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致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预防
股动脉穿刺并发假性动脉瘤的护理

股动脉穿刺并发假性动脉瘤的护理摘要:随着介入导管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血液透析的广泛开展,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成为常见并发症,下面总结6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病原因及护理。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假性动脉瘤护理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86【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56-02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指行经皮穿刺后血液通过动脉壁裂口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并形成一个或多个腔隙(瘤腔),收缩期动脉血液经过载瘤动脉与瘤腔之间的通道(瘤颈部)流入瘤腔内,舒张期血流回流到动脉内的一种病理现象。
发生涉及介入操作的各个环节、术前术后用药及患者自身血管解剖与功能状况。
一般发生在术后24~48h,患者自觉穿刺部位疼痛,穿刺部位出现进行性增大的肿块、搏动感、震颤以及血管杂音。
可出现血管破裂、压迫周围神经、血栓栓塞、皮下组织坏死等不良后果,因此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极其重要。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本科收治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6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3例是血液透析患者行股动脉穿刺后触摸局部有肿块,疼痛,大片瘀斑,3例是凝血功能差的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后出现上述症状。
1.2 结果。
4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加压包扎,肢体制动后瘤体闭合,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出院。
2 病因2.1 术后制动不佳:某些高龄或有腰部疾患的患者难以忍受术后长时间下肢制动而过早屈腿,导致压迫止血时形成的血栓脱落或加压包扎处纱布移位,动脉穿刺处再次出血。
2.2 腹压增加:频繁而剧烈的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均可导致动脉穿刺处再次出血。
2.3 性别与年龄:女性由于股内收肌群不如男性发达,高龄患者肌肉相对萎缩,推测同样条件下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女性可能高于男性。
高龄患者可能高于青壮年。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假性动脉瘤的护理进展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假性动脉瘤的护理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技术因为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患者易接受等特点,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假性动脉瘤是其中之一,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3%~8%[1]。
1 假性动脉瘤的概念和形成假性动脉瘤(pesudoaneurysm.PSA)是血管外存在一个或多个腔隙,内部有血液流动,并经通道(瘤颈部)与动脉相连,收缩期动脉血液经过瘤颈部流入瘤腔内,舒张期血液回流到动脉内,由于瘤壁内没有动脉组织(如中膜或外膜),故称为假性动脉瘤[2]。
由于介入治疗操作不当、肢体制动不到位、术后频繁改变体位、过早活动、压迫不当、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抗凝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均可在术后24~48h内发生,患者自觉穿刺部位疼痛,触之加剧,穿刺部位出现进行性增大的大片淤斑、肿块、搏动感、震颤以及血管杂音。
可出现血管破裂、压迫周围神经、血栓栓塞、皮下组织淤血、坏死等不良后果[3-4]。
2 护理措施2.1 术前护理2.1.1 危险因素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动脉硬化者愈合慢)、体重(肥胖者难找准穿刺点,以致压迫不彻底)、依从性(过早、频繁活动)、有无糖尿病(血管硬化加重)和高血压(高血压未控制理想时血管张力高,伤口愈合困难)、抗凝药的使用(凝血时间延长,加重出血倾向)[2、5]。
2.1.2 健康宣教术前指导患者训练床上大小便,告知患侧肢体制动的重要性和危害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若患者仍不能重视并配合,首先鼓励患者,并告知可能会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症状和不良后果[6]。
2.1.3 心理护理介入治疗一种有创治疗,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的最基本方式,它可以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消除疑虑、增强信心,使患者认识到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及围手术期进行心理干预的的必要性[7]。
因此,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进行术前探访,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状态等情况,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耐心解释,讲解介入治疗的过程、术中配合、术后的注意事项,使其对介入治疗有一定的了解,消除术前紧张、焦虑情绪[8]。
股动脉硬化在穿刺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超声诊断分析

股动脉硬化在穿刺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超声诊断分析概述在进行心血管介入手术时,穿刺是一种重要的操作方法。
穿刺操作过程中,股动脉是常见的穿刺部位之一。
然而,在股动脉穿刺后,有时候会出现假性动脉瘤的形成。
而股动脉硬化是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股动脉硬化在穿刺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超声诊断分析。
股动脉硬化股动脉硬化是指股动脉内膜下的胆固醇和其他物质逐渐增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从而导致血管腔狭窄,影响血液流通。
股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类型,是影响股动脉血流的主要病理生理原因之一。
假性动脉瘤在穿刺手术中,假性动脉瘤是穿刺造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穿刺部位的血管腔壁被损伤后,血液会从穿刺伤口中泄漏出来,如果这些血液不能被有效控制,血液会在穿刺部位逐渐积聚,形成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通常表现为动脉壁的扩张,周围有一圈血肿。
超声诊断分析假性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超声检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诊断手段,也是早期诊断假性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之一。
超声检查不但可以直接观察到假性动脉瘤的形态,而且可以了解假性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变和血液灌注情况等。
例如,股动脉穿刺后,如果发现超声图像上出现了股动脉壁的扩张和周围存在一圈血肿,可以怀疑患者是否出现了假性动脉瘤。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同时监测患者在手术中或穿刺后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
结论股动脉硬化在穿刺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超声诊断分析非常重要。
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假性动脉瘤的形态,而且可以了解假性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变和血液灌注情况等,从而早期诊断假性动脉瘤,有助于及时治疗和预防严重后果的发生。
1例静脉穿刺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原因分析及对策

肘 窝 部 4 .%可 见 到 浅筋 膜 中粗 大 的 肘 正 中 静脉 从 肱 25
动 脉 前 方 交 叉 而 过 , 部 位 前 后 层 次 关 系 为 : 肤 及 皮 下 组 此 皮
烈, 可见 1e Ic 皮下 血肿 微 高于皮 肤 , 士立 刻 拔针 , mx m 护 用
自制 的 双 层 纱 布 折 叠 卷 曲 的 长 约 30c , 径 约 15c 圆 柱 . m 直 . m 状 沙 柱 压 迫 止 血 并 用 弹 力 止 血 带 包 扎 4h 另 选 大 隐 静 脉 作 。
成形 术 , 中见肱 动脉 有 一针 眼样 渗血 。术 后注 意观 察局 部 术
皮 肤 及 颜 色 变 化 、 无 搏 动 感 、 无 血 管 杂 音 , 肢 皮 肤 的 有 有 患 色 、 、 的变化 , 搏搏 动情况及 绷带有无 移位 、 懈 。1 温 觉 脉 松 0月
假 性 动 脉 瘤 是 动 脉 创 伤 之 后 较 严 重 的并 发 症 , 内 有 报 国
22 维持 性 血 透 患 者 血 管 特 殊 性 .
为 回路 ,左 上肢 动 静 脉 内瘘 为 出路 , :Q开 始血 液 透 析 , 72 低 分 子肝素 首剂 用量 40 0I 0 U。护 士 3 i 观察 穿刺 点 , 0r n后 a 未 见 穿 刺 部 位 血 肿 增 大 . 部 肤 色 正 常 。 :0患 者 脉 搏 8 J n 局 92 9 ̄ mi 、
间及 内瘘 护理 .20 1: 0患者 自行 回家 。1 : 60 0患者 通过 电话 求 助, 自诉 左上 臂肿 大 、 疼痛 . 不能 移 动 。护士 计患 者立 刻来 院 诊 治 , i 患 者赶 到 医院 , 5r n后 a 表情 紧张 , 其左 上 臂穿 刺 部 位
真假动脉瘤

真假动脉瘤
1、真性动脉瘤指局部血管腔成瘤样扩大,瘤体壁仍为血管壁;
2、假性动脉瘤指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后出血,在血管腔外形成血肿,血肿通过破损的血管壁和动静脉内瘘相通,因可摸及波动,血肿壁为机化的胶原蛋白膜。
3、真性动脉瘤多见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多因区域法穿刺形成。
一个部位反复穿刺破坏了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在血流压力冲击下逐渐形成。
4、后果:压迫表面皮肤,皮肤血供影响,出现破溃出血;瘤体扩大后,其中会形成血栓,导致内皮增生,血管腔狭窄。
5、预防措施:改穿刺方法为绳梯法或扣眼法。
瘤体原则上不允许再穿刺透析。
应进行整形缩窄术,维持其内径为6mm。
6、假性动脉瘤多见于移植物动静脉内瘘,也可见于误穿动脉。
血液从破损的血管流出,形成血肿,血肿包裹,形成瘤体壁。
假性动脉瘤多伴有血管狭窄。
7、假性动脉瘤处理要分离,阻断血管,然后缝合血管破损处,无法缝合或破损较长或多处,可用新的移植物血管代替。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即假性动脉瘤,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动脉病变,常常给人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假性动脉瘤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帮助大家认识和了解这一疾病。
假性动脉瘤是指血管壁一侧的层腔破裂,血液进入另一层腔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相比,假性动脉瘤属于急性血管壁破裂的一种,多见于主动脉、肾动脉、颈总动脉等处,由于病变部位的特殊性,使得患者往往面临着较高的死亡风险。
那么,假性动脉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动脉的退行性病变是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退行性病变使得血管的壁变得脆弱,容易受到外力影响而破裂。
其次,外伤是引发假性动脉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一些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外伤对于血管的破坏性极大,往往会导致动脉瘤的形成。
此外,某些炎性疾病也可能是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如炎症性动脉炎、结缔组织疾病等。
关于假性动脉瘤的症状,一般来说,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表现为轻微不适。
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背痛、呼吸困难、心悸、出汗等症状。
一些严重的病例甚至会出现晕厥、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对于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一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临床检查来确定。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CT、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准确地观察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从而为医生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一旦确诊为假性动脉瘤,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和改善血液循环,而内科治疗则可以通过介入手术等方法来修复血管病变。
对于严重的假性动脉瘤,手术治疗往往是最佳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植入支架、修复破裂部位等方式来恢复血管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除了治疗,预防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假性动脉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假性动脉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假动脉瘤(pseudoaneurysm)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20岁~63岁很常见,男女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它是动脉壁破裂后形成的搏动性血肿,血肿周围的纤维包裹成与动脉腔相连的搏动性肿块。
由于没有真正的血管壁结构,只有血肿机化形成肿瘤壁,一旦形成反复破裂出血或感染,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往往导致大出血和危及生命,假动脉瘤早期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可达30%,Perez-Cruet第一次破裂出血后,致残率可达800%、病死率为32%~40%,治疗假性动脉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病因假动脉瘤按病因分为创伤性、感染性、医源性、先天性、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性。
创伤包括锐性创伤和钝性创伤,前者更常见;感染常见于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
近年来,1987年,医源性动脉壁创伤引起的假动脉瘤报道日益增多,Roberts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低于1%..然而,随着激光消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球囊扩张,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需要使用较厚的导管靴。
同时,传统的针灸也会导致医源性假性动脉瘤。
2.发病机制和病理假动脉瘤自发现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其形成机制和破裂出血的原因尚未完全澄清。
目前,人们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某些因素(如创伤、感染等)导致动脉破裂出血,形成局部血肿,然后被周围的软组织包围,逐渐形成血囊腔、凝血块、血栓形成和血液。
囊壁没有正常动脉壁的内膜、中层和外膜三层结构,完全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
囊壁的这一特征是真实动脉瘤(aneurysm)根本区别在于。
大多数假动脉瘤都有进行性疼痛,并有扩张性和搏动性肿块,在肿块部位可以闻到吹风样血管杂音和收缩期。
当动静脉瘘合并时,杂音减弱或立即消失,以压迫和阻断近期血流。
根据假动脉瘤的不同部位,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股深动脉假动脉瘤,大腿上部明显肿胀和搏动疼痛;腹主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后腹膜假动脉瘤,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背痛;颅内或腕部假动脉瘤,由于空间限制,局灶症状和定位体征;椎动脉起始假动脉瘤可引起吞咽困难、气管移位、哮喘等。
血液透析患者穿刺部位形成假性动脉瘤怎么办?

血液透析患者穿刺部位形成假性动脉瘤怎么办?摘要:血液透析是进行肾衰竭等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从临床治疗的情况来看,部分病人在相关的透析治疗过程中存在产生假性动脉瘤的情况,这种现象可能会对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现阶段的工作之中人们对其的整体关注程度形成了加强。
本文对相关情况的处置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血液透析;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引言:假性动脉瘤在血液透析病人之中较为常见,如果其出现破损,则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大出血的情况,严重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在工作之中应当对其进行防范,以及合理的处置。
1为什么会出现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所指的是由于动脉血管壁受到损伤,血液从这一破口流出而被相关主动脉邻近组织包裹,所形成的血肿现象,造成其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医源性因素是比较常见的。
假性动脉瘤最为直接的危害,就是当期在发生破裂之后,病人将有可能出现较短时间内的动脉性出血现象,而这种情况又会造成病人发生失血性休克问题,危害病人的生命安全。
同时假性动脉瘤在出现之后也会表现出持续增大的情况,并对病人的身体组织形成压迫,甚至对动脉形成较大压迫的现象,阻碍病人身体组织血液供给的有效性。
对于血液透析病人而言,因为透析需要,因此其相关部位的动脉血管壁将会受到反复破坏,在内瘘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进行使用,将导致其血管壁出现扩张并造成假性动脉瘤。
同时,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在接受对应治疗的时候,可能存在针对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的现象,这种情况则会造成动脉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并促进血管的过度扩张现象,最终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
此外,如果相关工作开展的阶段,护理工作人员的穿刺技术不熟练,会导致血管出现穿透现象,进而引起血液外渗,并促进包膜的形成,最终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
虽然假性动脉瘤形成之后,能够有效地提高穿刺过程中的成功率,且病人在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感也相对较轻,但是其所可能带来的后果却是比较严重的,有鉴于此在工作之中应当尽可能对这一问题进行防范,以避免不良现象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内瘘动脉瘤形成是内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 了保证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维持透 析患者的远期生存,做好內瘘的健康教育及护 理干预,通过穿刺技术相关因素及透析后止血 方式的改良对防治动脉瘤的形成,延长內瘘使用 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THANK YOU .
目
录
1 原因及预防
2 护理干预
一 原因及预防
时机
针尖 斜面
穿刺
成功率
相关因
素
方法
方向
一 原因及预防 时机
最好等待8~12周后再开始穿刺
一 原因及预防
成功率
1 .选择经验丰富,穿刺技术熟练 的护士 2.穿刺前充分评估血管情况
一 原因及预防 方向
01
传离心交替穿刺 合口方向穿刺
一 原因及预防 方法
区T域ex法t
绳梯法
扣眼法
一 原因及预防
针尖斜面
1 针尖斜面向上
2
针尖斜面向上 穿刺,针柄转 动180°,针尖 斜面向下并固
定
3
针尖斜面向下 与皮肤呈
20°~ 25°角 向心方向穿刺
一 原因及预防 止血方式
弹力绷带压迫法
一 原因及预防
止血方式
宽胶布缠绕固定法
二 护理干预
穿刺致AVF假性动脉瘤的预 防及护理策略
程惠敏 安徽省东至县人民医院
前言
动静脉内瘘(AVF)是永久性血管通路,适 用于患者血液透析的长期维持。
反复穿刺自体动静脉内瘘而导致血管壁膨出 发生瘤样改变,而形成较严重的血管通路远 期并发症。
现从穿刺相关因素与透析后止血方式等方面 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 预防及相关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常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自体血管内瘘 并发症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 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二 护理干预
使用非热康谱治疗仪
二 护理干预
当瘤体直径 <3 cm,内瘘可以继 续使用,但必须 禁止在动脉瘤部 位穿刺。采用弹 力护腕保护。
若动脉瘤明显增 大,影响患者活 动或有破裂的危 险,应尽早采取 手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