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理论解读《呼啸山庄》中的爱情悲剧

合集下载

《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心理分析

《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心理分析

《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心理分析作者:龙少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8期摘要:《呼啸山庄》是一个充满离奇、诡异的爱情悲剧,全文围绕着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思肖的爱情和他的复仇而展开。

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本文主要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原理和 Dollard的挫折攻击假说理论来分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悲剧,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限制了人们内心的动力,泯灭了熊熊燃烧的人性,这就是他们内心不安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爱,人格心理学,需要层次原理,挫折攻击假说理论,人性《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之间的强烈的爱是故事的主题。

他们之间的爱远远超出任何一种世俗爱情。

尽管他们之间的爱被视为浪漫爱情,但却是一种精神的而非普通的浪漫爱情。

他们给予对方的爱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他们谈论的不是生在一起而是死在一起。

他们不是以吃来维持生命,而是不吃来维持生命。

他们的生死恋,这样强烈,这样真挚,真是“和山峰一样不变,和闪电一般凶猛。

”①同样,希斯克厉夫对凯瑟琳的爱,是自然之爱,原始之爱,精神之爱,灵魂之爱。

然而,埃德加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当凯瑟琳背叛自己的本性而与埃德加.林顿结婚时,希斯克厉夫对凯瑟琳的爱使他极端憎恨除凯瑟琳以外的任何人。

这样,希斯克厉夫的世界一片黑暗,内心也因失去生命的精神支柱而充满痛苦和仇恨。

然而,凯瑟琳在希斯克厉夫和埃德加之间的选择表明了人类的困惑。

英国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②在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说“《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一些评论家认为,艾米莉.勃朗特在创造呼啸山庄时,就已在她的内心深处找寻到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这样两个人物,因为作者可能能够接受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是存在另一个人的。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根源资料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根源资料

摘要:《呼啸山庄》是爱米莉的唯一一部作品,而爱情则是该书的焦点,书中描写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凯瑟琳和林顿、希斯克厉夫和依莎贝拉、小凯瑟琳和小哈里顿之间的不同的感情,说明在艾米莉心中,爱情必由天性的相近产生,由对天性的忠诚而成功,爱情的幸福只来源于对天性的忠诚;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均以悲剧告终。

本文在分析他们之间爱情的基础上并对悲剧根源做必要的探究。

关键词:《呼啸山庄》爱情悲剧因素爱情是《呼啸山庄》中的焦点,书中描写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凯瑟琳和林顿、希斯克厉夫和依莎贝拉、小凯瑟琳和小哈里顿之间的不同的感情,然而他们的爱情果实却都是苦涩的,都以悲剧告终。

艾米莉·勃朗特想告诉读者的是爱情可以是狂野、自由和无坚不摧,也可以平和绵延如旭日阳光,两种爱情之间没有褒贬,但无论哪种爱情必由天性的相近产生,由对天性的忠诚而成功,爱情的基点是天性,爱情的幸福只来源于对天性的忠诚。

一、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之间的爱情是深沉、激烈而狂热的。

在对压迫的共同对抗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结为同盟,保持着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他们情感的纽带也越系越紧,直到最后不可分离。

而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直到一切的变故发生之后。

凯瑟琳十分真挚地爱着希斯克利夫,但现实是无情的,一贫如洗的孤儿希斯克利夫无法给她以生活的基本保障。

最终他决定嫁给画眉田庄的男主人埃德加·林顿,而在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又使他们相继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希斯克厉夫无止尽的报复中,他们彼此伤害,继而自我分裂的痛苦又使他们踏上了追寻自我的艰苦历程;在死前的那一刻,她才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内心,而当一切都明了之后,希斯克厉夫在小凯瑟琳和小哈里顿之间看到了他们的影子,这时他才觉得着一切的报复是毫无意义可言的,他也将在痛苦和内疚之中或下去。

最后,在死神的拥抱中,他们的自我得以复归,重返最初的和谐。

在凯瑟琳心中是由于背叛而变得黑暗的爱情,希克利的痛苦,以及无法分割的不同人的关系———希克利、林顿,给她带来的缠绕和痛苦,这种痛苦一直延续到她死前,在死前,她在意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死,她在意的是与希克利恢复以往的那种“你就是我,他比我更像我自己”的关系,并永不再分开,也就是说,她祈求的是抹去背叛的痕迹,祈求的是本性的回归和灵魂的复合。

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分析—以《呼啸山庄》为例

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分析—以《呼啸山庄》为例

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分析—以《呼啸山庄》为例黄叶青【摘要】《呼啸山庄》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心理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卡瑟琳、希克厉和林敦分别是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的象征。

本我—希克厉是本能和欲望的化身,他粗野、狂暴、非理性,为满足一己私欲不择手段;超我—林敦温文尔雅,代表理性与道德,甚至对妻子的背叛也表现出极大地宽容;自我—卡瑟琳徘徊其间,难以抗衡。

小说通过描写本我与超我的激烈斗争,以及自我在这种冲突中的挣扎,展现了卡瑟琳在迷失自我以后重归自我的艰难历程。

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也映射出整个人类精神活动中三重人格间永恒的博弈。

他们的悲惨命运告诉我们:本我是快乐之源,是人类生存的真实意义,过度放纵或压抑本我,就会导致自我主体的崩溃,人格就不能健康地发展。

【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命运;冲突【作者】黄叶青【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外语系,广州5107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基金成果传播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杰出小说家和诗人,在其30年的短暂生涯中,她创作了193首诗歌和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1]。

小说自1847年出版以来,遭到了普遍的冷遇和严厉的贬抑,直到20世纪掀起的一股“艾米莉热”,成就了艾米莉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同时也是个“斯芬克斯之谜”。

塞西尔说:“《呼啸山庄》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小说。

”这部小说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文学传统,其本身所具有的广阔内涵,为批评的多元化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而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出发,来解析纠缠于小说主人公卡瑟琳、希克厉和林敦三人间的爱恨情仇,可以很好地展示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

弗洛伊德首先把心理活动区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弗洛伊德理论下《呼啸山庄》凯瑟琳的爱情观

弗洛伊德理论下《呼啸山庄》凯瑟琳的爱情观

弗洛伊德理论下《呼啸山庄》凯瑟琳的爱情观
李璇
【期刊名称】《花溪》
【年(卷),期】2022()19
【摘要】本文根据《呼啸山庄》小说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在不同时期的爱情观体现,利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将凯瑟琳的爱情观分别归纳为本我爱情观、自我爱情观和超我爱情观三种体现。

尝试使读者更能了解代表艾米丽·勃朗特灵魂的人物——凯瑟琳一生的爱情遭遇,以期理解其生命中各个爱情转折点的不同抉择及缘由,揭示作者思想对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总页数】3页(P0094-0096)
【作者】李璇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分析r——以《呼啸山庄》为例
2.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分析—以《呼啸山庄》为例
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爱情观-析《呼啸山庄》
4.女性主义视角下《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物形象的全新解读
5.宗教心理学视阈下弗洛伊德的宗教经验观——兼论弗洛伊德理论的X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呼啸山庄_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伦理原因剖析

_呼啸山庄_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伦理原因剖析

《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伦理原因剖析程梦雨(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一直以来,关于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众说纷呈,不一而论,有人认为这场爱情悲剧具有社会必然性,不仅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也有人把它归结于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性格原因。

本文主要对主人公之间爱情悲剧做出伦理层面的简要分析,在爱的悲剧面前,人性本质中潜在的恶的因素,现时的行为规范,个人的行为抉择对他人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很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伦理原因;潜在“恶”;行为;虚伪环境;介入者 一直以来,对于呼啸山庄的主题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关于爱与恨、善与恶之间的冲突”。

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也是众说纷呈,不一而论,从作品的阅读中,笔者发现他们之间爱情悲剧有着深刻的伦理层面的根源,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的行为抉择以及那个时代人们所遵循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之间爱情的发展走向。

甚至作品中所出现的几乎每一个人,善良的,邪恶的,有意的,无心的,都是那场爱情悲剧直接的凶手或者帮凶,无一逃脱。

一、潜在“恶”的直接推动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邪恶的种子,只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它们有无被激发。

一直以来,纳莉在我们的心目中都是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纳莉作为全文的叙述者,有人说她是一个客观冷静的叙述者,但从阅读中笔者认为她可以说是作者有意安排在书中的一个是非标准,“照着我自个儿的方式把故事讲下去”,1p80一切的人和事都要经过她的标准筛选后才会向我们传达。

同时也是由于她的所作所为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比如文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希克厉的出走。

纳莉明明知道希刺克厉夫就在屋子里,却没有阻止凯瑟琳的谈话,直接导致了希刺克厉夫的雨夜出走。

在作品中,纳莉表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个善良的家庭主妇形象,一个类似于救世主的模样,她给了小哈里顿缺失的母爱,为小凯瑟琳带去了书籍,她一直站在林敦的那一边,认为他是最好的东家。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复仇主题解析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复仇主题解析

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复仇主题解析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既描绘了精神痛苦与情感冲突,又展现了复仇与爱情这两个关键主题。

本文将对《呼啸山庄》中的爱情与复仇主题进行深度解析,并探讨它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表达的含义。

爱情主题在《呼啸山庄》中,爱情是一个贯穿始终、深深影响着人物命运的重要元素。

书中有多个角色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爱情关系,如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禁忌之恋、拉克伍德夫妇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库斯勒夫人对希尔顿医生的淡定感情。

1.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具有野性魅力、复杂心灵的人物,凯瑟琳则是一个温柔、娇气却又任性的女子。

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激情和冲突。

凯瑟琳最终选择与富有的埃德加结婚,而希斯克利夫因为对凯瑟琳深深的爱而陷入痛苦和愤怒中。

2.拉克伍德夫妇拉克伍德夫妇是《呼啸山庄》中仅次于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两位主角的重要角色。

他们对彼此表达了真挚而深厚的友情与爱意。

这种互相理解和支持关系在小说中强调了人类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3.库斯勒夫人与希尔顿医生库斯勒夫人是一个非常理智和成熟的女性,她对待感情一直保持着冷静与理智。

她与希尔顿医生之间并没有浪漫情感,但她对他表示出了一种稳定且平等的感情。

复仇主题复仇是《呼啸山庄》另一个重要主题,它展示了人性中的黑暗与复杂。

以下是一些体现复仇主题的关键角色和情节。

1.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希斯克利夫对于自己被凯瑟琳背叛后,积蓄了多年的仇恨。

他不断寻求机会向凯瑟琳和她家族进行报复,通过摧毁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来满足自己的愤怒和复仇心理。

2.赫顿庄园中的恶行在赫顿庄园中,人们之间存在着种族歧视、压迫与虐待。

这给予了希斯克利夫展开报复行动的动力。

3.心理折磨和精神伤害小说中描述了许多角色之间互相为难、挑衅甚至残忍对待彼此的场景。

这种恶意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个别角色对其他人产生了极度憎恨,更反映出整个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扭曲。

爱而不守,守而不爱--《呼啸山庄》中男权社会的女性爱情悲剧

爱而不守,守而不爱--《呼啸山庄》中男权社会的女性爱情悲剧

第34卷第4期Vol.34N o.4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4月20日A pr.202014·12·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4.006爱情是人类美好的、神圣的情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一部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爱情是吸引我们的重要元素。

然而,这种美好的感情遇到现实社会的阻挠时,就成了悲剧。

爱情悲剧中,古往今来受伤害最深的往往是女性,所以女主人公的命运是创作悲剧的关键。

《呼啸山庄》描写了缠绵悱恻、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震撼人心,引人深思。

女主人公凯瑟琳本来善良、纯洁又可爱,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执着,但残酷现实使她饱受了爱而不守、守而不爱的无情折磨。

她作为男权社会的弱势女性,在对爱的执着追求中埋葬了自己的青春。

一、爱而不守、守而不爱的爱情悲剧凯瑟琳是呼啸山庄老主人恩萧的女儿,出生于有钱人家,却不是贤淑小姐,而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姑娘。

她整天在荒原疯玩,既有天使般美貌和善良纯洁的天性,又像魔鬼般倔强叛逆、任性疯野,性情复杂得让人难以琢磨。

当老恩萧从利物浦拣来吉普赛弃儿希斯科里夫到来以后,两个同样的灵魂就迅速吸引到了一起。

老恩萧去世后,他专横无理的儿子亨得利把希斯科里夫当作夺取了父爱和特权的人,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将之贬为仆人,在田里干重活。

而凯瑟林却与希斯科里夫相爱日深,她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希斯科里夫。

凯瑟琳深深地爱着希斯科里夫,但当时英国是封建制父权社会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其底下没有继承权,唯有借助婚姻方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凯瑟琳不愿看到嫁给孤儿希斯科里夫之后的一无所有。

与孤儿形成鲜明对比是英俊优雅的画眉山庄主人埃德·林顿,他有着显贵地位和富有家境,嫁给他就意味着成为当地最为显贵的妇人,享受资产阶级的文明和上流社会优雅的生活,而且凯瑟琳还幻想嫁给他也可以帮助希斯科里夫改善处境。

《呼啸山庄》一段“全军覆没”的三角恋,写尽了爱情中人性的贪婪

《呼啸山庄》一段“全军覆没”的三角恋,写尽了爱情中人性的贪婪

《呼啸山庄》一段“全军覆没”的三角恋,写尽了爱情中人性的贪婪22岁的凯瑟琳决定嫁给漂亮、年轻、活泼、有钱并且爱他的埃德加了。

嫁给他后她会成为画眉山庄的主人,会成为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

但是,在她内心深处最深爱着另一个人。

这个人除了爱她一无所有,嫁给他就得做乞丐。

她虽然选择了嫁给埃德加,但是心里却不放下希刺克厉夫。

她说:世上每一个林惇(埃德加)都可以化为乌有,我绝不能够答应放弃希刺克厉夫。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最后三个人都不得善终。

艾米莉.勃朗特用灰暗的笔触勾勒了在扭曲的人性下三个人热烈、痛苦又绝望的爱。

在英国史上被称为“最奇特的小说”。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毛姆也曾说:我想不出另外还有哪本书把爱情的痛苦、欢乐和残酷无情表现得如此强有力。

毛姆指的就是凯瑟琳、希刺克厉夫和埃德加的这段三角恋。

而美丽的凯瑟琳的选择就是悲剧的根源。

在爱情中,她太自私,太贪婪。

她既放不下那种刻骨铭心的灵魂之爱,又舍不得俗世中的体面与尊贵,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她却想把这些全部握在自己的手中。

01.那段刻骨铭心的灵魂之爱,至死她都不愿意放下希刺克厉夫是个孤儿,8岁时被老恩萧(凯瑟琳的父亲)带回来呼啸山庄。

进入山庄后,他饱受冷眼和欺辱,只有小凯瑟琳真心对他。

恩萧先生去世后,年轻的恩萧先生(凯瑟琳的哥哥)开始管家,希刺克厉夫的日子过得更艰难了,但是他并不放在心上,因为无论是快乐还是惩罚,凯瑟琳都与他同在:凯瑟琳会把她所学的都交给他,会陪他在地里干活或玩耍;希刺克厉夫受罚挨打,凯瑟琳则被罚不许吃饭;副牧师留许多章节给凯瑟琳背诵,希刺克厉夫被打得胳膊疼……但只要他们在一起,一切不快都会烟消云散,他们像野人一样生长。

在这朝夕相对、同甘共苦的岁月中,他们的心越走越近,彼此爱上了对方。

爱你等于爱自己,凯瑟琳自己就说过:不论我的灵魂是什么做成了,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

两个相似的灵魂完全契合,爱在他们心里扎根。

但是,凯瑟琳还是背叛了爱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凯瑟琳在画眉山庄住了五个星期,当她再回到呼啸山庄时,她的言行举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不再时一个不戴帽子的小野人,而是一个从一匹漂亮的小黑马身上下来的一个非常端庄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理论解读《呼啸山庄》中的爱情悲剧艾米莉·勃朗特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然而,她以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而闻名于世。

该著作结构独特,想象力丰富且意义深邃,一直被认为是“文学中的斯蒂芬斯”;学者们一直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该作品的无穷意蕴。

笔者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小说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爱情悲剧。

首先,本文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与他们人格结构的必然联系。

凯瑟琳不平衡的人格结构使她陷入爱情与婚姻的两难困境;希斯克利夫则以本我为中心,始终无法理性思考,即使凯瑟琳临近死亡他都无法控制自己。

其次,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的文明与不满理论着重探讨文明对他们爱情的毒害。

为了追求幸福,人们逐渐组合了家庭,成立了社会团体。

在此过程中,文明应运而生。

同时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对个人有极大的约束力,它可导致个人的不满,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真切体会了文明的强大力量,并以生命为代价做了无谓的反抗。

最后,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揭示爱欲和死欲这两种本能如何影响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并导致他们最后的悲剧。

爱和恨是这两种本能的代表,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浓烈的爱情使得他们无法承受分离并想以死求得灵魂的合体。

爱欲促使他们相爱,而死欲驱使他们走向死亡。

论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解析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悲剧成因,旨在实现对小说更为深刻的解读,突出艾米莉·勃朗特对幸福关系的深刻见解,同时指出个人与文明和谐关系对人类实现幸福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