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最新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最新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一、高考命题分析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领域的重要模块,是高考考查考生的空间感、图

形感、语言转化能力、几何直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主要载体。主要包

括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点、直线、平面

的位置关系等。通过研究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有关立体几何的命题较

稳定,难易适中,基本体现出“两小一大”或“一小一大”的特点.即1--2道小题,1道大题,占17--22分,小题灵活多变且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常有组

合体三视图问题和开放型试题,大多考查概念辨析,位置关系探究,空间

几何量的简单计算求解等,考查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而解答题大多

属中档题, 一般设计成几个小问题,此类考题往往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

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综合考查空间想

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也关注对条件和结论不完备情形

下开放性问题的探究。其解题思路也主要是“作——证——求”,强调作图、证明和计算相结合。命题既注意“知识的重新组合”,又采用“小题目综合化,大题分步设问”的命题思路,朝着“重基础、直观感、空间感、探究与创新”的方向发展。

二、高考命题规律

(一)客观题方面

1.以三视图为载体考查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与三视图主要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空间想象

能力,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体及其简单组合

体的结构特征与新增内容三视图的综合会重点考查,从新课标地区的高考

题来看,三视图是出题的热点,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属中等偏

易题。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和深入,难度逐渐有所增加。主要考查以下两个

方面:①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的认识;②通过三视图和几何体的结合,考查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例1 (新课标2)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的坐标分别是(1,0,1),(1,1,0),(0,1,1),(0,0,0),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

zOx平面为投影面,

则得到正视图可以为

A B C

D

注意:必修2中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容易被文科忽视。

例2 (新课标2)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

A.6 B.9 C.12 D.18

注意:简单组合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问题为常考题目。

例3 (四川理)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直观图可以

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直视图可以是

A .

B .

C .

D .

注意:由空间几何体可以画出它的三视图,同样由三视图可以想象出空间几何体的形状,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点、线、面位置关系的问题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立体几何的核心,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为主。主要考查对相关定义、定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三者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出现,多为判断命题真假、判断充要关系、探求动点轨迹等。

例1 (新课标2)已知m ,n 为异面直线,m ⊥平面

,n ⊥平面. 直线l 满足l ⊥m ,l ⊥n ,,则,l

l A .

∥且l ∥B .⊥且l ⊥C .与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 D .与

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 注意:对定理、定义熟练掌握,简单的逆向思维。

例2 (2009福建)设是平面

内两条不同的直线,是平面内的两,m n 12,l l 条相交直线,则

的一个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是//A .且B .且C .且D .且//m 1//l 1//m l 2//n l //m //n //m 2

//n l 3.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

这一类问题在新课标全国2卷的填选中出现的比较少,因为在解答题

主视图侧视图

俯视图

中基本都会出现。但其他省市的考题中有出现此类问题。

例1 (上海春)在正方体

1111ABCD A B C D 中,异面直线1A B 与1B C 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_

例2 (山东理)已知三棱柱

的侧棱与底面垂直,体积为,底面111ABC A B C 94是边长为

的正三角形.若为底面的中心,则与平面所成角3P 111A B C PA ABC 的大小为A .B .C .D .512346

注意:此类问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及数形结合思想

4. 与球有关的组合体问题

球与简单多面体的组合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对空间感的考查,在客观题中一直是考查的热点。而且从年开始,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就不再在试卷中给出,需要学生记忆,这一点也是特别要注意的。虽然年高考新课标全国2卷理科试题中没有涉及球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弱化与球有关的组合体的地位。在此类问题中,可以涵盖立体几何中的很多问

题:包括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距离、角的问题等等。

例1 (新课标1理)如图,有一个水平放置的透明无盖的正

方体容器,容器高8cm,将一个球放在容器口,再向容器内注水,当球面恰好接触水面时测得水深为6cm,如果不计容器的厚度,则球的体积为

A .3500

3cm B .3866

3cm C .31372

3cm D .3

2048

3cm

注意:主要考查球的几何性质及体积公式。

例2 (2011新课标理)已知矩形的顶点都在半径为

4的球的球面ABCD O 上,且,则棱锥的体积为

。6,23AB BC O ABCD 例3(新课标理)已知三棱锥S ABC 的所有顶点都在球O 的求面上,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SC 为球O 的直径,且2SC ;则此棱锥的体积为

A .2

6B .3

6C .2

3D .2

2

(二)解答题方面

1.以多面体或旋转体为载体, 证明线、面的位置关系或计算空间角和距离

证明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常需经过多次转换才能获得解决。求空间角和距离也常需要转化求解,或应用空间向量这一工具建系去解决。近年来新课标地区的理科试题多倾向于用空间向量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类试题以判断、证明、计算为主要形式来着重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例1 (新课标全国2理)如图,三棱柱中,

111ABC A B C D ,E 分别是AB ,BB 1的中点,AA 1=AC=CB=AB.22

(1)证明:BC 1//平面A 1CD 1

(2)求二面角D-A 1C-E 的正弦值。注意:第(2)问除了空间向量,还可以考虑传统的几何方法去解决。

B C

A

A 1

B 1

C 1

D E

利用等体积求点D 到平面A 1EC 的距离,再在

中求点D 到直线A 1C 1

ACD 的距离,就可以求二面角的正弦,从而求余弦。再如下例,第(2)问即可直接做角求解,第(3)问也可逆向思维,找到点D 的位置。

例2 (北京理)如图,在三棱柱中, 111ABC A B C 11AAC C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平面平面,

ABC

11AAC C .3,5AB BC (1)求证: ⊥平面;

1AA ABC (2)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111A BC B (3)证明:在线段存在点,使得,并求1

BD BC 的值.1BC D 1AD

A B 2.空间位置关系及其逆向问题或探索性问题逆向问题往往是在条件中已知线面的一些位置关系或已知空间量的大小,要证明或探索另外一些线面的位置关系是否成立或求相应的参数的值的问题。这类给考生留有较大探索余地的试题,

近年来已成为高考试题的一个新亮点。虽然其

在这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中没有出现,但在其

他省高考试题中有出现过,而且它从难度上来

讲要高于正向求解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带领学生对这类问题加以研究,难度上依然是对各层次分别进行要求。

例1 (辽宁)如图,直三棱柱-'''ABC A B C ,=90BAC ,=='AB AC AA ,点

,

M N分别为'AB和''

B C的中点.

(1)证明://''

平面;

MN AACC

(2)若二面角'--

A MN C为直二面角,求的值.

例2 (天津理)如图, 四棱柱ABCD-A1B1C1D1中, 侧棱A1A⊥底面ABCD, AB//DC, AB⊥AD, AD = CD = 1, AA1 = AB = 2, E为棱AA1的中点.

(1) 证明B1C1⊥CE;

(2) 求二面角B1-CE-C1的正弦值;

(3) 设点M在线段C1E上, 且直线AM与平面ADD1A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

, 求线段AM的长.

6

注意:第(3)问不仅体现逆向思维能力,还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的应用。

3.与函数相关的问题

与函数结合是立体几何考查的一个新亮点,它更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

查,我们也要密切关注。

例1 (江西)如右图,已知正四棱锥S ABCD所有棱

长都为1,点E是侧棱SC上一动点,过点E垂直于

SC的截面将正四棱锥分成上、下两部分,记

(01),SE x x 截面下面部分的体积为(),V x 则函数()y V x 的图像大致为例2(福建)如图,在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侧

棱1AA ABCD 底面,//AB DC ,11AA ,3AB k ,4AD k ,

5BC k ,6DC k (0)k .

(1)求证:11;

CD ADD A 平面(2)若直线1AA 与平面1AB 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6

7,求k 的值;

(3)现将与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四棱柱拼接成

一个新的棱柱,规定:若拼接成的新的四棱柱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则视为同一种拼接方案.问:共有几种不同的方案?在这些拼接成的新四棱柱中,记其中最小的表面积为()f k ,写出()f k 的表达式(直接写出答案,不必要说明理由)注意:立体几何除了与函数结合,还可以与三角函数,不等式等知识结合,对待这种问题,要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全面多角度考虑问题

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立体几何的学习及备考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建立立体感和空间概念;2.基础知识不牢固,概念定理不清;3.逻辑表述混乱;4.传统方法与空间向量不能有效结合。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1. 多用图表示概念和定理,多在头脑中“证明”定理和构造定理的“图”,指导学生做一些

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 加强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要求。将定理

转化成数学语言,再配合图形记忆。 3. 平时就要求学生参考、研究课本上例题的解题过程,训练时要做到逐句理顺逻辑关系,提高表达能力。 4. 空间向量方法与传统几何方法的博弈:在新课标考题日益倾向于用空间向量

去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怎么去看待传统方法?我们的做法是:分层次教

学,即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对待能力较弱的同学,一方

面要逐渐培养其空间想像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空间向量这一工具的使用;

能力较强的同学多渗透几何方法,甚至晚一些讲空间向量,“逼着”他们用传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这对于高水平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

有好处的。虽然我们的教育在面向高考,但我们不能仅仅为了高考而教学,

更要注重培养数学思维以及提高数学素养。

四、备考策略

(一)依据考纲,挖教材,抓基础

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针对高考要求,结合实际,夯实基础。准确理

解和把握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定理的内

容、作用等,把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对于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如直线

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并擅

于对它们之间位置关系的判定进行相互转化,各种空间角及距离的求解,

空间向量的应用等。

(二)注意方法、总结规律

方法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几何法(1)求角的问题时,注意紧扣定义,将空间角转化为平面上两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来处理,并可以归

纳为:求角先找角,三角形中去解决(要注意角的范围);(2)线面平行与垂直相关的问题,注意转化的思想方法:面面平行(垂直)转化为线面平行(垂直),再转化为线线平行(垂直);(3)对于距离可归纳为:距离多是垂

线段,放到三角形中去计算,若是垂直难作出,等积等高来转化;(4)在计算体积时,要从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要注意用“换底法”来求其体积,并注意“割补法”的运用,而“等体积法”则是求解立体几何问题的特殊方法,用它可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多面体的内切球的

半径等。2.向量法把证明与计算问题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空间向量的

计算问题,使复杂问题程序化、公式化。利用空间向量坐标解决立体几何

问题的关键是找准位置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或基底,难点是在坐标

系中表示已知点(或向量)的坐标,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实现几何问题

代数化。向量法和坐标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为立体几何问题的解决建立

了新的角度,是新课标的倡导重点。

(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贯穿于立体几何中的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立

体几何特有的平移法、模型法、反证法、翻折法、割补法和等积变换法等

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学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由于高考数学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所以在立体几何的备考过程中,应重视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化归转化能力的培养,坚持培养识图、用图的能力,做题时应多画、多看、多想。

高考数学第二轮备考指导及复习建议

2019年高考数学第二轮备考指导及复习建 议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为什么要进行高考第二轮复习?也就是高考数学复习通常要分三轮(有的还是分四轮)完成,对于第二轮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 将我们学过的基础知识梳理和归纳,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以两个方面作为参考。第一个是以教材为基本内容,第二个以教学大纲以及当年的考试说明,作为我们参考的依据,然后做到尽量不遗漏知识,因为这也是作为我们二轮三轮复习的基础。 对于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高三数学第二轮的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是考生数学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关键阶段,我们学校此阶段的复习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就大多数同学而言,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把巩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放在首位,强化知识的系统与记忆;完善,就是通过此轮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建立数学思想、知识规律、方法

运用等体系并不断总结完善;综合,就是在课堂做题与课外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试题,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就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对数学问题的阅读与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三数学第二轮的复习,对于课堂听讲并适当作笔记,课外训练、自主领悟并总结等都有较高要求,有“二轮看水平”的说法!是最“实际”的一个阶段。 要求学生就是“四个看与四个度”:一看对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的作答是否熟练,是否准确把握了考试要求的“度”--《考试说明》中“了解、理解、掌握”三个递进的层次,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看在课堂上是否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把握好听、记、练的“度”;三看知识的串连、练习的针对性是否强,能否使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缺漏的板块填补起来,杂乱的方法梳理起来,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控制好试题难易的“度”;四看练习或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哪些内容应稍微拔高,哪些内容只需不降低,主次适宜,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适时反馈的“度”。在高考一轮复习即将结束、二轮复习即将开始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往往是有40天左右时间(我们学校是3月中旬到4月底)。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地复习呢?现结合我最近的学习及多年的做法谈下面几点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研究 一 . “立体几何”的知识能力结构 高中的立体几何是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呈现的,在必修2中,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入手,主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空间几何体的性质,此后,在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对模型的观察,发现几何体的几何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一些直线和平面平行、垂直的几何性质,从微观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几何体做了必要的准备.在选修2-1中,首先引入空间向量,在必修2的基础上完善了几何论证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几何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安排的是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要求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几何直观能力,而没有对演绎推理做出要求. 在“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中,以长方体为模型,通过说理(归纳出判定定理,不证明)或简单推理进行论证(归纳并论证明性质定理), 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又以几何直观、逻辑推理与向量运算相结合,完善了空间几何推理论证的理论基础,并对空间几何中较难的问题进行证明. 可见在立体几何这三部分中,把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适当分开,有所侧重地、分阶段地进行培养,这一编排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同时降低学习立体几何的门槛,同时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标理念. 二. “立体几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1.重点: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画法;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了解柱、锥、台、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归纳;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归纳. 2.难点: 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概括: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几何体;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三种语言的转化;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性质定理的证明;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性质定理的证明.

高考数学备考策略整理

2019年高考数学备考策略整理 (一)了解课程标准,熟读考试大纲,紧扣考试说明 高考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 (二)关注近年新课标高考试题,为高三复习指明方向 重视新增内容考查,新课标高考对新增内容的考查比例远远超出它们在教材中占有的比例。例如:三视图、茎叶图、定积分、正态分布、统计案例等。 立足基础,强调通性通法,增大覆盖面。从历年高考试题看,高考数学命题都把重点放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上,即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基本概念和常用技能,紧紧地围绕“双基”对数学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进行重点考查。 突出新课程理念,关注应用,倡导“学以致用”。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与考查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作为工具学科的数学学科特点的体现。有意训练每年高考试题中都出现的高频考点。 (三)给高考考生的建议 1.再次回归课本。题在书外,但理都在书中。对高考试卷进

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不少高考题就是将课本题目进行引申、拓宽和变化。通过看课本系统梳理高中数学知识,巩固高中数学基本概念。看课本,有三个建议,一是打乱顺序按模块阅读,二是要注意里面的小字和旁白以及后面的“阅读与思考”,三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把书后典型习题再做一遍。 2.利用好错题本(或者积累本)。要把自己常犯的错或易忽略的内容在高考之前彻底解决,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3.限时强化训练,全真模拟训练。除了强化知识,还要学会非智力因素在考试中的应用,适当的懂得放弃。 4.答题时要有强烈的“功利心”——多得一分是一分。例如,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选择题,若不择手段(验证法、估算法、数形结合、特例法等方法)还是做不出来,此时绝不提倡钻研精神,要暂时跳过去答后面的,回头有时间再来打这只拦路虎,切不可因为这一道5分的题,影响后面20分甚至更多会做的题因没时间做而拿不到分。 5.调整心态,坚持,自信。就像有人所说: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做好的,绝不逃避;相信自己做不到的,坦然面对,不要有任何愧疚;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弹性的,能弹多高取决于你的信心和行动。 6.加强快速阅读能力,答题规范,运算准确。这段时间,分数高于一切,力保题目不因审题有误而扣分,不因答题不规

近五年高考数学(理科)立体几何题目汇总

高考真题集锦(立体几何部分) 1.(2016.理1)如图是由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 A 20π B24π C28π D.32π 2. βα,是两个平面,m,n 是两条直线,有下列四个命题: (1)如果m ⊥n,m ⊥α,n ∥β,那么βα⊥; (2)如果m ⊥α,n ∥α,那么m ⊥n. (3)如果αβα?m ,∥那么m ∥β。 (4)如果m ∥n,βα∥,那么m 与α所成的角和n 与β所成的角相等。 其中正确的命题有___________ 3.(2016年理1)如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三个半径相等的圆及每个圆中两条互相垂直的半径.若该几何体的体积是π328,则它的表面积是 A 17π B.18π C.20π D.28π 4.平面α过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的顶点A ,α//平面11D CB ,?α平面ABCD =m , ?α平面11A ABB =n,则m,n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A.23 B.22 C.33 D.3 1 5.(2016年理1)如图,在以A,B,C,D,E,F 为顶点的五面体中,面ABEF 为正方形,AF=2FD ,∠AFD=90°,且二面角D-AF-E 与二面角C-BE-F 都是60° .(12分) (Ⅰ)证明:平面ABEF ⊥平面EFDC ; (Ⅱ)求二面角E-BC-A 的余弦值.

6. (2015年理1)圆柱被一个平面截取一部分后与半球(半径为r )组成一个几何体,该几何体三视图的正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16+20π,则r=( ) A.1 B.2 C.7 D.8 7.如图,四边形ABCD 为菱形,∠ABC=120°,E,F 是平面ABCD 同一侧的亮点,BE ⊥平面ABCD,DF ⊥平面ABCD,BE=2DF,AE ⊥EC. (1) 证明:平面AEC ⊥平面AFC; (2) 求直线AE 与直线CF 所成角的余弦值。 8.一个正方体被一个平面截去一部分后,剩余部分的三视图如下图,则截取部分体积和剩余 部分体积的比值为() 9.如图,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AB = 16,BC = 10,AA1 = 8,点E ,F 分别在1111C D B A , 上,411==F D E A ,过点E,F 的平面α与此长方体的面相交,交线围成一个正方形。 (1)在图中画出这个正方形(不必说明画法和理由); (2)求直线AF 与平面α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10.如图,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O ,AB=5,AC=6,点E,F 分别在AD,CD 上,AE=CF=45 ,EF 交BD 于点H.将△DEF 沿EF 折到△DEF 的位置,OD ’=10 (1)证明:D ’H ⊥平面ABCD (2)求二面角B-D ’A-C 的正弦值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研究 袁京生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一、“立体几何初步”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一)“立体几何初步”内容的背景分析 1.从立体几何发展的历程看立体几何课程 (1)不同学段几何学习的特点 一个学生从小学的数学课中就接触到了空间图形,由于知识和年龄的限制,他们对空间图形的认识方法主要是大量的观察、操作,对空间图形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初中,课程安排了简单几何体的概念及体积公式,三视图的基本知识,正方体的截面、展开问题,建立了长方体模型概念,已初步具有平面几何基础知识及推理论证能力, 总体上看,初中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主要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但平面几何的学习又呈现出思辨论证等理性的特征. 总之,高中以前的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整体形象的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这种基于直观和操作的认知的优点是简便、直观,不需要更多的知识作基础,但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即不能对空间图形及其内部的元素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产生对空间图形本质的认识. 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对空间图形的有了专门的介绍:立体几何.从历次的立体几何教材看,无论教材怎样变化,高中立体几何的最终目标都是要从学生可接受的理论高度来认识空间图形.除了传统的综合几何外,近几年的高中《大纲》或《课程标准》还引入了空间向量,空间向量进入几何,使几何有了更多代数的味道,因此现行的高中几何不完全是欧式几何. 当我们回顾大学的几何学习时,容易发现,大学的几何学习正是沿着几何代数化的方向展开,无论《空间解析几何》、《高等几何》、《微分几何》等无不是通过代数的手段对几何进行研究,通过代数的形式呈现几何结论. (2)几何研究方法的发展

高三数学备考方案

文登一中高三数学备考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结合考点,紧扣教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联系、应用,同时结合高考题型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应试能力。 (二)复习要求 一、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务必明确考试方向 高考考试说明是高考法定的命题文件,而教材是命题的主要资源,也是数学复习之本。 对于课本的研究应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准确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基本知识(主要概念、公式、法则);基本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其蕴涵的研究方法和所运用的数学思想;用好教材中的例、习题,并注意延伸和拓展。特别注意从课本例题中引导学生学习解题规范。 特别应该重视的是教材中基本概念的深刻化理解。正确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是数学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复习时,基本训练一定要以课本中一些例题和习题为素材,不断总结规律,回归概念。对知识要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加工,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体系。 如代数中的“四个二次”(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时),以二次方程为基础、二次函数为主线,通过联系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带参数的不等式等典型重要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研究《考试说明》就要深入了解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五部分内容,探知命题走向。另外,还要研究近几年山东高考试题并关注教研中心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等。进一步明确数学科试题的命题范围,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要求等。 二、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突出重点知识及其联系 《考试说明》指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复习过程中,做到整体把握高中三年的数学课程,整体计划一轮、二轮复习计划,重点内容要注意反复训练,有联系的内容要注意交叉和整合不同的知识板块,切勿按教材顺序照本宣科。如导数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整合,三角与向量的整合等。阶段性测试也要从学科的整体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 三、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注重通性通法 《考试说明》强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

最新-江苏高考数学立体几何真题汇编

A B C D E F 2008-2018江苏高考数学立体几何真题汇编 (2008年第16题) 在四面体ABCD 中, CB =CD ,AD ⊥BD ,且E 、F 分别是AB 、BD 的中点, 求证:(1)直线EF ∥平面ACD (2)平面EFC ⊥平面BCD 证明:(1) ??? E , F 分别为AB ,BD 的中点?EF ∥AD 且AD ?平面ACD ,EF ?平面ACD ?直线EF ∥平面ACD (2)? ?????CB =CD F 是BD 的中点 ? CF ⊥BD ? ?? AD ⊥BD EF ∥AD ? EF ⊥BD ?直线BD ⊥平面EFC 又BD ?平面BCD , 所以平面EFC ⊥平面BCD

B C? (2009年第16题)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E,F分别是A1B,A1C的中点,点D在B1C1上,A1D⊥B1C . 求证:(1)EF∥平面ABC (2)平面A1FD⊥平面BB1C1C 证明:(1)由E,F分别是A1B,A1C的中点知EF∥BC, 因为EF?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EF∥平面ABC (2)由三棱柱ABC—A1B1C1为直三棱柱知CC1⊥平面A1B1C1, 又A1D?平面A1B1C1,故CC1⊥A1D, 又因为A1D⊥B1C,CC1∩B1C=C,CC1、B1C?平面BB1C1C 故A1D⊥平面BB1C1C,又A1D?平面A1FD, 故平面A1FD⊥平面BB1C1C

P A B C D D P A B C F E (2010年第16题)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D ⊥平面ABCD ,PD =DC =BC =1,AB =2,AB ∥DC , ∠BCD =90°. (1)求证:PC ⊥BC ; (2)求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 证明:(1)因为PD ⊥平面ABCD , BC ?平面ABCD ,所以PD ⊥BC . 由∠BCD =90°,得CD ⊥BC , 又PD ∩DC =D ,PD 、DC ?平面PCD , 所以BC ⊥平面PCD . 因为PC ?平面PCD ,故PC ⊥BC . 解:(2)(方法一)分别取AB 、PC 的中点E 、F ,连DE 、DF ,则: 易证DE ∥CB ,DE ∥平面PBC ,点D 、E 到平面PBC 的距离相等. 又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等于E 到平面PBC 的距离的2倍. 由(1)知:BC ⊥平面PCD ,所以平面PBC ⊥平面PCD 于PC , 因为PD =DC ,PF =FC ,所以DF ⊥PC ,所以DF ⊥平面PBC 于F . 易知DF = 2 2 ,故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等于2. (方法二)等体积法:连接AC .设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h . 因为AB ∥DC ,∠BCD =90°,所以∠ABC =90°. 从而AB =2,BC =1,得△ABC 的面积S △ABC =1. 由PD ⊥平面ABCD 及PD =1,得三棱锥P —ABC 的体积V =13S △ABC ×PD = 1 3 . 因为PD ⊥平面ABCD ,DC ?平面ABCD ,所以PD ⊥DC . 又PD =DC =1,所以PC =PD 2+DC 2=2. 由PC ⊥BC ,BC =1,得△PBC 的面积S △PBC = 2 2 . 由V A ——PBC =V P ——ABC ,13S △PBC ×h =V = 1 3 ,得h =2, 故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等于2.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及复习建议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及复习建议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及复习建议 过来人的话: “怎么说呢?学好数学很难,高考考的很高也很难!但是如果你的追求是120分的话,那倒是很容易,你不需要学习太难的东西,但基础一定要打好,考试一定要细心,高考时前面的选择和填空,坚决一分都不能丢,后面的大题,前3道都比较简单,你也肯定会做,后面必定还有2道难题,建议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它身上,如果敢保证前面的全对,120分已经没问题了,后面大题,至少你也会一两步,那就写上,也有分,这就是我数学学的不好,高考还能考130分的秘密。” “有人说,得数学者,得高考。确实如此,数学拉分的程度应该老师都讲过,所以我不多说。数学的确好麻烦,想不到方法就做不成。但是掌握到高考所考的知识点。就已经完成了70%了。你对课本的知识点要有大概的印象,考试该出什么题你心中要有个底,比如三角(三角函数,解三角形),函数(导数,基本初级函数,函数的性质),数列,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等等你心中要有数,或者说,你做题的时候,你对自己说,啊这题考什么,这题又考什么,这题我做起

来有困难,我就翻开课本,复习资料自己再练习,补充,查漏补缺~不懂的要问老师。所以我建议你买一个大的厚的笔记本,自己对课本的知识点重头到尾的过一遍,记一遍,一边写一边记,比如说三角函数里的公式你记住了吗?记的时候 要总结一点方法,好了记完之后你会应用在题目上吗,你就找一点题目去做,不过如果自己复习的时候就尽量避开难题,做低~中等的题目就可以了,难题的话就需要问到老师就回到学校再说吧。但是这个过程好困难,关键就是要自己坚持,你要记住一句话,想要拿高分,就不要怕麻烦!不论是你复习还是做题的时候,也不要怕麻烦,你要知道,一道题目都是有几个好简单好基础的知识点堆砌起来来考你,你掌握好基础,再学会去应用,这大概没什么问题。所以上面我提到把知识点过一遍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把知识点过一遍后,就要不断去练习,不断地摸索。” “数学是开发思维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技术的基础,如物理,化学,机械,计算机,光电技术等都需要数学做基础,数学不学好,学这些时就困难了。所以,数学一定要学好,为上大学做好准备。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听

高考数学备考:做好高考数学题的12种方法

2019高考数学备考:做好高考数学题的12 种方法 在日常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常有学生这样抱怨:“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的数学题目,我往往不能拿到满分。” 为什么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我们总是不能拿到满分呢? 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在做数学题目的过程中,走进了这样几个误区: 其一,重结果,轻过程。 其二,对做错的题目,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 1.先说第一点,重结果,轻过程。 相信,很多同学都曾犯过这样的错误:拿到一道题目之后,看题目很简单,就会急于下笔。结果,思维活跃,笔走龙蛇,虽然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却因为匆忙之中丢掉了不少步骤,不能顺利拿到满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位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这样分享经验: “很多同学数学思维很好,但是一下笔就丢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练习时一定要把每个解题步骤都写全。” 数学备考自然要做题,但是,有些同学只关注结果,答案对了就行了,不重视步骤,这显然就的非常不明智的。要知道,在解答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关系着最终的结

果,一步错,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做数学题目的过程中领悟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才应该是我们做题的最终 目的。 2.再说说第二点,对做错的题目,不能提起足够的重视。 也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做题时,碰到了一道似曾相识的题目,往往拿不定主意究竟该用哪种方法去解,有时候虽然做出来了,结果还是不免以错误收场。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我们对错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将那些做错的题目及时消化吸收。 那些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从来不会这样做,一位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的学子就这样说: “在学习数学上,我并没有下很大的功夫,只是习惯每天将做错的题目整理一遍。数学题量大,老师每天都会发一张试卷,头天做了第二天就讲评。老师每次讲评之后就,我就会把那些做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A4大小的本子,我记了不少页,每页至少两三道题,多则七八道,到每次考试时,光是看这些错题就能花费我一天的时间。对这些错题,我会重新整理一下思路,再着手推理一遍,如果是因为方法上的问题错了,就会及时去请教老师。 “因为一直坚持这样做,我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就很少遇到‘被相同的石头绊倒’的情况。” 的确,学习数学最怕的就是懒惰,遇到不懂的问题、容易做

立体几何初步知识点(很详细的)

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 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 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 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 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 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 为底面周长,h 为高,' h 为斜高,l 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 rh S π2=圆柱侧 '2 1ch S =正棱锥侧面积 rl S π=圆锥侧面积 ')(2 121h c c S +=正棱台侧面积 l R r S π)(+=圆台侧面积 ()l r r S +=π2圆柱表 ()l r r S +=π圆锥表 () 22R Rl rl r S +++=π圆台表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V Sh =柱 2V S h r h π==圆柱 13V S h =锥 h r V 23 1π=圆锥 '1()3 V S S h =台 '2211()()33V S S h r rR R h π=+=++圆台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 球=343 R π ; S 球面=24R π 4、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应用: 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A l B l A B l ααα∈∈∈∈??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平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 ,记作α∩β=a 。 符号语言:,P A B A B l P l ∈?=∈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必过公共点。

高考数学备考指南

高考数学备考指南 :从高一开始重视数学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吧!相信所有上过高中的朋友 都明白。 许多小学、初中数学成绩非常好的童鞋,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 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让很多 同学很受伤,加上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学习成绩的整体 滑坡。随着学习的深入,数学成绩的分化是必然的,那么成绩落后的原因何在?学习数学 有困难的高一同学应怎样顺利度过适应期呢? 【问题一】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提高。 因此会有少部分同学一时无法适应。表现在上课都听懂,作业不会做;或即使做出来,老师批改后才知道有多处错误,这种现象被戏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 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 形语言等。高一的同学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 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同学将各种题建 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 的思维套路。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形成了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 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同学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同学产生数学 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 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解决之道:要透彻理解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有时要反复思考、再三研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在勤学的基础上好问。 【问题二】 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数学的不同要求所致。

历年全国理科数学高考试题立体几何部分精选(含答案)

(一) 1.在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中,正视图和俯视图如 右图所示,则相应的俯视图可以为 2.已知矩形ABCD的顶点都在半径为4的球O的球面上,且6,23 ==,则棱锥 AB BC -的体积为。 O ABCD 3.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 边形,∠DAB=60°,AB=2AD,PD⊥底面ABCD. (Ⅰ)证明:PA⊥BD; (Ⅱ)若PD=AD,求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

(一) 1.D 2.83 3. 解:(Ⅰ)因为60,2DAB AB AD ∠=?=, 由余弦定理得3BD AD = 从而BD 2+AD 2= AB 2,故BD ⊥AD 又PD ⊥底面ABCD ,可得BD ⊥PD 所以BD ⊥平面PAD. 故 PA ⊥BD (Ⅱ)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AD 的长为单位长,射线DA 为x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 ()1,0,0A ,()03,0B ,,()1,3,0C -,()0,0,1P 。 (1,3,0),(0,3,1),(1,0,0)AB PB BC =-=-=- 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n=(x ,y ,z ),则0,0,{n AB n PB ?=?= 即 30 30x y y z -+=-= 因此可取n=(3,1,3) 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m ,则 m 0,m 0,{PB BC ?=?= 可取m=(0,-1,3-) 27cos ,727 m n ==- 故二面角A-PB-C 的余弦值为 27-

(二) 1. 正方体ABCD-1111A B C D 中,B 1B 与平面AC 1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23 B 33 C 23 D 63 2. 已知圆O 的半径为1,PA 、PB 为该圆的两条切线,A 、B 为俩切点,那么PA PB ?的最小值为 (A) 42-+ (B)32-+ (C) 422-+ (D)322-+ 3. 已知在半径为2的球面上有A 、B 、C 、D 四点,若AB=CD=2,则四面体ABCD 的体积的最大值为 (A) 23 (B)43 (C) 23 (D) 83 4. 如图,四棱锥S-ABCD 中,SD ⊥底面ABCD ,AB//DC ,AD ⊥DC ,AB=AD=1, DC=SD=2,E 为棱SB 上的一点,平面EDC ⊥平面SBC . (Ⅰ)证明:SE=2EB ; (Ⅱ)求二面角A-DE-C 的大小 .

高考数学备考方案的五项建议

高考数学备考方案的五项建议:进入高三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同学们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数学知识点关。复习时,将高考数学备考方案熟练掌握运用,小编相信您一定可以提高数学成绩! 一、夯实基础,知识与能力并重。没有基础谈不上能力;复习要真正地回到重视基础的轨道上来,搞清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以及对知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中要把注意力放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上。 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数学复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探究式、开放式题目的研究和学习,深刻领悟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自觉的应用,力求做到使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切实的提高。 学习好数学要抓住四个三:1.内容上要充分领悟三个方面:理论、方法、思维;2.解题上要抓好三个字:数、式、形;3.阅读、审题和表述上要实现数学的三种语言自如转化(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4.学习中要驾驭好三条线:知识(结构)是明线(要清晰),方法(能力)是暗线(要领悟、要提练),思维(训练)是主线(思维能力是数学诸能力的核心,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最强大的创新动力,是检验自己大脑潜能开发好坏

的试金石。) 三、讲究复习策略。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不要盲目地做题,不要急于攻难度大的综合题、探究题,复习要以中档题为主,选题要典型,要深刻理解概念,抓住问题的本质,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高考题大多数都很常规,只不过问题的情景、设问的角度改变了一下,因此,建议考生在首轮复习中,不要盲目地自己找题,而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做题。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搞题海战术的方式、方法固然是不对的,但离开解题来学习数学同样也是错误的的,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待题目的态度和处理解题的方式上。 要精选做题,做到少而精。 只有解决高质量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没有辨别、分析题目好坏的能力,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来选择复习的练习题,以了解高考题的形式、难度。 要分析题目。 解答任何一个数学题目之前,都要先进行分析。相对于比较难的题目,分析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桥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教材分析报告和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立体几何内容的设计: 1.定位: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强调几何直观,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并重,适当渗透公理化思想。 2.内容处理与呈现: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柱、锥、台、球→点、线、面→侧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如图1),而原教材是点、线、面→柱、锥、台、球,即从局部到整体(如图2),突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并结合简单的推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 3.内容设计:螺旋上升,分层递进,逐步到位.在必修课程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几何图形的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进一步的论证与度量则放在选修2中用向量处理.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不是以论证几何为主线展开几何内容,而是先使学生在特殊情境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对空间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有关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一些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对性质定理加以逻辑证明,不是不要证明,而是完善过程,既要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也要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4.教学内容增减: 删除(或在选修课内体现的):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计算。(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3)多面体及欧拉公式.(4)原教材中有4个公理,4个推论,14个定理(都需证明)(不包含以例题出现的定理).新教材中有4个公理,9个定理(4个需证明). 增加:(7)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专设“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节,重点在于培养空间想像能力.(8)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内容.立体几何内容采用上述处理方式,主要是为了增进学生对几何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几何内容的兴趣,克服以往几何学习中易造成的学生两极分化的弊端. 立体几何初步是初等几何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初中平面几何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以空间图形的性质、画法、计算以及它们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演绎法为研究方法.通过对三维空间的几何对象进行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平面图形延拓至空间图形,完成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化,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纲要求: (1)空间几何体 ①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③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④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⑤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在此平面内.

历年江苏高考数学立体几何真题汇编含详解

历年江苏高考数学立体几何真题汇编(含详解) (2008年第16题) 在四面体ABCD 中, CB =CD ,AD ⊥BD ,且E 、F 分别是AB 、BD 的中点, 求证:(1)直线EF ∥平面ACD (2)平面EFC ⊥平面BCD 证明:(1) ? ??? ?E ,F 分别为AB ,BD 的中点?EF ∥AD 且AD ?平面ACD ,EF ?平面ACD ?直线EF ∥平面ACD (2)??????? ?? ?CB =CD F 是BD 的中点 ? CF ⊥BD ? ??? ?AD ⊥BD EF ∥AD ? EF ⊥BD ?直线BD ⊥平面EFC 又BD ?平面BCD , 所以平面EFC ⊥平面BCD (2009年第16题)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E ,F 分别是A 1B ,A 1C 的中点,点D 在B 1C 1上, A 1D ⊥ B 1 C . 求证:(1)EF ∥平面ABC (2)平面A 1FD ⊥平面BB 1C 1C 证明:(1)由E ,F 分别是A 1B ,A 1C 的中点知EF ∥BC , 因为EF ?平面ABC ,BC ?平面ABC ,所以EF ∥平面ABC (2)由三棱柱ABC —A 1B 1C 1为直三棱柱知CC 1⊥平面A 1B 1C 1, 又A 1D ?平面A 1B 1C 1,故CC 1⊥A 1D , 又因为A 1D ⊥B 1C ,CC 1∩B 1C =C , CC 1、B 1C ?平面BB 1C 1C 故A 1D ⊥平面BB 1C 1C ,又A 1D ?平面A 1FD , 故平面A 1FD ⊥平面BB 1C 1C (2010年第16题)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016/10/23 一、立体几何在近几年高考中分布 近几年客观题重点在于三视图面积或体积计算及简单判断,一般有2小题,难度中等稍多(如2016等出在第6题),但有时也比较靠后(如2014出在第12题),解答题位居第2,3题的位置,包含推理证明及计算,证明主要是平行和垂直关系,利用平行证明共面(2008四川)、证异面直线(2009辽宁)比较少,全国1卷近几年还没出过,理科计算以求角居多,文科计算比较多考体积或点面距离。 注意,现在文科也考求角了,今年第11题 2016:6三视图,体积面积,11,异面直线所成角,(理)18证面面垂直,计算二面角,五面体,(文)18证中点,体积,三棱锥 2015:6体积,11三视图,面积,(理)18证面面垂直,计算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文)18证面面垂直,计算体积,四棱锥 2014:12三视图,棱长,(理)19证相等,计算二面角,三棱柱(文)19证线线垂直,计算棱柱高,三棱柱 2013:6体积,相接,8三视图,体积,(理)18证线线垂直,计算线面角,三棱柱(文)19证线线垂直,计算体积,三棱柱 2012:7三视图,体积,11与球相接,体积,(理)19证线线垂直,计算二面角,三棱柱(文)19证面面垂直,计算体积,三棱柱 2011:6三视图,判断,15与球相接,体积,(理)18证线线垂直,计算二面角,四棱锥(文)18证线线垂直,计算棱锥高,四棱锥 2010:10与球相接,面积,14三视图,判断,(理)18证线线垂直,计算线面角,四棱锥(文)18证面面垂直,计算体积,四棱锥 二、对教材重点内容的处理建议 1.对三视图的教学建议 三视图是年年都考的内容,由三视图还原直观图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有些年份容易有些年份难,这部分内容初中也学过一下,不要以为学生都会,掉以轻心。 三视图还原直观图,可以考虑以一些简单的几何体为原形,从三个方向切割的方法确定,三个图形从简到繁构图。如 (2016广州二测) (10)如图,网格纸上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体的体积是 (A) 4 + 6π (B) 8 + 6π (C) 4 + 12π (D) 8 + 12π 【答案】B 我们按正视图→侧视图→

高考数学备考顺口溜

2019年高考数学备考顺口溜 一、《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 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 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 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 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 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 奇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 二、《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

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 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 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 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 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 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 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 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 1加余弦想余弦,1 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

立体几何 高考真题全国卷

(2018 文 I )在平行四边形中,,,以为折痕将折起,使点到达点的位置,且. ⑴证明:平面平面; ⑵为线段上一点,为线段上一点,且,求三棱锥的体积. (2018 文 I I )如图,在三棱锥中,, ,为的中点. (1)证明:平面; (2)若点在棱上,且,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ABCM 3AB AC ==90ACM =?∠AC ACM △M D AB DA ⊥ACD ⊥ABC Q AD P BC 2 3 BP DQ DA ==Q ABP -P ABC -AB BC ==4PA PB PC AC ====O AC PO ⊥ABC M BC 2MC MB =C POM A B C P O M

(2018 文 III )如图,矩形ABCD 所在平面与半圆弧CD 所在平面垂直,M 是CD 上异于C ,D 的点. ⑴证明:平面AMD ⊥平面BMC ; ⑵在线段AM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MC ∥平面PBD ?说明理由. (2017 文 I )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AB//CD ,且90BAP CDP ∠=∠= (1)证明:平面PAB ⊥平面PAD ; (2)若PA=PD=AB=DC,90APD ∠=,且四棱锥P-ABCD 的体积为8 3 ,求该四棱锥的侧面积.

(2017 文 II )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AD 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ABCD , 1 ,2 AB BC AD BAD == ∠90.ABC =∠=? (1)证明:直线BC ∥平面PAD ; (2)若△PCD 的面积为P ABCD -的体积. (2017 文 III )如图,四面体ABCD 中,△ABC 是正三角形,AD=CD . (1)证明:AC ⊥BD ; (2)已知△ACD 是直角三角形,AB=BD .若E 为棱BD 上与D 不重合的点,且AE ⊥EC ,求四面体ABCE 与四面体ACDE 的体积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