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1题。

(2016年上海卷高考试题)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

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

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

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

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

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

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祜馈之药。

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博学能属.文(2)祜独安.其室【答案】(1)连缀,写作(2)安抚【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词语文化常识考法简析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词语文化常识考法简析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词语、文化常识考法简析教学设计【导入语】近三年新课标卷的第11题题干设置是“下列对材料中(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题干指令看,本题是综合性考察,涉及的面很广,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所考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区分多义词的语境意思。

如果题目出得难一点,可能还会考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意思,甚至会考有区别于词典解释的临时意义。

二是与所考词语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理解,比如与成语中的相同词语意思比较、与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某某处词义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变化等。

三是命题人的“解说”是否合乎原文语境,包括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关联,有没有过度解读或偏狭理解等,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具臣”的解说,就是命题人根据语境推测出来的。

【课堂活动一】考法探究下面我们先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真题为例,来探究一下这一题的解读方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讨论:请同学们从考法角度思考,看看这道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1.考查词语的用法,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有所关联。

A项中“围”在选文中指被围困,是被动用法;“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是被选拔,也是被动用法,所以选项判定是正确的。

2.考查多义词的语境义,与课文中的语句放在一起比较。

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回顾,是新课标卷的重要趋势。

而且不限于高中教材,甚至涉及初中教材。

如A项“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自初中教材《孟子》三章,B项“不可以不劝爱人”才是选自高中教材《兼爱》。

3.死知识考得活,考查思维能力,要真的读懂文本才能判定。

C项“具臣”,词典释义是“备位充数之臣”,但是选项说的是“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学生如果没有语境分析的能力,即使背了词典,也照样做不出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8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讲义)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8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讲义)

文言文阅读考点18 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考点讲义一、考点解读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但是由于此题涉及面极广,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丰富。

所以,如何识记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何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

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的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多。

二、知识储备(一)分类储备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内容虽然复杂繁多,但是分类却比较清晰,因此,分类掌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的知识点分类如下:山川地理:九州、八荒、六合,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关内、关外、江东、江左、五岳、三秦、城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等。

宗法礼俗:宗法类主要有天子七庙、太子、建储、爵号、庙号、追赠、太牢、少牢、郊祭、社日、九族、姻亲等,礼俗类主要有北面、南面、东向、坐、跪、跽、箕、婚礼、丧葬、祭礼等。

文化科举: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解元、会元、状元、四书五经、六艺、五音、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校、痒、序、学、国子监、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司业、教授、监生、童子等名号称谓:称谓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直称姓名,第二种情况是称对方的字、号、谥号、斋名、籍贯、郡望、官名、爵名、官地、公、君、吾子、卿等(有时候称呼前加“令”“仁”“贤”字),第三种情况是谦称寡人、朕、孤、仆、不才、不佞、愚、鄙人、敝人(在有些谦称前可以加“家”“舍”字)等,第四种情况是敬称陛下、皇上、大王、帝号、庙号、公、君、足下、丈、大人等。

官职官署:官职主要分中央和地方,中央分三省六部,其中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尚书省的六个下属部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个部门各自管辖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等,地方分州、郡、道、路、府、省等。

同时要注意与官职有关系的词语如授、除、擢、迁、贬、启骸骨、悬车、下车等天文历法:天文主要有星辰名称、圭表、阴阳等。

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讲义)

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讲义)
包括如下几种设题方式:
(一)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
此类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力求立体丰满,多方位概括。
写解牛的三个阶段和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以及达于道后小心谨慎的态度。三个阶段体现了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通过对比三者的不同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阅读1—2节,思考问题:
1、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致生动,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点一梳理概括类
文言文简答题命题角度有哪些呢?有何备考策略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一、梳理概括类
此类考题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重构文本的新义,体现新的思维成果。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因而能否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特点、梳理事件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
1、概括材料内容多为以下角度命制试题: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表现景物特征的信息;表现事件原因的信息等。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

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

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导课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古代纪年方法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XX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2、帝王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

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古代纪月的方法1、序数纪月法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

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杜甫《草堂纪事诗》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庾信《哀江南赋》3、时令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

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代纪日法1、序数纪日法。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2、天干地支纪日法。

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参考教案

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参考教案

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实例,领会古代文化常识,丰富历史知识。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成绩。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4.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5. 典型文言文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虚词用法,传授翻译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3. 练习法: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促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第三课时: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4. 第四课时: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5. 第五课时:典型文言文实例分析1.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基本概念、虚词用法和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评价。

4. 定期考试: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水平,为高考复习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6. 常用文言句式和特殊文言句式的识别与理解7. 文言文断句技巧的培养8. 文言文翻译实践9. 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10.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七、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示例,展示文言句式的特点和断句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翻译文言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模拟测试法:模拟高考文言文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反馈纠正法: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和纠正。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常用文言句式和特殊文言句式的识别与理解2. 第七课时:文言文断句技巧的培养3. 第八课时:文言文翻译实践4. 第九课时: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5. 第十课时: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九、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句式和断句技巧的掌握情况。

高考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2015年全国I卷《宋史·孙傅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2015年全国Ⅱ卷《北史•来护儿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4.(2016年全国I卷《宋史•曾公亮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5.(2016年全国Ⅱ卷《明史•陈登云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古人作品命名方式很多,比如以地名命名有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书室”命名有蒲松龄《聊斋志异》,以“谥号”命名有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以“名号”命名有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以“字”命名有李白《李太白全集》,以“官职”命名有杜甫《杜工部集》。

B. 《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所反映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

C.“伯”“仲”“叔”“季”可以用來表示兄弟姊妹行长辈幼排行的序次,分别为老大、第二、第三、第四或最小的。

伯也称孟。

“孟”“仲”“季”,还可以用來表示月份,孟春是指春季头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仲春季春,分别指二月三月。

D.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

常用来表示罢官与贬谪的词语有绌、黜、窜、免、夺、右迁、放、出宰、署、假、告老、乞骸骨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3.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瞭望日,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

4.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感性认识。

B.古人用“朔”(月末)、“望”(十五)、“晦”(初一)等名称来标识某些特定日期。

C.古人的“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

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D.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

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以拱手示意为主。

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B.视事:直官员到职工作C.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D.下车:从乘坐的车上走下来6.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C.“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前三个是内容体例,后三个是表现手法。

D.“乐府双璧”是指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南朝的《木兰辞》。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床:卧具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干支纪年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8.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

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

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9.下面对加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

坟典之肆:书店。

坟典,即“三坟”“五典”,传说中的上古书籍。

B.刘东山,世宗时三辅捉盗人。

三辅: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治理的地区亦称三辅,后指京城及附近地区。

C.到巳牌时分,忽然作起大风,扬沙拔木,非常厉害。

巳牌:古代以“地支”顺序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官府前设牌报时,巳牌即巳时,相当于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D.那王举人也不谦让。

举人:秀才参加会试被录妈者统称举人,会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10.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词代指中国。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例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壬戌”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称谓,如用“晦”表示每个月的初一,“望”表示十五,“朔”表示月末。

D.古人非常注意礼节,如果从长者面前过,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示敬意。

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11.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

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

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是东晋文学家五柳先生陶渊明在《咏荆轲》中评价荆轲的话,表达了他对荆轲的敬仰之情。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上和文学上都是极有价值的巨著,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谦称是表示谦虚的称谓,“鄙人”、“竖子”、“足下”、“不才”、“舍下”、“仆”、“愚”都属于谦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定的国别体史书。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B.《短歌行》选自《曹操集》,这是一首求贤诗。

曹操,字孟德,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是汉末魏初“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等。

C.《兰亭集序》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D.古人常用天干的十个字和地支的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比如永和九年是癸丑年,那么可以推断永和十年便是甲寅年。

1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例如,《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就是说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

C.《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是一部由文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施耐庵。

它的叙述方式带有说书人的痕迹,如“话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等。

D.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1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一般不直呼姓名,只在以下情况下称姓名:自称、平辈之间、长辈称晚辈,作传介绍,对厌恶轻视的人。

B.古人出于对被称呼者的尊重,一般称字,如李太白;称号,如香山居士;称官职名,如王右丞;称籍贯,如王临川;称谥号,如欧阳文忠公。

C.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D.古时称呼已故长辈为“先”。

例如“先考”指已去世的母亲;“先妣”指已去世的父亲;“先大母”指已去世的祖母。

16.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A.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词代指中国。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例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壬戌”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称谓,如用“晦”表示每个月的初一,“望”表示十五,“朔”表示月末。

D.古人非常注意礼节,如果从长者面前过,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示敬意。

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1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古代“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一句中“三五”就是望日。

B、旦、末,元杂剧角色。

末分为正末、副末、外末等。

旦分为正旦、副旦、老旦等。

C、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一句运用了年号和干支兼用纪年法。

1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了词的内容。

B.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

1929年4月,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也被成为“雨巷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