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合集下载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偏瘫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于脑血管意外发病后1-3个月内。

患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肤色彩改变。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肩手综合征会很快转入II期、III期,进入III期后病情将无法控制,可能导致终身残疾。

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

根据不同的阶段,肩手综合征可分为I 期、II期和III期,每个阶段的症状表现不同。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

诊断肩手综合征主要根据肩部静止或活动时出现疼痛、手和腕部水肿、手部血管舒缩功能改变、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触痛等症状。

加强对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手功能、手指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至关重要。

体位摆放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应注意良肢的正确摆放,避免长时间手下垂,避免腕部屈曲,减轻及消除患者手部的肿胀。

保证患者每天24小时腕关节背屈,手指伸直并外展。

如果患者患手肿胀明显,可采用上翘夹板使腕关节保持背屈位,以利于静脉回流。

在坐位时,应将上肢放在桌子上,并保持腕关节背屈。

对于坐轮椅的患者,应该在轮椅上放置一张桌板,或者保证患者的手不悬垂在一侧。

在仰卧位时,患者的患侧肩胛骨下方和下肢都应该垫上枕头,并保持掌心向上,呈伸展状;患者的患侧上肢也应该伸直有支撑,保持掌心向前伸位;在患侧卧位时,患者的患侧上肢应该伸直,掌心向健侧,肩胛骨要前伸。

在早期治疗时,应适当使用肩吊带来防止肩关节脱位,并防止肩关节过度牵拉。

对于肿胀的手指,可以采用向心性压迫缠绕法,即用直径为1-2mm的线从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指,并在指甲处作一小环,然后快速有力地缠绕至指跟部不能缠绕为止,缠完后治疗师立即从指端绳环处迅速拉开缠绕的线绳。

该方法简单安全。

物理治疗包括冰疗、冷水-温水交替浸泡法和物理因子疗法。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最新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最新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最新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18-06-21T10:56:10.38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5期作者:李西忠1 史丽英1 刘颖2 吕福全[ 吕福全男(1961-[导读]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中风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1.天津市南开医院针灸理疗科天津 300100 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的最新治疗进展。

方法:在CNKI中以肩手综合征为篇名进行检索文献共计476篇,选取2009-2010年的最新的中医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文献进行综述。

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该病具有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的优势,且副作用小,疗效肯定,易于患者接受。

以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为主的综合疗法成为当前研究脑卒中的治疗热点并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中医药康复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中风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可达12.5%~70%,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且多在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主要表现为初期手的浮肿,皮温升高,肩手痛,手指关节活动受限,如不及时处理和控制,可引起手部肌肉萎缩甚至畸形[2],已成为脑卒中后仅次于跌倒、精神错乱的第三大并发症[3]。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预防肩-手综合征、改善其临床症状和运动功能的作用,综述如下:1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倪欢欢等[4]观察了浮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

治疗组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浮刺治疗,寻找患者肩部的压痛点,在距痛点10 cm位置浮刺一针,对照组给予美洛昔康药物治疗。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的病因
三、长期患侧肢体输液时液体渗漏至
皮下组织,引起水肿;

四、患侧“忽略症”,致意外损伤导致水
肿。
康复护理干预

康复护理组在康复治疗的同时注重康复护 理包括良肢位的摆放、理疗、按摩、患肢 护理、皮肤护理、心理疏导等。

一、患侧屈肌痉挛模式,肘、腕关节被迫 处于屈曲位,由于手上的大部分静脉及淋
的运动,以利于患肢的静脉回流。
主动运动

让患者上肢保持上举,并结合有主动功
能的肌冲治疗

低频电治疗
心理干预

由于上肢功能对日常牛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对 肩手综合征患者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在与患者 的交流中,根据不同患者心理,进行个性化的护 理,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以赢得患者信任;其 次,应积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原理、预后情况,尽可能讲清各种正确肢体摆放 的原理及重要性,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主动训练 的作用等知识;使患者明白,只要积极配合护理 和训练,绝大多数可恢复。
3.为避免病人翻回平躺,可于背后垫一毛巾 卷或垫三角垫。
正确轮椅摆位:
股摆 可 双 着正 户 脚 力, 握 平 相头 于 放 同看 大 于 。前 腿 踏 方中板 ,间上 两,, 边身双 屁体手
侧 观 面 : 注 意 身 体 坐 直

二、对患侧各关节的过度牵拉,如肩、肘、 腕关节不适当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等,致使 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损伤,引起无菌性炎 症,出现水肿和疼痛; 护理:告知患者家属及陪护切勿过度牵拉 患侧关节。如出现水肿或疼痛时及时用冷 敷法处理。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Ⅰ期:
☆ 肩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痛,出现发红、皮温升高等血管 运动性反应。

针刺配合手法康复治疗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6例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手法康复治疗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6例临床观察
疗 效 。 方法 4 6例 中风 后 肩 一手综 合征 患 者 均采 用 以上 方 法治 疗 2个 疗程 后 评 定疗 效 。结 果 所 有 患 者 经 2个 疗 程 治
疗后 ,显效 1 ( 6 ,有效 2 例 ( 6 ,无效 1 2 2 %) 1 4 %) 3利 (8 ) 2 % ,有效率为 7 % 。结论 2 手综合征有效 。
力 ,引出患者耸肩动作 。迅速拍 打肱三头肌诱 发伸肘 。握持患
者 的 手指 和腕 关 节 ,使 腕关 节及 手 指 背 伸 。 重点 训 练 每 次 至 少
1 2mn ( 5~ 0 i。 2)压迫 性 向心性 缠绕 J ,用 绷带 先压好 游 离 端 ,从患肢末端 向近端用力 缠绕 ,达患肢根部为止 ,然后立即 松开绷带 ,依次做 每个手 指 ,反 复进行 ,3~4次/ 。然后对 d 肌肉进行按摩 。此法能有效减轻周围性水肿 ,消除患肩及手部 疼痛 和关节僵硬。此方法简便易操作 ,家属可 以学会 ,可随时 应用 ,亦能收到不 同程度 的效果。 ( )物理疗法 ,特定 电 3 磁波照射疼痛部位 ,3 mn 次,照射距 离 1 e 左右 ,以患者 0 i/ 5r a
现为肩部疼痛 、手肿 、腕指疼痛等症状 。以前多认 为与运动功 能的丧失或手臂 的被动 体位有关 。但 本症 的确切病 因 比较复 杂 。现代 医学认为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和功能重组原理是本症康 复理疗的基础 。运用 B bt oa h等治疗技 术 ,通 过合理 的肢体摆
放 、关 节 运 动 可 有效 地 防 止 挛 缩 和肌 肉萎 缩 。 压迫 向心 性缠 绕
渐 加重 。
2 结果
收治脑卒 中偏瘫后肩 一手综合征患者 4 6例 ,经综合 治疗取得
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中风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中风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电池剩余能量 。
治疗过程 中及 时进行 围手 术期 护理 和并发 症预 防及故 障
6.3 保持 良好 的生 活规律 、情绪稳 定 、戒 烟酒 、严禁饱 餐 , 后急救处理与健康指导 ,加强患者 病情观察 和随访 及健康
保证 睡眠质 量 ,防止感 冒,身体 锻炼 量力 而行 ,循 序渐 进 。 教育 的有效实施 ,心脏起搏技术 已成为生 物医学工 程 中最
第24卷 第6期
航 空 航 天 医 学 杂 志
2013年6月 749
侧偏瘫患者 4l例 ,右侧偏 瘫 患者 18例 ;对 照组 男性 患 者 1.3 观察指标 患者 临床治疗效 果分为临床治愈 :患者肩
37例 ,女性患者 22例 ,年龄 45—73岁 ,平均年 龄 (61.51 4- 关节完全没有疼痛感 ,病残程度为 O级 ;显效为患者肩关节
术后 1个月睡 眠应 采取 平卧 或左侧 卧位 。1~3个 月避 免 具代 表性 的成 就 ,是心率失常疾病治疗 的重要方 法之一。
剧烈运动 ,如甩手 动作 和肩 部 负重 ,以免 脉 冲发生 器 和导
参 考 文 献
线移 位。3—6个 月后无 老年合 并症 者可适 当做 家务 和正 1 余 雪峰 .86例健 康教 育在 永久 式起 搏 器植入 术 中的应
在对照组基础上应 用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观 察两组临床 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 有效率优 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
析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患者 治疗后 Fugl—Meyer评分均较 治疗前改善 ,经统计 学分析 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 较对照组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 康 复护理 干预 能够促进 中风偏瘫 患者发 生肩手 综合征 的上 肢功 能恢复 ,减 少患者的痛苦 ,值得在 临床上 大力推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方式对98例脑卒中患者归并肩手综合征38例的缘故进行回忆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通过初期心理干与、及早、及时、正确训练和肢位摆放等康复护理,对改善微循环、松解粘连,对肩痛的病症减缓,患肢的消肿、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手浮肿和皮温转变。

较典型的表现是肩部疼痛,手浮肿和疼痛,皮温上升,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直至挛缩畸形。

最先多发生在中风后2~3个月内显现。

阻碍患者生活质量并有不同程度焦虑、抑郁、失望等心理障碍[1]。

笔者对2005年6月至2020年8月我科98例脑卒中患者归并肩手综合征的39例进行回忆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样资料本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岁,病程1-4个月。

其中脑梗死25例,脑出血14例。

缘故分析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多发生在中枢性损伤后1~3个月内显现,多突然发生,初期显现肩部疼痛,继而显现手、腕关节疼痛,手浮肿进行性加重,关节活动受限,被动运动引发肩部猛烈疼痛。

后期肩、手自发痛和手浮肿消失,皮肤萎缩,手部肌肉萎缩。

3~6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皮肤、肌肉萎缩,手指挛缩,形成典型畸形,严峻阻碍患肢功能[2]。

2 康复护理康复护理评定一样情形:文化程度、生理状态、精神心理状态、皮肤检查、营养评估、排泄状况、环境等。

康复护理评估肩手综合征缘故、疼痛频率、阻碍因素、肩痛对生活的阻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等。

及早心理干与①营造良好诊疗环境,成立残疾人通道,病房无障碍设计。

播放优美乐曲以排除因疼痛等因素造成愁闷和焦虑情绪;②成立良好护患关系。

入院时责任护士热情接待,做好环境、住院须知、脑卒中知识宣教。

对患者要爱心、细心、耐心、关切;③做好心理疏导,患者心理状态对医治的阻碍不容轻忽。

对焦虑、抑郁症患者,从病情、年龄、职业、经济状况、家庭等方面行全面分析,找出心理障碍的缘故,和患者及家眷一路制康复护理打算;④在ADL训练中,对微小进步都要给予确信;⑤重视社会化康复,做好患者单位、家眷工作,争取支持配合。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理疗护理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理疗护理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772020年 第28期解和引导民众心理,促进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卢黎歌,岳潇,李英豪.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博弈与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06):75-79.[2]赵玉枝,谢玉进.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9,3(5):44-48.[3]侯天佐.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境遇与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7):106-107.[4]唐金权.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35(003):16-19,46.[5]孙洲.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面临的挑战与进路[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020(002):148-152.患者在发生脑卒中问题之后,肩手综合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通常情况下,此类问题发生于患者脑卒中发病之后3个月之内,发病率约为30%,在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的情况之下,患者的疾病会进一步严重,除了肩关节畸形的问题之外,患者还会同时出现手关节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出现肢体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进而增加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负担。

一、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问题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肩手综合症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现阶段临床上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定论,很多学者都认为,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肩手综合征的问题与他们患肢部位发生损伤的关节结构有关,同时也与患者自身存在的肌肉痉挛以及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不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从患者的发病机制的角度来讲,大脑的传导束以及大脑的皮质在发生损伤之后,血管的运动神经会出现麻痹的情况,进而引发疼痛以及水肿的问题。

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手腕部位长期受到压迫,同时处于屈曲的状态之中,导致手关节长时间被过度牵拉,液体在进入到手背之后,肌肉泵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导致发生损伤,且这种损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导至上肢以及交感神经,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引言:脑卒中是导致全球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成因之一,约占所有死亡原因的10%。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康复
疗法已被证明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可行方法。

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本研究采用前后比较研究设计,选择了50名患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都接受了综合康复疗法,包括肩关节牵引、肌肉强化、运动训练、
电疗及手法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

收集病史信息和对症状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血液学检查,头颅CT或MRI,以及X-光或CT扫描等。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肩功能,特别是主动动作的范围,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

患者的肩疼痛得到缓解,肩和手的功能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改善。

治疗后,患者的平均肩关节运动幅度提高了28.5±2.5°。

患者的手的感觉和手活动灵活
度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结论:综合康复疗法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通过改善患者的肩和手的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的质量。

这表明,综合康复疗法应作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
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但是,由于本研究没有设置对照组,所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认综
合康复疗法的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摘要】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200万人,每年直接医疗支出超过97亿元人民币。

因中风死亡人数已超过全国总死亡人数的20℅,其中2∕3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和劳动能力的丧失,需要长期护理,无法重返社会。

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中风后患者存有各种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情感障碍等。

其中肩手综合征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2.5%-70%,仅有1/5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正常活动功能。

有研究表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仅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且还影响上肢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本论文通过阐述中西医的各种康复手段,对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做一个综述。

主要有其发病机制,如何对其功能评定和治疗。

其中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以及西医的物理治疗法和作业治疗法。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一、理论链接(一)现代医学的认识肩手综合征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

根据Davis 等的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偏瘫患者的12.5℅,常在中风后1-3个月内发生,而由Braus报告的发生率甚至高达27℅。

严重的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如果不予以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的畸形,影响手的功能,甚至有更严重的后果,其发生,不但严重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是其残存的功能再次丧失。

[1]1、分期标准Ⅰ期(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疼痛。

Ⅱ期(后期),肩手的自发痛和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手的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

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末期或后遗症期)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手的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畸形僵硬。

[2]2、诊断标准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瘫手部疼痛、皮肤潮热、发凉、发紫,伴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局部无外伤、感染等;X线及其它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疾病。

3、病因病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可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的痉挛性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元的异常兴奋,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一种恶性循环的病变,其诱因为:(1)患肢长时间处于非良肢位;(2)过度掌屈位;(3)患肢未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4)患肢输液时渗漏至血管周围组织诱发水肿;(5)手的过度牵拉或意外损伤诱发水肿疼痛。

[3](二)中医学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中风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则指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多为风、痰、瘀血、郁热相因为患[4]。

祖国医学虽然没有肩手综合征的病名,但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很早就有记载。

如《灵枢·经脉》中描述:“项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颈、颌、肩、臑臂外后兼痛”及臂厥是类似本病的表现[5]。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由于风痰瘀血内阻经脉,加之局部多静少动,气血运行更加不畅,肌肤经脉失于濡养所致。

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淤滞,脉络闭阻,属中医痹症,血痹范畴。

气血凝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则肩、肘、腕等关节疼痛。

“血不利则为水”,水性趋下,泛溢肌肤,则腕背及手指水肿。

若病情迁延,瘀阻日久,气血津液不能濡养肢体关节,可出现肢体痿软、关节挛缩。

[6]二、康复治疗(一)现代康复治疗1、药物治疗类固醇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类固醇激素以低剂量口服为主,多口服强的松30㎎/d,持续2-3周或更长时间,也有使用可的松200㎎/d的报道,少部分患者需重复用药。

张守效等用双氯芬酸钠50㎎饭后服用,消炎痛25mg,均每日3次;强的松10mg每日早顿服,加用红外线或热疗20min,同时每晚用温水清洁患侧上肢皮肤,均匀涂以扶他林乳胶剂,疗效优于局部热疗或热敷的对照组[7]。

2、物理治疗(1)运动疗法功能训练使大脑接受外周传入的信息和向外周传出的冲动增多,整个大脑皮质的功能都增强。

上肢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可保持上肢各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增加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力量,防止关节脱位、肌肉萎缩、关节挛缩以及骨质疏松。

通过运动训练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之自觉进行主动运动,促进疾病的恢复。

王文威等在中风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给予激活生理性肩-手泵机制的运动训练方法,治疗一个月后,患者上肢的疼痛、关节活动度、水肿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8]。

说明激活生理性肩-手泵机制的运动训练方法对消除手背水肿,缓解疼痛,防止手背肌肉萎缩,促进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朱毅等采用辩证针刺治疗,并予穴位注射,其中治疗组再加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9]。

在治疗中采用拮抗肌逆转的特殊技术,首先稳定逆转的训练模式,在等张收缩时,治疗师在相反的两个方向分别给予足够阻力以阻止运动产生,即在相反方向上做交替的等张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结合穴位注射或单纯应用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的程度和频度,减轻肿胀,提高上肢的运动功能。

(2)理疗毕联洋等运用微波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方法,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运动治疗法[10]。

运用微波照射肩关节局部,利用微波的热效应使肩部血管扩张,促进肩关节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减轻肩关节炎症水肿,降低肌张力。

李媛等将3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11]。

对照组给予腕踝针治疗,观察组采取缠指法配合腕踝针治疗,治疗30天后比较两组疗效。

其中缠指法的具体方法为用一直径2-3mm线绳由患侧远端向近端绕拇指,然后是其它的手指,缠绕开始时,在手指甲处做成一小环,然后快速有力的向近端绕至指根部不能再缠为之。

缠完后迅速将指端绳环处拉开缠绕的线绳。

将每个手指缠完一遍后开始缠手,同样在掌指关节处做一小环,然后由掌指关节一并缠绕,到达拇指根部时使拇指内收,把拇掌指关节一并缠绕,直至腕关节。

同样的,缠完后迅速的将指端绳环处拉开缠绕的线绳。

可教会患者家属操作,以节省治疗时间。

腕踝针刺激的部位为皮下浅表层,经过调整使针刺引起的弱冲动引起强反应,适合对病灶部位兴奋控制,使肌痉挛缓解,血循环恢复,疼痛也随之消除。

3、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以经过治疗师选择的以有目的的运动或作业作为治疗手段,帮助残疾躯体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自理,工作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其活动可选择磨砂板。

插棒等作业活动。

(二)传统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程丽等采用点刺井穴放血与常规针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并与常规针刺的对照组进行观[12]察。

常规针刺取患侧上肢曲池、外关、合谷、中渚、劳宫等穴。

治疗组另用三棱针取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泽穴点刺出血。

两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81.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临床研究发现,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有双向调节作用。

对于改善脑循环障碍,增加脑血流量,减轻中风后遗症均有重要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刺血疗法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血管弹性的作用,并通过神经-体液的综合调节,对神经肌肉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此外,研究表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在进行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皮下浮刺治疗亦有明显疗效。

因为在皮下浮刺,与皮肤关系很密切,由于“肺合皮毛”,且“肺朝百脉”,肺气通过宣发机能把卫气和津液输布于体表,故浮刺能促使经脉气血运行,将体内的病邪从皮肤驱除。

2、推拿司井夫等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正确肢体摆放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结合正确肢位摆放治疗[13]。

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后各进行患肢肩关节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评定,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化Fugi-Meyer法。

治疗前,疼痛评分两组间患者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两组疼痛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疼痛和水肿是肩手综合征尚处于早期的标志,也是治疗可能有效的标志。

因此,减轻疼痛,促进体液回流,恢复运动功能是肩手综合征的主要治疗目的。

推拿治疗可促进周围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扩大关节活动度,放松痉挛肢体,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变组织修复,防止肌肉萎缩。

三、结语综上所述,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亦没有特效疗法,也没有统一的疗效判断标准。

目前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应采取早期治疗的方法,尽量采用综合疗法而非单一疗法可能会取得更好疗效。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功能的恢复具有关键性意义。

早期正确肢体摆放,以维持肩关节正常解剖关系,解除疼痛,增加患者关节活动范围。

临床上要对肩手综合征进行分期评定,随时调整治疗方法。

通过对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疼痛、水肿、肌力、关节活动度等的三期评定,对患者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从而更大可能的使患者恢复.四、参考文献[1]刘钦刚译:循序渐进·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治疗 306[2]缪鸿石、纪树荣脑卒中的康复评定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 150[3]Patricia MP.step to follow .Hong Kong:spring-Verlag Hong kong 1991[4]罗文舒、巨刺加络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医中药 2009(6):59-60[5]倪欢欢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中华现代中医学 2010.6(4):206-208[6]张丹丹、李金波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吉林中医药2009.29(9):796-797[7]张守效、梁秋兰、李凤娟等双氯芬酸纳治疗脑血管病后肩手综合征19例疗效观察公企医刊 1997.10(4):19-20[8]王文威潘翠环等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25(7):667-669[9]朱毅徐丹程洁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08.8(6):20-21[10]毕联洋、唐占英微波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08.24(3):355-357[11]李媛陈美云缠指法结合腕踝针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09.16(21):168-169[12]程丽王锐等点刺井穴放血配合常规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56例2010.29(10):689-690[13]司井夫孙武权推拿结合正确肢位摆放治疗肩手综合征 2010.31(6):734-7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