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固涩中草药
固涩药归纳--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固涩药归纳--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用于治疗各种耗散滑脱证候的药物,叫做固涩药。
凡以固涩药为主而组成方剂,叫做固涩方。
本类药物大多性味酸涩,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止嗽等作用,故适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足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咳虚喘,以及崩漏带下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滑脱证候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而收敛固涩属于治标应急的方法,不能根本消除导致滑脱诸证的病机,故临床上常与补益药同用,以期标本兼顾。
还应根据具体的证候和病机,有选择的配伍应用。
如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当分别以补气方药或养阴方药同用;脾胃虚弱,久泻不止或带下,应与补脾固肾方药同用;肾虚遗精,遗尿应配补肾药;属肝肾虚的崩漏出血,当配以补肝肾,固冲任的方药;久嗽不止,应配以补肺益肾、止咳化痰之方药。
凡属外感邪实者,应当禁用或慎用,以免留邪;而虚极欲脱之证亦非收敛药所能凑效,治当求本。
(一)五味子《本经》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实。
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入药生用,蒸用或密炙用。
别名:北五味子、辽五味。
处方用名:五味子、北五味子、南五味子。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酸、甘、温。
归经:入肺、心、肾经。
功能;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
主治与应用:1.用于气虚津伤所致的体倦汗多,气短心悸、口干等证,以及气虚喘咳。
如生脉散,以之与人参、麦冬配伍,用于气津两伤,汗多体倦,虚喘久咳、短气痰少,以及气阴不足,心悸脉虚等证。
2.既能补益肺肾,又能敛肺气而止喘咳,故除适用于肺虚喘咳外,还适用于肺肾不足之喘咳。
常与山茱芋、熟地等配伍,如郁气丸。
3.用于体虚自汗、盗汗、遗精、尿频、久泄不止等滑脱不固的证候,本品有收敛固涩之功。
临床应用时,须分别配伍适当的药物。
如治虚汗证,常与柏子仁、牡蛎配用;治疗遗精、尿频,常与桑螵蛸、益智仁配用;治疗久泻不止,常与补骨脂,肉豆寇配用。
固涩中成药的名词解释

固涩中成药的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因此,人们对于中成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中成药的众多种类中,有一类被称为“固涩中成药”,本文将对其进行名词解释。
所谓“固涩中成药”,是指一类药物,其作用主要是固定涩精、止泻,或者用于防治疝气、崩漏、盗汗和梦遗等症状。
这类中成药主要包括固涩剂、收敛剂、涩肠剂和稳定剂等。
固涩剂是固涩中成药常见的一类药物,其主要功效是固涩止痢。
它们通过收敛肠道、抑制肠蠕动等方式,达到止泻的目的。
常见的固涩剂包括槟榔渣、五倍子、木香等。
槟榔渣含有丰富的鞣酸,具有良好的收敛作用。
五倍子是一种常用中药,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
木香则具有健脾止泻的作用,常用于脾虚泄泻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在正确定义疾病类型的基础上,合理选用固涩剂,可有效缓解腹泻等症状。
收敛剂是另一类常见的固涩中成药。
它们与固涩剂不同之处在于,其主要功能是收敛外溢的液体或分泌物,用于止血、止汗等症状的治疗。
市售的常见收敛剂如硼酸、龙胆紫、乌药等。
硼酸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烧烫伤等创伤性病症的治疗。
龙胆紫是一种紫达瓦酚类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乌药主要用于治疗内痔便血、口腔溃疡等症状。
涩肠剂是一类应用较为广泛的固涩中成药。
其作用是通过收敛肠粘膜、抑制肠道分泌等方式,减轻或消除腹泻症状。
常见的涩肠剂有葡茯苓、蛇床子、五味子等。
葡茯苓是一种中药,具有收敛肠道、止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等疾病。
蛇床子是一种中草药,它具有固涩止泻、敛肺息咳的功效。
五味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被广泛用于脾胃虚弱、泄泻等症状的治疗。
稳定剂是固涩中成药中的一类重要药物。
它主要用于稳定精气、固涩冲任。
常见的稳定剂有狗脊、龟鳖甲等。
狗脊是一种传统中药,被认为具有固涩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尿频、尿急等相关症状。
龟鳖甲则是一种草龟壳的制剂,常用于治疗男性精气亏损、阳痿遗精等症状。
常用单味中药―第十八章 收涩药

常用单味中药―第十八章收涩药
1.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滋肾宁心。
2.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
蛔厥腹痛。
3.椿皮: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4.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5.莲子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止带,养心安神。
6.芡实:补脾去湿,益肾固精。
7.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阴阳并补之品。
8.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9.海螵蛸: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10.诃子:涩肠,敛肺,下气,利咽。
11.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12.覆盆子: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
13.浮小麦:益气,除热止汗。
14.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
15.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16.麻黄根:收敛止汗。
17.糯稻根:止汗退热,益胃生津。
18.罂粟壳:敛肺,涩肠,止痛。
19.石榴皮:涩肠止泻,止血,杀虫。
蛔厥腹痛:乌梅
阴阳并补之品:山茱萸、山药。
常用固涩收敛药的功能主治

常用固涩收敛药的功能主治1. 什么是固涩收敛药?固涩收敛药是一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急性腹泻、痢疾和慢性下痢等胃肠道疾病。
这些药物能够收敛肠道粘膜,减少肠蠕动,从而缩短腹泻时间并缓解相关症状。
2. 常用的固涩收敛药有哪些?以下是常见的固涩收敛药物:•樟脑石散:樟脑石散是一种中药制剂,由樟脑石和其他中草药组成。
它主要用于治疗腹泻,尤其是由于湿热引起的腹泻,可以起到收敛肠道的作用。
•茵栀黄合剂:茵栀黄合剂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黄芩和茵陈等。
它具有收敛肠道粘膜、抑制肠道蠕动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急性腹泻和胃肠道感染。
•坤宝散:坤宝散是一种中成药,由益气化湿的药物组成,例如黄芪、党参等。
它能够缩小血管,减少肠道黏膜分泌,从而收敛肠道,治疗腹泻。
•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是一种常见的中成药,主要由藿香、白术、甘草等草药组成。
它具有收敛止泻、舒肝和胃、止呕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腹泻和胃肠道不适。
3. 固涩收敛药的功能主治固涩收敛药主要用于治疗腹泻、痢疾和慢性下痢等胃肠道疾病。
具体功能主治如下:3.1 收敛肠道粘膜固涩收敛药可以收敛肠道粘膜,减少肠道分泌物的排出,从而缩短腹泻时间。
它们能够收敛胃肠道黏膜,增加黏液分泌,形成保护层,减少炎症的发生和持续,有助于肠道黏膜的修复。
3.2 减少肠蠕动固涩收敛药还可以减少肠道蠕动,减慢食物通过肠道的速度。
这对于治疗腹泻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延长食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使得肠道有更多时间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3.3 缓解腹痛和腹胀腹泻常常伴随着腹痛和腹胀,而固涩收敛药可以缓解这些不适症状。
它们通过收敛肠道,减少肠道蠕动,从而减轻肠胃的刺激和痉挛,缓解腹部疼痛和腹胀感。
3.4 抗菌作用一些固涩收敛药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于引起腹泻的细菌造成的感染。
它们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消除病因,促进康复。
4. 注意事项在使用固涩收敛药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需要遵医嘱使用,按照医生的建议剂量和用法使用药物。
固涩药酒中常用中草药及其功效介绍

固涩药酒中常用中草药及其功效介绍药酒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通过药物与酒精的混合,达到药物的提取和保护作用。
固涩药酒是一类功能性酒,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固涩、调理肠胃功能等功效。
以下是固涩药酒中常用的中草药及其功效介绍。
1. 黄柏黄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止泻的功效。
在固涩药酒中,黄柏被用作主要药材,其独特的药效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肠胃功能、止泻等方面。
2. 生地生地是一种滋补肝肾、清热利尿的中草药,具有固涩的作用。
在固涩药酒中,生地常常与黄柏搭配使用,能够增加酒液的滋补功效,并对调理肠胃功能、止泻有一定的作用。
3. 茯苓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肾、利水除湿的功效。
茯苓在固涩药酒中发挥了增加酒液滋补作用的效果,并且可以调理肠胃功能,改善腹泻等症状。
4. 陈皮陈皮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理气、健脾、消食的功效。
在固涩药酒中,陈皮的使用能够增加药酒的口感,改善酒液的涩味,并且对调理肠胃功能、促进消化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5. 枳壳枳壳是一种苦温的中草药,具有行气、止痛、理气化湿等作用。
在固涩药酒中,枳壳常常与陈皮搭配使用,可以改善酒液的口感,增加药酒的滋补功效,同时也对调理肠胃功能、止泻有一定的作用。
6. 龙骨龙骨是一种具有补肾、固齿、止血功效的中药材。
在固涩药酒中,龙骨的应用可以增强酒液的滋补作用,同时也对调理肠胃功能、止泻有效。
7. 牡丹皮牡丹皮是一种苦、辛、酸的中草药,具有凉血、固涩、止血功效。
在固涩药酒中,牡丹皮的应用可以调理肠胃功能、止泻,同时也有一定的滋补功效。
8. 白芍白芍是一种具有补血、调经、止痛的中草药,常用于调理妇科问题。
在固涩药酒中,白芍的应用可以增加酒液的滋补功效,对调理肠胃功能、止泻特别有效。
9. 益智仁益智仁是一种滋补肝肾、宁心安神的中草药。
在固涩药酒中,益智仁的应用可以增加酒液的滋补作用,对调理肠胃功能、改善腹泻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以上是固涩药酒中常用的中草药及其功效的简要介绍。
强心敛汗、收涩固脱——山茱萸

强心敛汗、收涩固脱——山茱萸前几天讲吴茱萸汤的时候,顺便讲了吴茱萸这味药。
那么中医上,还有一味容易跟吴茱萸搞混的药,叫山茱萸。
虽然名字很像,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味药。
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
两者在外观上也很容易区别。
吴茱萸看起来跟花椒差不多,山茱萸跟枸杞差不多。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上学的时候肯定都学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么这里的茱萸就是山茱萸。
古人认为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能消灾避难。
“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先来看一下历代本草著作是如何评价山茱萸这味药的。
《本草经疏》:山茱萸治心下邪气寒热,肠胃风邪、寒热头风、风去气来、鼻塞、面疱者,皆肝肾二经所主,二经虚热,故见前证。
《药品化义》:山茱萸,滋阴益血,主治目昏耳鸣,口苦舌干,面青色脱,汗出振寒,为补肝助胆良品。
《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茱萸,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本草新编》:实益阴之圣丹、补髓之神药。
仲景夫子所以采入于八味丸中,取其固精而生水也。
《本草纲目》: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
那么归纳起来,山茱萸的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山茱萸的药理一位老师是这么解释的:首先我们看它的颜色,山茱萸的颜色是那种灿烂的鲜红,红色入心,所以山茱萸可以补心血。
我们再看它的形状,山茱萸非常像枸杞子,又像我们的肾脏,可见山茱萸可以补肾,滋肾阴。
为什么红色的就补心血?为什么外型上像肾就能补肾?说这话的依据是什么?完全凭自己想象吗?今天主要从临床角度来看,山茱萸这味药应该如何应用。
山茱萸最重要的功效是收涩固脱。
这一点历代文献皆有涉及,但不明确,也就是没人具体知道山茱萸是如何收涩固脱的。
所谓的固脱就是临床上用于脱证的治疗。
这里讲的中医的“脱证”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的休克。
那么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是许多休克特别是心源性休克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休克?咱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是人没有意识,晕厥过去了。
中药收涩药

收涩药
一.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 [ 敛肺(止汗)
止汗
浮小麦 [(敛汗)益气,除热
二.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 滋肾,生津敛汗,宁心安神,涩精(3-6g)五倍子 [ 降火,固精止遗,敛汗止血(虫瘿)
★乌梅敛肺涩肠止泻[ 安蛔止痛(蛔厥),生津止渴
止咳
诃子[ 利咽开音
▲肉豆蔻 [ 温中行气
涩肠止泻
赤石脂 [ 收涩止血,敛疮生肌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
★桑螵蛸 [ 缩尿,补肾助阳(卵鞘)
固精
▲海螵蛸 [ 止带,收涩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又名乌贼骨)
★莲子 [ 养心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
▲芡实 [ 除湿(止带)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枣皮)
比较:莲子与芡实。
十大固精收涩类药材

十大固精收涩类药材在古代医学宝库中,固精收涩的药材犹如珍贵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力量,维护着人体的精气神,保障着生命活力的循环。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为体之本,故固精收涩便成为了调养身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宝。
以下是十种闻名遐迩、功效显著的固精收涩药材,它们在历代名医的笔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方剂之中。
1. 山茱萸(Shan Zhu Yu)山茱萸,肾经的良药,以其固精补肾、收涩止血的功效,被古人誉为“肾之药”。
其性温,味酸,能够培养肾阳,增强肾功能,对于治疗肾虚所致的遗精、滑精、尿频等症状有着不凡的疗效。
2. 荔枝核(Li Zhi He)荔枝核,收涩之物,以其特有的性温味甘,主入肝经,具有固精止遗、散寒止痛的功能。
在临床中常用于肝肾不足、精神不固之症,如遗精、早泄等。
3. 金樱子(Jin Ying Zi)金樱子,收敛肾精,性平味甘酸,尤其擅长治疗肾虚引起的遗精、滑精,以及尿频、尿急等症。
其收涩而不滞,既能固精又能利水,是固精药材中的佼佼者。
4. 桑螵蛸(Sang Piao Xiao)桑螵蛸,奇特之物,蜘蛛茧的干燥物,其性味甘咸,归肾经,能固肾收涩,是治疗小儿遗尿、成人遗精滑精的首选药物。
桑螵蛸的功效独特,能在不伤正气的前提下收涩肾精。
5. 乌贼骨(Wu Zei Gu)乌贼骨,海中之珍,性平味咸,归肝肾经,以其能收敛精气、止血、散瘀的特性,被广泛用于治疗遗精、白浊、妇女带下等症状,是固精收涩的佳品。
6. 龟板(Gui Ban)龟板,滋阴降火,性平味甘,归肝肾经。
其不仅能滋补肝肾,强筋骨,还能固精止遗,对于因阴虚火旺所致的遗精、滑精等有良好效果。
7. 覆盆子(Fu Pen Zi)覆盆子,味甘性温,归肾经,具有补肾固精、明目止泻的功效。
对于肾虚所致的视物昏花、遗精滑精等症,覆盆子都有很好的疗效。
8. 芡实(Qian Shi)芡实,固肾止遗,性温味甘,归脾肾经。
其独特的收涩性能够有效治疗遗精、滑精、小便频繁等症状,同时还能健脾止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固涩中草药
《常用固涩中草药》
常用固涩中草药
凡以固涩药或固涩药配合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以治疗气、血、津、精耗散或滑脱病症的中成药,称为固涩类中成药。
气、血、津、精是构造人体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既不断被消耗,又不断得到补充,周而复始,保持着动态平衡。
若消耗过度,正气亏虚,则可致滑脱不禁,散失不收。
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常选用本类药治疗为先,然后再以补益药为治本。
气、血、津、精耗散或滑脱病证有自汗盗汗,肺虚久咳,泻痢不止、遗精滑泄、小便不禁、崩漏带下等。
使用本类药应注意:凡病证属邪实者,如热病汗出、痰饮咳嗽、泻痢初起、火扰精遗、血热崩漏等,不宜选用本类药物,易致闭门留寇。
固涩剂分四类:
固涩剂分敛汗固表、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崩止带四类。
适用于自汗、盗汗、肠滑久泻、遗精、阳痰、早泄、妇女白带、崩漏等。
主要方有:
( 1 )敛汗固表:主要方有龙骨牡蜗汤、牡砺散等,常用药物有黄蔑、龙骨、牡砺等。
( 2 )涩肠止泻:主要方有桃花汤、赤石脂禹粮汤、驻车丸、养脏汤、诃子皮散、四神丸、二神丸、五味子散、脾肾双补丸等。
( 3 )涩精止遗:主要方有金锁固精丸、获冤丸、水陆二仙丹、秘元煎、桑缥峭散、缩泉丸、膏淋汤等。
( 4 )固崩止带:主要方有固冲汤、滋肾固冲汤、完带丸、愈带丸、治带片、白带片、龙牡芡实煎、猪肚丸、乌鸡白凤丸等。
固涩药名称
别名
性味
归经
适应症
用量
注意事项
覆盆子
甘平酸
肝肾
补肝益肾,固精,缩小便
阳痿,遗精,劳倦虚劳,小便频数5-12
小便短涩者不宜用
沙苑子
沙苑蒺藜
甘温
肝肾
补肝肾,固精明目
遗精早泄,小便频数,带下
火旺者忌服
没食子
没石子
苦温
肾脾肺
固精,固肾敛肺,止血
咳嗽咯血,泻痢不止,遗精
6-15
内有湿热者忌服
大飞扬
苦涩平
清热润肺,安神,杀虫
百曰咳,心悸失眠,盗汗,夜尿多,湿疹15-30
山茱萸
山萸肉
酸,微温
肝肾
涩精气,益肝肾,固虚脱
阳痿,遗精,小便频数,久泄泻,耳鸣,病后体虚
5-12
五倍子
酸平
肺胃,大肠
涩肠,止血,敛肺
崩漏,脱肛,自汗,盗汗,宫颈炎,便血,百日咳,糖尿病2-8
内服研末
五味子
北五味子
酸温
肺肾
涩精,收汗,滋补肝肾
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泻,糖尿病,肺虚咳嗽1.5-6
分心木
胡桃夹
苦涩平
脾肾
固肾涩精,利尿健脾
遗精,崩中,带下,泻痢,耳聋,暑热泻痢,肾炎6-9
乌梅
熏梅
酸温
肝脾肺,大肠
驱虫安蛔,收敛生津
久咳,痢疾,便血,钩虫病,蛔虫病,呕吐
3-6
金樱子
灯笼果,野石榴
酸涩,温
肾,膀胱,大肠
固精涩肠,缩尿止泻
遗尿,滑精,崩漏,带下,子宫脱垂,自汗,盗汗,脾虚腹泻,尿频
5-10
禹余粮
白余粮
甘涩平
脾胃,大肠
涩肠,止血
久泻久痢,崩漏,带下,痔漏
9-15
孕妇慎服
莲子
甘涩平
心脾肾
养心益肾,补脾涩肠
失眠梦多,遗精,淋浊,久痢,寒泻,崩漏,带下6-12
莲心
苦寒
心肺肾
清心除热,止血涩精
心烦,心渴,吐血,遗精,目赤肿痛
2-3
浮小麦
甘咸凉
心
退虚热,止汗,利小便
自汗,盗汗,小便不利,血淋,骨蒸劳热
10-20
石榴皮
酸涩温,小毒
大肠,肾
涩肠,止血,驱虫
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精,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疥癣
3-6
白矾
明矾
酸涩寒,小毒
肺脾肝,大肠
祛痰燥湿,止泻止血,清热退黄
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口舌生疮,脱肛,中耳炎,高血脂
入丸、散0.6-3
臭椿皮
樗白皮
苦涩寒
胃,大肠
涩肠止血,燥湿除热,杀虫
久痢久泻,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蛔虫病,宫颈癌
6-12
崩漏、带下病属肾阴亏虚者忌服
肉豆蔻
肉果
辛温
脾,大肠
温中下气,消食,固肠
腹胀,虚寒腹泄,呕吐,消化不良
2-8
芡实
鸡头实
甘涩平
脾肾
固肾涩精,补脾止泻
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泄泻9-15
外感及气郁胀满者忌服
赤石脂
红土,红高岭
甘涩温
脾胃,大肠
涩肠,止血,收湿,生肌
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收9-12
有湿热积滞者及孕妇忌服
糯稻根须
稻根须
甘平
肝肾肺
益胃生津,退虚热,止盗汗
冻疮,胎动不安,自汗,盗汗,低烧
15-30
诃子
随风子
苦酸涩温
肺胃,大肠
敛肺,涩肠,下气
声音沙哑,久泻,脱肛,便血,崩漏,带下,遗精,尿频,大叶性肺炎
3-9
有外感及有湿热火邪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