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实践实践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大纲

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大纲
一、教学实践目的
1、帮助学生认清当前所处的时代特点,全面地掌握形势发展的规律、政策变化的原因和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理解政策。
2、帮助学生切实感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3、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能力,提高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执行能力。
二、教学实践对象和学时安排
教学实践是形势与政策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体高校学生,贯穿本科四年,集中教学实践安排在大四年第一学期,总时间为2周。
三、教学实践内容
1、以宿舍为单位组织观看《新闻联播》、或阅读报纸新闻、或收听广播新闻、或网上浏览新闻,了解国内外时事热点并加以简要评论。
2、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观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并在班级QQ群交流观看心得。
3、学生在听课、课外阅读以及思考的基础上,围绕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各个专题,任选一题做课程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
附:教学实践论文选题
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2、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5、当前国际形势与外交战略
6、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加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8、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9、深入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
10、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内实践教学方案

《形势与政策》课内实践教学方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拟在本人承担的2013年级《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各班级的期末考试中,采取课内实践教学方式进行,结合综合评价法给出本门课程成绩。
具体方案内容:
1、团队完成主题演示作品制作并进行课堂集体展示。
主题演示作品制作:每班分成三个学习团队开展集体调研,队长负责,人人参与。
制作一份主题演示作品,主要以PPT+视频模式,PPT要求在20页左右,视频必须下载原文件,超链接到PPT播放页面,电子文档方式交学习委员。
课堂集体展示:各学习团队派三人代表完成展示环节。
主讲者报告本团队概况,包括团队名称、人员组成、演示作品主题选择等,开始前集体演绎口号。
展示时间12分钟左右,主要讲解作品观点,可以设计互动环节,链接视频播放在5分钟以内。
2、个人完成一篇主题调研报告。
自选主题写就一篇1600字以上主题调研报告,按WORD文档标准格式排版,A4纸打印,正文最小字号为小四号字,可双面打印。
具体格式如下:
形势与政策主题调研报告系别班级:学号:姓名:
@@@&&&***〃〃〃〃〃〃〃〃〃〃〃〃〃〃〃〃〃〃〃〃〃〃〃〃〃〃〃〃〃〃〃〃。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内外形势和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系统学习形势与政策,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发展和应对挑战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敏感性和理解力;2. 培养学生对政策变化的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论述和表达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国内外政治形势分析:通过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研究,包括各国政治制度、政党和选举、国际关系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并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状况和变化趋势。
2. 经济形势与政策研究:深入分析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动态和对策。
3. 文化与科技形势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和科技领域的研究,包括文化传媒、创新科技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不同地区和国家在文化和科技发展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4. 社会形势与公共政策研究:分析国内外的社会形势和公共政策变化,包括社会问题、社会福利、公共建设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应对之道。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形势与政策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3.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4. 应用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加深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互动表达和问题解答等方面。
2. 作业评估:根据学生提交的书面作业对其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评估。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开课对象:本、专科毕业班开课学期:秋季学期总学时:总学分:【课程性质和目的】“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经常化、规范化、课程化,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正确认清国内外形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准确把握党在现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了解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与进程,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渠道。
【课程教学目标】“形势与政策”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
“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
第二,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第一篇: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
2.课程目的和任务(1)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正确的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难点等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之能科学预测和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2)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清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系列政策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帮助学生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就业形势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课程内容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因时而异,所以教育部只规定课程教学目的,未制定具体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教材。
总的说来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一)课程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在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课程难点:按照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正确把握当下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二)课程内容国内外时事政治、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国内外及省市校的形势与发展趋势、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形势与就业指导、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等。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全面了解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以及其对个人、组织和国家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1.理解国际形势与国内政策的背景、发展过程和特点;2.掌握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3.提高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形势与政策的变化;4.培养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国际形势1.1 学习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造主义等;1.2 分析国际体系,如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及其对全球秩序的影响;1.3 探讨国际政治与安全,如大国关系、军事战略和恐怖主义等问题;1.4 研究全球经济与贸易,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1.5 掌握国际文化和教育,如文化冲突、跨文化交流和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等。
2. 国内政策2.1 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现状;2.2 分析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消费升级等;2.3 探讨社会问题与治理,如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社会公平等;2.4 研究国家的文化政策,如文化传承、创意产业和文化多样性等;2.5 掌握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如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援助和国际组织参与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案例分析、讨论、小组项目和实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写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成绩评估:包括平时考核、课堂表现、小组项目和期末考试等;2.课堂讨论: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研究论文:要求学生完成独立研究论文,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4.实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需要提供以下资源:1.教材:编写一本综合性教材,涵盖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案例分析;2.学习资料: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如经济报告、学术期刊和国际组织的官方文件等;3.实践机会: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国际组织进行交流和合作;4.在线资源: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如课程网站、在线讨论和资源分享等,以方便学生学习和交流。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摘要:一、引言1.课程背景与意义2.课程目标和内容二、课程内容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2.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政策4.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与政策5.我国外交战略与政策6.我国社会事业建设与政策三、教学方法与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2.注重案例分析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课程考核与评价1.平时成绩2.课程论文3.期末考试正文: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政治体制改革与政策、文化事业发展与政策、外交战略与政策以及社会事业建设与政策等方面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各项政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引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我国高校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内容紧密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政策知识。
二、课程内容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坚持基本路线的重要性2.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当前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政策-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与影响4.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与政策-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事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5.我国外交战略与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发展- 当前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6.我国社会事业建设与政策- 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事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当前社会事业建设的重点三、教学方法与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深入浅出地讲解政策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学分:1学分学时:10学时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本课程为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教育和引导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促使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国内形势政策方面:1.掌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四中全会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抓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有利契机,广泛开展爱党爱国主题宣传教育。
3.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唱响主旋律,认清7.5事件的性质和危害。
4.周边地区形势总体稳定和不确定因素。
5.关注台湾问题,坚决遏制“台独”势力,努力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二)国际形势政策方面:1.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正确认识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合作与竞争态势,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国因素”。
2.了解世界军事变革动态,正确认识军事领域格局和发展趋势。
3.了解地区热点问题,把握和谐世界理念,正确认识国际安全中的各种因素和我国外交战略格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理论教学1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四、教法说明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主要以专题形式展开,所讲专题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和外交等方面。
实践教学安排参观塘厦城市展示馆。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综合组成。
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给出,占总成绩30%。
2. 实践成绩根据学生实践表现和提交的实践报告给出,占总成绩20%。
3. 期末考核采取论文形式,占总成绩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势与政策实践》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党委宣传部
课程编号: 16000017b
英文名称:Situation and Policy
学时:总计1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4学时,考核2学时
学分:1.0学分
面向对象:全校本科专业
主要教学渠道:
1.《时事报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资料手册》(中宣部、教育部编辑)
2.《瞭望》、《中国新闻周刊》、《国际资料信息》、《环球时报》等时事报刊
3 . 《时事》DVD(教育部指定形势与政策课音像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4.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航标灯”思政网站
5. 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参观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片,要求学生主动关注国内外形势,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掌握真才实学。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1.观看专题片《时事》VCD:(4学时)
(1)“两会”精神及聚焦的热点。
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展望。
(2)中央全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3)国际形势的特点与热点问题。
(4)重大事件的纪实与分析
2.参观教育基地(2学时)
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考察
3.浏览校思政网站(2学时)
4.外请报告(4学时)
5.时事阅读、收听收看重大新闻(2学时)
6.考核(2学时)
(二)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和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大学生明确社会责任,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主要采取组织观看《时事》DVD、浏览校思政“航标灯”网站、专题专题讨论、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专家、学者报告会、收听收看重大新闻等形式。
在校思政“航标灯”网站开辟形势与政策专栏,自编教材和教辅资料,定期订购形势教育音像资料等。
六.考核方式及考核方法
完成每一实践教学任务后每位学生要撰写观后感、社会实践报告、重大新闻体会、浏览校思政“航标灯”网页感受等,每篇不少于600字,共需完成5篇。
(制定人:邹颖审定人:张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