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合集下载

篇12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篇12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篇12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分类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最早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是世界学问产权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概念是什么呢?在结合国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答复。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理论、表演、表现方式、学问和技艺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另外条约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1、经过口头传播和表述,这其中包括了用来传播的交流语言;2、各种各样的肢体表演的艺术;3、不同民族的各种习俗习气、节日礼仪等;4、经过理论总结出的各种学问,包括自然界和宇宙;5、经过各种活动总结得到的手工艺技艺等。

而在我国,又在原有条约的基础上,补充上了“文化空间”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在学术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研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理论,经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分类的了解,总结出其具有的以下几个典型的特性。

(一)外乡性。

所谓的外乡指的是生存的空间、根基。

从实质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从某一特定空间外传入的,而是在这一空间地域内土生土长的,具有这一地域特性的。

它的产生遭到该地域历史环境的影响,是本地域人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习气构成的,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可能产生不同。

(二)民族性。

人的生存与活动都是一种以历史为前提的理论方式,不同民族人的生存方式与理论活动都有着各自的差别,所产生的结果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差别。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制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然而,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外来文明文明进入了中国,中西文化在我国进行碰撞,鱼和熊掌何以兼得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2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每个官兵都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或许,有人疑惑,一个科技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需要《孙子兵法》呢?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美国人接受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并懂得引进和运用,而作为中国人自己是否更应该去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接受古人的熏陶,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呢?
的重视,而我们传统的元宵节呢?据报道某超市举行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居然没有一人报名参加。其实在有些中学生的概念里,元宵节就是吃汤圆,别无其他文化内涵。据海南省海口网调查:海口超八成学生不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就连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在年轻人中也有逐渐淡化的趋势。
保护传统文化,并非排斥外来文化。对于那些优秀的、先进的外来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学习、要借鉴,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为学习其他民族制造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个人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进展,有利于民族的振兴。 我不是说不能接受外来节日,也并非责怨西方节日,关键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优良传统,保护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2005年令国人不爽的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正是我国没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后果。众所周知,端午节原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纪念屈原,一千多年前传到了韩国,结果却被强势的韩国人换了个名称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遗。恐怕得知这消息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人类历史、文明、传统和知识的生动记录。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传统的、口头的、无形的文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非遗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化意义,更在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部门积极推进非遗的认定、记录、研究、传播和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非遗保护与传承仍面临诸多问题。

如:资金投入不足、传承人断层、社会认知度低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 强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非遗保护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培养传承人才: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制度。

3. 推动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对非遗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保护经验,推动非遗的跨国界传播。

5. 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媒体宣传、展览展示等途径,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五、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为例,该地区的手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面临传承人断层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二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手工艺人的培训和传承;三是建立手工艺人数据库,记录和保存手工艺技艺;四是推动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创新产品形式,拓宽市场渠道。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历史和文化的生动体现。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手工艺技能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非遗的传承现状、问题及策略。

二、非遗的传承现状非遗的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依赖于代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变化,使得非遗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使得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逐渐被边缘化。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

其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和社区逐渐消失,非遗的传承环境受到破坏。

同时,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但这种传承方式在现代化社会中逐渐失去其影响力。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传承研究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对于非遗的传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非遗的内涵、价值和传承机制。

首先,文化人类学强调文化的动态性和变迁性。

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非遗的变迁性,同时保护其核心价值和特色。

其次,文化人类学关注文化的社会性和集体性。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行为和集体行为。

我们需要关注非遗在社区和族群中的传承和传播,以及其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四、非遗传承的问题与策略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传统技艺和习俗的失传和消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非遗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建立非遗数据库和档案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非遗。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保护和传承非遗不仅关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关乎人类的共同记忆和心灵的归属。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的冲击,非遗面临着消失和流失的威胁。

因此,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非遗的概念与重要性非遗指的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包括各种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礼仪等。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历程,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保护和传承非遗,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以及社会变迁的冲击,非遗保护与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许多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另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此外,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投入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方法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与方法。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非遗的抢救、记录、整理和传播工作。

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可以通过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扬。

五、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以中国为例,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将许多传统技艺、节庆活动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制度、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发扬。

例如,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在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得以传承和发展,许多年轻人也加入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认识—谈谈湘西苗族鼓舞旅游管理与工程学院2009420106809级信管二班:李颖来到湘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湘西苗族鼓舞了。

它是在鼓中舞,舞中伴鼓。

形式之多样,内容之精巧。

鼓声响起,我也禁不住起舞了!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是湘西苗族独具魅力的重要文化形式。

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湘西苗族鼓舞的丰富,神秘极大了引起了我对湘西兴趣。

湘西苗族鼓舞是一个了解并认识湘西苗族的重要窗口,我觉得它在湘西的民族旅游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来到湘西,我们不仅仅想看看湘西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也想融入湘西的民族风情。

鼓舞观赏性强,互动性高,花样多。

这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

而鼓舞在湘西地区也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这对大湘西的旅游业也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它成功的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所以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很好的与旅游联系起来的。

同样成功的例子还有大湘西的苗族银饰锻造技术,桑植民歌等。

更多地区应大力宣传非遗项目,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也能使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宣扬,传承。

所以我们应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联系,使独特的民俗文化更加源远流长!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它见证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作品。

它土色土香,展示的是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的传承,不只是要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手艺,确切的说是需要人去传承。

没有了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传承。

在调研的这一路上,我见到了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十分精美,但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费时耗力而且没有对等的经济价值——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真正原因。

有关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10篇

有关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10篇

有关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10篇有关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10篇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国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有关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篇1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础,以五十余年的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好不热闹。

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

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然后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举头赏月呢?中国的传统文化慢慢被人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社会中日益冷清,这些现象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无形的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因子,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阳光照透每一颗尘埃,耳边却传来了来自千年前的呼唤。

是谁在吟诵:床前明月光的故乡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肠断白濒洲的思念之情;蝶恋花的爱慕之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薪火相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华的文化遗产【1】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许多珍贵的财宝,但也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可以带给我们许多精神上的财富。

我从小就接触到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学,我曾经读过《论语》、《大学》、《中庸》、《孝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

通过读这些经典,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它们对我的学习与做人都很有帮助。

它们不仅对我们有帮助,而且这些书里往往包含着一些有哲理的句子,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人们还通过这些句子编出了通俗易懂的谚语。

这样看来,国学可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啊!我们国家不仅有国学,还有毛笔字。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它们在书法中加入自己的创意,成为一个笔体。

如:颜真卿的颜体有力,赵孟畹恼蕴迦崦?hellip;…我们要把已经被人遗忘的书法重新拾起来,传承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文化遗产还有中国画。

中国画体现出了中华人民的智慧。

中国画一笔下去,可以画出两—三种不同的色调,这是其它画所做不到的地方。

中国虽然有这么多文化遗产,但几乎没有人愿意重新拾起它。

大家都随着科技的变化走向新生活,而遗忘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

让我们重新拾起文化遗产这颗明珠,传承后代,让它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非物质文化遗产【2】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吗?下面,请大家看看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或场所。

其中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戏剧、曲艺、杂技和手工制作品。

这是我在周五下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新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摘要: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其淡雅不俗、蓝白相交的艺术形式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底蕴。

本文通过对南通蓝印花布的由来、发展,以及南通蓝印花布在其制作过程、纹样造型、题材、寓意和创新等方面的阐述,分析了南通蓝印花布所独具的特点。

关键词:南通蓝印花布制作工艺题材特色发展历程
正文:
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

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

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其中以南通蓝印花布最为著名。

关于蓝印花布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从前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

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这个草上,此后,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把布染成了蓝布,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为了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南通蓝印花布在宋代被称为药斑布,明代被称为浇花布。

在明清时期,由于南通当时的气候地理环境非常特殊,温暖湿润,特别适宜棉花和“蓝草”的生长,再加上当地民间纺织技术又十分发达,故前庄后坊的蓝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农村集镇,南通逐步演化成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

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以及由动植物特别是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
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寄托着他们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

开始时蓝印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

如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南通蓝印花布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

面料已由原来的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小布发展到宽幅布,由土布发展到精棉坯布和棉麻混纺布。

花色品种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蓝印门帘、壁挂、台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种工艺品,尤其是蓝印花布时装,成为都市里一道亮丽风景线。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

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

白地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

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

另一种印制白地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

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一般是从蓼蓝草中提取蓝作染料(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

再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

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而现在的机印花布或没有采用传统的技艺的蓝印花布则蓝白分明,毫无手工的痕迹,因此对传统技艺的
保护迫在眉睫!蓝印花布的图案吉祥喜庆、为近世三百年来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根据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间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有以下12道工序:
1.设计:民间蓝印花布在纹样设计上,一般以蓝白两色的点、线、面交错组合手法进行设计,有时也单用点构纹样。

图案大都是粗犷有力,赋有丰富的想象,要求保留适当的原始成分的艺术痕迹。

2.裱纸: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 3~5层纸裱制而成。

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3.刻花版:花板一般用2~3层油板纸订合在一起,进行雕刻。

刻板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

刻花板很讲究刀功刀法。

4.画样、替版: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径为 4~5厘米),一头包扎收紧,再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

5.上油: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晾干。

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待用。

6.挑选坯布:一般挑选质量好的上等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

7.脱脂: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6~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

8.刮浆:用豆粉加石灰作防染浆,其比例为 1:0.7。

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

调浆时厚薄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刮浆时用力要适中、均匀。

9.染色: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间,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脚,影响染色。

然后把刮上浆的布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 "十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根据面料的不同和气候变化可调整下缸和氧化的时间。

10.刮灰: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倾斜 45度用力(力度适中)刮去灰浆。

11.清洗、晾晒:布经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上的灰浆和浮色清洗干净,然后再晾干。

因受到刮浆、染色、晾晒等工艺因素的影响,蓝印花布的长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内,放置在7米高的支架上晾晒。

晾干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

12.缝纫:一般采用手工缝制。

裁剪时要注意花纹的吻合。

古代蓝印花布民间艺人们,随手把自然界蓝天、白云的蓝、白二色选择到蓝印花布上,看是无意识的,却充分反映出东方人本有的淳朴、和谐的审美理念。

白色使人们联想到白云、白雪,象征纯洁、光明、神圣,具有明快、朴素、清洁和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特征;蓝色使人们联想到大海、蓝天,象征宁静、宽厚、深遂,具有清纯、稳重、智慧和无限包容力的特征。

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其历史悠久,古色古香,质朴无华,既散发着乡土气息,又显示出淡雅不俗。

有专家称,民间艺术,是身边的艺术、寻常的艺术。

这的确是精辟之言。

民间蓝印花布就是这样的百姓身边的艺术、天然的艺术。

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

如今我们已步入信息时代,纯手工的蓝印花布似乎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渐行渐远,但现代社会快速的节奏已使人无暇享受曾经闲适的个人空间。

而蓝印花布所具有的朴素、自然的人文情感对于今天的我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那月白风清的色泽和浑实厚重的手感,给我们以无限的自然遐想。

宗白华曾说:“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受,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蓝印花布这种自然醇美的品质和悠远弥香的文化韵味,以及所具有的当下难得的环保特质,尽管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已越来越小,但对于今天急需情感反哺的我们,它仍然具有温馨可人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蓝印花布》祝勇作家出版社 2003-6-1《印染》宋秀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1-1 《蓝印花布》第一、二章吴元新、吴灵姝中国社会 2009-0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