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方案详细
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方案(二)

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电力系统存在着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之间的矛盾,导致电力供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同时,传统电力系统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为了解决电力系统的不平衡问题和环境问题,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
二、工作原理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一种新型电力系统。
其核心思想是将能源的产生、传输、储存和使用等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一个高效、灵活、可靠的电力系统。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通过建立智能电网系统,实现电力的产生、传输和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电力需求和供应情况,调整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以及调度储能设备的充放电,从而实现电力供需的平衡。
2. 多能互补电源建设: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是指在电力系统中引入多种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通过互补的方式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该系统通过建立新能源发电设备与传统发电设备的协调运行机制,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三、实施计划步骤实施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的步骤如下:1. 制定规划:制定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的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
2. 建设智能电网系统:建设智能电网系统,包括建设智能电表、智能配电网、智能变电站等。
3. 引入新能源发电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引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设备,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4. 建设储能设备:建设储能设备,如电池储能系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等,用于储存多余的电力。
5. 建立协调机制:建立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发电设备的协调运行机制,实现多能互补。
6. 完善监测与调度系统:完善电力系统的监测与调度系统,实现对电力供需情况的实时监测和调度。
四、适用范围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电力系统,包括城市电网、农村电网以及微电网等。
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方案

(4)生活热水:主要供给学生洗浴、酒店宾馆使用。
4、项目建成后可解决的问题
(1)起到调峰作用,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正是社会上的用电高峰期;
(2)城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及利用;
(3)污泥、高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及利用。
四、投资规模预算
(1)多能种混燃高温锅炉及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
(2)天然气及沼气的内燃发电机组;
(3)溴化锂空调机组;
(4)GIGS(铜铟镓硒)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5)CO2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
(6)智能化能源分配控制系统。
3、供能种类及用途
(1)发电:供给学校及公共照明、办公设备、动力系统使用;
(2)供冷:供给大型公共建筑、办公室、酒店宾馆使用;
4、1000kw的双效CO2空气源热泵机组:300万元;
5、2万㎡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发电系统:6000万元;
6、3000㎡的地下厂房建设:1200万元;
7、智能化能源分配系统:200万元。
五、项目效益估算(预计每年盈利1069万元)
A、收入合计约5819万元。其中:
1、发电收入:
(1)发电机组收入:3000kw×7200小时/年×0.65元/度=1404万元;
采取分期建设的方式实施。第一期按7万人(供冷、暖面积约8万平方米)来配备能源的供应量,首期的装机容量为3MW的联合发电机组配300万大卡的溴化锂机组;拟装1000KW的双效CO2空气源热泵机组;根据屋顶面积,拟在建筑物顶层铺设20000平方米的薄膜太阳能板,发电功率2400KW。以上配置。可基本上满足首期入园人员的用能需求。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两型”示范项目,如何采用低碳方法实现能源供应、供热制冷、生活热水等设施的建设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湖南省两型办、株洲市政府和职教城管委会对此都十分重视。在多方会商的基础上,决定由湖南省节能减排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机构、宝钢能源暨项目执行公司湖南宝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牵头进行株洲职教城能源建设方案的调研、规划和实施。
多能互补项目 实施方案

多能互补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能源资源的供给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多能互补项目应运而生。
多能互补项目是指通过多种能源之间的互补关系,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本方案旨在提出多能互补项目的实施方案,以期为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二、项目内容。
1. 多能互补项目的概念。
多能互补项目是指在特定地区或场所,通过多种能源的协同利用,实现能源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以满足能源需求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新型能源利用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多能互补、高效利用、清洁环保”。
2. 多能互补项目的实施原则。
(1)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能源资源,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协同发展。
(2)高效节能,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3)生态环保,注重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保护,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3. 多能互补项目的实施步骤。
(1)确定项目范围,明确项目实施的地域范围和能源资源情况,制定项目实施的总体规划。
(2)能源资源调查,对当地的各种能源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
(3)能源互补规划,根据能源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制定多能互补的规划方案,确定各种能源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优化配置。
(4)技术设备选型,选择适合项目实施的先进能源技术和设备,确保项目实施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5)项目建设实施,按照规划方案和选定的技术设备,进行项目的建设和实施,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6)运营管理维护,项目建设完成后,进行运营管理和设备维护,保障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
三、项目效益。
1. 经济效益,多能互补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2. 社会效益,多能互补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当地的能源供应状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方案(三)

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电力产业结构改革已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方案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旨在优化电力系统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二、工作原理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是指将电力源、电力网、电力荷和电力储能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的能源系统。
多能互补电源建设则是通过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实现能源多元化和互补性。
这两个方案的工作原理是相互补充和协同作用的。
具体来说,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将分散的电力源和储能系统与传统的电力网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电力的双向流动和灵活调度。
同时,通过对电力荷的管理和优化,提高电力系统的供需匹配度,降低系统的能耗和排放。
多能互补电源建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多能源并网和互补性利用,实现能源的平衡和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政策和法规:建立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的目标、原则和政策支持措施。
2. 建设示范项目: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示范项目,验证技术和模式的可行性和效果。
3. 推广应用:在示范项目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应用,扩大覆盖范围,形成规模效应。
4. 完善技术和管理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完善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的技术和管理体系。
5. 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对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四、适用范围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方案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电力系统,可以在城市、乡村、工业园区等不同场景中实施。
五、创新要点1. 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实现电力源、电力网、电力荷和电力储能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智能调度。
2. 多能互补电源的协同利用:通过多能源并网和互补性利用,实现能源的平衡和优化配置。
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方案详细

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方案作者:--------------- 日期:株洲市职教城两型典范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建初步方案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机构上海宝钢能源、湖南省宝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编制2011 年9 月8 日项目背景为响应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把握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依托株洲市职业教育与科技研发的优势资源,株洲市政府强力推出建设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的重大举措,通过引入和培育优秀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长株潭地区打造出一座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硅谷”。
职教城包含教育、研发、服务、居住4 大主题功能,总面积达13.19 平方公里。
到2020 年,职教城的人口规模将达到20~25 万,就读学生人数10~12 万左右,年均培训学生6~8 万人次,本地常住人口10~12 万人,将围绕长株潭区域内支柱产业,建成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两型”示范项目,如何采用低碳方法实现能源供应、供热制冷、生活热水等设施的建设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湖南省两型办、株洲市政府和职教城管委会对此都十分重视。
在多方会商的基础上,决定由湖南省节能减排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机构、宝钢能源暨项目执行公司湖南宝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牵头进行株洲职教城能源建设方案的调研、规划和实施。
为不负领导的重托,我们数月来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实地调研,在全国范围内请来顶级专家参与规划。
决定以互补的多种清洁能源技术为支撑,采用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的理念和设计,在株洲职教城建立可再生能源和建筑低碳化示范项目。
项目将解决职教城的学生及教职工的生活热水,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的制冷和采暖,以及相关的电力和公共照明电力需求。
以下是项目的具体建设方案和经济分析。
一、建设目标职教城的分布式能源站采取多能互补、冷热电三联供和能耗智能化管理的方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导向,把职业教育大学城建设成“两型”社会典范。
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方案(一)

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电力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供需匹配,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方案应运而生。
该方案旨在通过整合电力源、电网、负荷和储能设施,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和能源利用。
二、工作原理1. 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通过将分散的电力源(如风电、光伏等)与电网相连,实现电力的双向流动和互联互通。
同时,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将负荷需求和电力供应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 多能互补电源建设:通过多能互补的方式,将不同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供应的多样化。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建设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基础设施:包括建设智能电网、电力储能设施等,以实现电力的双向流动和储能。
2. 推动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创新:包括智能电网技术、电力储能技术等的研发和应用,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3. 多能互补电源建设:通过建设多能互补的电力源,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以实现能源的多样化供应。
4. 优化电力系统运行管理:通过建立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平台,实现对电力源、电网、负荷和储能设施的综合调度和优化。
四、适用范围该方案适用于各类电力系统,包括传统电力系统和新能源电力系统。
尤其适用于能源资源丰富、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1. 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通过整合电力源、电网、负荷和储能设施,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和能源利用。
2. 多能互补电源建设:通过多能互补的方式,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供应的多样化。
3. 智能电网技术: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动态调整和优化。
六、预期效果1. 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电力供应中断的风险。
2. 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七、达到收益1. 降低电力系统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方

株洲市职教城两型典范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建设初步方案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监督经管机构上海宝钢能源、湖南省宝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编制2011年9月8日工程背景为响应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把握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依托株洲市职业教育与科技研发的优势资源,株洲市政府强力推出建设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的重大举措,通过引入和培育优秀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长株潭地区打造出一座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硅谷”。
职教城包含教育、研发、服务、居住4大主题功能,总面积达13.19平方公里。
到2020年,职教城的人口规模将达到20~25万,就读学生人数10~12万左右,年均培训学生6~8万人次,本地常住人口10~12万人,将围绕长株潭区域内支柱产业,建成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两型”示范工程,如何采用低碳方法实现能源供应、供热制冷、生活热水等设施的建设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湖南省两型办、株洲市政府和职教城管委会对此都十分重视。
在多方会商的基础上,决定由湖南省节能减排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监督经管机构、宝钢能源暨工程执行公司湖南宝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牵头进行株洲职教城能源建设技术方案的调研、规划和实施。
为不负领导的重托,我们数月来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实地调研,在全国范围内请来顶级专家参与规划。
决定以互补的多种清洁能源技术为支撑,采用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的理念和设计,在株洲职教城建立可再生能源和建筑低碳化示范工程。
工程将解决职教城的学生及教职工的生活热水,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的制冷和采暖,以及相关的电力和公共照明电力需求。
以下是工程的具体建设技术方案和经济分析。
一、建设目标职教城的分布式能源站采取多能互补、冷热电三联供和能耗智能化经管的方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导向,把职业教育大学城建设成“两型”社会典范。
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方案详细

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方案详细嘿,朋友们!今天我来给大家详细聊聊如何建设一个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
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不过别担心,我会用最简单、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讲解。
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一、项目背景咱们得了解一下项目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能源供应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于是,分布式能源站应运而生。
它将多种能源进行整合,实现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二、项目目标1.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能源成本。
2.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可持续性。
3.提升区域供电可靠性,保障能源安全。
三、建设方案1.能源种类选择分布式能源站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选择能源种类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
比如,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优先考虑太阳能发电;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优先考虑风电。
2.设备选型太阳能发电:选择高效的单晶或多晶太阳能电池板,搭配高品质的逆变器。
风电:选择适合当地风速、风向的风电机组。
地热能:选择合适的地热发电设备,如地热泵、发电机组等。
生物质能:选择生物质气化、生物质颗粒等设备。
3.系统设计太阳能+风电:在太阳能发电不足时,风电可以补充发电,实现昼夜不停歇的供电。
太阳能+地热能:地热能可以为太阳能电池板提供预热,提高发电效率。
风电+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可以为风电场提供稳定的燃料,实现能源的互补。
4.网络架构可靠性: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灵活性: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能源输出。
扩展性:便于未来接入新的能源种类和设备。
5.项目实施前期调研:了解当地资源、政策、市场需求等。
设计方案: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
设备采购:选择合适的设备供应商,进行设备采购。
施工建设: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建设。
调试运行:设备安装完成后,进行调试运行,确保系统稳定可靠。
运营维护:建立健全运营维护体系,确保能源站的长期稳定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方案-----------------------作者:
-----------------------日期:
株洲市职教城两型典范建设
多
能
互
补
分
布
式
能
源
站
建
设
初
步
方
案
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机构
上海宝钢能源、湖南省宝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编制
2011年9月8日
项目背景
为响应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把握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依托株洲市职业教育与科技研发的优势资源,株洲市政府强力推出建设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的重大举措,通过引入和培育优秀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长株潭地区打造出一座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硅谷”。
职教城包含教育、研发、服务、居住4大主题功能,总面积达13.19平方公里。
到2020年,职教城的人口规模将达到20~25万,就读学生人数10~12万左右,年均培训学生6~8万人次,本地常住人口10~12万人,将围绕长株潭区域内支柱产业,建成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两型”示范项目,如何采用低碳方法实现能源供应、供热制冷、生活热水等设施的建设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湖南省两型办、株洲市政府和职教城管委会对此都十分重视。
在多方会商的基础上,决定由湖南省节能减排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机构、宝钢能源暨项目执行公司湖南宝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牵头进行株洲职教城能源建设方案的调研、规划和实施。
为不负领导的重托,我们数月来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实地调研,在全国范围内请来顶级专家参与规划。
决定以互补的多种清洁能源技术为支撑,采用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的理念和设计,在株洲职教城建立可再生能源和建筑低碳化示范项目。
项目将解决职教城的学生及教职工的生活热水,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的制冷和采暖,以及相关的电力和公共照明电力需求。
以下是项目的具体建设方案和经济分析。
一、建设目标
职教城的分布式能源站采取多能互补、冷热电三联供和能耗智能化管理的方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导向,把职业教育大学城建设成“两型”社会典范。
二、商务模式
项目将由宝钢能源的项目落地公司——湖南省宝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整合资金、技术和设备,采用BOT模式实施。
并网电价初步定为0.65元/度、蒸汽价格260元/吨、生活热水30元/吨。
条件成熟时,建议由湖南省宝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与职教城管委会共同成立能源管理和运营公司,联合经营职教城内的电力、热水、冷气等能源供应业务。
三、建设内容
1、拟使用的能源种类
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太阳能、空气能、经处理后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高浓度污水、空气能及其他洁净能源为辅助能源。
2、拟采用的技术和设备
(1)多能种混燃高温锅炉及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
(2)天然气及沼气的内燃发电机组;
(3)溴化锂空调机组;
(4)GIGS(铜铟镓硒)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5)CO2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
(6)智能化能源分配控制系统。
3、供能种类及用途
(1)发电:供给学校及公共照明、办公设备、动力系统使用;(2)供冷:供给大型公共建筑、办公室、酒店宾馆使用;
(3)供热:供给大型公共建筑、办公室、酒店宾馆使用;
(4)生活热水:主要供给学生洗浴、酒店宾馆使用。
4、项目建成后可解决的问题
(1)起到调峰作用,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正是社会上的用电高峰
期;
(2)城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及利用;
(3)污泥、高浓度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及利用。
四、投资规模预算
根据职教城的总体规划和能源规划,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原则上以热(冷)的使用量来定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
按照25万人的规划人口,预计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0MW的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站。
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
其中:设备投入3.2亿元,厂房建设投入2500万元,配套设施建设投入500万元。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的产值可达2亿元,年利润可达3000万元。
采取分期建设的方式实施。
第一期按7万人(供冷、暖面积约8万平方米)来配备能源的供应量,首期的装机容量为3MW的联合发电机组配300万大卡的溴化锂机组;拟装1000KW的双效CO2空气源热泵机组;根据屋顶面积,拟在建筑物顶层铺设20000平方米的薄膜太阳能板,发电功率2400KW。
以上配置。
可基本上满足首期入园人员的用能需求。
3000㎡的能源站厂房建于地下,以减少噪音污染。
建筑工程完成后,在上盖铺种植物。
地面预留原材料及人员入口,排气口作艺术造型,不影响景观。
首期投资估算1.13亿元人民币。
其中:
1、1MW的天然气沼气内燃发电机组:1000万元;
2、20吨多能混燃动力锅炉带2MW的汽轮发电机组:2000万
元;
3、300万大卡溴化锂空调机组:600万元;
4、1000kw的双效CO2空气源热泵机组:300万元;
5、2万㎡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发电系统:6000万元;
6、3000㎡的地下厂房建设:1200万元;
7、智能化能源分配系统:200万元。
五、项目效益估算(预计每年盈利1069万元)
A、收入合计约5819万元。
其中:
1、发电收入:
(1)发电机组收入:3000kw×7200小时/年×0.65元/度=1404万元;
(2)太阳能发电收入:2400kw×1629小时/年×0.75元/度=300万元/年;
2、蒸汽收入(供冷供热):20吨/h×260元/吨×4500小时/年=2340万元;
3、生活热水收入:50000人×1.5元/天×210天/年=1575万
元;
4、处理垃圾的收入:200万元;
B、支出合计约4750万元。
其中:
(1)燃料支出
天然气:3.0元/m³×180万m³=540万元;
生物质混合燃料:900元/吨×31000吨=2790万元;
(2)折旧费:10%×1.13亿元=1130万元;
(3)管理费:5%×5819万元=290万元;
C、每年盈利1069万元。
六、预期的社会效益
1、节能减排效益:采用冷热电三联供方式供能,能源的使用效率达85%。
项目运行后,与传统的能源供应相比,可节约能源35%左右。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预计可节省标准煤17400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600吨。
2、消费者效益
项目运行后,提供给用户的电价初步定为0.65元/度(供电局的电价分别为居民用电0.67元/度,商业用电0.98元/度)、蒸汽260元/吨(燃油和天然气生产蒸汽的成本是350元/吨左右)、生活热水30元/吨(电制热和燃油锅炉制55℃的生活热水的成本是35~40元/吨)。
与市场相比,本项目的能源供应价格分别降低的百分比为:
电价降低21%;
蒸汽价格降低25%;
生活热水价格降低20%。
3、政府效益
(1)缓解电力紧张的局面;
(2)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典范。
七、希望得到的支持和保障
1、给予分布式能源站项目的特许经营权;
2、按照分布式能源站给予天然气价格补贴;
3、分布式能源站发电并网的立项批准;
4、用户侧并网的用户可扩展到云龙示范区,以满足发电量的使用;
5、按照合同能源管理的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结束语
分布式能源站既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又可以缓解电力紧张局面。
我们希望在职教城作出成功的、适合于市场化运作的、可复制的样板工程,向湖南省五区十八片的园区及全国推广。
希望得到省、市政府及职教城管委会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