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静电织物的开发与应用

合集下载

防静电碳纤维发展历程(精)

防静电碳纤维发展历程(精)

防静电碳纤维发展历程有机导电纤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最早问世的是表面涂覆碳和黑的有机导电纤维。

帝人公司、BASF公司自相继开发了此类纤维。

碳黑涂覆型导电纤维的导电成分都分布在纤维表面,因此导电性能好,但纤维在受到摩擦或弯折时碳黑易于脱落,导电性能会下降。

随后出现的是表面镀覆金属的导电纤维。

Rohm and Haas公司用化学镀层方法在尼龙纤维表面镀银制成导电纤维X-Static,东洋纺公司用低温融态金属浸渍制成具有金属皮层的导电纤维。

Statex公司的Ex-Stat则采用非电解镀银技术制成导电纤维。

纤维表面金属化的导电纤维,机械性能与普通纤维差异较大,使混纺较为困难,因而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1975年,Du Pont公司采用复合纺丝技术制成含有碳黑导电芯的复合导电纤维Antron III,从此,各大化纤公司纷纷开始以碳黑为导电成分的复合纤维的研究与开发。

孟山都公司制并列型tron导电纤维,钟纺公司开发Belltron 锦纶导电纤维,尤尼吉卡公司开发Megana III导电纤维,可乐丽公司Kuracarbo,东洋纺织KE-9导电纤维等,使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到80年代末期,日本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的年产量达到200吨。

但由于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以碳黑为导电成分,因此,纤维通常为灰黑色,独应用范围倒限制。

80年代开始了导电纤维的白色化研究。

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用铜、银、镍和镉等金属的硫化物、碘化物或氧化物与普通高聚物共混或复合纺丝而制成导电纤维。

如Rhone-poulence公司利用化学反应制成CuS导电层的Rhodiastat导电纤维;帝人公司制成表面含有Cul的导电纤维T-25;钟纺公司制成ZnO2导电的Belltron632、Belltron638;尤尼吉卡公司开发了 Megana。

以金属化合物或氧化物为导电物质的白色导电纤维导电性能较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差。

但其应用不受颜色的影响。

导电纤维在针织物中的应用及抗静电性能研究

导电纤维在针织物中的应用及抗静电性能研究

及抗静电性能的关系,并模拟 曲线得 出回归方程 ,计算出了导电纤维的理论 间距和理论含量。
关键词 : 抗静电 导电纤维;针 织物
中图分类号:T 32 3 Q4.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l0,04 (06 904—3 1 175 20 )0-030 0
嵌 织式 抗 静 电 织物 是 在 织 物 经 向 ( 纬 向) 或
测得成品布的规格 如表 3 示。 所
表 3 织 物的 基本性 能 测试




导 电丝 问距 平 方米 克重 顶破 强 力 横 密/纵行 / 密/横 7/ ( 纵 ( ] J
机型 :U X 3 K B 一 S ;机器参数 :12路 1E 3 ” 0 4 4。 U X 3 K是 一种 单 面四 针道机 ,三 功位选 针 B 一S 系统 。设计 的织物 组织是单 面的 网眼结构 ,三角及
纱线排列如表 2 示 。 所
表 2 三角 排 列 路 数
l 2
3 4
要 因素 。我 们设 计了 5 不 同的 间隔距离 ,即 1 种 . 0
c m、1 m、2 m、2 m和 3 m,分 别上 机 .c 5 .c 0 .c 5 .c 0
进行编织 ,对于无 导电纤维夹入 的织物我 们也 进行
合成 纤维 S C2 0 . 4 F 0 6 No9 3
所 以纬向的电荷面密 度普遍比经向小很 多 ,而最 大
电荷 面密度 也都 是经 向测 得 的结 果 。单 从 经 向来
看 ,电荷面 密度 的值 也可 以满 足抗 静 电性 能的指 标 ,而且还可 以通过调整导 电丝间距 和组 织结构的 方法 ,来弥补经 向抗静 电性能方面 的不 足。

织物的抗静电性能与处理技术研究

织物的抗静电性能与处理技术研究

织物的抗静电性能与处理技术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织物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家居用品,从工业用布到医疗纺织品。

然而,你是否曾经在干燥的季节里,经历过衣物摩擦产生静电,导致头发竖起或者被静电电击的烦恼?这不仅让人感到不适,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静电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事故。

因此,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及其处理技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织物产生静电的原因要理解织物的抗静电性能,首先需要了解织物为什么会产生静电。

静电的产生主要源于摩擦起电和电荷转移。

当两种不同材质的织物相互摩擦时,电子会从一种织物转移到另一种织物上,导致一方带正电,另一方带负电。

此外,环境湿度对静电的产生也有很大影响。

在干燥的环境中,水分含量低,电荷难以通过水分传导散失,从而更容易积累静电。

常见的容易产生静电的织物包括合成纤维,如聚酯、尼龙等。

这些纤维的分子结构特点使得它们在摩擦过程中更容易失去或获得电子。

相比之下,天然纤维如棉、麻等产生静电的情况相对较少,因为它们具有较好的吸湿性,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有助于电荷的传导和消散。

二、织物抗静电性能的重要性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在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服装领域,静电会导致衣物贴身、吸附灰尘,影响穿着的舒适度和美观度。

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的工作服,如电子厂、加油站等,静电可能会引发火灾或爆炸等危险,因此抗静电性能是保障工作人员安全的关键因素。

在家居用品方面,静电会使地毯吸尘、窗帘吸附灰尘,增加清洁的难度。

同时,静电对人体健康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处于静电环境中可能导致人体出现疲劳、头痛等症状。

在工业领域,静电可能会干扰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损坏敏感的电子元件,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医疗领域,静电可能会对医疗器械的性能产生影响,甚至对患者的治疗造成潜在风险。

三、织物抗静电处理技术为了提高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纤维改性通过对纤维进行化学改性,在纤维分子结构中引入亲水基团或导电成分,从而提高纤维的导电性和吸湿性。

纺织品抗静电技术的探讨

纺织品抗静电技术的探讨

核心提示:介绍了静电的危害及纺织品抗静电的机理,并分类介绍了目前所使用的纺织品抗静电技术的方法,最后指出了纺织品抗静电技术的不足,并对前景进行展望。

1.研究纺织品抗静电技术的重要性1.1纺织品静电现象及产生原理产生静电的机理有多种解释,纺织材料静电主要是由于表面间的相互摩擦产生的。

纺织材料是电的不良导体,具有很高的比电阻。

纤维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摩擦、牵伸、压缩、剥离及电场感应和热风干燥等因素的作用而易于产生静电。

特别是随着合成纤维在纺织上生产和应用的越来越多,这些高分子聚合物所固有的高绝缘性和憎水性,使之极易产生、积累静电。

1.2纺织品静电的危害在民用方面,静电会导致纺织品的使用过程中吸尘沾污,服装纠缠人体产生粘附不适感,而且有研究表明,静电刺激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在产业应用方面,静电是火工、化工、石油等加工等行业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也是化纤等纺织行业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及安全事故隐患之一。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静电障害所造成的后果已突破了安全问题的界限[3]。

静电放电造成的频谱干扰危害,会引起电子、通信、航空、航天以及一切应用现代电子设备、仪器的场合导致设备运转故障、信号丢失等结果。

因此目前抗静电纺织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纺织品抗静电的机理绝缘体表面的静电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消失:(1)通过空气(雾气)消失;(2)沿着表面消失;(3)通过绝缘体体内消失。

通过空气消除静电,主要依靠空气中相反符号的带电粒子飞来与绝缘体表面的静电中和或让带电粒子获得动能而飞散。

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制成高压电晕式静电消除器,已在化纤生产中有应用。

静电沿绝缘体表面消失的速度取决于绝缘体表面电阻率的大小。

提高空气的湿度,可以在亲水性绝缘体表面形成连续的水膜,加上空气中的CO2和其他杂质的溶解,而大大提高表面导电性。

进一步的方法是使用抗静电剂,主要是离子或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

静电通过绝缘体体内的泄漏速度,主要取决于绝缘体的电阻率的大小,一般说来,当聚合物电阻率小于107Ω·m时,产生静电荷会很快泄漏掉。

织物抗静电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织物抗静电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织物抗静电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一、织物抗静电基本原理通常静电现象是电荷发生过程(电荷移动、电荷分离)和消失过程(电晕放电、静电泄漏)复杂交错而产生的现象。

实际的静电荷水平是这两个相反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

织物抗静电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可以概括为:1)减少静电的产生;2)加快静电的泄漏;3)造成使静电能够中和的条件。

二、织物抗静电的基本方法根据静电产生的机理,静电的泄漏规律以及影响静电的主要因素,织物抗静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使用抗静电整理剂抗静电整理剂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按使用目的可以分为:耐久型和非耐久型。

当材料加入抗静电剂后,通过提高聚合物材料的导电性能或电子的传递能力,能够提高其抗静电作用。

2、化学改性方法一般合成纤维比电阻多在1013Ωcm以上,通过吸湿改性方法,可以使纤维达到抗静电的水平。

化学改性一般是将成纤聚合物与某些具有特定抗静电功能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酸的衍生物(季胺、磺酸、羧酸等)进行接枝共聚,或将亲水性聚合物与PET共聚,聚合物大分子上引入的这类抗静电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抗静电性和较好的耐久性。

3、导电纤维的混纺或嵌织将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与一定比例的导电纤维混纺,经纺织加工成抗静电织物。

本方法抗静电性能长期有效,不受工作环境影响,服用性能好。

目前不锈钢纤维与天然纤维或化纤的混合纺丝问题基本解决,但仍然存在混纺不均匀,不锈钢纤维的上色难等问题。

有机导电纤维一般以涤纶基加碳处理,也存在颜色深、色系不全等问题。

此外,利用放电效应如将有机硅导电丝以一定间隔嵌入织物中,或将金属纤维混入经纬纱中并以一定间隔嵌入织物中(混入量为0.5%~1%),也是较常采用的方法。

我国是一个纺织出口大国,防静电面料和防护服大量出口,因此产品的防静电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际相关技术标准。

为了进一步完善并提升我国防静电服的技术指标,综合考虑织物产生静电的基本原理,以及防静电服的设计原理思路,为提高国内防静电织物技术水平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织物静电测试仪,就显得十分之重要。

高性能涤纶织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高性能涤纶织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高性能涤纶织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摘要:高性能涤纶织物具有轻薄柔软、耐磨、抗紫外线、透气、防水、抗静电等多种优良性能,因此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综述了高性能涤纶织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材料改性、织物结构优化和功能化处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 引言高性能涤纶织物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已经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高性能涤纶织物在服装、家居、体育用品、工业用品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高性能涤纶织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2. 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材料改性是提升高性能涤纶织物性能的关键步骤。

近年来,通过纳米材料的添加、功能性化合物的掺杂、复合材料的制备等措施,不断改善了高性能涤纶织物的性能。

例如,添加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可以提高织物的抗菌性能和紫外线防护效果;掺杂碳纳米管可以增强织物的导电性能和抗静电性能;制备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则可以使织物具有降解性能和自愈合功能。

材料改性的研究不仅提高了高性能涤纶织物的性能,也为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3. 织物结构优化的研究进展织物结构对高性能涤纶织物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优化织物结构,如改变纱线密度、纱线粗细、纹理形状等来改善高性能涤纶织物的性能。

例如,采用高分子纤维增强的三维编织织物,可以提高织物的抗撕裂性能和抗拉伸性能;通过调整织物纹理形状,可以增强织物的导湿性能和透气性能。

织物结构优化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高性能涤纶织物的性能,并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4. 功能化处理的研究进展功能化处理是高性能涤纶织物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通过表面改性、化学处理等方法,增加高性能涤纶织物的功能性。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纳米涂层,提高织物的防水性能和抗污性能;采用等离子体处理,增强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和耐磨性能;利用染料分子的吸附与树脂的反应,实现织物的抗褪色性能和抗菌性能等。

防静电真丝面料的研发内容

防静电真丝面料的研发内容

防静电真丝面料的研发内容
防静电真丝面料的研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选择:研发防静电真丝面料时,需要选择具有良好导
电性的纤维材料。

通常采用混纺纤维,如混纺金属纤维、混纺导电聚酰亚胺纤维等,以提高面料的导电性能。

2.纤维修改:通过对真丝纤维进行化学处理或表面修饰,实
现纤维本身具有静电防护性能。

例如,通过离子交换或离子溶剂法改性,引入具有导电性的元素或功能基团,从而提高纤维的抗静电能力。

3.导电涂层:在真丝面料表面涂覆一层导电性涂层,可以增
加面料的导电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喷涂、浸渍、蒸镀等,使得面料表面形成一层导电薄膜,改善静电防护效果。

4.织物结构设计:通过调整织物的结构参数,如密度、纱线
粗细、织物纱线比例等,改善面料的导电性能。

例如,增加导电纱线的比例、增加浮纱数量、减少织物孔隙等,可以提高面料的导电性和抗静电性。

5.后整理工艺:面料在研发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后整理工艺处
理,如防静电整理、抗静电填充整理等。

这些工艺可以提高面料抗静电性能,并使其具有持久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防静电真丝面料的研发需要考虑静电的形成机制、纤维特性和应用需求等多个因素。

同时,还应该进行静电性能测试和评估,确保面料在实际使用中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效
果和舒适性。

抗静电纺织品课件

抗静电纺织品课件
➢ 电荷中和法
将处于静电序列两端的材料混合使用;采用与纤维电荷相反的抗静 电剂等。
➢ 静电逸散法
导电物质均一型导电纤维(金属纤维、碳纤维、导电聚合物等)或 涂覆有导电成分(碳黑)的导电物质包覆型导电纤维和导电物质复合型 导电纤维。
抗静电纺织品
(二)纺织品防静电方法
实际生产中主要采用提高环境湿度的方法和增加纤维 材料的电导率。 抗静电剂整理织物; 纤维的亲水性接枝改性以及和亲水性纤维的混纺和交织; 混纺或嵌织导电纤维。
近十年来,我国纺织品的抗静电技术有了飞速发展, 除应用于专业工作场所的抗静电工作服、超净工作服外, 军队、武警的常服、作训服等为了防止静电干扰及有可能 产生的静电危害也都采用了抗静电技术,甚至一般民用纺 织品如羊绒衫等针织物也添加了有机导电纤维。防静电服 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抗静电纺织品
第1节 概 述
另有金属喷涂法(将普通纤维先表面处理,再用真空喷 涂或化学电镀法将金属沉积在纤维表面)。
通常制成短纤维,与普通纺织纤维混纺织造,用于防静 电地毯和工作服面料。金属纤维的特点是导电性能好( 10-4~ 10-5 Ω·㎝) ,耐热、耐化学腐蚀,但抱合力小、可纺性能差, 制成高细度纤维时价格昂贵,成品色泽受限制。
抗静电剂PK(烷基磷酸酯钾盐)
抗静电纺织品
➢阳离子型抗静电剂 阳离子型抗静电剂主要包括胺盐、季铵盐、烷基氨基酸盐等。
其中季铵盐最为重要,抗静电性能优良,对高分子材料有较强的附 着力,广泛用作纤维和塑料的抗静电剂。
具有柔软、平滑、杀菌、价格高,效果好,用于外部和内部处 理均可,持续性强。
抗静电剂SN(十八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铵硝酸盐),适用于 锦纶、涤纶、氨纶等合成纤维,采用浸轧、烘干方法,用量为1% 左右,用于真丝绸时,须低温烘干,否则效果不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静电织物的开发与应用内容摘要:纺织品在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因相互摩擦或与其他材料摩擦时会产生静电。

静电不仅导致纺织加工困难,如:加工时纤维缠绕机件、纱线发毛不能集束、织造时经纱开口不清,而且在纺织品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吸尘沾污,服装纠缠人体产生粘附不适感;并对人体有害,如使血液pH值升高,血液中钙含量下降,尿夜中钙含量增加,血糖升高,维生素C含量下降。

静电严重者还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等灾害。

因此,抗静电织物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阐述了多种抗静电纤维及抗静电织物的加工方法和性能特点,重点介绍了导电纤维和抗静电整理织物产品的开发及应用。

关键词语:抗静电织物导电纤维应用抗静电整理正文内容:第一章、静电产生的原理与危害1.1、纺织品静电现象及产生原理产生静电的机理有多种解释,纺织材料静电主要是由于表面间的相互摩擦产生的。

纺织材料是电的不良导体,具有很高的比电阻。

纤维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摩擦、牵伸、压缩、剥离及电场感应和热风干燥等因素的作用而易于产生静电。

特别是随着合成纤维在纺织上生产和应用的来越多,这些高分子聚合物所固有的高绝缘性和憎水性,使之极易产生、积累静电。

1.2、静电的危害与常规的电能量相比,静电的能量虽然小,但是却具有高电位、强电场的特点,所以导致纺织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影响服用性能甚至产生危害。

1.2.1、静电的力学效应所造成的危害:由于静电吸附力或排斥力(取决于两个物体带电荷的性质)的作用,会造成生产困难,如在化纤纺丝过程中,易造成丝的飘动、黏结、纠缠;在纺纱过程中,造成纤维堵缠设备机件、成型不良、飞花增多;在织造过程中,静电引起毛羽的相互纠缠,造成织疵等;在服用过程中,纯棉织物与纯涤纶织物的摩擦、涤纶织物与腈纶毛衣的摩擦及衣服与人体皮肤的摩擦等所带电压可达数千甚至数万伏,特别是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秋冬季节干燥环境中,加上空调环境的作用,会产生静电感应甚至产生静电火花。

因此在服装与服装、服装与人体之间容易产生排斥、纠缠、吸尘、贴肤、刺痛等静电障碍,影响服装的服用性、舒适性与外观美。

1.2.2、静电的放电效应所造成的危害:静电放电会使回路瞬间通过数安培的大电流而使空气电离、击穿、发光,从而引起易燃、易爆气体和粉尘等的燃烧、爆炸、引起重大的事故。

如工作服带有静电容易引起生产障碍,甚至产生爆炸、灾害。

如石油、化工、纺织、煤气、橡胶、军工、医疗、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气体、纤维絮、粉尘的引火与爆炸。

1.2.3、高压静电场造成的危害:静电荷在物体上的积累会使物体具有高电压,甚至可达到几万伏,远高于半导体器件的击穿电压,损坏集成电路,在高技术领域造成极大的损失,如电力、电子、通讯、胶片、情报等行业的电子仪表误动、集成电路玷污、电子元件击穿、电击、静电感应、绝缘破坏、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率降低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第二章、纺织静电的产生与防止2.1、静电的产生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

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

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儿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

(如图所示)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

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

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

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

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

所以在我们的周围环境甚至我们的身上都会带有不同程度的静电,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

纤维与纤维或纤维与其他固体摩擦,都会产生静电。

但不同的纤维织物表现出不同的带电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各种纤维的表面电阻不同,产生静电荷以后的静电排放不同造成的。

纺织材料通常是电的绝缘材料,比电阻很高,吸湿性较差的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在一般大气条件下,质量比电阻高达10 13Ω˙g/cm2在加工织物和服装穿着过程中,尤其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由于各种条件摩擦产生静电,使纤维带电。

表1:几种纤维的表面电阻与半衰期2.2 纺织品抗静电的机理绝缘体表面的静电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消失:①、通过空气( 雾气) 消失;②、沿着表面消失;③、通过绝缘体体内消失。

通过空气消除静电,主要依靠空气中相反符号的带电粒子飞来与绝缘体表面的静电中和或让带电粒子获得动能而飞散。

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制成高压电晕式静电消除器,已在化纤生产中有应用。

静电沿绝缘体表面消失的速度取决于绝缘体表面电阻率的大小。

提高空气的湿度,可以在亲水性绝缘体表面形成连续的水膜,加上空气中的C O 。

和其他杂质的溶解,而大大提高表面导电性。

进一步的方法是使用抗静电剂,主要是离子或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

静电通过绝缘体体内的泄漏速度,主要取决于绝缘体的电阻率的大小,一般说来,当聚合物电阻率小于 l O Q ·m时,产生静电荷会很快泄漏掉。

为了提高聚合物的体积导电率,最方便的方法是添加碳黑、金属粉末或导电纤维。

纤维高分子材料理论上是比绝缘体,但实际纤维的导电性比理论估计值要高,原因在于纤维不是纯高分子物质,其中含有水分、杂质等低分子物质,即纤维导电主要取决于纤维中的附属物,其次与纤维分子本身的导电性以及外界条件的作用有关。

在表面易电离物质导电性较高以及水汽分压较大的情况下,纤维的导电性会大大提高。

2.3防止静电的方法静电带给人们很多的不便和危害,因而防止静电的产生是人们努力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防止静电的方法很多,但其作用原理主要是以下两点:①、防止产生静电;②、导去产生的静电。

表2:防止静电的方法:总的来说,纺织品的抗静电加工方法通常有:①、加湿。

增加车间的相对湿度,降低纤维材料静电的产生,加快静电的逸散速度,这是一种最常用且廉价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纤维都有用,对于一些吸湿性差的纤维,可能作用不大,搞不好还会产生反作用,使纺织品加工不能顺利的进行。

②、加表面活性剂。

所用的表面活性剂本身就有提高润滑、减少摩擦、增加吸湿的力,甚至具有抗静电的能力,所以,此类表面活性剂也被称为抗静电剂。

加表面活性剂的方法特别适合化纤和羊毛的静电消除,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但是它也与加湿一样,只为保证加工的顺利进行,对产品的使用作用不大。

③、改善机件/的摩擦和导电。

通过改进机件的材料和结构,减少摩擦和静电的产生,并加速静电的导走。

④、不同原料合理搭配。

通过选配合适的材料及混纺或交织,使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彼此中和产生的静电。

如锦纶与皮革摩擦会产生+3800V的静电压,而涤纶与皮革摩擦后会产生-1400V的静电压,两者混合后(锦/涤 40/60)静电压很低,难以察觉。

因此配合产生的化纤地毯达到了比较好的抗静电效果。

⑤、采用抗静电纤维。

这种方法不但治标而且治本,不仅能使生产顺利进行,穿着使用也十分另人满意。

但是永久抗静电纤维的加工比较困难,现在较常见的方法是混入或织入金属纤维。

随着金属纤维使用量的增加,虽然抗静电性能有所改善,甚至电磁屏蔽效果也有很大的提高,但织物的造价上升,手感下降,保暖能力减弱。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设计制造出满意的抗静电纤维,人们正在不断的为此而努力。

第三章、抗静电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抗静电纺织品从纤维的生产方式上大体可以分为表面整理活性剂整理型、纤维化学改性型、应用导电纤维三种。

3.1、表面整理活性剂整理型抗静电纺织品表面整理活性剂整理型抗静电纺织品从其耐久性上又有非耐久性抗静电整理和耐久性抗静电整理之分。

前者操作简单,经济有效,但不耐水洗;后者较耐水洗。

但是两者存在的最大问题为此类纺织品的抗静电效果与周围环境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当环境湿度不同时,其抗静电效果差异很大,甚至没有什么抗静电的效果。

此外,抗静电剂还需要满足以下要求:①、不影响织物的原有风格,不存在再玷污等问题;②、对其他树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不影响树脂的整理的效果。

③、用量少,效果好,与其他助剂拼用时不相互影响;④、不降低染色织物的各项牢度;⑤、无泡沫或低泡性;⑥、不腐蚀加工机械;⑦、无臭味,对人体皮肤无刺激、无伤害。

3.1.1、非耐久性抗静电整理剂整理的纺织品传统的或早期的抗静电织物,仅仅是对纤维或织物的表面进行抗静电整理。

所用的表面抗静电剂,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它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一方面可以降低纤维的摩擦系数,使静电产生减少;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纤维表面的吸湿性,降低纤维的表面电阻,使已经产生的静电易于逸散,缩短电荷的半衰期,从而达到抗静电的目的。

然而这种方法的抗静电作用,只有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足够大时,纤维表面附着的表面活性剂才能发挥充分的作用;并且,这种方法的抗静电作用难以维持,随着时间的延续和洗涤的次数增加,附着在纤维表面的抗静电剂逐渐消失,随之失去了抗静电性能。

这种抗静电织物不适用与对抗静电性能要求高的石油、煤炭、电子、通讯、医疗等行业。

非耐久性抗静电剂的整理效果虽然耐久性较差,但是整理剂挥发性低,毒性小,而且织物不易泛黄,腐蚀性小,纤维纺丝和纺织用油剂多用非耐久抗静电剂。

地毯等装饰物应用的抗静电剂主要为非耐久性阳离子型抗静电剂。

下表列出了涤纶、腈纶织物经非耐久性抗静电剂处理前后在不同湿度下的表面电阻值。

表3:不同相对湿度下的表面电阻值由此表可以看出来,涤纶、腈纶织物经抗静电剂处理后,表面电阻值都有下降,因而有抗静电效果,但在不同相对湿度下其表面电阻只值不同,当相对湿度较大时,抗静电效果较好;当相对湿度较小时,抗静电效果并不明显。

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这种抗静电纺织品纤维表面的抗静电剂逐渐消失,抗静电性能即消失。

3.1.2、耐久性抗静电整理剂整理的纺织品耐久性抗静电整理剂是含有离子性和吸湿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或聚合物通过交联作用在纤维表面形成不溶性聚合物的导电层。

整理剂的吸湿性越高,导电能力越强,耐洗性降低,所以应该使整理剂保持适当的吸湿性,降低其在水中的溶涨和溶解能力。

耐久性抗静电整理剂也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化合物,在生产中应用较广泛的是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整理剂。

聚环氧乙烷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嵌段共聚物是聚酯纤维织物应用较多的抗静电和易去污整理剂。

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聚氧乙烯醚键,可在聚酯纤维表面形成连续性的亲水薄膜,富有吸湿性,减少静电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