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小专题11 种群和群落练习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2:种群和群落Word版含答案

.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
在命题形式方面,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一道题中常涉及多个知识点。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注重语言的表述。
.新考纲无变化。
备考时,要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分析.两种种群增长曲线分析()曲线分析项目“”型曲线“”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④无迁入、迁出现实状态:①食物、空间有限;②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③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值有无无值有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图示如右)()值和的应用①对有害动物的控制:降低其生存条件(如做好粮食储存,饲养天敌等),从而降低其值。
另外,应在种群数量达到之前进行预防或猎杀。
②在养殖业上的应用:改善养殖条件(饲料及养殖空间等),以提高其值;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时进行捕捞或出栏,捕捞或出栏后的种群数量应为,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另外,捕捞或出栏的个体不能是年幼个体,以保持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常用的生态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例.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第~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第~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第~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第~天,成虫数量呈“”型增长【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和题表分析可知:第~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错误;第~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错误;第~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正确;第~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型增长,错误。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精品教师用书: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Word版含答案

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考点1.种群的特色(Ⅰ ) 2.种群的数目变化(Ⅱ ) 3.群落的构造特色(Ⅰ ) 4.群落的演替(Ⅰ )考情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察难度较小,命题热门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 种群的特色及种群密度的检查方法;(2) 群落的构造和演替种类。
备考时,要建立种群特色的观点模型、数目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有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添方式、群落的两种构造和两种演替种类。
核心判断Hexinpanduan(1)养鸡场散养的蛋鸡是一个种群。
(√ )(2)生物种群的增添规律完整合用于人口增添状况。
(× )(3)种群的年纪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纪期的个体数目的比率,依据年纪构成的不一样能够将种群分为增添型、稳固性和衰败型三种。
(√ )(4)性别比率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率,性别比率常常经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 )(5)在自然界中存在近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目增添的形式,假如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目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概呈“J型”。
( √)(6)在食品和空间条件丰裕、天气适合、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目增添呈“ J型”。
(√)(7)在“ 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目达到K 值时,种群数目将保持稳固不变。
(× )(8)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品、空间等资源老是有限的。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目也会增添,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高升,最后使种群呈“S型”增添。
(√)(9)在环境条件不受损坏的状况下,必定空间中所能保持的种群最大数目称为环境容纳量。
(√)(10)种群“ S型”增添曲线中种群增添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 值时,种群增添速率达到最大。
(× )(11)捕食关系对保持种群的稳固有重要作用。
(√ )(12)群落的垂直构造明显提升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精品练案: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答案

模块四专题十二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D)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活动能力较强,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2.(2018·保定二模)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 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只/hm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40=100只/hm2,A项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项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仓鼠的种群密度,C项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项错误。
3.(2018·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期末)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弃耕农田比如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充足,或者农田本身就是由森林开垦而来的,可能经过长期的演替,恢复到森林状态,而在一些缺水的地区,比如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萨好勒地区的农田,本身就是开垦草场而来的,再怎么恢复,也只能恢复到草原状态,还有可能退化成荒漠,A错误。
2019高考总练习生物选择题百题精炼专项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

2019 高考总练习生物选择题百题精髓专项11 种群和群落教师版1.【江西省南昌市 2018 届高三 3 月第一次模拟测生物】右图是检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取的某物各种群数目的变化图 , 据此图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 在这 30 年中 , 该种群数目最少的年份是第15 年B. 第 20~30 年间种群以稳固的速率增添C.该种群在这 30 年间的增添吻合 S 型增添模型D.第 20 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目达到环境容纳量2、【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 2018 届高三 2 月月考生物】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如图。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B.从第一年到第五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均衡状态C.第六年,因为大批捕获青蛙,三种生物量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D.若是第七年适当喷洒农药,将在必定程度上防备水稻减产【考点定位】观察生物种间关系相关知识。
3.【湖北省武汉市 2018 届高三二月调研测试一试题理综】右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添曲线,以下相关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该鱼类种群数目的增疾受自己种群密度的限制B.天气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当种群数目达到 d 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添D.渔业捕捞后节余量需控制在c 点以保持最高的增添率4、【湖北省襄阳市 2018 届高三调研三月一致测试理综】以下相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选项是A、检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B、观察肉眼难识其余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预计法D、检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育5、【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适应性训练生物】硅藻是单细胞的藻类,硅酸盐是硅藻生活一定的营养物质,将两种硅藻——星杆藻、针杆藻混杂一起培育时,种群数目及硅酸盐含量的变化以以下图表示,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星杆藻和针杆藻之间是捕食关系B、硅酸盐浓度高时星杆藻生殖速度快C、针杆藻对硅酸盐的汲取能力弱于星杆藻D、经过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估量硅藻的数目6、【云南师大附中2018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理综】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检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检查的集体足够大,才能保证计算出的发病率较正确B、检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纳取样器取样法进行收集、检查C、研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目的变化时,常采纳抽样检测的方法估量试管中酵母菌总数D、检查跳蝻 ( 蝗虫的幼虫 ) 的种群密度常采纳标记重捕法7、【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十校”2018 届高三放学期联考理综】以下图表示处于均衡状态的某个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以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目改变时的四种情况,相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假设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那么 a 点后的变化原由不行能是过分放牧B、假设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目,那么b 点后的变化原由必定是产生了变异C、图③中 c 点后发生的变化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已经遇到了严重破坏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鼠,假如仅杀死一半老鼠,就很难达到成效8、【浙江省嘉兴市2018届高三教课测试生物】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要素,科学家开释了必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合适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开释总数的比率〔回收率〕,结果以下表。
2019届高三生物考前大题精炼:种群和群落(附解析)

2019届高三生物考前大题精炼:种群和群落(附解析)例:(2018海南卷)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
其中A 、B 、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1)据表可知: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 。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 法,理由是______ 。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C A B(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 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解析】(1)表A 中没有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全为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将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属于衰退型,表B 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性,表C 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较多,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较少,将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属于增长型。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因为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则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2018届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高考仿真考试)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
现逐步蔓延全国,成为严重威胁生态平衡的外来物种。
(1)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后与本地杂草的关系为____________,导致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课前复习】关于种群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七章有所了解,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而本章的学习应是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等知识。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 .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 .一座山峰上的树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A 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 是错误的。
C 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 答案也是错误的。
D 答案明显错误。
B 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
答案:B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特征有:a .种群密度;获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取样调查法⎩⎨⎧法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意义:c .______________;意义:d .______________3.如图8—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图8—2—14.种群增长的曲线包括: ______________型曲线和______________型曲线。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是什么?6.群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群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群落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吗?【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特征。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专题10 种群与群落

专题10 种群与群落1、【2019·天津卷】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
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2、【2019·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3、【2019·海南卷】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B. 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C. 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D. 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4、【2019·山东省邹城市实验中学模拟】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A4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5、【2019·山东省淄博市三模】下图为寄生、捕食对某地区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影响,不考虑迁移,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影响一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捕食B.影响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寄生C.影响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生物因素除寄生、捕食外还有竞争等D.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一定下降6、【2019·湖北省黄冈市罗田一中能力测试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B. 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效,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D.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群落的外部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7、【2019·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一次模拟】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十四)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专题加强练 ( 十四 )种群和群落时间 :45 分钟一、选择题1.(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 图 1 是种群数目特色的观点图, 图 2 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以下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图 1 中的 c 是种群密度 , 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目B. 图 1 中的 a 和 b 分别是性别比率和年纪构成C.图 2 所示种群的年纪构成由稳固型变为增添型D.并不是所有的生物种群都拥有图 1 中的 a 特色答案 A分析图 1 中的 c 是种群密度 , 种群密度指的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A 项错误 ; 性别比率只影响出生率, 而年纪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故图 1 中的 a 和 b 分别是性别比率和年龄构成 ,B 项正确 ; 图 2 所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由0 变得愈来愈大, 则年纪构成由稳固型变为了增添型 ,C 项正确 ; 雌雄同体的生物, 如豌豆 , 其种群没有性别比率这一特色,D 项正确。
2.(2019山东济南调研)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目进行了多年的追踪检查, 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结果如下图( 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目, N t+ 1表示t +1 年的种群数目 ) 。
以下剖析正确的选项是()A. 甲种群在0~t3段的年纪构造为增添型B.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目呈“ J”型增添C.乙种群在t 2时数目最少D.甲种群在t 3后数目相对稳固可能是生计条件获得了改良答案 B分析甲种群在0~t3段内 ,比值先小于1, 种群数目减小, 后又大于1, 种群数目增添, 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纪构造先是衰败型, 后是增添型 ,A 项错误 ; 乙种群在0~t1段 ,比值大于1, 且保持不变 ,种群数目呈“ J”型增添,B 项正确 ; 在t2时 , 乙种群的比值小于1, 种群数目减少 , 且在t2以后一直到 t 3都在减少,则乙种群在t 3时数目最少,C项错误;甲种群在 t 3后,比值大于1, 且保持不变 ,种群数目呈“ J”型增添, 而不是数目稳固,D 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11 种群和群落练习1.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以下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D )A.我国人口政策反映了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生物种群的一面B.人口增长率比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适合于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的计算C.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人的平均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D.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我国人口总量就会保持稳定解析:我国人口政策反映了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不同;人口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长时间内人口的变化趋势,而人口增长率可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地计算;医疗水平提高可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人口出生率会增加,但考虑到人的平均寿命延长等因素,死亡率不一定增加,因此,短期内人口还可能增加。
2.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B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应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C.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将M只鹿标记后,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其常用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二者都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统计位于样方的个体数时,应统计样方内和样方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数,若只统计样方内的个体数,将导致统计结果偏小;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应在特定位置设置灯光诱捕,并定时计数法;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即该鹿群约有(M×n÷m)只。
3.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B.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总是在K值附近波动C.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解析:呈“S”型增长的种群,当达到K值时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森林中动物垂直分层是由食物和栖息空间决定的。
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B.是由该环境的有效资源决定的C.与种群的个体数量无关D.同一种群的K值稳定不变解析: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环境条件变得更好,K值将变大。
5.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C.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群落结构简单,只有水平无垂直结构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解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是群落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植物出现分层现象,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高;群落演替过程中,即使草本阶段群落结构简单,但仍然存在垂直结构;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腐生等,但是在群落演替的最初阶段,生物的种类相当少,不可能具有各种种间关系。
6.(2017·四川乐山三模)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b点之前的增长并不就是“J”型增长B.cd段,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当C.bc段由于食物、空间和天敌等限制,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过度捕捞、毁林开荒等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有可能增加解析:由于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b点之前的增长并不是“J”型增长;cd段,种群增长速率几乎为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当,导致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c段由于食物、空间和天敌等限制,种群增长逐渐减慢,但种群数量仍增加,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过度捕捞、毁林开荒等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也有可能使某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加。
7.(2017·河北衡水中学三模)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C.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也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是由于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温度、湿度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8.黄猄蚁是聚果榕上常见的蚂蚁种类,它能捕食在榕果表面产卵的寄生榕小蜂,减少其在榕果上的产卵量;但是对进入榕果的传粉榕小蜂捕食较少,有黄猄蚁栖息的聚果榕上榕果种子产量较大。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D )A.黄猄蚁与聚果榕之间存在直接能量流动关系B.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之间存在寄生关系C.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D.两种榕小蜂、黄猄蚁、聚果榕之间存在共同进化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黄猄蚁与传粉榕小蜂之间为捕食关系,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为捕食关系,故黄猄蚁与聚果榕之间不存在直接能量流动关系;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之间不存在寄生关系,寄生榕小蜂与聚果榕为寄生关系;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但是不存在竞争关系;生物的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两种榕小蜂、黄猄蚁、聚果榕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9.(2017·贵州贵阳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不存在地衣和苔藓植物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解析:群落的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先的物种并没有消失;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而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
10.(2017·黑龙江哈尔滨模拟)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如图所示是之后20年间该林区植被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A.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增加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解析:火灾毁掉了该地区的植被,但并未破坏该地区的原始土壤条件,故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导致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加,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群落水平结构受到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故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故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11.(2017·四川成都四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次生演替的速度常快于初生演替解析: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可用于人口增长规律,但不完全适用,因为人类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消长情况不同,一定时期可能有“S”型增长,也可能有些种群数量减少;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而初生演替条件恶劣,故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
12.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数量的减少,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变化;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而不是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第三营养级鹰含的能量最少。
13.(2017·山东济宁一模)如图是研究人员对某果园生态系统中动物甲和动物乙近五年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数据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1)由连续五年的监测数据可知:2015年动物甲的种群数量(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动物乙的种群数量;甲、乙两动物的种间关系是。
(2)果园害虫防治时,生物防治的方法之一是利用信息素诱杀害虫雄性个体使种群密度明显减小,原因是该方法最终导致了。
(3)若该果园在砍伐后被废弃,则该地区随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其原因是。
解析:(1)由曲线可知:2015年动物甲的种群数量约为1.3×104个,动物乙的种群数量为5×103个,即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甲种群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乙种群数量后增加后减少,二者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该二者属于捕食关系。
(2)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该技术属于生物防治。
(3)若该果园在砍伐后被废弃,则该地区随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其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持,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答案:(1)大于捕食(2)出生率下降(3)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持,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14.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