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白鹿原》的跨媒介改编
电影《白鹿原》对陈忠实原著小说的改编-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导演王全安将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电影对原著小说的改编,主要表现在时代背景的截取、情节结构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塑造、意象的转变、艺术手段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在情节结构的改编上,导演对小说情节进行了增、删、改,对人物进行了取舍,并调整了结构线索。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导演不仅调整了田小娥和白嘉轩的主次人物的地位,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做了一些改变。
在意象的运用上,电影删除了原著中的“白鹿”意象,增加了“牌楼”和“麦田”意象。
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电影还采用了秦腔艺术和陕西方言。
电影《白鹿原》与原著小说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变化。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小说;比较AbstractChen Zhongshi's novel White Deer Plain adapted into a movie by director Wang Quan 'an, th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original novel, mainly displays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ception characters, plot structure changes and shifting, imagery, artistic means the use of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Adapted on the plot structure, the director is to plot the add, delete, change, the character of the trade-offs,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clue. In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the director not only adjust the Tian Xiaoe and Bai Jiaxu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tus of the characters, also made some changes in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use of imagery, deleted the original movie "white deer "image, increase the "memorial archways" and "crop" image. Means in the art on the use of film also adopted qinqiang opera art and shaanxi dialect. Movie White Deer Plain is a very different compared to original and novel and change.Keywords: White Deer Plain;the movie;the novel;compare目录引言 (1)一、时代背景的截取 (1)二、情节结构的变化 (2)(一)情节的增删改 (2)(二)人物的取舍 (4)(三)结构线索的变化 (5)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5)(一)主次人物的改变 (5)(二)人物形象的改变 (7)四、意象的转变 (9)(一)“白鹿”意象的删减 (9)(二)“牌楼”意象的增加 (9)(三)“麦田”意象的表现 (10)五、艺术手段的运用 (10)(一)秦腔艺术的运用 (10)(二)陕西方言的运用 (11)结语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于1993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一部文化秘史半部视听好戏——跨媒介传播视域下的《白鹿原》

期
终归宿。身体是欲望的合法空间存在瑚,也是环境中的主要表 少文学经典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比如金
现对象。但是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消费社会里,这种身体叙事 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
跨 媒介 传播 时代 。 先后 以秦 腔 、话 剧、 交响 舞 剧的 形式 重新 搬 上舞 台, 20 12年 小说 《白
鹿 原》 出版 20 周年 ,电 影 《白 鹿原 》 的公 映, 更 可以 称 得上 是一 件 文化 事件 。 本文 通过
传
对不同媒介形式的《白鹿原》文本分析,理清其传播轨迹,对比改编文本的不足与小说
东南传播2013年第3期( 总第103期)
紧盯前沿理论 透析传播实践 ONGNANCHUANBO传播视域——影视传播
“慎独”总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的关中大儒朱先生,放浪、叛 逆又充满挑战精神的田小娥,率真浪漫的革命者白灵,颠荡 沉浮的白孝文,刁钻鲁莽的黑娃……这一个个脸谱式的人物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各种版本的白鹿原人 物,总不能让受众完全接受。比如电影中的小娥放浪有余而 抗争不足,白嘉轩更像一个被动的卫道士。就小说的人物形 象塑造,著名编辑何启治曾给予其极高的评价:“白鹿原的巨 大魅力来自于它所塑造的许多丰满而鲜活的,乃至堪称为典 型的艺术形象,它始终以人物为叙述的中心,通过人物命运 的变迁来展 示民族历史的演变 。”I l l
放浪 大于 抗争, 对禁 欲描写 不足 ,而对 纵欲 则是大 篇幅 。
土地的关系,诠释出土地和人性的意义,其传播效果应该不
一方面,“以田小娥作为贯穿故事的主线,通过作为欲望 会输给小说。
互文理论观照下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研究

互文理论观照下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互文理论观照下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研究,探讨了《白鹿原》原著小说和电视剧改编的背景、互文理论对改编的影响、以及电视剧如何应用互文理论。
通过对比分析,阐明了互文理论对《白鹿原》改编的启示。
结论指出互文理论为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其他文学作品的改编提供借鉴。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改编过程,拓展了互文理论在电视剧改编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改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互文理论、电视剧《白鹿原》、改编研究、原著小说、影响分析、比较分析、启示、新视角、借鉴。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电视剧《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界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小说以20世纪中国北方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家族恩怨、人情冷暖、社会变迁等多层面的故事。
由于小说情节丰富、人物性格丰满,一直备受读者追捧。
随着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白鹿原》作为经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被改编成了同名电视剧。
由于文学和电视两种媒体之间的差异性,这种改编过程往往会受到一些批评和质疑。
为了更好地探讨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问题,引入互文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互文理论的观照,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小说和电视剧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并对改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启示。
本研究将从互文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白鹿原》的电视剧改编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互文理论的研究视角,探讨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过程及影响,分析互文理论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启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跨界互文性。
通过对比原著小说和电视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互文理论如何影响改编的选择和表现形式。
本文还旨在探讨互文理论对于电视剧改编的具体应用,分析《白鹿原》如何运用互文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来丰富故事内涵,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媒介权力视域下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与价值重构——以《白鹿原》为考察对象

D0I:10.16551/ki.1002-1809.2020.06.0022020年第6期当代作家评论13媒介权力视域2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与价值重构——以《白鹿原》为考察对象王传领就文学作品而言,文学经典的形成和建构不仅为每一的受众和研究者提加关注的文学文本和题,一认知价值的社会变迁、文化思潮和生节完整呈现予读者。
认为:“作是作家对世界体验、、和把握的结果,又是读者阅读的对象。
”①,从作一环节入手来审文学文本在经典化过程中所确立的元,以及其在被改编成为其他艺式之元的解重构等问题,有助于把握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变。
作为中国文学表意义的经典作品之一,《鹿》的文学不言而喻,自20世纪90发表至今,始是文学研究的热点,甚至被誉为能够者体验到“动、、空些截然对立的被浑然一起成的巨大而奇异的”。
②《-截至目前已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等,且展现出经久不衰的传播潜力和文化能量,其其强大的生命力始于不断嬉变之中。
一、文学经典价值构建主导力量的转向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经典,尤其是文学经典的构建方式也正发生巨大变化。
文学理论家杜-认为:“文学经典是为了解决人们特定的需要而创作的,它们对我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能的解决方案。
”③这一点来说,文学经成的应该趋向于大者的。
但事上,文学经典的正在经历着由学向媒介转移的,能够其经的主要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转。
《》经化的程中,其文学位的奠定是由和学的交织作用来的。
这部连载于《》杂志的,首于1992者见面,由西安广播电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连播,并得以正式出版。
不仅,《》还“获人民大会堂①胡友峰:《论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
②-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文学评论》1993年第12期。
③45•:《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平等》,、主编:《文学经典的、解构和重构》,第23页,李会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14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第6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资格,立即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向全世界宣布,它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起步”。
媒介权力视域下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与价值重构 ——以《白鹿原》为考察对象

媒介权力视域下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与价值重构以《白鹿原》为考察对象王传领就文学作品而言,文学经典的形成和建构不仅为每一个时代的受众和研究者提供了更加值得关注的文学文本和艺术母题,也将这一时代最具认知价值的社会变迁、文化思潮和生活细节完整地呈现予读者。
艾布拉姆斯认为:“作品既是作家对世界进行体验、观察、分析和把握的结果,又是读者阅读的对象。
”①因此,从作品这一环节入手来审视当代文学文本在经典化过程中所确立的多元价值内涵,以及其在被改编成为其他艺术形式之后多元价值的解构与重构等问题,有助于把握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价值变迁规律。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意义的经典作品之一,《白鹿原》的文学地位不言而喻,自20世纪90年代发表至今,始终都是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甚至被誉为能够令读者体验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
②《白鹿原》截至目前已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台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且展现出经久不衰的传播潜力和文化能量,其艺术价值因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处于不断嬗变之中。
一尧文学经典价值构建主导力量的转向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经典,尤其是文学经典的构建方式也正发生巨大变化。
荷兰文学理论家杜威·佛克马认为:“文学经典是为了解决人们特定的需要而创作的,它们对我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③就这一点来说,规约文学经典形成的力量应该趋向于大众或普通读者的口碑。
但事实上,文学经典的建构力量正在经历着由政治与学术权力向媒介权力转移的过渡,能够规约其经典与否的主要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偏转。
在《白鹿原》经典化的过程中,其最初文学地位的奠定是由政治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交织作用来实现的。
这部最早连载于《当代》杂志的小说首先于1992年与读者见面,次年便由西安广播电视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连播,并得以正式出版。
不仅如此,《白鹿原》还“获得在人民大会堂31DOI院10.16551/ki.1002-1809.2020.06.0022020年第6期当代作家评论①②③胡友峰:《论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
互文理论观照下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研究

互文理论观照下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研究互文理论是指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各个文本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影响和塑造着彼此。
电视剧《白鹿原》是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这部小说曾获得茅盾文学奖,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互文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该小说在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探讨。
首先,互文理论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这也适用于小说和电视剧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都是不同的文本。
小说和电视剧在形式和媒介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改编小说时需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适合度。
白鹿原这个故事中的情节非常复杂,人物众多,时间跨度长,情节复杂。
这意味着在改编小说时需要对故事进行删减和简化。
这一过程可能会使得原著读者对电视剧的改编感到不满。
其次,互文理论认为文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不仅目标文本会影响原文本,原文本也会影响目标文本。
在改编小说白鹿原成电视剧时,电视剧制作公司并不是完全照搬原著,而是针对电视剧的特点进行改动和创新。
例如,电视剧中加入了一些原著未提到的情节,以及对一些人物的设定进行了变化。
这样做既有利于电视剧的制作,也吸引了原著读者的注意。
最后,互文理论还认为文本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即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价值。
在改编小说白鹿原成电视剧时,电视剧制作公司需要明确他们的目标观众是谁,以及他们要传达什么信息。
由于电视剧采用了不同的媒介形式,它需要直观和简化的表述,以便更容易吸引观众。
电视剧中强烈的视觉效果与声音效果突出了故事的情感和冲突,达到了电视媒体传递信息和更具娱乐性的目的。
总之,在改编小说白鹿原成电视剧时,需要考虑原著与电视媒体之间的平衡,利用电视剧的特点强化故事的情感和冲突,以使故事更具娱乐性和观赏性。
互文理论有效地解释了改编小说白鹿原成电视剧的一些问题,也启示了我们,当我们处理不同的文本时,需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影响和相互关系,以保证它们能以最佳方式相互交融和影响。
2021基于《白鹿原》探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原则及其互文性范文2

2021基于《白鹿原》探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原则及其互文性范文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样式。
小说作为一种语言文本,重视文字的排列和精细的遣词造句,利用语言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进行精彩的议论和抒情,传达的思想具有一定模糊性。
电影则是一种图像文本,在电影里,画面代替了文字,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观众从具体的声音和影像中获取思想。
小说的电影改编过程“像一座桥,桥的一边是古老的叙事形式——小说,桥的另一边是年轻的叙事艺术——电影。
”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上映后,无论是电影的票房还是小说在市场上的销量都是极为火爆,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切关注。
在此,我们将小说称为语言文本,电影称为图像文本,小说改编成电影称作语言文本转换成图像文本。
两个文本转换的可能性以及转换过程中显现的特点都推动着文本之间关系的发展。
一、从语言文本到图像文本的可能性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小说的经典性一直为学术界所承认,一部经典性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自然引起了各界的热烈关注。
小说的电影改编实质上就是语言文本转换成图像文本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文本都适合转换成图像文本,小说《白鹿原》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改编的对象,主要有三点: 首先,小说的完整性为电影改编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白鹿原》属于叙事性类的文学创作,主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侠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聚散离合,具有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及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
电影剧本可以直接从原着作品中获取大量的故事信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可供视听的语言。
如电影中鹿兆鹏逃婚、黑娃田小娥偷情等情节都是从小说中直接截取,同时小说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如白嘉轩的固执保守,鹿兆鹏的意识觉醒和进步,黑娃的反抗,鹿子霖的狡诈等等,还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各个阶级人之间的对白。
其次,电影拍摄技术和放映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导演风格的形成使得电影不再是一种简单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表演形式,更多的是一种独特的叙事和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样式。
跨媒介电影传播下的《白鹿原》主题重解

第12卷第19期 Vol.12 No.19 2021年10月 October 2021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视觉艺术的图像传播尤其是影视剧的改编,更能够具象化文本传达给读者的想象空间。
面对小说《白鹿原》庞大的叙事背景以及涉及的复杂问题,电影《白鹿原》(王全安导演)舍弃了小说中家族叙事框架下的三条主要矛盾,转而以田小娥为核心展开叙事。
作为商业产物的电影必然把盈利作为要义,但在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过程中,经济利益并非唯一原则,影片主旨也是重要导向。
由此我们从电影对小说主旨的析取入手,探究田小娥之所以成为主要人物的原因。
一、悲惨命运的挽歌受限于篇幅短小,电影改编删去了白鹿原中另外几个灵魂人物,如白家的三个儿女,鹿家二儿子,神医冷先生,大儒朱先生等,仅保留白嘉轩、鹿子霖、白孝文、鹿兆鹏、黑娃、鹿三以及唯一的女性形象田小娥作为主要人物。
电影核心表述的大旗由田小娥扛起,叙事的着眼点也从时代变迁下的家族历史转变为具体女性的命运。
而田小娥这个人物形象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首先,在小说中田小娥便是极其夺人眼目的角色之一,最直观的原因是文中与之相关的大量欲望书写。
作为“充满了以旺盛的情欲为内核的生命力的女子”[1],事实上田小娥身上的悲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其被赋予的欲望化表达,因而读者更对她凄苦的遭遇感到同情,对她身上无法割舍的依附性感到痛惜。
嫁到郭家是她悲惨的命运的开始。
作为郭举人的小妾,她得不到关爱,忍受着正室的欺辱;她与黑娃的相爱跨越了封建礼教的雷池,于世俗所不容;作为没有独立思想和地位的封建女子,在黑娃逃走后她又成为鹿子霖用以对付白嘉轩的武器,半推半就地勾引白孝文。
如果说白嘉轩的传奇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于“一生娶了七个女人”,那么田小娥的传奇性就体现在她和这几个男人的纠葛,因此这也成为一条电影比较容易抓取的清晰主线。
影片从五分之一处开始围绕田小娥展开情节,不同的人物性格及命运都通过她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和小说叙事不同的是,电影增加了田小娥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譬如她的纯真、美丽的外表与动人的嗓音、对安稳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接受族规惩罚时的隐忍等,这使人物受到的时代摧残更加鲜明可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说《白鹿原》的跨媒介改编作者:王斐斐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小说《白鹿原》的改编版本——广播剧版、戏剧版、电影版为研究对象,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跨媒介改编的媒介选择问题,得出媒介对信息具有偏向性的结论。
并认为某种媒介并不具有相对其他媒介的绝对优越性,关键是找到最佳的媒介方式来获取、呈现、交流某条信息。
【关键词】《白鹿原》媒介即信息跨媒介改编媒介选择一、理论概述媒介即信息,也称为媒介信息论,由加拿大传播学者、媒介环境学派的开山鼻祖麦克卢汉于1964年在其《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最先提出,随即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功能层面,即任何一种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种媒介,如报纸的内容是文字、广播媒介的内容是声音。
这里的媒介是指广义的媒介,包括文字、声音、言语、小说、戏剧、电视、电影等;其次是效果层面,即媒介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赋予人类从事与该媒介相适应的传播能力,每一次媒介革命都会带来信息传播的变革,从而引起人类社会的变革。
具体到分析小说的跨媒介改编,主要涉及的是传播媒介与传播内容的关系问题。
媒介信息论提供的启示就是:一种媒介不仅仅是传递内容的介质和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方式,因此对现实的解读和编码也存在差异,随之也必然引导受众对内容进行不同的接收和理解。
比如文字小说,凭借文字的高度凝练和抽象性,因而相对更适合呈现抽象性强的内容比如心理活动;广播可以借助语音、语调、语气、音乐、音响等多种声音元素唤起听众对剧情的真实感知;而戏剧作为舞台艺术的一种,将内容压缩到同一时空,使戏剧的矛盾和冲突得到集中酝酿,从而具备强烈的爆发张力,因此更适于展现人物关系紧凑、矛盾冲突明显的内容;而电影作为视听技术的完美结合,则更擅长将信息作影像化呈现。
二、《白鹿原》概述小说《白鹿原》是由我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前后耗时4年于20世纪90年代初写就的长达50万字的鸿篇巨著。
一经问世,好评不断、畅销不衰,并获得1997年的“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清朝末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时代背景,以我国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两大家族的世代矛盾为叙事主线,通过浓缩三代人的沧桑与家族辛酸荣辱勾勒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宗族、宗法、相约、族谱、祠堂、尊卑贵贱、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女子三从四德、清帝退位、军阀混乱、民国政府、现代学校、恋爱婚姻自由、砸祠堂、农会、土地改革……统统“融合为一体,绘就一幅色调繁复而特异的民族历史画卷”③。
此外,小说还成功塑造了一批性格丰满鲜活、又极富文化历史内涵的人物形象:宽厚仁义、勤劳简朴、一辈子奉守“耕读传家、学为好人”、但又思想陈旧的族长白嘉轩;自私狡猾、忽正忽邪、与白嘉轩明争暗斗的鹿子霖;拥有大智慧、毕生笃信“慎独”但在民族灾难前敢于挺身而出的知识分子朱先生;叛逆、敢于挑战世俗、但命运坎坷的田小娥;勤劳能干、鲁莽冲动、最终为时代吞噬的黑娃;敢于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积极投身革命的鹿兆鹏;率真的白灵;随波逐流的白孝文;忠诚的鹿三……作者正是通过书写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通过他们的命运变迁来展示民族历史的演变。
三、小说《白鹿原》的跨媒介改编文本《白鹿原》自出版以来,陆续被改编成广播剧、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并纷纷作为文化事件而广受社会关注。
1、广播剧版《白鹿原》广播是听觉性媒介,通过在同一虚拟空间中对不同声音元素包括对话、音乐、音响等进行组合构造,诉诸于听众的感官与想象力,听众则根据不同经验对广播内容进行解读。
对广播剧而言,人物对话和解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音乐、音响效果等则起到渲染、烘托等辅助性作用。
广播剧版《白鹿原》有普通话和陕西方言两个版本。
普通话版在小说出版不久后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此后多次联播,社会反响热烈。
该剧由我国著名演播艺术家李野默先生演播,共42回,每回时长在24分钟左右,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做了部分删减;方言版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出品,并于2008年首播,由著名演播艺术家王晨先生演播。
在尽量与原文吻合的前提下,方言版也将小说中一些故事性不强的内容做了不同程度的删除或压缩,且完全不涉及某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如性描写等,使内容保持在原著的三分之二,共54回,每回时长在26-28分钟间。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白鹿原》的两版广播剧其实应被归到有声小说之列。
尽管两位演播艺术家凭借深厚的专业造诣、独特且富有质感的音色,运用语调、语气、停顿等声音技巧满怀激情地将小说故事作了完美演绎,但相比典型的广播剧,以上两版所运用的声音元素仍较为单一,不仅声音来源没有作性别、年龄上的区别设置,而且毫无音乐、音响等其它辅助声,所有对话、描写、场景的铺设和转换都是靠同一位演播者完成,致使广播剧在塑造和跨越虚拟时空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戏剧版《白鹿原》戏剧是一种视听媒介,不过所有人物、情节、环境都受到舞台这个有限时空的限制。
因此人物数量相对少、场景相对简单、情节矛盾突出的内容更适合在舞台媒介上呈现。
戏剧版《白鹿原》,较有影响的是西安市秦腔一团于2000年首次演出的秦腔版和林奕华导演、孟冰编剧于2006年在北京人艺首演的话剧版。
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和为了突出戏剧的矛盾冲突,秦腔版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从白、鹿两家众多矛盾中选择争夺“风水宝地”,以此保留了原著中宗法制度下中国农村普遍的家族斗争这一核心。
且第一幕开场就直接切到黑娃带回田小娥,在白鹿原上引起轩然大波,立刻导致白、鹿两家的冲突白热化;紧接着第二幕,白灵出逃参加革命,第三幕,鹿子霖与田小娥发生奸情,第四幕,孝文受田小娥引诱被发现、孝文分家卖地、田小娥被杀,第五幕,黑娃回来报仇,第六幕,“风水宝地”归还白家。
从整体上看,尽管秦腔版《白鹿原》把原著蕴含的多重主题简单化了,但每一幕都突出了重点,且戏剧张力较强,体现出主创根据戏剧的媒介特性对原著做出了恰当取舍。
此外,秦腔式对话也使秦腔版在语言特色上更贴近原著,体现出地道浓郁的关中风情,赢得了陕西观众的共鸣,但同时也由于语言的地域限制,导致该版本的传播范围大打折扣。
话剧版《白鹿原》是目前公认的最忠于原著的改编版本,在情节、人物方面与小说基本一致,可以说是小说的缩减版。
除白、鹿两家争夺“风水宝地”外,话剧还重点展示了鹿兆鹏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白鹿原成立农会搞批斗、国民党政变、鹿兆鹏及鹿兆海和白灵间的感情纠结等情节,可见主创欲在舞台上尽可能完整呈现原著中复杂厚重的多重主题。
但因舞台时空的有限性,要用三十几个戏剧场面来展现白鹿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就必然要求情节的快速推进、人物形象与性格的相对简化。
比如让第一幕开场的换地风波相对匆忙,省略了白嘉轩反复斟酌的复杂心理活动;有意放大鹿子霖的狡猾阴险,掩盖了他也曾因白鹿原淳朴的民风而向善的一面;让田小娥在祠堂的当众陈述更加无畏和直白,消解了原著中环境和命运对她的裹挟以及她在被动中不得已做出选择的无力……导致这些原本为使剧情更加紧凑、人物目的性更加明确的改编反倒引来演员在舞台上走马观花般演绎的诟病。
尽管舞台上搭建了苍茫的古原、再现了真牛真羊爬上山坡的情景,在视觉上为观众营造了身处黄土地和关中农村的真实感,大段地道的秦腔和老腔表演也有力地烘托了地域氛围,并在现场引起阵阵高潮,但话剧版《白鹿原》就本身而言,终究没有将原著的“魂”与“神”展现得酣畅淋漓。
3、电影版《白鹿原》电影是视听媒介,运用镜头和蒙太奇,诉诸光影和声音,在银幕上“还原”现实世界。
尽管电影《白鹿原》的公映版本删减了最初版的近三分之一,又因为商业原因和“眼球经济”的驱使对原著主题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取舍和置换,毁誉参半,但撇开这些,单就影像呈现而言,电影版《白鹿原》无疑出色地凭借视听媒介的优势运用影像魅力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可见、可听的白鹿原。
比如代表白鹿原封建礼教、宗法制度、传统文化的祠堂,电影就用“规则的构图、阴暗的色彩与缓慢的镜头运动”传递出一种无声的“压抑沉闷和不容反抗的秩序”④。
而当黑娃和田小娥带人砸祠堂时,电影则“使用不规则的构图、快速的镜头运动,恰当地传达出他们迷惘混沌、妄想冲破传统秩序的勇气与无知”⑤;又如那片一望无垠、麦浪滚滚的麦田,极具视觉冲击力,让观者切实感受到白鹿原上那股旺盛的生命力和人性欲望;还有对秦腔声音的娴熟呈现,与话剧版《白鹿原》对秦腔、陕西老腔的呈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在声音上逼真还原了关中平原的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此外,影片还通过华丽的镜头再现了风搅雪、砸祠堂、农民起义等大场面,并用近景、特写等镜头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人物的神态表情,这正是其它媒介所无法给予受众的视听体验。
结语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白鹿原》的跨媒介改编文本,结合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理论,得出以下结论:媒介对信息具有偏向性,每一种媒介都会选择自己的信息。
我们看到不同媒介在改编小说《白鹿原》时,都会根据自身的媒介特性做取舍,在呈现上则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但这种差异仅仅是种类上的,而不是程度上的,某种版本也不必然优于其它版本,某种媒介也并不具有相对其他媒介的绝对优越性。
因此,最关键的是找到最佳的媒介方式来获取、呈现、交流某条信息。
□参考文献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33②黄雅玲,《〈白鹿原〉艺术画卷中的特异色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③④吴辉、别君红,《得远大于失——也谈小说〈白鹿原〉的电影改编》[J].《当代电影》,2013(9)(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2012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