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1.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2. 农业文明的兴起3. 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详细内容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及其生活状况,认识到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力。

2. 掌握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理解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3. 掌握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

难点:理解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以及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等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2. 农业文明的兴起3. 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2)分析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3)列举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政治背景。

2. 答案:(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7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具有明显的直立人特征。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样是有体会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形做适当的必要的调剂,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成效,进行扼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存教学体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1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进程: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

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

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

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进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

外国教会依仗不同等条约所赋予的入侵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

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

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

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猛烈争取外,洋教权势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

这里第一产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

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这一口号的提出反应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

“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

《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 课件 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 课件 人教版
(第三次大统一时期)
⑤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907~1279年(开封、杭州 ) (第三次大分裂时期)
⑥元明清时期:1271~1840年(1912年 北京) 第四次大统一时期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1、近代前期:1840~1919年
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有: ①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1856~1860年) ②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③洋务运动(19C60’~90’) ④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1883~1885年、1894~1895年) ⑤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1898年、1898~1900年) 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⑦辛亥革命(1911年) ⑧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⑨五四运动(1919年)
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C、②③④
D、②③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
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
王问鼎之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
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
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神权色彩浓厚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 周公建制
周武王弟,辅助武王伐纣灭商,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建立 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
西周 历时200余年
十二王
周族是以农耕著称 的古老部族,起初生活 在关中地区,于商朝后 期兴起。
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石器时代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导入1.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起源。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吗?二、教学内容1.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a.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b.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c.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文化遗存2.青铜器与甲骨文a.青铜器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b.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c.青铜器与甲骨文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3.夏商西周的更迭a.夏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b.商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c.西周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d.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4.春秋战国的纷争a.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b.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c.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d.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三、案例分析1.分析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等多种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事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第二课: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一、导入1.通过展示秦朝地图,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的统一。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朝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吗?二、教学内容1.秦朝的统一a.秦朝的建立及其历史背景b.秦朝的统一战争c.秦朝的统一意义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c.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法律制度与社会变革a.秦朝的法律制度b.秦朝的社会变革c.法律制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4.秦朝的灭亡a.秦朝灭亡的原因b.秦朝灭亡的历史影响三、案例分析1.分析秦朝的统一战争,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分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制度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深刻的印记。

作为未来的主人翁,高中生在学习历史时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教案范本,探索历史的脉络,感受历史的魅力。

历史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在这份教案范本中,我们将重点突出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同时,我们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教案的开篇是对整个历史时期的概述,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例如,如果是讲述秦朝的统一六国,教案会先介绍战国时期的基本格局,以及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学生揭示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教案会深入到具体的事件和人物,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在这一部分,教师会引导学生探讨重要历史人物的决策背后的思想动机,分析这些决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同时,也会讨论普通人民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用,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教案还包括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比如,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进行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历史体验感。

在学习过程中,教案还特别强调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运用。

教师会选取一些原始历史文献或图表,指导学生如何从中提取信息,如何用这些信息来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历史研究能力。

教案还会涉及对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这包括如何有效地记忆历史年代和事件,如何构建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以及如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等。

这份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范本,旨在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成为有责任感、有思考能力的现代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PT

世 纪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大分裂时期
-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279年)国家分裂到统一

明、清朝前期(1368—1840年)封建社会晚期
184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
(奴隶社会)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封建社会)
夏、商、周
秦 清朝
西周分封制;
6、影响:(一分为二) 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西周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
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7、崩溃:西周(建立)
春秋时(名存实亡)
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周天子该怎么办?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 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 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王朝兴衰:汤建 600年左右 殷墟
问题探究2
商朝时的人们非常迷信。认为生活中的 一切都是天帝安排的。因此,不管做什么事, 都必须先问问鬼神,这就叫“占卜”。
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分明是政治事件, 但还是通过占卜 ,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 宣称“非敢违卜” ,于是迁都于殷。
刻写在甲骨上的有关这些占卜的事情的 文字,就叫做“卜辞”。而今幸存下来的近 20万片甲骨,几乎全是卜辞。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 侯悉至…… 军赋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五 周王室要兴建宫室或其他重大工程,各诸 侯国要提供力役。 请回答: ⑵据材料二、三、四说明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 些义务?
假如你是姜尚或伯禽,你是否 一切都要听命于周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直接——胡惟庸案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二、内阁的创立1.原因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2.形成与发展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形成)明宣宗——票拟批红 (发展)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1.过程(1)清初(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2.特点简速密3.职能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2.条件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最新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最新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最新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历史必修一第一至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很多,对文科生来说,可能要背得想哭,归纳起来,有针对性的的复习,效率更高!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最新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结构: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设计教师:张启专1·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_一、学习目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歌颂三元里:三元里抗英知能一能知道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的背景,产生的影响1、原因:清军_____ 清政府_______ 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_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及附近103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围攻。

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但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

人民群众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二)缅怀左宗棠:左宗棠收复新疆知能二能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国际国内背景,过程,清政府如何加强西北的防务和管理1、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和东南地区(日美侵略台湾)(2)国内背景:俄英竟相拉拢和控制阿古柏政权(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占喀什葛尔,两年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1870年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

)1871年,俄军直接出兵强占伊犁。

2、目的: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

策略:“先南后北,缓进急战”。

3、过程: 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消灭阿古柏势力,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1880年左宗棠赴新疆统筹军务。

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曾纪泽与俄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于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收回伊犁,但俄割占中国西部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4、结果:(清政府如何加强西北的防务和管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__行省___,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三)定格黄海英魂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知能三能知道黄海海战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具体史实,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1、黄海海战:(1)爆发: 1894 年9月,日军偷袭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其仓促应战。

(2)代表人物:丁、刘、邓、林、叶(3)过程:(回答书上31页学习思考问题。

)(4)结果:直接结果: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最终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原因:《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

(2)概况:①1895年5月,日军登陆台湾北部,台湾巡抚唐景崧逃跑。

②台湾人民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共同痛击日军。

③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台湾人民不畏强暴、为保护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思考:你认为台湾全部沦陷的原因是什么?(客观:敌强我弱主观:清政府的腐朽)(四)纪念义和团: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知能四能知道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发展、失败及意义1、兴起的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客观原因:国势垂危,无法指望清政府,中国人民只能挺身而出。

③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2、兴起:义和团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进行反清斗争。

3、发展:(1)义和团反帝运动中心转移和发展的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①直接原因:1899年底,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血腥围剿义和团。

②主观原因:义和团英勇抵抗清政府的镇压,没有受“扶清”的限制。

③客观原因:清政府采取“抚而用之”的政策。

(2)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表现:1900年6月,扒铁路、毁电线,阻击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围攻落垡、廊坊一带的侵略军。

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

5、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②主观原因:对清政府放松警惕;盲目排外、迷信色彩;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

意义:(1)是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2)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二、问题与例题1、材料一近代诗人张维屏在《三元里》中写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强强徒锤。

”材料二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残毒之害也!——《申谕英夷告示》材料一描写了近代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材料一、二表达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爱国精神?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该历史事件有何特点?2、材料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69岁的陕甘总督左宗棠,抬着自己的棺材,挥师进驻哈密,表示与外国侵略者决一死战的浩然气概。

材料二: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杨昌浚《恭颂左公西征甘棠》)根据材料及所学概述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我们如何评价左宗棠?3、材料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

……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材料二:日本吉田松阴1855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今日日本北海道),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材料三: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材料三:“没有别国的帮助,它(日本)无论在财政上或军事上都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

”----列宁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黄海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并能概述黄海海战经过。

4、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第一次是1642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第二次是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第三次是1949年蒋介石退踞台湾。

阅读材料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若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首诗是邱逢甲于1896年4月17日写的《春愁》,材料三:2005年5月1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为了台独而否认日本人,不仅扭曲了历史,也否认了台湾人,…既丢了根,又抛了本,所以是根本不对。

”材料一放映了作者在完成哪一重大活动后的心情?材料二、三台湾军民为何“同一哭”?为此进行了哪些斗争?5、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编》材料二最恨合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掠同群。

《拳匪纪事》材料三义和团各团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庚子纪事》材料四先砍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材料五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据材料回答:(1)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清政府仍然奉行卖国政策,人民不堪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2)材料三、四反映义和团对待洋人的态度怎样?灭洋(3)材料四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如何评价?扶清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抚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4)材料五“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指的是什么?说明义和团的作用是什么?既然“瓜分一事,实为下策”,那么此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上策”是什么?指当时义和团不畏强暴的英勇斗争精神。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以华制华”扶植清王朝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5)总结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政策有何变化?反映什么本质问题?变化:剿——抚——剿本质问题: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小结:合作探究:本课所讲述的斗争有何共同特点?你认为:中华民族没有被列强灭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共同特点: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都表现了不屈不挠、不拍牺牲的斗争精神。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没有彻底胜利。

主要原因:列强争夺中国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他们不能完全瓜分中国。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尤其是在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三、目标检测1、三元里抗英斗争是()A、清政府统一组织领导B、以外国教堂作为目标C、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D、被中外反动势力绞杀2、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讲,左宗棠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A、主张向西方学习B、编练新式军队C、率兵收复新疆D、兴办洋务企业3、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平壤战役B、辽东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4、下列关于台湾人民反对日本割占台湾斗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台湾人民发布檄文,誓与台湾共存亡B、各族人民组织义军,与黑旗军共同伏击日军C、斗争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D、表现了台湾人民不愿脱离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5、义和团运动是下列哪一矛盾的必然产物()A、阶级矛盾B宗教矛盾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民族矛盾6、《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

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了义和团()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会四、课后配餐A组题1、最能反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特点的是()A、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决心C、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D、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2、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