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舞蹈史

合集下载

【古典舞发展年表】 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

【古典舞发展年表】 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

【古典舞发展年表】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初创期”◆主要是对中国戏曲舞蹈的模仿、移植、提炼、整理,借用“戏曲动作”、“戏曲身段组合”、“戏曲行当表演片段”。

◆创编以戏曲题材、文学、历史题材和动作特点的表演作品。

◆创建形成培养职业舞蹈者的教学训练课程与教材,主要依靠提炼中国戏曲、武术的动作技法,技巧特征,借鉴芭蕾舞的训练程序与方法。

◆依靠舞蹈教育,培养新中国第一代专业舞蹈艺术家,教育家。

2、20世纪70年代“停滞期”历时10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3、20世纪80年代“发展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十年政治封闭和文化动荡之后,80年进入政治开放,社会变革,文化复兴的新时代。

中国古典舞面临再次建设和选择的机遇。

针对十年政治动乱,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对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唤醒了民族主体的强烈意识,确立并完善中国古典舞独立价值与功能的责任。

由于社会体制的开放,思想的自由,激发起全国舞蹈的大发展。

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以北京舞蹈学院提升为本科大学建制的契机,通过新的教育观念和措施推动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教学创新,对如何振兴古典舞,把关注点置于民族性的弘扬,民族主体审美的确立,关注被忽视和搁置的人体语言的探索与运用上。

发展的重点:在北京舞蹈学院,由李正一教授、唐满城教授创建了《身韵》课,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舞蹈的模式,形成了古典舞自身的动作审美特性和风格,身体训练功能,以致影响和带动教学体系与创作的发展。

在“身韵”动作审美统领下,出现了“古典文化精神复兴”的作品。

●在全国出现大批“古代乐舞复兴”的创作●以文学推动的“历史复兴”的舞剧题材80年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振兴,在全国艺术院团的舞台创作上得以繁荣,呈现出迅速、活跃、开放、繁荣的发展态势,使之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自身的成熟。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再发展期”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这种开放带来国际间频繁的交流和世界文化的竞争,面临探寻传统的母体文化与激活现代化发展活力的异体文化,在相互交融与促进中,如何建设新文化,如何坚守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自立成为核心问题。

中国近当代舞蹈史

中国近当代舞蹈史

中国近当代舞蹈史中国近当代舞蹈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近当代舞蹈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1.20世纪初至1949年:这段时期,中国舞蹈传统受到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的影响开始逐渐融入中国舞蹈。

民族舞蹈重视民族文化的表现,注重舞蹈的民族性。

著名的舞蹈家和编舞家陆抗抗、彭雪枫等为当时舞蹈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950年代至196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舞蹈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不忘国际主义”、“学习苏联先进艺术”等指示,中国开始引进苏联的芭蕾舞和现代舞。

建立了中国舞蹈学院,旨在培养专业舞者和舞蹈教育者。

成立了中国芭蕾舞团和中国民族舞团等重要舞团。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舞蹈发展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976年之后,中国舞蹈开始逐渐复苏,并在改革开放政策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舞蹈家开始接触和学习国际上的舞蹈作品,舞蹈创作日益多元化。

此时期崛起了一批杰出的编舞家,如杨丽萍、谭盾等。

4.1990年代至今:中国舞蹈在这一时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舞种和舞风的融合与创新。

舞蹈家们开始关注当代社会和人文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作品。

同时,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舞蹈家和团体也在中国进行合作和演出,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体而言,中国近当代舞蹈经历了从接触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到逐渐融入中国元素,从政治动荡到文化复兴的复杂过程。

今天的中国舞蹈已经有了独特的风格和创新,同时也在国际舞蹈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史

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史

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史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史现代舞在中国有着宽泛的定义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如前所述,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们在自身的舞蹈启蒙教育中,都曾尊名师学习过地道的西方现代舞。

在他(她)们的艺术实践中,葆有与现代舞相通的自由与创新的理念,同时更强烈的追求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

其中,吴晓邦“和着时代的脉搏跳舞”的至理名言和以《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等为代表的“20世纪经典”之作,应视为“中国现代舞”的珍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发展的历程中,广义而言,凡是不具有特定民族风格或古典程式的舞稻,似乎都可划入“中国式的现代舞”。

但是,前面曾提到过的那些从生活中提炼舞蹈语言,反映民众关切的社会、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品格的作品,我们之所以未纳入“现代舞”范畴来介绍,因为从严格意义上,它们与属于西方现代派艺术体系的“现代舞”,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都具有明显差异性。

50代末――60年代初,吴晓邦创建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系统的推行他所创建的――源于现代舞――的教学体系,为走出一条“中国现代舞”的路子,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实践。

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从古曲中获得灵感,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平沙落雁》……;也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牧童识字》、《足球舞》、《花蝴蝶》……等。

他的艺术信念依旧,但上述作品的影响却不及他抗战时期的那些舞蹈。

后来,随着“天马工作室”的中断,现代舞在中国的探索势渐衰微。

中国现代舞重新崛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日益发展。

初期的一批被群众称之为现代舞的作品如:《希望》、《无声的`歌》、《再见吧,妈妈》、《刑场上的婚礼》、《割不断的琴弦》等。

从构思到语言模式的突破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和较大的冲击力。

但是除了《希望》之外,大部分作品的表现手法仍未脱离具象化地反映具体事件中的具体人物。

显然,这并非严格意义的现代舞。

中国舞蹈史期末总结

中国舞蹈史期末总结

中国舞蹈史期末总结中国舞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艺术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之一。

中国舞蹈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舞蹈史进行总结,从古代到现代,从乐舞到舞剧,探讨中国舞蹈的发展、风格和影响。

一、古代舞蹈自远古时期开始,中国人民就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

在先秦时期,以宗教舞蹈为主,表达祭祀和宴会的意义。

古代舞蹈的主要特点是崇拜与祈求,融合了音乐、舞蹈和礼仪。

例如《大鬼谣》、《传祭舞》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王朝的舞蹈也有所变化,以舞剧为主要形式。

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鼎盛时期,唐朝的舞蹈以舞剧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著名的舞剧有《大唐昭君》、《满江红》等。

二、近代舞蹈在近代,受西方舞蹈的影响,中国舞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一批留学欧美的艺术家将现代舞蹈理论引进中国,推动了中国舞蹈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中国舞蹈追求自由、个性和表达力量,带有浓厚的西方艺术气息。

1949年之后,中国舞蹈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大规模的舞蹈创作、舞蹈教育和舞蹈研究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剧有《红色娘子军》、《红高粱》、《白毛女》等。

三、现代舞蹈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舞蹈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许多年轻的舞蹈家开始探索和创新中国舞蹈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现代舞蹈成为了中国舞蹈的重要分支之一。

现代舞蹈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可以融合不同的舞蹈风格和文化元素,打破了传统舞蹈的束缚。

同时,现代舞蹈也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情感的表达,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特性。

四、中国舞蹈的风格中国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姿态优美:中国舞蹈注重身体的协调和舞姿的美感,讲究流畅的动作和优雅的姿态。

2. 手势繁复:中国舞蹈善于运用手势来表达情感和意境,手指的动作尤为繁复多样。

3. 姿势隽永:中国舞蹈以静态的姿势表达动态的意境,追求静态美和动态美的统一。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中国舞蹈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民族的风貌,还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融合。

古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发展的起点,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和祭祀活动。

远古时期的舞蹈形式以神圣的仪式为主题,通过肢体语言和动作表达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祷。

在商、周时期,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形式,并与音乐相结合,成为宫廷娱乐的一部分。

同时,古代舞蹈也受到了战争和政治的影响,如秦汉时期的武术舞蹈和唐代的宫廷舞蹈等。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唐宋时期,舞蹈开始融合了民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舞蹈作品多以诗词为素材,歌颂了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明清时期,舞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宫廷舞蹈、民间舞蹈和戏曲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在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示风俗习惯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近代以来,中国舞蹈经历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近代舞蹈的推动下,中国舞蹈开始与国际接轨,吸收了西方舞蹈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舞蹈风格。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和舞蹈家。

他们以独特的艺术创新和表现手法,展示了中国舞蹈的独特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舞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表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中国舞蹈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舞蹈艺术家们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注重创新和实验,不断推动中国舞蹈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发展。

如今,中国舞蹈已经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从传统的古典舞蹈到现代的现代舞,从民族舞蹈到街舞,每一种舞蹈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中国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不仅在国内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舞蹈史简介

中国舞蹈史简介

民间舞蹈
唐代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 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代 表作品有《踏歌》。
戏曲舞蹈
唐代戏曲舞蹈开始萌芽, 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唐代舞蹈的影响
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唐代舞蹈为后世舞蹈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影响了中国舞蹈的演变
轨迹。
对其他艺术的影响
唐代舞蹈对诗歌、绘画等艺术形 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艺术
舞蹈教育资源的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舞蹈教育资源得到不断优化,更多的优秀教 师和教学设备投入到舞蹈教育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舞蹈教育与职业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舞蹈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专业培训 和比赛等方式,为未来的舞蹈事业发展储备人才。
中国舞蹈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1 2 3
舞蹈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
早期舞蹈的特征
舞蹈的宗教色彩
在原始社会,舞蹈经常与宗教仪式相 结合,成为一种祭祀和祈福的方式。
早期的舞蹈多以群体形式出现,模仿 动物动作和狩猎场景,展现出人类对 自然的敬畏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夏商周的舞蹈
夏朝的舞蹈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其舞蹈多表现日常生活和战争
场景。
商朝的舞蹈
商朝时期,舞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 展,出现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
的发展。
对国际的影响
唐代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舞
蹈艺术发展。
03
宋代舞蹈的演变
宋代舞蹈的演变
• 中国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发展历程经历 了多个阶段,包括宋代舞蹈。宋代舞蹈是在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种类繁多,影响深远。下面将详细介 绍宋代舞蹈的背景、种类和影响。

(完整word版)20世纪中国舞蹈史

(完整word版)20世纪中国舞蹈史

20世纪中国舞蹈史(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

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

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

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

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

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

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

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

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

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

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

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摘要】二十世纪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历了多样化、政治意义、教育兴起、著名作品和艺术家贡献等重要阶段。

舞蹈的多样化发展丰富了中国舞蹈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在政治意义方面,舞蹈被用来表达政治主题和宣传思想,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

舞蹈教育的兴起为培养舞者和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著名的舞蹈作品如《黄土地》等赢得了国际声誉,展现出中国舞蹈的艺术实力。

舞蹈艺术家们的突出贡献也让中国舞蹈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展望未来,中国舞蹈仍将继续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发展,多样化,政治意义,教育,著名作品,艺术家,贡献,成就,前景1. 引言1.1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随着舞蹈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热爱舞蹈艺术。

舞蹈教育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艺术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

著名的舞蹈作品如《红色娘子军》、《黄河》等,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广泛认可。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发展成就非凡,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中国舞蹈将继续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发展前景。

2. 正文2.1 舞蹈多样化的发展二十世纪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舞蹈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舞蹈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这个时期,中国舞蹈吸收了西方舞蹈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在保留传统舞蹈特色的也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了新的艺术风貌。

舞蹈多样化的发展体现在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兴起。

传统舞蹈、现代舞、民族舞、芭蕾舞等各种舞蹈形式在二十世纪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

传统舞蹈以其古典优美的舞姿和精湛的舞技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舞则追求更加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表现方式,注重舞蹈与声光效果的结合,使观众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舞蹈史(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

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

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

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

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

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

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

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

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

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

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

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

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

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1923年,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在上海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美国歌舞;1925年,日本剧团在上海演出歌舞剧《20岁之少年》;1925-1926年,美国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率领的现代舞团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了现代舞及各国民间舞,节目有:《西班牙舞》、《海之精》、《爪哇舞》、《印地安人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观音舞》、《霸王别姬》等;1926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了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葛蓓利亚》、《火鸟》及舞蹈《华尔兹》、《小丑舞》、《牧童舞》等。

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西方芭蕾舞最高水平的团体,在中国演出影响很大。

1926年,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舞台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国人在欣赏了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舞蹈团的现代舞和莫斯科国家剧院舞蹈团芭蕾舞的精彩表演之后,同年11—12月又迎来了西方现代舞鼻祖依莎多拉·邓肯的学生爱玛·邓肯率领的莫斯科邓肯舞蹈团的到来。

“莫斯科邓肯舞蹈团”首先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然后到北平、上海等地演出,主要节目有:《青春舞》、《快乐》、《捉迷藏》等。

它们表演了具有依莎多拉·邓肯风格的现代舞,它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前卫意义,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

小说家郁达夫观看演出后在日记中曾经写道:“邓肯的舞蹈形式,都带有革命意义,处处是力的表现”。

这是历史上中国文人第一次对西方现代舞作出的评价。

郁达夫对现代舞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十分准确、恰当。

1927年1月,邓肯舞蹈团来到武汉演出。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而演出的现代舞《葬礼歌》、《国民革命歌》、《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少年共产国际歌》等,引起了极大轰动。

西方舞蹈团体的这一系列演出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从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大都市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这就是以《华尔兹》、《探戈》、《列对方阵舞》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交舞。

社交舞,又名“交际舞”、“交谊舞”。

它是一种人际间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以男女对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的舞蹈活动。

西方早期的社交舞主要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交舞蹈也从深宫贵宅走向各阶层人士都能自由参加的公共场所。

这种以男女对舞的形式来进行交流的西方交际舞,在20世纪初由西方舞蹈团体、商人和旅华外侨或留学欧美归国人员传入到中国各大城市。

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时间非常之快,在各大城市学舞者日益增多,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交际舞,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于是,围绕学习教授交际舞的机构迅速产生,出现了很多交际舞学校和书籍。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俄国侨民司大纳基芙曾在哈尔滨、青岛、上海开办的跳舞学校,教授的是当时世界最为流行的探戈、华尔兹、查尔斯顿舞等。

杰克·坎根办的跳舞传习所,该所自有一套交际舞的教学体系,不少舞者慕名而去,在当时已很有名气,成为舞蹈名家与各界知名人士经常联欢之地。

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国人开办的交际舞学校,在国外学得了交际舞的中国人自己也办起了交际舞短训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留法归来的演艺人士唐槐秋1926年在上海开办的“交际跳舞学社”,后扩大更名为“南国高等交际舞学社”。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专门教授西方交际舞的学校。

后来,类似的教舞机构在各地纷纷成立。

上海成为最活跃的地区,到30年代,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舞厅发展到了100多个。

这些机构的成立与存在为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舞蹈爱好者。

使交际舞很快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势头之猛烈程度使今人难以想象。

西方舞蹈,尤其是西方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有着它特殊的意义。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十分忌讳男女之间的身体公开接触,“男女授受不亲”是严格遵循的祖传训诫。

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与西方式的生活娱乐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这种文化背景并未对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丝毫影响??lt;BR> 西方舞蹈文化的传入与当时改良派、洋务派们在小说、戏剧、音乐等领域提出的变革主张与要求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从表面上看来,舞蹈并不处在新旧文化冲撞的峰口浪尖,但是,西方舞蹈中的人文主义和革新精神,以及表现出来的艺术审美趣味,已经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

(二)当历史走进20世纪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者和改良派人物纷纷走上历史舞台。

他们提倡民主,谋求变法,主张废科举办新学。

这种“教育救国”行为,对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直接的表现是在普通学校里开设了新式音乐课和体育课。

与此同时,也把舞蹈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锻炼国人体魄的目的。

这种把舞蹈与学校体育结合的做法完全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

在西方人看来,舞蹈能培养人的灵活性,锻炼人的反应速度和身体的协调性,更能训练人对于体态美感的感受力。

因此,体育课里安排舞蹈的内容是十分自然的。

在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舞蹈家们竭力效仿上述做法,将舞蹈与体育有机结合,在新式“学堂”传授。

据记载,当时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有不少学校相继开设了体育和舞蹈课。

这一现象为校园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谈到20世纪的舞蹈教育和现代歌舞时,不能不提到黎锦晖。

黎锦晖,1891年生,湖南湘潭人。

是中国近现代音乐舞蹈史上一位举足轻重、引领时尚的人物。

他以其超卓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天才,给中国传统乐舞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校园乐舞教育的先声。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教育与创作,孕育于“五四”新文化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大潮之中,特殊的时代背景成就了黎锦晖中国新舞蹈艺术的萌芽。

1927年,黎锦晖受田汉“艺术运动是应须由民间硬干起来,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计划”的精神鼓噪,主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此乃中国真正的初具规模的歌舞教育专门学校。

黎锦晖依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

该校的舞蹈课有三种:1、艺术课。

包括古典舞、现代舞、土风舞等,教授学生《天鹅舞》、《水手舞》、《西班牙舞》等,编排了《火光舞》、《金银舞》等节目。

2、形意舞。

是一种以舞蹈手段模拟动、植物及自然事物的拟人化节目,个性突出。

3、歌舞剧。

主要训练学生将歌、舞、剧紧密结合的能力。

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各自学生的特长。

这种迅速、实用的教学法可以使学员们短短三个月后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亦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歌舞演员,黎明晖、王人美、黎莉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为宣传国语改革和普及儿童乐舞教育,“五四”后十年间,黎锦晖先后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小羊救母》、《三蝴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努力》、《蝴蝶姑娘》等24部儿童歌舞曲。

这些作品大都带有浓郁的反封建教育制度,宏扬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内涵和气质,提倡儿童爱自然、爱社会、爱民族和爱祖国的进步思想。

对于儿童的美育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当的进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黎锦晖还先后组织创办了“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等表演团体,被视为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

而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作品正是它们的重要保留剧目。

(三)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

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新舞蹈艺术运动”,这是由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倡导的。

吴晓邦(1909~1994),是一个集表演、编导、理论、教育于一身的著名舞蹈艺术家。

1906年12月18日,他出身在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一个贫苦农民家中。

由于家境极为贫寒,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将十个月的吴晓邦送给了当地一个吴氏大户人家当养子,取名叫吴锦荣。

他5岁开始进私塾学习,而后又到苏州和上海等地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给少年时代的吴晓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思想进步,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认真学习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马克思的学说,从中受到深刻启迪。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吴晓邦毅然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和个人前途,为积累知识和寻求改变旧中国的道路,从1929年开始先后3次东渡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

吴晓邦在日本是受父命学习经济的,在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由早稻田大学学生们演出的舞蹈《群鬼》,该舞蹈通过塑造各种鬼的形象和行为,表现了因社会不平等而造成的冤屈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