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化常识复习专题
语文文言文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 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 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 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 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 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 有了庙号。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 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 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 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 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鲐背:tái bèi,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 行 苇》“黄耇 gǒu台背”,“台”与 “鲐”通用。
《尔雅• 释》:“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qī yí,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考情分析文学常识在新高考中为语文科目的必考题之一,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
题目常课内外结合。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注意夯实课内知识,又要有一定的课外知识拓展。
真题一览1.(2022·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
“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2.(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2021·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4.(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八、音乐文娱九、古代服饰代称十、古代刑罚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2025届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 课件(共28张PPT)

姓名字号篇
➢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等 等)、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 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延赐予。谥号的选定根 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道号时选 择。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不勤成名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壅過不通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去礼远众曰炀。
姓名字号篇
➢ 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如位皇 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 尊号。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 有死后追加者。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 龙皇帝等。
子·密州出猎》)
天文篇
3.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代指国家或地区的词汇,它们的含 义及来历各不相同。你能说出下列各词的意思吗?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 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四而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 海”之意与之类似。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地理并称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高中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头疼。
但只要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掌握相关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高中文言文的知识要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古今异义有些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在古代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实词往往有多个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赵兵果败”),还可以指战争(“兵者,国之大事”)。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本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相如廷叱之”,“廷”意为“在朝堂上”)、动词用作名词(“追亡逐北”,“亡”“北”指逃亡的人、败北的人)、形容词用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意为“使……变绿”)等。
4、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比如“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说”通“悦”(“秦王不说”)。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而”的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承接(“温故而知新”)、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假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关系。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表示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等。
3、之“之”的用法有:作代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助词(“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吾欲之南海”,去、到)等。
4、于“于”常表示在(“战于长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对、对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等。
文言文必考文化常识整理

一、生与长(称谓,求学,考试)
(一)出生:称谓
【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
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号少陵野老,陆游号放翁。
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还可以可以称···
(了解一下即可)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后文会再
详细说)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
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 称。 (二)漫漫求学路 【庠(xiánɡ)】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例如: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 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 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 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 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 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jià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 称,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 问的场所。
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

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

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劝学》(1)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家代表人,时人尊称为“荀卿”。
荀子一声“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2)《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被认为是先秦时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答案】(1)战国末期儒家《师说》(1)韩愈,字退之。
朝代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代表作是《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苏轼称为“”,与柳宗元一同是的倡导者。
(2)唐宋八大家:。
(3)唐宋八大家是根据成就选出来的。
(4)古文运动: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5)说:的一种文体。
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答案】(1)唐代昌黎先生文集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2)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3)散文(5)叙事兼议论《赤壁赋》(1)汉代时,赋成为一种文体,该文体介于和之间,其特点侧重写景,借景抒情。
(2)每月第一日为“”,农历十五日为“”,农历十六日为“”,最后一日为“”。
(3)斗牛:斗宿和牛宿,中国有宿(填数字)之称。
斗宿就是,呈勺子状。
【答案】(1)诗和散文(2)朔望既望晦(3)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登泰山记》(1)京师,即__________。
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因各朝代国都大不相同,京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
(2)阳、阴:山之______为阳,山之______为阴;水之______为阳,水之______为阴。
(3)五鼓,即__________。
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用鼓打更报时。
五更,拂晓时分。
【答案】(1)国都(2)南北北南(3)五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常】(1)《论语》:是一部____________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______________辑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 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 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 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 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 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 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 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 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 称童生。及第者称谓为生员(秀才) 。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 如《史记•蒙恬传》:“恬任 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 使者持黄金印,即军中拜授。”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 马。” 拜(授给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卿。《廉颇 蔺相如列传》 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后妃、 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 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林则徐 为林文忠公,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私 谥)。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 一种“恶谥”。
【称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 祭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常用“祖” 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或“高祖”,如唐高祖、宋 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 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 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 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 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 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选官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
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 荐举。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 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 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 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 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 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 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 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 由皇帝委派。及第者称谓举人,第一 名叫解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 考试,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举行,故又 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 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解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 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C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 ,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来。 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 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 ”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拔擢(用于由 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升(提升)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迁:一般指提升 超迁:越级破格提升 《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 至太中大夫。”
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汉书•袁盎传》:“调为陇西都尉。” 《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放、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 和初,出为河间相”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梁启超《谭嗣同》)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 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 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改:改任官职。如《宋史•王济传》:“改 盐铁判官。”
察、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 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 官职。《战国策 •秦策二》:“不如召甘 茂于魏,起樗里子于国。” 提:提拔。 《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 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 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 拔三十余人。”
【称籍贯】 如柳宗元是河东人,故人称柳河东;北宋王 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人称王临川;康有为 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称官名】 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 军;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 杜工部;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 苏学士。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陶渊明曾任彭 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世称柳柳州。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 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 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 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 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 特征拜郎中。”
【九品中正 】
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官制度。各州 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 九品,依品授官。实际上以家世为重, 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 阀制度。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 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 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如《张衡 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音bì ,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 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 府不就。 《张衡传》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 正的人,任以官职。如: 《史记•管 晏列传》:“晏子荐以为大夫。”
解析: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唐宋八大 家之一,官终柳州刺史。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 郡望昌黎”。晚年官至吏部侍郎。长 庆四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 部尚书,谥号“文”。 杜甫,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杜甫 曾在朝中任左拾遗和工部校检郎。
人的称谓
六、表辞官 告老、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解官:辞去官职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 ,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乞骸骨:如《张衡传》 :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请求退职的婉辞 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文言文文化常识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 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 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 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 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 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 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 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 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 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 于后”。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 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 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 屈原,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 苏轼为苏子瞻等。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 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 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 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官职任免升降
此外,还有: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 我不能封也。”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 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 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 爵位) 《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 特赏侍郎。”
四、关于降低官职的有:
1.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滕子 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 记》) 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3.左迁(降级使用,贬官)予左迁九 江郡司马。《琵琶行》 4.放(放逐)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 见。《卜居》
五、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 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废掉官职。如 《封建论 》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又如《管子•明法解》:“不胜其 任者废免。”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 书· 贡禹传》
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 博鸡者事》 绌:(通“黜”,指罢免官职) 如: 屈平既绌。(《司马迁〈屈原 列传〉》 去:卸职。 如《张衡传》:“自去史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