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马帝国衰亡”到“罗马世界转型”
古代罗马的发展趋势

古代罗马的发展趋势古代罗马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和趋势。
下面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发展趋势:1. 建立共和制:古罗马最早是一个王权统治的城邦,但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了最后一个国王,建立了共和制度。
共和制度强调政府权力的分立和平民的参与,这为罗马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体系。
2. 领土拓展和帝国建立:古罗马通过各种战争和征服扩大了其领土,成为强大的帝国。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罗马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并向西北、北部和东部扩张。
3. 法律和政治体系的发展:古罗马在共和制时期建立了一套健全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这让罗马得以长期稳定下来。
罗马法的发展成为许多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础,共和制度也影响了后来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
4. 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古罗马在城市规划、道路建设、供水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罗马帝国修建了著名的罗马水道、罗马道路和广场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改善了城市的交通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帝国的繁荣。
5. 文化和科学繁荣:古罗马是文化和科学的中心之一。
罗马人在文学、艺术、建筑、哲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著名的古罗马作家包括维吉尔、奥维德和塞涅卡等人。
在科学方面,古罗马的工程师和数学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6. 帝国危机和衰落:公元3世纪后,古罗马帝国陷入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经济困境。
内外压力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和衰落。
最终,西部罗马帝国在476年被推翻,东部的拜占庭帝国则持续存在。
总体而言,古代罗马的发展趋势从一个小城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但随后遭遇到一系列的挑战和衰落。
然而,古罗马在政治、法律、建筑、艺术和文化等领域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古代帝国之一,其兴起和衰落是历史学家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这篇文章将探讨罗马帝国的兴衰,重点关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过程。
一、罗马共和国的起源罗马共和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9年。
在此之前,罗马曾经是一个由君主统治的城邦。
然而,由于贵族之间的内斗和不满,罗马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贵族和平民阶级之间的权力分享。
共和国时期,罗马政府由两个领导机构组成:元老院和两位执政官。
通过这种制度,罗马得以实现相对稳定的政府。
二、罗马帝国的崛起尽管共和国制度带来了稳定,但财富和权力的集中导致了社会和政治的不平衡。
一些贵族家族逐渐垄断了政府和军队,疏远了广大的平民阶级。
在这种背景下,朱尔斯·凯撒成为重要的政治领袖。
他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并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45年,凯撒被任命为终身独裁者,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
三、罗马帝国的巅峰时期罗马帝国在奥古斯都统治下实现了辉煌的巅峰。
奥古斯都是第一位罗马皇帝,他通过改革军队、统一法律、修建基础设施等措施,确立了罗马帝国的稳定和繁荣。
此后,罗马帝国称霸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
帝国的边界不断扩展,辖区不断增加,罗马成为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国家。
四、罗马帝国的衰落然而,罗马帝国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逐渐陷入衰落。
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和衰败。
首先,经济困难和贫富分化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帝国不再控制重要的贸易路线,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其次,民族大迁徙和外部威胁对罗马帝国的稳定构成威胁。
日耳曼人、匈奴人和其他部落的不断侵略使罗马无暇他顾。
此外,内部腐败和政治动荡也削弱了帝国的统治。
无能的皇帝和腐败的政府导致了行政和军事能力的衰退,不断削弱了罗马帝国的实力。
五、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面临了最终的崩溃。
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的入侵所击败,奥多亚塞拉被推翻,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灭亡。
罗马帝国的衰亡与西方文明的转变

罗马帝国的衰亡与西方文明的转变罗马帝国的衰落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也塑造了后来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然而,罗马帝国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罗马帝国最初的辉煌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它的征服扩张带来了繁荣和稳定,同时也带来了财富和奢侈。
从公元前27年开始,罗马帝国进入了巅峰时期,贯穿了几个世纪。
在这个时期,罗马帝国的领土不断扩张,文化与文明达到了一个高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渐渐浮现。
罗马帝国的衰落可以追溯到多个因素。
首先,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罗马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权力分配和继任方式的问题逐渐加剧,政府的效率和稳定性逐渐下降。
官僚机构的腐败和腐败问题导致了对帝国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这种内部斗争和不稳定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不满情绪。
其次,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逐渐衰退。
最初,罗马军队以高度训练和战术优势著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逐渐减弱。
军队的士气下降,经济负担加重,使得罗马无法有效地保卫边境并扩大领土。
同时,外来民族入侵使罗马军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游牧民族如日尔曼人和匈奴人对罗马边境的袭击加速了帝国的解体。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经济的衰退。
罗马帝国的经济系统深受奴隶劳工制度的影响。
然而,随着征服停止,奴隶劳工变得稀缺。
此外,罗马帝国的经济也受到了恶性通货膨胀和赋税过重的困扰。
这导致了商品价格的飞涨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因此,罗马帝国的内需和经济活力逐渐减弱。
罗马帝国的衰落对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帝国的解体使欧洲陷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政治动乱和碎片化。
各个王国和领地之间的斗争使得欧洲的政治力量分散,很难形成统一的国家实体。
然而,正是这种分而治之的局面促使了欧洲的文化和社会多样性的形成。
西方文明的转变也在罗马帝国的衰落中加速展开。
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最初是希腊化的,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其他文化乘机渗透进来。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帝国之一,它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嬗变,也承受了从辉煌到衰落的命运。
本文将从共和国的建立开始,探讨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1. 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市在意大利的台伯河畔建立。
随着罗马城市的扩张,罗马人逐渐建立起了一个由贵族组成的共和制度。
罗马的政治体系充满了权力分散和平衡的机制,通过选举产生的元老院和两位执政官共同治理国家。
这种政治体系在罗马共和国的初期保持相对稳定,并为后来的帝国奠定了基础。
2. 帝国的崛起罗马帝国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年,当时罗马帝国的首位君主奥古斯都·凯撒·奥克塔维安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者。
奥古斯都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积极推动建设项目,加强军队,加强了帝国的中央集权,并引入了一种由个人领导的皇帝制度。
这个新的政治体制为罗马帝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帝国的繁荣时期自奥古斯都时代开始,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长达200年的相对繁荣时期。
公元一世纪是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罗马帝国拥有庞大的领土,国内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贸易繁盛,城市发展迅速,军队强大,使罗马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4. 帝国的衰落然而,罗马帝国的繁荣时期也逐渐走向衰落。
帝国的边境不断面临外部的威胁,而内部也开始出现了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困难。
贵族政治的腐败,社会阶级问题的加剧,以及不断增加的军事开支,逐渐削弱了帝国的实力。
同时,大规模的移民和奴隶制度加剧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5. 最终的崩溃罗马帝国的最终崩溃可以追溯到公元476年,当时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被推翻,罗马帝国从此彻底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东罗马帝国虽然在此之后还存续了近千年,但它已经不再是当初辉煌的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终结,也为欧洲中世纪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历史事件解读古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方文明的转变

历史事件解读古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方文明的转变古罗马帝国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它的兴起和衰落对于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什么因素导致了古罗马帝国的衰落,以及西方文明是如何在其崩溃后得到转变的呢?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解析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及其对西方文明的转变。
一、政治因素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是由一个强大的皇帝统治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开始出现腐败和麻痹。
帝国内部的政治斗争、皇位继承问题以及统治集团的内讧,削弱了集权的政权,使得古罗马帝国无法有效地治理庞大的领土和多样化的民族。
此外,腐败的行政官员和政府机构的腐败现象也加剧了国家的衰落。
这些政治问题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和内乱,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二、经济因素古罗马帝国的经济曾经是强大而繁荣的,但是在其衰落过程中,经济问题成为了重要的因素。
帝国的边境扩张使得帝国管理庞大的领土变得愈发困难,从而增加了财政开支。
导致财政困难的同时,经济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农业生产逐渐衰退,税收无法满足国家开支的需求。
此外,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到少数少数富人手中,贫困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
三、文化因素古罗马帝国的文化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衰落期间,文化逐渐失去了光芒。
在帝国的繁盛时期,古罗马艺术、建筑和文学都达到了巅峰,然而,在其衰落阶段,这些文化遗产被破坏和遗忘。
此外,古罗马帝国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化,从多神教转变为基督教,这种宗教变革也对文化产生了影响。
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对于西方文明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欧的各个地区开始形成了各自的政治实体,逐渐形成了现代国家的雏形。
经济方面,封建制度在衰落的帝国后兴起,并成为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经济形态。
而文化方面,在古罗马的遗产基础上,中世纪的宗教和哲学思想逐渐崛起,书院和大学开始兴起,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导致的。
破裂的政治制度、经济负担过重以及文化的衰退都促使了古罗马帝国的灭亡,同时也为西方文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罗马帝国的兴衰之路

罗马帝国的兴衰之路罗马帝国,作为古代世界最辉煌的帝国之一,其兴盛与衰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建立之初的小国到最后的崩溃,这一过程中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罗马帝国的建立、扩张、鼎盛、衰落四个阶段来描绘罗马帝国的兴衰之路。
一、建立阶段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应运而生。
起初,罗马只是一个小国家,被附近的伊特鲁里亚城邦所压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成为一个拥有民主制度的国家。
罗马人秉持着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断与邻国争斗扩张领土,逐渐将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区域纳入其势力范围。
二、扩张阶段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是罗马帝国扩张的鼎盛时期。
罗马不断与卡塔利尼亚、亚历山大帝国等国家进行战争,最终将地中海区域的大部分国家纳入自己的版图。
这一时期,罗马军队的战略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使得罗马帝国能够迅速地征服其他国家。
此外,罗马还秉持着“分而治之”的原则,通过对征服地区的治理来确保统治稳定。
三、鼎盛阶段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建立了罗马帝国,成为首位罗马帝国皇帝。
此后,罗马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罗马帝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政治上,罗马帝国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确保了帝国的统一和稳定。
军事上,罗马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屡战屡胜,保卫了帝国的疆土安全。
文化上,罗马成为了古代世界的文化中心,汇聚了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四、衰落阶段公元3世纪中叶,罗马帝国进入了衰落的阶段。
一系列的内外因素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动荡和分裂。
政治上,帝国不断出现皇位争夺、政治腐败、贵族特权等问题,破坏了帝国的统一和稳定。
军事上,帝国面临着日益强大的外族入侵,边境地区频繁发生战争。
经济上,帝国税收减少,财政出现困难,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萧条。
文化上,帝国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道德堕落,导致了社会道德风气的低下。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的历史转折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的历史转折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的历史转折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不仅对罗马帝国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欧洲大陆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探讨罗马帝国的衰落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一、政治因素引发衰落1.统治体制的腐败罗马帝国由于扩张和征服的成功,使得统治体制变得庞大而复杂。
这导致行政机构腐败,官员贪污成风。
贵族用权力获取个人利益,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加剧了帝国内部的分裂。
2.不稳定的皇帝继承制度罗马帝国的皇帝继承制度长期存在问题,频繁的帝位更迭导致政治动荡,进一步损害了罗马帝国的稳定。
无能的皇帝上台,缺乏领导才能和决策能力,更加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二、社会变迁下的衰落1.奴隶制度削弱了中产阶级罗马帝国是一个以奴隶制度为基础的社会,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帝国疆域的扩张停滞,奴隶来源逐渐减少,导致社会上的中产阶级无法维持既得利益,而中产阶级是罗马社会的支柱之一。
2.民众的贫富差距扩大罗马帝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富人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则因无力支付高额租金而失去土地。
这进一步导致了罗马社会的不稳定和贫富分化,使得社会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三、经济危机与衰退1.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罗马帝国扩张使得国库负担过重,大量军费开支导致财政赤字。
政府频繁发行纸币以弥补赤字,最终导致通货膨胀问题严重,丧失了币值稳定。
2.贸易中断与经济衰退罗马帝国内外战乱不断,导致贸易中断,经济活动衰退。
商业网络解体,城市经济衰落,无法维系原有的繁荣局面。
这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罗马帝国的经济危机。
四、外部入侵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1.日耳曼人威胁西罗马帝国面临来自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威胁。
日耳曼人穆拉皮亚达解放了奴隶,在战争冲突中崛起。
而西罗马军队战力衰弱,无力抵挡日耳曼人的进攻。
2.匈奴人和匈奴帝国的侵袭匈奴人是亚洲草原游牧民族,他们之后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高中历史:了解古罗马历史分期,须知这六个发展阶段

高中历史:了解古罗马历史分期,须知这六个发展阶段
1、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2、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3、帝国时代: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
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4、危机与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5、衰落与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
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6、东罗马灭亡:1453年4月,奥斯曼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
5月末,奥斯曼军队经过激战,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末代皇帝死于乱军之中。
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印】【保存】许苏民【专题名称】中国近代史【专题号】K3【复印期号】2003年05期【原文出处】《河北学刊》(石家庄)2003年02期第171~177页【英文标题】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the Ninth Year of the Ming Emperor WanliXU Su-min(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Thinker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3, China)【作者简介】许苏民(1952-),男,江苏省如皋市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内容提要】在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冲击—反应”论的西方模式与“侵略—革命”论的苏联模式占据主要地位,而以明清之际为开端、强调中华民族历史创造活动之主体性的“早期启蒙”模式则长期受到冷落。
本文旨在接着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往下讲,汲取海内外学术界关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思想的大量研定成果,确立中国近代化之路的“内发原生”模式,试图将晚明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万历九年(1581年)确定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
并认为,这一突破不仅将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叙事方式,而且有助于突破世界近代史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一元扩散”的西方话语模式,确立现代性因素“多元发生”的新观念。
The year 1840 i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modern history. The author draws upon lots of research resultsand has reached su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ninth year of theMing Emperor Wanli should be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history. This breakthrough is conducive to changing the Westernmode into Chinese one, resulting in multi-ideas about the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开端/早期启蒙说/内发原生模式/世界近代史/一元扩散与多元发生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early enlightenment/take place from inside/from single to multi[中图分类号]K02;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3)02-0171-07 20世纪以来,海内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话语模式:一是“冲击—反应”模式,由美国历史学家马士(H.B.Morse)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和费正清(J.K.Fairbank)的《中国对西方的回应》所确立,把中国近代史看做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其近代化运动的历史。
在马士的影响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主流派知识分子,如陈恭禄、郭廷以、蒋廷黻等,在他们分别撰写的《中国近代史》中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是“侵略—革命”模式,由苏联学者拉狄克的《中国革命史》和莫斯科中山大学编印的《中国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革命运动史》所确立,把中国近代史看做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中国的历史学家李鼎声(孪平心)在1934年撰写的《中国近代史》就是直接来自这一叙事模式。
不言而喻,这—叙事模式也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是“早期启蒙”模式,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侯外庐于1945年出版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一书所确立,把中国近代史看做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以明清之际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该书于1947年再版时,将书名改为《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从而使其关于中国近代史之开端的观点更为鲜明。
不可否认,无论是“冲击—反应”模式,,还是“侵略—革命”模式,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某些历史的真实,中国学者认同这两种分别来自西方和苏联的中国近代史叙事模式,都反映了他们对于民族复兴的愿望,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曾发挥过积极的、甚至是非常巨大的作用。
然而,二者在学理上似皆有不足之处,前者的逻辑指向是“西化”,后者亦曾导致一度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
惟侯外庐的“早期启蒙”模式在学理上似更为全面和深刻,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更具启迪意义。
本文试从学理上评说以上三种中国近代史的叙事模式,接着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往下讲,借以论证中国近代史的“内发原生”模式和以明万历九年(1581年)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的观点。
一以何时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如何确立当前的奋斗目标、为现实的社会功利目的或政治目的服务的问题。
在更深广的层面上,它乃是一个关系到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和文化、如何看待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的重大学术问题。
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富于学理上的深刻性和广袤性。
“冲击—反应”模式论是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
在西方近现代史上,“中国文明否定论”和“中国文明赞美论”两种观点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
前者源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东方文明否定论”的传统,后者源自拉丁文化系统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
前者以法国启蒙学者盂德斯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威廉·琼斯、穆勒父子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等人为代表,重在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分析;后者以德国的莱布尼茨、法国的狄德罗和伏尔泰以及现代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等人为代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的阐扬。
如果说18世纪是“中国文明赞美论”占上风的话,整个19世纪则是“中国文明否定论”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而“冲击—反应”模式论就是直接来自西方文化中的这一“中国文明否定论”的传统。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通过对中西传统社会的比较,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第一,行政机关干预社会经济运作,是区分亚细亚国家与欧洲农业国家的标志;第二,不具有各种得到传统和公众舆论支持,可以同专制君主抗衡的独立的社会机构来保护个人不受政府掠夺,是区分东方专制政体与欧洲“名义上的专制”政体的标志;第三,法律对私有财产的限制使中国社会很久以来就处于停滞状态,而农村公社是东方社会制度的基础和亘古不变的原因与保证。
基于上述分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几乎完全一致地得出结论,认为亚细亚制度没有内部的动力,从而最后只有依靠外国资本的输入才能使这种制度类似静止的状态归于结束。
19世纪的德国学者更从思想文化层面论证了中国社会缺乏内在动力,只能靠西方思想的输入才能终结其停滞状态的观点。
赫德尔认为儒家传统阻碍了中国在教育和政治方面的任何进步,而专制主义又防止了与儒家学说相对立的任何学派与儒家学说争雄长;因此,中华帝国实际上是“一个裹以丝绸、画以象形文字和涂以防腐香料的木乃伊”[1](P202)。
黑格尔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水平尚且停止在历史的绝对精神发展的最低阶段,从古到今只知道“一个”是自由的,人们缺乏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因而这个国度也就没有任何的生机和活力,只能在周期性的相斗相杀中重复着终古相同的王朝更迭,其历史也只能是一种“非历史的历史”。
因此,“遭受欧洲人摆布是亚细亚帝国的必然命运”[1](P203、204)。
继黑格尔之后,马克斯·韦伯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作出了中国根本不存在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背景的武断结论。
正是由于19世纪西方学者们所提供的“中国社会停滞论”的理论基础,所以才有20世纪从马士到费正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冲击—反应”论的叙事模式,后者只是前者的合乎逻辑的推演。
这一模式强调的是西方之“冲击”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只能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是如此,费正清等人的《中国对西方的回应》也是如此。
中国20世纪20~40年代主流知识分子的近代史研究主要是受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的影响,1934年出版的武汉大学教授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1939年出版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1940年出版的中央大学教授郭廷以的《中国近代史》等等,都是以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为思想渊源的。
而8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者则主要是受费正清等人的《中国对西方的回应》的影响,所谓“西方的现代化是内发原生型,中国的现代化是外发次生型”等观点,就是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论的引申。
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侵略—革命”模式,以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与革命为近代史之主题,与“冲击—反应”的话语模式在叙事的纯粹形式上并没有差别,二者都是遵循由外而内的思路;差别仅在于前者是苏联话语,后者是西方话语。
这两种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长达70年的较量,使运用苏联话语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深深地打上了东西方冷战的烙印,其中最明显的是把西方人在中国办学校、办医院、办报纸等等一概斥为“文化侵略”。
不过,值得珍视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接受苏联的中国近代史话语的时候,力图避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而保持中华民族自身的主体性。
1933~1937年间,吕振羽在他发表的多种论著中明确提出了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注:吕振羽先生最初提出这一观点是在1933年中国大学校内刊印的《中国上古及中世纪经济史讲义》中,该书已佚。
又见《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段》《文史》,1934年第4期,第23页)、《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海黎明书店,1937年出版)等论著。
)。
1939年12月,在延安的历史学家代毛泽东草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中国社会》时,也接受了吕振羽的这一看法,肯定“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2](P626)这一事实;然而,该章又说,“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2](P624)。
既然停滞不前,又何来资本主义萌芽?所谓“中国社会停滞论”,正是“冲击—反应”模式的西方话语和“侵略—革命”模式的苏联话语赖以确立的理论前提。
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西方话语模式和苏联话语模式相区别,侯外庐在建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中国话语模式方面作出了富有开创意义的探索,提出并论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早期启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