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约翰施特劳斯
外国音乐家简介

外国音乐家简介:施特劳斯、柴科夫斯基施特劳斯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
其父与其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
老约翰·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
直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
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小约翰。
施特劳斯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
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和轻歌剧16部。
1844年他十九岁时,正式登台首演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作品1号)及其他三首舞曲(2-4号),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喝采声中,竟连续重奏了十九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第一炮。
由于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l899年6月3日,他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入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
他的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柴科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
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创作背景电影经典片段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创作背景电影经典片段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是由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完成于1868年。
同年6月19日,该作品在维也纳进行了首次演出,并由作者亲自指挥。
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片美丽森林有关。
这片森林位于城市的郊区,离城市不远,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欣赏。
同时,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因此《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可以视为他为故乡的赞歌。
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
这首乐曲的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
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钟声的响起为音乐增添了许多光彩。
五个圆舞曲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森林画卷。
如果您对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需求,建议您查阅相关的音乐书籍或咨询专业的音乐家。
音乐名人简介

理查德·施特劳斯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
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
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中途辍学,去曼宁根乐队担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正指挥。
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
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
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
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
他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虽然他的一生长达85年,但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50岁以前写的。
像早期的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年少的理查德是一个神童。
理查德·施特劳斯在4岁时就开始学习弹钢琴,6岁时曾写过一支波尔卡舞曲,8岁时开始学小提琴。
当他进中学时,上的是作曲和乐器学的特别课,即交响乐中乐器的运用。
十六岁时,理查德为一出古老的希腊戏剧写了一个合唱曲,又写了一个节日序曲,使他的老师和同班同学很惊奇。
当一个著名的指挥演出理查德的第一交响曲,使他在音乐界扬名时,他才18岁。
起初,理查德只关心较老的古典音乐形式,只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作为自己的模范。
后来他同一个仿效浪漫派音乐的音乐家交上了朋友,通过他,理查德开始懂得和热爱李斯特,他运用音乐家们从来也没敢使用的方法,利用一些音乐主题和一个巨大的管弦乐团的所有乐器写了一些浪漫派音乐和音诗。
10首最经典的圆舞曲,大美!

................................................... ▼《青年友谊圆舞曲》 1955年,为了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五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曲作者天戈和词作者江山 创作了《青年友谊圆舞曲》。 《青年友谊圆舞曲》采用3/4拍子,表现了青年们欢乐和激荡的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使人 陶醉,使人兴奋,仿佛令人憧憬的理想就近在眼前,令人追求的幸福生活就快要到来。 青年友谊圆舞曲 音乐: 群星 - 燃情岁月
10首 最 经 典 的 圆 舞 曲 , 大 美 !
...................................................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The Blue Danube)》,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最富盛名的圆舞 曲作品。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将该曲被作为保留曲目演出。
................................................... ▼《多瑙河之波圆舞曲》
《多瑙河之波圆舞曲》是 19世纪末罗马尼亚的作曲家扬 ·伊 万诺维奇所创作。采用维也纳圆舞曲的形式,伊凡诺维奇 所作圆舞曲的旋律以小调色彩为主,优美、舒展而略带淡 淡的哀愁,具有独特的个性。
约翰斯特劳斯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 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 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 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 自指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 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 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 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 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 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 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 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 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 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 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 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 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 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春之声》
• 作于1883年。当时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满活力, 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 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钢 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而成为流行一时的声乐曲,直到现 在,本曲的声乐版本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 目。本曲的管弦乐版本也十分流行,百余年来一直深受世 界人们喜爱。 本曲是约翰施特劳斯不朽的名作。作为一首圆舞曲, 本曲与作者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 纳圆舞曲体裁,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 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全曲具 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 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 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 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 人们看到了 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反 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 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 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音乐最后在反复 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
• 小约翰· 斯特劳斯 (Johann Strauss, 1825-1899)是奥地利 小提琴家、指挥家、 圆舞曲及其它维也纳 轻音乐的作曲家。
浅谈施特劳斯

浅谈小约翰·施特劳斯音乐祝一凡20133231指导教师:杨凌浅谈小约翰·施特劳斯音乐一.摘要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
他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多部乐曲,其中不乏为全世界人们所熟知的经典之作,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
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并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今后圆舞曲的创作和发展起到了深远作用。
二.关键词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三.正文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
与同样是音乐家、作曲家的父亲同名。
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
在他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他在1851年开始了在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
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
春之声圆舞曲赏析

春之声圆舞曲赏析一、乐曲创作背景《春之声圆舞曲》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
创作该曲时约翰·施特劳斯已接近花甲之年,但他的音乐依然充满青春的气息。
据说, 最早这是一首钢琴。
1883年2月约翰·施待劳斯为了指挥新创作的轻歌剧《偷快的战争》的首次演出来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有一天的晚餐会上, 他与七十一岁的李斯特相见。
作为余兴节目,李斯特和这家的女主人表演了双手联弹。
施特劳斯则根据他们弹过的曲子即兴编成圆舞曲来表演。
就是这一天晚上,完成了这一首《春之声圆舞曲》。
现在常以管弦乐曲的形式演出。
二、乐曲的曲式结构与音乐表现性该曲表现了“春天”这个意象。
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竖琴、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管、长笛、短笛、小号、长号、圆号、定音鼓、三角铃等。
此管弦乐是以娱乐性为目的创造的,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这首圆舞曲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此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
该曲子的曲式结构是A、B、A、C、D、A,有一个多次再现、贯穿全曲的回旋曲主题A。
本曲的引子热情简短,只有八小节。
然而在前四小节中呈示和巩固的音调具有鲜明的个性且充满活力。
它不仅显示这首乐曲精力充沛的基本性格,而且为回旋曲主题A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后面四小节与其他圆舞曲序奏部[1]的最后段落一样打起“蹦擦擦”的三拍子,为主要主题的进入鸣锣开道。
这个主要主题A以敏捷的旋律使人联想到轻盈的舞步,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倚音式[2]的旋法把前半句向上旋转的音调和逐步稳定下来的后半句半音进行音调揉合成整体。
这主题像花腔女高音唱的(女声歌唱版本)那样活跃轻快,如同报春的燕子来往穿梭,空中充满了它们呢喃的繁音。
这个主要主题A以敏捷的旋律使人联想到轻盈的舞步,像是春姑娘的脚步,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接着乐曲转至属调[3]呈示主题B。
比起开头的主题,这里的音乐较平稳。
《微笑波尔卡》课件

和声与调性
A段采用主调音乐,以G大调为主,运用了大量的主和弦和属和弦,表现出明快、热烈的情绪。
B段采用复调音乐,以G大调和D大调为主,运用了大量的下属和弦和属和弦,表现出柔和、优美的情 绪。
03
创作风格与技巧
创作风格
该课件所介绍的波尔卡音乐, 成为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 梁,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
06
相关文化与艺术作品
相关文化背景与传承
起源与发展
波尔卡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奥地利,是欧洲 民间舞蹈的一种,流行于当时的波西米亚地 区。其特点是以快速轻快的节奏和活泼热烈 的旋律为人们所喜爱,逐渐成为一种广泛流 行的舞蹈。
演奏会场次
列举《微笑波尔卡》在不同场合、不同乐团或指挥家下 的演奏情况。
观众评价
收集观众对演奏会和《微笑波尔卡》演奏的评价,分析 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05作品评价与意义作品评价内容丰富
该课件以波尔卡音乐为主 题,结合多种文化元素, 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知 识性和趣味性。
设计精美
课件的设计精美,色彩搭 配和谐,符合学生的审美 需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02
曲式分析
曲式结构
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由A、B、 A三个部分组成。
第二部分B段,旋律转为柔和、优美 ,与A段形成对比。
第一部分A段,主题旋律明快、活泼 ,呈现出轻松愉悦的情绪。
第三部分A段,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主题旋律完全相同。
旋律特点
A段的旋律跳跃、欢快,运用了大量的附点四分音符和切分音 型,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情绪。
互动性强
该课件注重互动性,设置 了许多互动环节,如问答 、讨论等,能够有效地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约翰·施特劳斯
本学期的选修我选了中西方音乐鉴赏,其中有很多我喜欢的音乐家,例如舒曼、舒伯特、肖邦、贝多芬......但其中我最欣赏的还是小约翰·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
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
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
1899年,约翰·施特劳斯逝世时,维也纳人民举行了十万人的盛大葬礼。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
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
施特劳斯自幼爱好音乐,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
他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
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
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
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
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其作品包括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尔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及轻歌剧16部。
斯特劳斯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1863年以前。
在这一时期里,他基本遵循维也纳圆舞曲模式,但已在作品中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二时期为1864—1870年。
这时,他的创作已趋于成熟,创作了大批至今仍广为流传的著名圆舞曲,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
第三时期为1871—1899年。
斯特劳斯虽然又写出了著名的《南国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等,但主要从事轻歌剧创作。
自1871年后的近30年中,他陆续写了16部轻歌剧。
在J.奥芬巴赫和F.von苏佩影响下,他充分运用维也纳圆舞曲及其他舞曲体裁,使维也纳轻歌剧别开生面。
其中《蝙蝠》(1874)和《吉卜赛男爵》(1885)尤为突出。
他的轻歌剧的题材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音乐则充满欢快、热情、幽默的情绪,曲调扣人心弦,对后来F.莱哈尔等人的轻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虽然斯特劳斯的作品对生活的反映缺乏深刻性,然而迄今不少优秀作品依然受到欢迎,它们反映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气质,和奥地利民间音乐、维也纳市民音乐有着血肉联系。
后世称施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
与施特劳斯同时代的J.勃拉姆斯、R.瓦格纳、A.H.谢罗夫等人对其艺术成就都作了高度评价。
第三时期为1871—1899年。
他创作了著名的《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等艺术珍品,并创作了一批轻歌剧,如经久不衰的名歌剧《蝙蝠》、《吉普赛男爵》等。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享受生活圆舞曲》《柠檬树花开的地方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南国的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
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
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
他还作有《闲聊波尔卡》《火花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法兰西和波西米亚风格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1844年10月,年仅十九岁的约翰·施特劳斯率领自己的乐队在维也纳一流的饭店进行首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一场圆舞曲的“父子之战”就此展开。
老约翰动用自己的关系阻止各娱乐场所聘请儿子的乐队演出,但聪明的约翰开始逐步培养有别于父亲的观众,他把目光转向年轻人和民族主义者,创作了《维也纳的年轻人》、《塞尔维亚进行曲》、《捷克波尔卡》等早期音乐作品。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小约翰·施特劳斯演奏了风靡全球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约翰·斯特劳斯是一位天才兼多产的作曲家。
其作品包括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尔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及轻歌剧16部。
斯特劳斯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1863年以前。
在这一时期里,他基本遵循维也纳圆舞曲模式,但已在作品中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二时期为1864—1870年。
这时,他的创作已趋于成熟,创作了大批至今仍广为流传的著名圆舞曲,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
第三时期为1871—1899年。
斯特劳斯虽然又写出了著名的《南国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等,但主要从事轻歌剧创作。
自1871年后的近30年中,他陆续写了16部轻歌剧。
在J.奥芬巴赫和F.von苏佩影响下,他充分运用维也纳圆舞曲及其他舞曲体裁,使维也纳轻歌剧别开生面。
其中《蝙蝠》(1874)和《吉卜赛男爵》(1885)尤为突出。
他的轻歌剧的题材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音乐则充满欢快、热情、幽默的情绪,曲调扣人心弦,对后来F.莱哈尔等人的轻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虽然斯特劳斯的作品对生活的反映缺乏深刻性,然而迄今不少优秀作品依然受到欢迎,它们反映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气质,和奥地利民间音乐、维也纳市民音乐有着血肉联系。
与斯特劳斯同时代的J.勃拉姆斯、R.瓦格纳、A.H.谢罗夫等人对其艺术成就都作了高度评价。
第三时期为1871—1899年。
他创作了著名的《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等艺术珍品,并创作了一批轻歌剧,如经久不衰的名歌剧《蝙蝠》、《吉普赛男爵》等。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
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
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欧洲音乐经典作品赏析
系别:电气信息系
班级:11计1
姓名:张有金
学号: 201102033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