我的某种参照,即产生一个“表意符号”。
只有依赖这种作为表意符号的姿态的存在,才使心灵或智力的存在成为可能。
人类在较低的进化水平上利用各种姿态进行交流,而在较高的进化水平上则利用各种表意符号进行交流。
自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结构,其特性在于它是他自己的一个对象。
“自我”具有“心灵”的反身性特征,它可以标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东西。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米德是公认的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尽管他自己并未创造这一术语。
而在社会心理学中,符号互动论作为一个学派,与行为主义是泾渭分明的。
行主义仅仅把人当成对特定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机体,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对有机体感受刺激和出反应的内在过程,行为主义则有意不予涉及,为这不是科学所能研究的范围。
与行为主义把个内部当成无法也不必窥视的“黑箱”不同,符号动论强调个体对刺激的主观解释,认为不是刺激身,而是接受刺激的个体对刺激的意义的解释,决定了个体的后续行动(一定要用行为主义的术语的话,就是决定了个体的反应)。
此时,刺激就不能叫做刺激了,它代表意义,所以成为符号。
这样看起来,没有什么心理学理论比行为主义符号互动论之间的距离更远了。
可是,在符号互的心理学中,我们有两个问题要问:第一,刺激成符号是怎么发生的?换句话,主观意义是如何形的?第二,对符号的意义的解释,需要一个跟仅仅刺激做出反应完全不同的主体,一般我们把这个体解释符号的意义的能力称为心智,这个心智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符号互动论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而对这两个问题的成功回答正是米德对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这个贡献是如此的基本,以致于米德由此在社会科学和人类思想史中赢得了大师地位。
由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米德之前,心理学的大师们已经有意无意地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可是,这些努力都是不成功的:“即使就他们的确试图从社会角度予以说明的心灵与自我的那些侧面而言,他们也未能将其机制分析出来。
准备从中抽出心灵和自我的那顶社会的魔帽,事先已塞了些东西;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虚伪的预告,说是可以变一番戏法,而这个节目本身从未上演过。
”米德对这些过程的成功解释,在于他把这些过程细致地分解了,并且应用类比的方法让这些过程变得容易理解,而最重要的是,在对这些分解了的过程的解释中,他始终如一地贯彻了行为主义的思想。
人们大都承认,人类相互沟通的主要手段是语言,可是,语言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复杂,让人无从下手。
符号互动——米德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它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互动交往与作用以及由此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微观社会学流派,又称为象征互动论。
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一个理论成果,它包含了除社会学以外的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
而布鲁默则首先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和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戈夫曼对人们日常生活作出了精辟的见解,提出了拟剧论和印象管理。
芝加哥学派:米德,布鲁莫,戈夫曼,伯吉斯,帕克,托马斯“情景定义或托马斯原理”,库利“镜中我”。
研究对象: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知识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
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作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
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简历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派别;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自我 作为有 别 于 非我 的 主体 自己 , 由主我 是
米德 认 为 象 征 符 号 乃 是 社 会 生 活 的 基 础 。
() I和客我 ( e所组成 的, m) 主我是 主动行动者 , 是
人 们通 过语 言 、 字 、 势 、 文 手 表情 等 象 征 符 号进 行 冲动 性 的 、 造 的 , 变 化 的 源 泉 , 我 是 通 过 创 是 客 交往 , 到 共 同 理 解 。该 理 论 根 据 三 个 主要 假 “ 达 角色 采 择 ” 想 他 人 所 见 的 我 , 设 即社 会 我 , 是 它
该理论 是强 调事 物 的意 义 、 号 在社 会 过 程 及 在 发 展起来 的 , 符 它既 是社 会 客 体 向主观 领 域 过 渡 的
社会 心理 、 会 行 为 中作 用 的理 论 , 带 有 社 会 内化过 程 , 大脑 赋意 义 于客体 的外化 过程 。 社 是 也是
学特 色 的社 会心 理学理 论 。
201 年 9 月 0
太 原 大 学 学报
J un l fTay a ies y o r a o iun Unvri t Vo, 1 . u l1 No 3 S mNo 4 .3
第 1 1卷 第 3期 总 第 6—0 1 7 —5 7 ( 0 0 0 —0 9 3
人是 否具 有相 同 的意 义 。
一
成、 变化 及相互 作 用 工 具 的 观点 。他 认 为 : 智 、 心 自我和社 会是 密切 关 联 的三 种 结 构 和现 象 , 们 它
、
对 符号 互动 论的定 义及 整体描 述
根据谢 尔顿斯 特 莱 克 (9 0 的观 点 , 号互 的形 成 、 18 ) 符 维持 和发 展 , 它们 之 间 的相互 影 响 、 约 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
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
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
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
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
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
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
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
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由此, 出发,亦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来可以且应从社会过程中分解出姿态。
人类与动物一样具有使用姿态进行沟通的能力,姿态的沟通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但是人类并不只限于这种形式的沟通,人类能够把他人的观点自觉地反映到自己的行为上来。
一种姿态,如果在表现这种姿态者的身上和在这种姿态所针对者身上能够引起同样的反应,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姿态。
姿态的意义就是这种共同的反应,这种共有的意义的出现使符号沟通成为可能。
[2]在米德看来,人类象征符号沟通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们不只限于使用身体姿势(无声姿态) ,而且使用语词(有声姿态) ———有共同的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但“有声姿态尤为重要,因为它作用于以同样方式作用于他人的人。
”[4]由此,有声姿态就成了有意义的、表意的(有意识的) 符号,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心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 米德认为,心智能力产生于婴儿期,婴儿最初拥有无意识的、毫无选择的姿态,经过筛选过程,婴儿能够在关系到自己生存的个体那里学到能带来赞扬的姿态,在这一选择的过程中,心智能力也由之诞生。
这种对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姿态的选择,使得婴儿和其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成员对姿态逐渐趋于一致的理解,并以此作为与成员之间产生互动的中介。
米德称这种表达相同涵义的姿态为常规姿态。
米德还指出,当个体具有了运用姿态,并且用相同的意义来解释姿态的能力时,就标志着心智、自我和社会的巨大发展。
由此,米德认为如果一个有机体发展了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那么这一有机体就具有“心智”。
[ 2 ]心灵的特征,即人类的反思智能或思维,是在内部使用符号,特别是使用语言符号的过程中产生的。
思维就是看不见的符号操纵过程,它使得人类能有目的地控制和组织自身的行动。
思维与姿态的关系表现为,思维本质上就是外部的姿态会话在我们经验中的内化———这种内化了的姿态即为有意义的符号;思想的出现亦正产生于有意义姿态即符号的普遍化。
[3 ]可见,心灵是个体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
补充回答: 3. 自我论借鉴了詹姆斯和库利的理论,米德强调指出,人能够像对待客体一样用符号标示自己。
自我概念是由个体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或是在一种有组织的共同体中所处的一定地位上产生的自我意识构成的。
[5 ]米德认为,自我形成于人自孩提时就具有的一种角色扮演的能力,这种能力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而人的意识和自我就产生于这一过程。
自我的发展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嬉戏阶段,个人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如医生、护士、警察等。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嬉戏的形式是缺乏外部社会组织的,例如捉迷藏、抓坏蛋、空中接包等等,因此儿童的自我概念中也缺乏稳定的内部组织。
其次是游戏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征是游戏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儿童可以同时担任好几个角色,并把他们融合成一个整体。
同时儿童具有从整体活动的角度而非个人的角并遵循游戏的规则与约定。
度将自己与群体联系在一起,随着儿童能够按照一般非人格的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自我的发展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泛化的他人(generalized other) 阶段。
结果是,它使个体逐渐以泛化的他人(由一般的期待和标准构成)来计划和执行他们的行动路线。
这样,当儿童的交往范围逐渐从家庭、游戏群体扩大到学校、社区时,他就不断的将这些群体的集体身份体现在自我的概念中,增加和扩大自我概念。
此外,米德还对自我(Self) 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自我作为有别于非我(周围环境、客体) 的主体自己,由主我( I) 和客我(Me) 组成。
主我是主动行动者,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具有自发性、冲动性及创造性,它在行动中改变社会结构;而客我却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一套想象中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
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动引起,而后受到客我的控制的;前者是行为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6 ]主我与客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个体完整的自我。
补充回答: 4. 社会论米德对社会的看法是建立在他对心灵和自我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社会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产生,它“代表着个体之间有组织的、模式化的互动”。
[1 ]社会依赖心智的存在,没有这种扮演角色和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心智能力,个体之间就不能协调他们的行动。
同时社会也依赖自我的能力,特别是依赖于从泛化他人的观点来评价自身的过程。
没有这种把自己当作客体并用群体的观念观察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那么社会控制就只能通过在与具体的、直接在场的他人交往中所产生的自我评价来得以实施。
米德的社会论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社会的个体基础———反思。
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社会”相对照,米德认为动物社会的个体基础是一种本能的冲动,而人类社会的个体基础体现出更为精致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处于较高水平,可以进行反思与交流,由此产生的语言特征等使得人类与动物之间形成了本质的区别。
第二,人类社会的组织基础———交往。
对于人类社会组织而言,其基本原则是交往(com2munication) 。
在交往活动中,个体遐想或采纳他人的态度,扮演他人的角色,并以此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同时,也正是这种通过扮演他人角色而获得的对自己反应加以控制的能力使得交往具有价值。
第三,人类社会的制度基础———理解。
米德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来考察此问题。
有机体在某种意义上是用它的感受性来决定它自己的环境,对于人类而言,即理解(个体对制度的理解) 。
他指出,制度体现的是共同体全体成员对一个特定情景的一种共同反应。
同时,米德也强调制度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补充回答: 三、简评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以心灵、自我和社会三者为阐述对象,揭示了符号(特别是语言) 是三者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工具的观点。
可简单概括为:生理性冲动与反应性理智间的互动是心灵的本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是自我的本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是社会的本质[7 ] 。
所有的这些本质又通过作为符号性的行动外化于世。
这种性质的行动就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由此,米德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出发点和社会心理学的其他理论方向有着明显的不同,不是个别个体,而是群体中、社会中个体交互作用过程的社会过程,社会是沟通系统和人际关系系统。
与行为主义论者不同,行为主义者把人看作是不加思考地反应外部环境刺激物的“心理机器”,而米德则把人看作是相互作用的积极参加者,他可以通过符号沟通而选择、评价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对学习而言,与行为主义米德也强调其重要作用。
但是,行为主义者忽略了作为人类特有的学习者相类似,手段———语言的作用,而米德则赋予符号沟通以决定性意义。
与精神分析学派相比,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更注重人的理性行为,将人的个性看作是社会现象,强调个性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源,但却忽视了情绪领域和下意识领域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在个性结构的论述上,米德的主我( I)和弗洛伊德的本我( Id) 、客我(Me) 和弗洛伊德的超我(Super - ego) ,以及自我(Self) 和弗洛伊德的自我( Ego) 之间表面上有某种类似性,但是,在个性结构的内容解释上却有很大差别。
最后,与认知方向相比,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与认知论者相似,把理性行为放在首位,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沟通的认知方面、社会观点的作用上,重视社会感知过程等等。
但是,认知论者很少注意“社会因素”。
补充回答: 可见,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突破。
但是,对它的批评也不少,有学者指出米德对概念的阐述杂乱无章、风格晦涩、缺乏明确的阐述和不大引证实验研究;对“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过程”概念的解释有很大的局限性:把全部社会关系只是理解为社会心理的、人际间的关系;忽视情绪在人类的行为中的作用等。
此外,由于米德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界对他的最大的批评就是其思想缺乏验证性。
尽管如此,米德在社会心理学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米德作为符号互动理论之父,其思想对后来的研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代几乎所有关于符号互动的理论都有米德相关思想的“影子”。
继米德之后,芝加哥学派的赫伯特?布鲁默和爱荷华学派的曼德福?库恩分别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互动论学说。
符号互动论在西方社科理论界影响较为深远,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衍化出了另外两种社会心理学经典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与参照群体理论。
此外,米德的思想还影响到了其他一些领域,如:各种自我理论的研究、职业社会化的研究、社会互动的戏剧化研究方法以及人种研究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