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的爱的解读
浅谈《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的“爱”

浅谈《呼啸⼭庄》中希刺克厉夫的“爱”浅谈《呼啸⼭庄》中希刺克厉夫的“爱”内容摘要:《呼啸⼭庄》是英国⽂学中的⼀朵奇葩,也是⼀部备受争议的作品。
作者艾⽶莉·勃朗特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说家,她塑造的⼈物希刺克厉夫有着极端的性格,在很多读者看来,希刺克厉夫是⼀个冷酷⽆情的恶魔。
在他的爱情观⾥,只有爱和复仇,别⽆他物。
他对凯瑟琳的爱是疯狂和忠诚的,他对全世界的憎恨来⾃于他沮丧的爱。
他⽤“爱”杀⼈,却也⽤“爱”⾃杀,把“爱”发挥的淋漓尽致。
毫⽆疑问,希刺克厉夫的命运是悲惨的,同时也揭⽰了环境的巨⼤作⽤,体现了⼈物性格变化的真实轨迹.。
在分析⼈物时,我们只有深⼊挖掘产⽣和形成这种个性的原因,才能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物。
本⽂从主⼈公的“爱”着⼿来深⼊了解⼈物,得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希刺克厉夫;“爱”;环境;性格⼀、前⾔《呼啸⼭庄》是英国⼩说家艾⽶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品,是西⽅⽂学的巨著,它奠定了艾⽶莉.勃朗特在英国⽂坛的地位。
《呼啸⼭庄》是英国⽂学史上⼀部奇特的⼩说,是神秘万分的“怪书”,它被誉为是“我们现代⼩说中的斯芬克斯”。
直到进⼊⼋⼗年代,英国学者杰克教授为此书写序,开头第⼀句话还是:“《呼啸⼭庄》是最让⼈猜不透的⼩说之⼀。
”书中那充满激烈和奇异的⼈类情感,乍看之下似乎不可理喻。
正因如此,这部⼩说问世之初,英国评论界对他的评价并不⾼,⼤多数评论家认为它是⼀部有点想象⼒,但写的既粗糙⼜笨拙的“习作”。
然⽽,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开始意识到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独创性。
《呼啸⼭庄》不是⼀个⼤家熟悉的纤巧精致的的产品,⽽是“在⼀个野外的作坊⾥,⽤简陋的⼯具,对粗糙的材料进⾏加⼯凿成的”,(外国⽂学研究资料丛刊:《勃朗特姐妹研究⼩说中主⼈公希刺克厉夫是⼩说被不断争议的关键,⼈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这⼀切⼜与⼥主⼈公凯瑟琳直接相关。
他是个⾄情⾄性的⼈,他的仇恨和处⼼积虑的复仇计划,其实是对凯瑟琳发⾃灵魂的爱,他被⼀场绝望的爱折磨致使性格发⽣扭曲,仇视⼈类甚⾄整个世界。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人性剖析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人性剖析呼啸山庄,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其复杂的人性描写而闻名于世。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纷繁复杂,既有深爱与痛苦的交织,也有欺诈与报复的恶意。
本文将对呼啸山庄中的人性进行剖析,揭示出其中隐藏的情感和动机。
1. 爱与恨的边界呼啸山庄中的人性描写充满了爱与恨的边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之间的关系。
希斯克里夫深爱着凯瑟琳,但她却嫁给了与自己无法相提并论的埃德加。
这种被挫折的爱导致了希斯克里夫内心深处的仇恨,他利用恶毒的手段报复了凯瑟琳一家。
可见,爱恨交织之间的边界极为微妙,一旦越过,就会引发不可遏制的破坏力。
2. 利益与欺诈的阴谋在呼啸山庄中,人性的阴暗面也表现在对利益与欺诈的追求上。
例如,希斯克里夫为了继承庄园,采取了欺骗利用众人的手段。
他无情地对待其他人,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以利益为出发点的欺诈行为揭示出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
3. 自我毁灭的循环呼啸山庄中的人性剖析还表现在人物之间自我毁灭的循环中。
希斯克里夫的恶意报复虽然对凯瑟琳和埃德加产生了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伤害了自己。
他的仇恨逐渐吞噬了他的灵魂,使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
在这个循环中,人性的复杂性得以展现,人们总是难以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经验,结果反而更加绝望。
4. 爱的复杂性在呼啸山庄中,爱不仅是美好的,也是复杂的。
除了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的深爱外,还有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女儿卡瑟琳之间的复杂关系。
卡瑟琳爱上了希斯克里夫,但又不能摆脱对母亲的忠诚和责任感。
这种既私人又道德的冲突,使得爱情更加扑朔迷离。
爱情让人性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使人们的道德底线变得模糊不清。
5. 对生命和死亡的追问呼啸山庄中的人性剖析还反映在对生命和死亡的追问上。
小说中描写了人物之间的生死离别,以及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希斯克里夫为了复仇而活着,他生存在世上只是为了对凯瑟琳一家进行报复。
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使读者陷入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总结:呼啸山庄通过复杂的人性剖析展现了爱恨交织的情感以及欺诈和利益的阴谋。
《呼啸山庄》:解读爱恨情仇与复仇

呼啸山庄:解读爱恨情仇与复仇介绍《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经典小说,首次出版于1847年。
这部小说以风景壮丽的英格兰乡村为背景,讲述了富有破碎爱情、复仇和痛苦的故事。
通过对主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描写,该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阶级和道义观念等主题。
爱恨情仇在《呼啸山庄》中,爱恨情仇是一个核心主题。
从初读到最后一章,我们看到了多个角色之间激烈而矛盾的感情交流。
1.海瑟克利夫与凯瑟琳:他们之间满是暗恋、嫉妒和渴望统治对方的情感。
他们经历了彼此分离,并付出了巨大代价才能最终在死亡时团聚。
2.凯瑟琳与埃德加:她们结婚只是为了金钱地位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凯瑟琳虽然爱上了海瑟克利夫却最终为社会地位和安全感选择了埃德加。
3.海瑟克利夫与伊莎贝拉:他们之间的婚姻是为了报复凯瑟琳而成立的,但伊莎贝拉却深深陷入了对海瑟克利夫的爱恋中。
4.埃德格与伊莎贝拉:在明白丈夫对她并不真心后,伊莎贝拉逐渐理解到她真正想要的是安定、温暖和相互尊重的爱情。
这些愛恨情仇交缠、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小說更富有戏剧性,并引发对于个人欲望和社会价值观念之间冲突的反思。
复仇复仇也是《呼啸山庄》中一个重要主题。
无辜受害者通过复仇来寻求公正或满足内心需求:1.海瑟克利夫回归呼啸山庄并开始对所有居民进行报复。
他以非人类般的暴力行动让所有参与他被迫离开的人感到恐惧和痛苦。
2.凯瑟琳的儿子拉科什奈尔从小就为海瑟克利夫的行为感到愤怒,并发誓要为自己的家族寻求复仇。
长大后,他继续寻找机会对付海瑟克利夫。
3.凯瑟琳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天里,设法尽快修补了她与海瑟克利夫之间出现的裂隙,并努力消除了复仇心理。
她试图确保未来代际之间不再有复仇的伤害。
通过对这些角色以及他们的复仇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呼啸山庄》将我们引向更大规模的思考,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如何应对受到伤害时情绪和行动产生变化。
结论《呼啸山庄》是一部具有深度而丰富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以其描绘爱恨情仇和复仇主题而闻名于世。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复仇主题解析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复仇主题解析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既描绘了精神痛苦与情感冲突,又展现了复仇与爱情这两个关键主题。
本文将对《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复仇主题进行深度解析,并探讨它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表达的含义。
爱情主题在《呼啸山庄》中,爱情是一个贯穿始终、深深影响着人物命运的重要元素。
书中有多个角色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爱情关系,如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禁忌之恋、拉克伍德夫妇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库斯勒夫人对希尔顿医生的淡定感情。
1.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具有野性魅力、复杂心灵的人物,凯瑟琳则是一个温柔、娇气却又任性的女子。
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激情和冲突。
凯瑟琳最终选择与富有的埃德加结婚,而希斯克利夫因为对凯瑟琳深深的爱而陷入痛苦和愤怒中。
2.拉克伍德夫妇拉克伍德夫妇是《呼啸山庄》中仅次于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两位主角的重要角色。
他们对彼此表达了真挚而深厚的友情与爱意。
这种互相理解和支持关系在小说中强调了人类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3.库斯勒夫人与希尔顿医生库斯勒夫人是一个非常理智和成熟的女性,她对待感情一直保持着冷静与理智。
她与希尔顿医生之间并没有浪漫情感,但她对他表示出了一种稳定且平等的感情。
复仇主题复仇是《呼啸山庄》另一个重要主题,它展示了人性中的黑暗与复杂。
以下是一些体现复仇主题的关键角色和情节。
1.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希斯克利夫对于自己被凯瑟琳背叛后,积蓄了多年的仇恨。
他不断寻求机会向凯瑟琳和她家族进行报复,通过摧毁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来满足自己的愤怒和复仇心理。
2.赫顿庄园中的恶行在赫顿庄园中,人们之间存在着种族歧视、压迫与虐待。
这给予了希斯克利夫展开报复行动的动力。
3.心理折磨和精神伤害小说中描述了许多角色之间互相为难、挑衅甚至残忍对待彼此的场景。
这种恶意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个别角色对其他人产生了极度憎恨,更反映出整个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扭曲。
《呼啸山庄》:热烈与疯狂的爱情

《呼啸山庄》:热烈与疯狂的爱情《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一部经典小说,以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浓烈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小说围绕着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恩肖之间那种极为热烈且充满疯狂的爱情,展示了人类情感的深层次与复杂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呼啸山庄》中展现的爱情主题,阐述其如何影响了角色间的关系,并最终衍生出一系列悲剧性的后果。
热烈的爱恋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可以说是初恋中最为典型且热烈的一种表现。
自小相识于呼啸山庄附近的沼泽地,希刺克厉夫是一个被养父收养的孤儿,而凯瑟琳则是恩肖家中的女儿。
他们两人之间的情感,如同干燥木柴在火焰中瞬间燃烧,迅速地升温并且难以控制。
这种热烈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情感联结上,更是在他们对彼此依赖和渴望中的体现。
希刺克厉夫深爱着凯瑟琳,尽管两人的身份背景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使得他们在爱的表达上显得更为热烈。
凯瑟琳对希刺克厉夫也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她曾宣称:“我唯有他才能让我回到灵魂深处。
”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爱恋,使得他们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痛苦。
当凯瑟琳选择嫁给拉尔夫·林顿以获得社会地位时,希刺克厉夫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心中的狂热之爱转化为了悲痛和愤怒。
这种激情与理智之间的冲突,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疯狂的复仇随着时间的推移,希刺克厉夫对凯瑟琳深切又绝望的爱转变为一种扭曲的复仇。
他心中的火焰不仅没有被熄灭,反而愈发炽烈。
他最初选择隐忍,但随着凯瑟琳逐渐陷入婚姻的不幸和自己内心痛苦的加深,他开始滥用权力,以狂热和疯狂来报复那些他认为背叛他的人。
希刺克厉夫对拉尔夫·林顿及其家族展开了毫无节制的报复,他通过霸占他们的土地和财产来表达自己内心难以言喻的痛苦。
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伤害了那些曾经背叛他的人,还冲击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凯瑟琳爱情的真实追求。
这种复仇不仅让希刺克厉夫受到了精神上的煎熬,也让整个西约克郡陷入了无休止的纷争之中。
呼啸山庄对爱情的理解

呼啸山庄对爱情的理解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双重家族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爱情的本质。
小说中的各种爱情关系让人深省。
在卡瑟琳和希思克利夫之间,可以看到一种毫无根基的、完全基于自我利益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爱”只是一种病态的互相扼杀和折磨。
而海登和卡瑟琳之间则展现了一种执着而坚定的爱情,尽管有着很多的阻碍和障碍,但最终他们的爱情赢得了尊重和理解。
另外,在故事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深刻的爱情,那就是希斯克利夫对卡瑟琳的爱。
他一生都深爱着卡瑟琳,即使她已经嫁给了他的敌人,他仍然对她无怨无悔地默默守护。
这种自我牺牲的爱情是自由、纯粹和无条件的。
总之,《呼啸山庄》中的爱情无论是扭曲还是纯洁,都揭示了人性复杂的一面,同时也表明了爱情的定义,并启示人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面对和追求爱情。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狂热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狂热1. 《呼啸山庄》概述《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19世纪约克郡一个荒凉的农场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深入探讨了人性、爱情和社会等主题。
2. 爱情在《呼啸山庄》中的重要性爱情在《呼啸山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也是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的窗口。
2.1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是《呼啸山庄》中最引人注目且备受争议的两位主要角色。
他们之间的爱情可以被描述为强烈而狂热。
希斯克利夫出身贫寒,但他对凯瑟琳的爱超越了贫富阶级的限制。
然而,由于社会地位和家庭利益的压力,凯瑟琳最终嫁给了一个富有绅士。
希斯克利夫对此深感激愤,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并发誓要为自己的遭遇报仇。
他的爱情逐渐变成一种执念和狂热,驱使着他做出了一系列毁灭性的行为。
2.2 婚姻与爱情除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小说中还存在其他形式的婚姻和爱情关系。
婚姻在当时社会被视为阶级、财富和地位的结合,而不仅仅是纯粹基于爱情。
以哈顿庄园主人理查德·格林与佣人尼尔利之间那个秘密婚姻为例,小说通过他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对非贵族阶层婚姻所持有的偏见和歧视。
3. 狂热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除了爱情之外,狂热也是《呼啸山庄》的重要主题之一。
它贯穿于整个故事中,渗透到了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情绪之中。
3.1 希斯克利夫的狂热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多面化的角色。
他的过往经历,尤其是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悲剧,使得他内心扭曲并充满仇恨。
他所表现出来的憎恨和报复心理展示了他对爱情和社会不公正看法的狂热。
3.2 社会地位与狂热《呼啸山庄》通过展示人物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以及因此引发的狂热行为,揭示了社会约束对个体心灵造成的伤害。
凯瑟琳嫁给富有绅士而不是她真正爱着的希斯克利夫,表现了她对社会地位和家庭荣誉关注超过真正感受到的幸福。
《呼啸山庄》中的爱恨情仇与人性解读

呼啸山庄简介《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以19世纪英格兰乡村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由复杂爱恨情仇交织而成的故事。
通过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纠葛以及其他角色的描写,探讨了人性、阶级观念和复仇心理等主题。
正文1. 爱恨情仇1.1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恨情仇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与凯瑟琳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爱恨情感。
从小一起长大的两人关系亲密,但由于阶级和社会地位差异,他们无法在一起。
凯瑟琳最终选择嫁给了另一个男子,并伤害了希斯克利夫的心灵。
这使得希斯克利夫愤怒、报复心强,进而展开了复仇计划。
他对凯瑟琳的家族进行报复,并残酷地对待了她的儿子。
1.2 其他角色的爱恨情仇除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情感纠葛外,小说中还塑造了其他一系列复杂的爱恨情仇关系。
例如,希斯克利夫与埃德加结婚后的凯瑟琳之间存在一种深爱。
她同时对丈夫埃德加和希斯克利夫抱有不同程度的情感,并在两者之间纠结不清。
这种复杂的爱恨情仇关系导致了剧烈冲突和悲剧发生。
2. 人性解读2.1 欲望与野心小说中描绘的角色们都具有浓厚的欲望和野心。
无论是凯瑟琳追求更高社会地位和财富,还是希斯克利夫为了复仇而不择手段,都展现了人性中执着追求自身目标和满足欲求的一面。
这些欲望与野心使得角色们互相之间发生冲突和对立,加剧了爱恨情仇的复杂性。
2.2 种族与阶级观念《呼啸山庄》以19世纪英格兰乡村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族和阶级观念。
希斯克利夫作为一个被视为"野蛮"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乡民,身份地位受到轻视和歧视。
他的出身成为了影响他与凯瑟琳之间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说通过希斯克利夫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深刻地探讨了种族和阶级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对人性的影响。
3. 总结《呼啸山庄》是一部描绘爱恨情仇与人性解读的经典小说。
通过凯瑟琳、希斯克利夫等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纠缠不清的感情关系,探讨了欲望、野心、种族和阶级观念对人性产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啸山庄》中的爱的解读
【摘要】《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萧和林顿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是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爱情和复仇故事。
因此,本文就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生死之爱、他们这种暴烈之爱的情感来源以及他们之间爱与恨的对立统一进行简要的解读。
【关键词】生死之爱;暴烈之爱;情感来源;爱与恨;对立与统一
奠定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小说《呼啸山庄》,主要描写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在被山庄的老主人收养之后,受到了侮辱并且恋爱也不成功因而外出去致富,最后回来对和他的女朋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以及他们的子女们进行报复的一个故事。
这部小说里所描写的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以及执着都深深的震撼了人们的内心,全文都充满着强烈的反抗压迫、争取幸福的一种斗争精神,但又始终都笼罩着一种离奇、紧张、浪漫的艺术气氛。
本文试从他们的生死之爱、暴烈之爱、爱的原型以及他们之间爱与恨的对立统一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生死之爱
凯瑟琳在嫁给林顿之后可以说就已经从希斯克利夫的世界抽离了,这是迫使希斯克利夫离开山庄的最重要的原因。
他的离开是因为受不了凯瑟琳对他灵魂的背叛,所以只有离开这个充满着他们爱的回忆的地方,但是这也是他再次回到庄园的原因,希斯克利夫承受不了这种思念的痛苦,再次归来,感受到回忆,让他的内心再次有了熟悉并且美好的温暖。
可以说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爱从内心里就是一种灵魂之爱,而对于林顿的爱则是一种对亲人的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爱,但同时又都是美好纯洁的。
林顿发现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这种灵魂之爱的时候很坚决的要求凯瑟琳断绝这份爱,而这也把凯瑟琳逼上了死亡之路,也引发了希斯克利夫在随后的十八年里的相思之痛,整天认为凯瑟琳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并始终想着盼望着凯瑟琳的归来,过着这样非人的痛苦的生活。
二、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暴烈之爱的情感来源
希斯克利夫是一名流浪儿,他没有父母,没有国家,甚至是自己的种族也把自己给抛弃了,因而他也是一名黑暗阴沉的孩子,在被老庄主收养之后,不可避免的会遭到山庄里的那些世俗人们的蔑视与欺负。
老主人恩萧先生和凯瑟琳是山庄里唯一善待他的人。
恩萧先生把他看做是上帝的恩赐,给予了他父亲般的关爱,但是这份爱又遭到了他亲生儿子的嫉恨。
凯瑟琳是老主人的女儿,只有她和希斯克利夫平等相待,只有她才可以唤起希斯克利夫内心中的激情,所以她是希斯克利夫能在逆境中不断前进的勇气以及唯一的希望。
虽然凯瑟琳懵懂的嫁给了别人,并因此导致了两人在后来遭受了明明相爱但却不能相守的痛苦,凯瑟琳最终在悔恨与自责中早早离世。
凯瑟琳死后的十八年里希斯克利夫也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这种天人永隔的思念让希斯克利夫几乎发疯,在最后,在这种痛苦中他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灵魂最终相聚了,在他们青梅竹马的爱情发源地里相聚、新生,永远不再分开。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不同于普通的世俗爱情,他们之间的爱情很坚韧、很强烈,非爱即恨,向读者们展现出了另一类独特的爱情。
他们的这种强烈的爱情的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希斯克利夫本身对爱的专注;另一方面是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他们对于自己是“自然之子”的这种强烈的认同感。
希斯克利夫的童年充满着鄙视和虐待,在表面上是山庄里的少爷,但是在实际上却一直在生活的最底层里挣扎着,这些矛盾冲突的成长经历让希斯克利夫的性格逐渐的孤僻倔强、执着敏感。
他表面上是一种阴沉不定的形象,但是其实内心却很火热,充满着激情,也充满着对自然和爱与幸福的渴望。
正是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了他的爱情和其他人相比就更加的强韧。
凯瑟琳是山庄的“自然之女”,她和希斯克利夫有着一样的灵魂,希斯克利夫在她眼里就相当于另一个自己。
凯瑟琳内心里的那种激烈的情感以及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希斯克利夫是唯一理解和感知的人。
而希斯克利夫更是缺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则将凯瑟琳作为“灵魂之爱”,作为全世界,作为生存的唯一的理由。
所以,他们之间的那种感情的深度与力度和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这种的爱情的性质就相当于是在对方那里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他们的感情才可以持续很久,感动人。
三、爱的原型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但又高于生活,这是俄国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过的。
而《呼啸山庄》这部小说里这种爱情的原型又是来自哪里呢?
不管在希腊神话里还是在圣经里,爱情并不是简单的世俗之爱,而是灵魂之爱。
这种爱是互相离不开对方的。
而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则是从小就互相陪伴,最终在后来发展到了灵魂的统一,在这个发展的过程里他们经历了背叛、分离,甚至受到了许多的折磨,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远点,他们残缺的灵魂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一体,或者可以说,他们始终有着一种对爱的追求与渴望,这也是为了寻找另一半而终生跋涉前进也是爱的原型模式。
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他们两原本分离的灵魂,要不是老主人的收养,是没有机会相遇、相知、相爱的。
也就是说他们这种为了找到心爱的人为了实现灵魂的统一是来自于古希腊文化里那些原始人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而不惜跋山涉水的力量的。
四、爱与恨的对立与统一
(一)凯瑟琳的两种爱
事物联系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由对立统一这一规律揭示的,任何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实质都是由事物之间那种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所形成的矛盾体系。
而希斯克利夫和与凯瑟琳他们两人之间的爱就是出于这样的一个矛盾中。
凯瑟琳她对希斯克利夫的那种爱是一种最本能的、最纯朴的爱,当然也是没有功利性的、最接近自然的且出于天性的爱。
随着凯瑟琳年龄的增长,她开始去接触社会,受到社会的感染她开始追求虚荣,这也导成了她对林顿的爱。
凯瑟琳和林顿的婚姻为凯瑟琳带来了财富、地位以及尊重。
在凯瑟琳这对矛盾里,她自己的头脑已经错乱了,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当希斯克利夫回来时,林顿要求凯瑟琳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凯瑟琳崩溃了,她承受不了这种煎熬,所以只能拿折磨自己来欺骗自己。
这也正是凯瑟琳的个人悲剧,而随着矛盾的升级也促使了她走向死亡。
(二)希斯克利夫的恨
希斯克利夫的爱与恨都离不开凯瑟琳,他可以忍受新德利的所有折磨,但却不能接受凯瑟琳的抛弃,当知道凯瑟琳要嫁给林顿之后,他带着巨大的恨意离开了山庄,于是开始复仇。
在又见到凯瑟琳的时候,希斯克利夫已经是一个矛盾体了,既爱又恨,让他的复仇始终是在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但是他却拥有超强的耐心和超凡的智慧以及冷酷的心肠。
在没有回到山庄之前,希斯克利夫对自己的复仇没有一个完整细致的计划,那只是对凯瑟琳的爱和想念。
可以说,在一开始他对复仇的定义是十分简单的,这个复仇只是针对新得利,并且方式也十分的简单,可能是一枪打死他然后自己再自杀。
但是另外他自己也对这个复仇计划很是怀疑,因为他希望和凯瑟琳在一起,这也就是希斯克利夫他的爱与恨的矛盾与痛苦。
五、结束语
《呼啸山庄》可以说是一部凭借着荒诞个性而绽放在世界名著中的一朵奇葩。
作品中两个主人公的那种超越现实的灵魂之爱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他们之间的这种既充满着悲剧色彩又刻骨铭心的永恒之爱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的那种人格的变态以及扭曲所展现出来,但是在最后还是在爱的召唤之下重新回归了人性。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爱的力量是可以将残缺不齐的人格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值得别人去评价去怜惜的人。
参考文献:
[1] 艾米丽·勃朗特著(著);呼啸山庄[M],沈东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 蒲若茜;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9(02):109--110。
[3] 许森、孙中明;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爱[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36(04):98--99。
[4] 韩福领;《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及其原因[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24(01):59--61。
[5] 苏琳;呼啸山庄的情感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