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考验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常常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贫困、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环境污染等等。
然而,这些问题当中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 社会经济的分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社会人口的分化相当普遍,贫富差距也日益扩大。
一些人面临了极大的贫困,就连最基本的需求也无法满足。
这种贫困主要源于缺乏经济机会,如缺乏教育、低薪工作和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导致了一部分人无法摆脱贫穷。
相反的,还存在一些富裕人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使这些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 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业国家中,人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经济模式,这使得经济发展被束缚在一定程度上。
一些农业产地缺乏微创创新,而且政策支持也不足,导致农民无法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传统产业的产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得经济发展的潜能未能发挥出来。
3. 资源和环境的不可持续性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很多自然资源,但由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于盲目,导致了资源和环境的不可持续性。
例如,在石油开采、森林砍伐和水资源的开发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忽视了自然资源的保护,从而导致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
4. 不完善的制度和不平等的分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不成熟,导致经济发展不够平衡。
这个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资金流失,使得财富被聚集在富人手中,从而使财富的分配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也可能导致不利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政府的领导,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扶贫政策,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术,同时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机制,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出路(2000字论文)

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出路(2000字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面临着多重挑战。
这是一个全球市场的时代,它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极为关键。
然而,中国也面临着全球竞争,本土化竞争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社会保障体系面临重大挑战等问题。
而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发展中国的经济,这些措施包括实施“一带一路”政策、加强区域合作和实施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等。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又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扩大内需、开放更多市场机会、实施更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挑战是中国实施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这些挑战为背景,探讨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应采取的策略,以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析中国应采取的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性市场环境,包括增强制度竞争力、提升能力建设、优化生态环境等。
1. 引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变化已经显著影响到中国的发展和经济活动。
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它正在勇敢地面对全球经济的挑战,努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中国面临着多重挑战,这其中包括本土化竞争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社会保障体系面临重大挑战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正在采取多项政策,以提升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这些政策包括实施“一带一路”政策、加强区域合作,以及实施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又将面临新的挑战,例如扩大内需、增加市场机会、实施更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挑战是中国实施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
2. 中国应采取的策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增强本国的制度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环境。
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必须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1)加强政策执行力。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完善各项政策,但其执行情况往往存在不足。
实施有效的政策执行力,能够有效推动政策落实,提升中国的竞争力。
(2)加强能力建设。
中国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科技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以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本国实力,抢占全球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1 科技进步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 意 义
科学技 术作为一 个国家综合 国力的重要体 现 , 于增 对 强可 持续发 展能力起 着关 键性 和决 定性的作用 , 可持续 在 发 展中处于核心 地位 。 学技 术进步可 以有效地 为可持续 科 发 展的决 策提供依 据 , 促进可持 续发 展管理 水平的提 高, 加 深人类 对 自然规律 的理 解; 拓新 的可 利用的 自然资源 开 领域 , 高资 源综 合利 用效率 和经济 效益 , 提 有效 保护 自然 资源 和生态环 境 。 些作用对于缓 解人 口与经济增 长和资 这 源 有限性 之 间的矛盾 、 大环 境 容量 、 扩 进而相 应扩 大 生存 空 间和提高 生存 质量 、 实现 可持续发 展 的战 略 目标尤为重 要。利用科 学技 术来支 持 环境 与发展 , 是人类 生存 与发展 的必 由之 路。 关于科 技进 步促 进可持续 发展 , 9 7 , 合 国教科 l9年 联 文组 织 ( UNESC0) 作了精辟 的论述 :“ 没有科 学就 没有 可持 续发 展, 这种 说 法并 不夸张 。对于 当今 的许 多主 要的 环 境 和发 展 问题来说 , 学 ( 科 包括 人文 科学 ) 探索 和分 在 析 『题 、 口 】 找出解决 方法 、 以及确 保采 取 科学 的行动 等方面
【 基金项 目] 沦文 辑 丁 “ 北京 市属高等学 校人才强 教计划 资助项 目” 。
【 者简介】 作 车卉淳 (92 ) 女 , 林 白城 人 , 17~ , 吉 经济 学博士 , 北京 物资 学院 经济 学院副 教授 , 硕七 生导师 , 究方向 : 研 可持 续发 展理
[ 收稿 日期]0 8 1- 0 2 0- 1 1
污染=污染/ DPxG / 口×人 口 G DP 人 因此, 保护环 境 质量也 应从 上面 三个变 量入手, 即降 低 污染 强度 , 减少人均收 入和 控制 人 口增 长。对于大 多数 发展 中国家而 言, 口数 量的 降低 在短 期 内绝 非 易事 , 人 人 均 收入 的减 少又是与其 摆脱 贫困的基 本 目标 相违背 的。 因
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挑战

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挑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挑战。
虽然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重环境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首先,中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中国近年来通过加强环境立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减少了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
同时,中国也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中国注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保护意味着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近年来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
例如,实施退耕还林还湿、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中国致力于国际环境合作和全球治理。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保护项目,推动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中国倡导多边主义,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安全等全球环境挑战。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巴黎气候协定,将碳减排目标写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特别是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其次,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环境问题相对较严重。
此外,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加强环境立法和治理体系建设,增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中国积极应对全球环境挑战,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绿色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际环境合作,中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虽然还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一带一路倡议对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对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提出并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一倡议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一、共同发展与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参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
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和人员交流等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例如,中亚地区的互联互通项目为当地国家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二、资源与环境保护在推动发展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也注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利用资源。
例如,在能源合作领域,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以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降低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还提倡参与国家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指导原则,鼓励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合作。
三、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合作。
通过推进科技、教育和人才交流项目,参与国家能够共同分享科技创新成果,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这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期支持。
同时,此类合作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培训和教育资源,加强了人力资源开发,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四、挑战与解决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和技术需求。
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可能无法快速推进一带一路项目。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鼓励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贷款和技术支持,并加强相应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其次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并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方合作,共同推动绿色项目的开展。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面对着全球化的浪潮,发展中国家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一、经济方面问题和挑战1.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稳定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许多国家的经济在一段时间内会迅速增长,但很快就会遭遇“停滞期”,甚至进入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波动对国内市场和外商投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2.贫富差距的增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弱,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人口增长的速度不相匹配。
因此,贫富差距会更加加大。
富有的精英阶层在享受丰富资源和财富的同时,普通百姓则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这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与贫富差距。
3.资源成本高昂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大多位于偏远地区,并且采掘和加工的成本较高,这增加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负担。
同时,这些资源的供给不足,导致其价格长期高企。
二、政治方面问题和挑战1.政治不稳定和安全风险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政治不稳定和暴力行为的威胁。
这些威胁可能来自国内或国外的各种因素,包括民族、宗教、派别、文化差异等等。
更多地是在政府治理不力、腐败和失信的情况下,各种社会问题会纷至沓来。
2.民主和人权的落后人权和民主是国际社会的价值理念之一,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却往往与之相悖。
腐败、官僚主义、草率的司法判决等问题会玷污公正与透明的政治体制。
3.科学技术极度落后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人力、物力和资源,但科学技术发展却严重滞后。
这使得它们无法把握现代化和先进技术的变革,从而导致科技进步的缓慢和限制。
三、环境方面问题和挑战1.土地、空气和水污染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发展和自然生境的改变,土地、空气和水等环境被严重污染。
长期生活在这些环境里,导致了健康问题的不断增多。
2.生态环境的衰退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经常受到破坏,其中包括森林砍伐、沙漠化、土地侵蚀、污染等现象。
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还给人类带来了隐患和危险。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日渐凸显。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1.资源的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资源已经被过度开采和污染,导致资源供给不足和价格上涨。
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替代资源或者增加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2.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资源和资本,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发展资金和技术的严重短缺。
为了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在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的基础上,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3.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等活动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同时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1.贫困和不平等贫困和不平等是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贫困和不发达的地区,其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都比较低,甚至处于生存的边缘。
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教育和技术水平的低下教育和技术水平的低下是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技术,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和技术支持。
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提高人才的素质和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摘要】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资源枯竭问题、经济增长不平衡、社会不公平现象和制度体系薄弱等方面。
这些问题限制了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挑战,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平衡增长、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发展中国家可以克服现有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资源枯竭、经济增长、社会不公平、制度体系、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应对措施1. 引言1.1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涉及到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多个方面。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系统失衡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枯竭问题也日益突出,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供应面临压力。
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现象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偏向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社会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城乡、贫富之间的差距拉大,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制度体系薄弱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政府管理能力不足,法治建设滞后,治理体系和机制不完善。
这些问题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重重挑战,需要积极应对和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未来发展方向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这种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量的工业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数增多,居民健康受到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在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奇迹”。
但是,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都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
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
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
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
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 土壤严重退化据联合国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
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
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
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
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
据,非洲可耕地的73%(约140万公顷)面临荒漠威胁。
80年代荒漠化迫使1000万非洲人迁居,每年造成的损失达90亿美元。
全世界100多国家存在荒漠化问题,其中80个是发展中国家。
从土耳其到印度的西亚地区、从墨西哥到巴西的拉美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沿岸也都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影响。
沙尘暴掠、田毁人亡。
荒漠化的不毛之地使人们失掉了赖以生存的沃土和家园。
2.温室效应升高全球变暖已成举世关注的问题。
在过去一百年中,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3-0.6度。
80年代的十年中,竟有五年为本世纪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
最新的科学研究预测,21世纪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将继续增加,气温继续变暖,其速度将超过过去一万年中的任何时期。
21世纪末全球气温平均将升高3摄氏度。
全球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海平面升高,大片陆地被淹没,土地干旱和荒漠化,疾病蔓延,生物物种减少等严重问题,从而给全球生态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带来重大影响。
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是温室效应,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烷烃等气体,释放到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后形成了一层类似“温室玻璃”的气体层,阻碍了地球有效散热,使地球气温升高。
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换言之,分布在非洲、中东、东南亚、中美洲这四个温室效应重灾区。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发表的报告指出,在拉美(特别是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厄瓜多尔和秘鲁)已受到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气候偏差(如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
气候变化可能对拉美人民的福利、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居住在洪水易发地区的贫民区的人们威胁最大。
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化的过程中一些最依赖于环境资源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如化工)发展最快,但减少或防止破坏的能力又较低。
尽管国际上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现象,但直到90年代上半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继续上升,1990年至1995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例从29%上升到35%。
今后随着亚洲、拉美等地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到2100年全球的能源消耗将比1750年工业革命前成倍增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预计也将增加一倍。
按照世界的统计,全球平均每消耗千美元能源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约为0.3吨,其中发达国家只有0.27吨,而发展中国家却为0.42吨。
臭氧位于大气的平流层,它可以吸收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从而防止紫外线对人体的有害辐射。
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和辐射的增强,将会严重影响粮食等农作物的增产。
工业制冷、气雾剂及溶剂所排放的含氯氟烃等,是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的根本原因。
最新资料表明,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面积已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约为欧洲陆地面积的两倍。
有关人士指出,如果人类再不改变发展模式,21世纪人类面对的将是“温室效应”的挑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3.森林面积锐减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和效益。
据史料记载,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陆地曾被森林所覆盖,森林面积达76亿公顷。
估计,到20世纪末,世界森林面积已下降到占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到2020年将下降到七分之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170年后全世界的森林将消失殆尽,人类将陷入巨大的灾难。
在世界中,热带森林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据统计,全球现有20亿公顷热带雨林。
它是地球上拥有生物量最高的天然生态系统,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它是巨大的物种贮存库,在雨林天蓬遮盖下栖息的物种占全球物种总数的一半。
热带森林还是人类宝库。
据不完全统计,生长在热带森林中可供提炼抗癌药的植物就有3000多种。
然而,近几十年来,森林无节制的采伐,以及经常不断的森林火灾,导致森林面积骤减。
尽管近10年来,全球环保意识有所加强并采取了一些雨林保护措施,但是全世界热带雨林仍以每分钟29公顷、每年约154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毁林面积最多的是美洲,每年为561.1万公顷。
被称为“世界之肺”的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其面积约占世界热带雨林的三分之一,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影响甚大。
由于无计划砍伐森林,亚马逊河平均每年丧失200万公顷绿林。
如果按目前每年减少5.5万平方公里林区的速度计算,再过80年,亚马逊原始森林将要消失而成为一片沙漠。
其次是非洲,每年被毁面积达367.6万公顷。
亚洲虽然仅为201.6万公顷,但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到2010年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热带雨林可能消失。
目前,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平均10%的就业有赖于雨林,热带国家中共有3.5亿人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雨林。
制止乱砍乱伐,植树造林,为发展筑起绿色屏障,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头等紧迫任务。
4.水资源面临危机保护水资源已刻不容缓。
80年代末全世界年淡水用量为4.13万亿立方米。
据专家测算,到20世纪末,全球年淡水用量将增至7万亿立方米,年人均可供水量将由90年代中期的3000立方米降至2280立方米。
根据关于一个国家如果平均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米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其中26个国家(11个在非洲、9个在中东、6个在其他地区)的3亿多人生活在缺水状态中,到2010年还将增加8个国家。
据世界银行预测,在今后30年,中东、北非地区的水源供应量将比60年代下降80%。
更为严重的是,水源污染日趋严重。
现在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17亿人没有充足的卫生设备。
估计,在发展中国家,95%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即排入江河湖泊;80%的疾病是由饮用了不净水而引发的,水中的病菌和污染每年造成250万人死亡。
缺水问题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和发展。
对于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制约其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水,现在全世界每年用水的80%用于灌溉。
此外,水资源日益短缺,甚至导致一些国家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
国际舆论认为,20世纪发生的许多战争都是为了争夺石油而引起的,到21世纪将多半是为水源而战。
当今世界上有40%的居住在两个或两个或更多国家共享的流域之中,淡水的短缺加剧了一些国家的水源纠纷(如以色列与阿拉伯邻国的约旦河水之争)。
在南亚、中亚、中东地区,由于水引起的争端和冲突可追溯到数千年前,至今这些地方仍存在出现紧张局势的可能性。
合理分配用水,保护现有水源、开发新的水资源已迫在眉睫。
5.海洋遭到污染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
长期以来,人类把海洋视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据,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产业产值每10年就翻一番,估计2000年可达到1.5万亿美元。
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发利用海洋的强度加大,进入海洋中的污染物质会越来越多,海洋成为人们藏污纳垢的无底洞。
当前,农等有机物和无机元素,以及汞、铅等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的重金属均被大量排入海洋。
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达几十亿吨。
排入海洋中的油类达数百万吨,其中通过河流排入约500万吨,船舶排入约50万至100万吨,海上油田排入约100万吨。
大量的污染物毫无节制地排向诲洋,使沿海河口、海湾以及沿海大中城市毗邻的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海洋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扩大。
海洋的污染造成海洋环境灾害不断发生,海洋资源与生态破坏严重,海洋生物物种减少,一些世界上着名的渔场基本上不再形成鱼汛,对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有或长或短的海岸线,也面临着海洋污染问题。
例如赤潮五、六十年代只发生在发达国家的沿岸水域,现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环境灾害;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对海洋构成另一种威胁的是温室效应。
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温升高、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据测算,海平面每上升100厘米,意味着人类生命、财产将蒙受巨大损失:如在中国,这将危及沿海地区7000万人口的生存;在埃及,人口的七分之一将被迫迁移;孟加拉国受害人口将高达60%;而马尔代夫和马绍尔群岛共和国等海岛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
6.生物物种减少人类的生存与动植物的命运密切相连。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目前人类尚不知详。
据世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粗略估计,世界已识别的物种(包括各类动物、鸟类、鱼类、植物、昆虫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共计139万种;加上尚未命名和识别的,总计超过3352万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预测,20世纪90年代世界生物物种的5%至15%将消失,每天可能有40至140个物种灭绝;未来20至30年内将有25%的物种有灭绝的危险。
热带森林生物灭绝最为严重。
由于中美洲、南亚和东亚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烧毁,数以万计的昆虫、动物和植物已经绝迹,数以万计的物种也面临绝种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