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
牛的口蹄疫概念

牛的口蹄疫概念口蹄疫是一种极其传染且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主要影响牛科动物,包括牛、羊、山羊、猪等。
它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气溶胶、污染物品等途径传播。
口蹄疫对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人类的食品安全和福利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牛的口蹄疫概念对于农业和人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口蹄疫病毒属于Picornaviridae科,Aphthovirus属。
它是一种非包膜的RNA 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率,因此疫苗的研发和防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口蹄疫病毒可通过体液、排泄物、鼻涕、唾液、乳汁等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气溶胶等空气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另外,口蹄疫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人工设施、工作工具、车辆等物品进行间接传播。
而人类主要通过接触被感染动物、食用被感染动物的未经充分烹煮的肉及其制品,或者通过污染的手接触口腔、眼睛、鼻腔等黏膜来感染口蹄疫病毒。
牛的口蹄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下降、精神不振、蹲卧不起等。
此外,牛的口蹄疫还会出现口腔和蹄子的病变,包括牙龈炎、流涎、舌头溃疡和水泡、蹄叶红肿、脱落等。
这些病变会导致牛难以进食和行走,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牛的乳房也可能受到感染,导致乳汁减少和质量下降。
另外,牛的口蹄疫还会引起流行性肺炎和结膜炎等并发症。
这些症状和病变使得患病牛的生产能力大幅下降,从而对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为了控制和阻止牛的口蹄疫的传播,采取了多种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采取早期的监测和发现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口蹄疫高风险地区和个体动物的监测可以通过监测动物的体温、行为和病变等方面来进行。
其次,加强动物的管理和卫生措施是必要的。
确保动物的干净和安全的环境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另外,加强动物的营养和免疫力也是预防口蹄疫的重要手段。
疫苗的使用是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疫苗通过注射的方式给牛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和减轻症状。
此外,及时隔离和处理患病动物也是控制口蹄疫传播的关键。
口蹄疫的治疗方案

口蹄疫的治疗方案什么是口蹄疫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家畜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有蹄动物,包括牛、猪、羊、山羊等。
这种疾病对畜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对口蹄疫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口蹄疫的症状口蹄疫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热:患病动物体温升高,一般超过40℃。
2.病畜不食:患病动物食欲显著下降,甚至拒食。
3.极度虚弱:患病动物出现虚弱乏力的症状。
4.水泡和溃疡:患病动物黏膜出现水泡和溃疡,特别是在口腔、蹄部和乳房等部位。
5.呼吸困难:患病动物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口蹄疫的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口蹄疫,因此治疗主要以支持性治疗为主。
以下是口蹄疫的治疗方案:1.隔离患病动物:将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隔离,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2.提供适宜的饲料和饮水:患病动物的食物应该易于消化,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和充足的饮水,以帮助动物恢复健康。
3.控制发热:对于发热的患病动物,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保持环境温度适宜。
4.提供支持性治疗:口蹄疫会导致患病动物体力衰竭,因此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性治疗,如提供营养补给、氧气治疗等。
5.预防二次感染:患病动物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二次感染,要做好预防工作,及时治疗可能出现的继发感染。
6.疫苗接种:口蹄疫病毒有多种亚型,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预防口蹄疫的措施除了治疗口蹄疫,预防口蹄疫同样重要。
以下是预防口蹄疫的一些常见措施:1.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饲养环境应做好消毒和清洁工作,减少病毒的传播。
2.牲畜检疫:引进新的牲畜前,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确保其健康状况。
3.疫苗接种:定期为牲畜接种合适的口蹄疫疫苗,提高免疫力。
4.不携带病毒物质:禁止携带可能携带口蹄疫病毒的物质,如肉类或动物产品。
5.隔离患病动物:发现有口蹄疫症状的动物,应立即隔离,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猪口蹄疫几天就不传染了,附症状及防治方法

猪口蹄疫几天就不传染了,附症状及防治方法1、传染时间:猪口蹄疫的潜伏时间一般为1-7天,在出现症状24小时后开始进行排毒(前期排毒量大),2-3天左右即可传染全群,5-7天后,排毒量下降,10天后,基本不再进行排毒。
2、症状:体温升高,精神萎靡不振,口、鼻、蹄、乳头等部位出现水疱、溃烂。
3、防治方法:使用0.5%过氧乙酸,1-2%氢氧化钠对猪舍进行消毒,并及时接种口蹄疫疫苗。
一、猪口蹄疫几天就不传染了1、潜伏、传染时间(1)猪口蹄疫的潜伏时间为1-7天左右,长的可以达到14天左右。
(2)病猪在出现症状24小时后开始进行排毒(前期排毒量大),2-3天左右即可传染全群。
5-7天过后,排毒量下降,10天过后,基本不再进行排毒,甚至不会引起同栏感染(淋巴结及骨髓的带毒时间持续30天以上)。
2、持续时间(1)如果是良性,一般7-14天左右即可痊愈,如果蹄部有病变,痊愈时间会延长至14-21天左右,甚至更长,死亡率为1-2%左右。
(2)如果是恶性口蹄疫,病猪一般会因为心肌炎而死亡,死亡率高达25-50%左右(以乳猪为主)。
二、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防治方法1、症状(1)体温升高至40-41°C,精神萎靡不振,进食欲望下降。
(2)病猪的口、鼻、蹄、乳头等部位出现水疱,并且水疱在12-36小时内溃烂,伤口处出现红色糜烂面。
严重时,导致病猪蹄边破裂,蹄壳脱落。
2、防治方法(1)及时对猪舍进行消毒,消毒液可以选择1-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1-2%甲醛,0.5%过氧乙酸等。
(2)及时接种猪口蹄疫疫苗。
如果是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体重在50kg以上的猪,每头肌肉注射3ml,体重为25-50kg的猪,每头肌肉注射2ml,体重为10-25kg的猪,每头肌肉注射1ml。
如果是O 型高效灭活疫苗,体重在80kg以上的猪,每头肌肉注射3ml,体重为30-80kg的猪,每头肌肉注射2ml,体重为10-30kg的猪,每头肌肉注射2ml。
口蹄疫防治措施

口蹄疫防治措施什么是口蹄疫?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有蹄类动物,包括猪、牛、羊等。
该病毒可通过接触被感染动物的体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存在较高的传染性和病毒稳定性,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制定有效的口蹄疫防治措施对于动物健康和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口蹄疫临床表现口蹄疫主要表现为猪、牛、羊等被感染动物出现口中溃疡、蹄间溃疡、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运动困难等症状。
如果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导致动物死亡率提高,且该病毒可通过病死动物的体液进一步传播,引发更广泛的感染。
口蹄疫防治措施1. 严格的动物检疫措施为了防止口蹄疫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动物检疫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禁止从疫区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对进口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和隔离;•定期进行动物疫苗接种;•对进口动物产品进行消毒和检疫等。
2. 高标准的养殖管理养殖场应采取一系列高标准的养殖管理措施,以预防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
这些措施包括:•健全的养殖环境,包括清洁的养殖场、合理的通风和排水系统;•注意动物饮水卫生,定期清洗水源和饮水设施;•定期消毒养殖设备和场地;•定期巡视动物健康和观察动物行为异常情况等。
3. 口蹄疫疫苗接种口蹄疫疫苗接种是预防口蹄疫的一种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动物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疫苗接种计划。
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和剂量接种疫苗,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4. 动物屠宰和处理如果发现有口蹄疫病例,应采取紧急的动物屠宰和处理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这些措施包括:•将感染动物隔离并进行集中屠宰;•按照规定进行屠宰和无害化处理;•加强环境消毒,清理养殖场地。
5. 落实防疫责任为了有效防控口蹄疫,养殖户、动物检疫部门和政府应共同落实防疫责任。
养殖户应加强动物健康监测和日常防护,及时报告异常症状;动物检疫部门应加强监测和检疫工作,确保病毒不会通过动物和动物产品传播;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疫情监测和处理。
口蹄疫的名词解释

口蹄疫的名词解释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牛、猪、羊等偶蹄类动物。
它的名称取自于临床症状,即口腔、蹄间、乳房等部位出现特征性水疱、溃疡和角化。
该疾病可引起严重的禽畜经济损失,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口蹄疫的病原体属于A型口蹄疫病毒、O型口蹄疫病毒和C型口蹄疫病毒三个血清型。
其中,A型病毒是最为致病的,并分为不同亚型。
这些病原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也可通过空气传播、污染的饲料和水源、昆虫叮咬等方式传播。
口蹄疫的潜伏期通常为2到14天,但也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初期,受感染的动物可能出现发烧、厌食、躁动、乳房肿胀等症状。
随后,他们的口腔、蹄间和乳房等部位可能出现水疱和溃疡。
这些溃疡可能破裂,导致角化和脱蹄,严重影响动物的生存能力和生产性能。
口蹄疫不仅对养殖业有很大影响,也对肉类供应链和相关行业造成巨大打击。
主要影响牛、羊和猪的健康,口蹄疫的爆发通常会导致严重的扑杀措施,以遏制疾病传播。
此外,口蹄疫还给兽医保健和养殖场的管理带来挑战,对农民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在全球范围内,口蹄疫的防控工作备受重视。
许多国家建立起口蹄疫的监测与报告体系,并采取紧急措施应对疫情。
这些措施包括动物强制隔离、动物运输受限、兽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加强兽医服务等。
此外,口蹄疫的疫苗研发也是预防和控制这一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尽管口蹄疫对农业和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但通过国际合作和科学应对,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防控成果。
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指导下,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口蹄疫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共享疫苗和防控技术,促进了疾病的控制和传播的减少。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和动物密度的增加,我们仍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口蹄疫疫情扩散。
总之,口蹄疫是一种影响牛、猪、羊等偶蹄类动物的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
以口腔、蹄间和乳房等部位的水疱、溃疡和角化为特征,口蹄疫对养殖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通过国际合作和科学防控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口蹄疫的传播和损失。
口蹄疫病毒ppt课件

感染口蹄疫病毒的动物通常会出现发热、口腔和蹄部溃疡、跛行等症状。在严重 情况下,病毒可能导致心肌炎和肺炎等并发症。
传播方式与媒介
传播方式
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动物之间的接触或人 与感染动物的接触。此外,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传播媒介
感染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唾液、尿液和粪便,是口蹄 疫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此外,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也可能 成为传播途径。
了很大的困难。对病毒交叉感染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
03
国际合作
口蹄疫病毒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解决。国际合作可以
促进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资源配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发展前景与展望
新技术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诊断方法、疫苗和治疗药物将被不 断开发出来,为口蹄疫病毒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器等。
疫苗研制
多种疫苗已经被研制用于口蹄疫 病毒的预防,包括灭活疫苗、减
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01
病毒变异
口蹄疫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这给病毒的防控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对病毒变异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
02
交叉感染
口蹄疫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包括牛、猪、羊等,这给防控工作带来
发现与命名
发现
口蹄疫病毒最早于1893年在南非的 奥兰治自由州被 为“奥兰治自由州病”,后来简称为 “口蹄疫”。
地理分布与传播
地理分布
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主要在包括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洲 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
传播途径
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动物之间的接触和人与动物的接触。空气 中的飞沫也可能传播口蹄疫病毒,这使得该疾病更容易在密集的动物饲养场和 集市上传播。
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预防措施【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预防措施】猪口蹄疫是由猪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猪类动物,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了解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采取预防措施对于保护猪的健康和农业发展非常重要。
一、症状表现猪口蹄疫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高热:感染口蹄疫病毒的猪往往会发生明显的发热现象,体温可超过40℃。
2. 口腔病变:受病毒感染的猪口腔内会出现严重的病变,口唇、舌头、颊黏膜、齿龈等处会出现溃疡、水肿、出血等症状。
同时,猪的食欲会明显减退。
3. 蹄部病变:猪的蹄部也是猪口蹄疫感染的重要目标,受感染的猪蹄冠、蹄壁、蹄底等部位会出现糜烂、坏死、水肿等症状。
此外,猪在行动时可能出现跛行现象。
4. 体重下降:由于疾病对猪的食欲造成了不良影响,受感染的猪通常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二、预防措施针对猪口蹄疫的流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口蹄疫的一种重要手段。
农民可以根据兽医的建议,及时按照疫苗接种计划为猪接种相应的口蹄疫疫苗。
这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2. 环境清洁:保持猪圈的清洁是预防口蹄疫的重要环节。
定期清理猪圈内的污物和排泄物,保持卫生,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 动物隔离:对于新购进的猪,应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其健康状况良好后再引入种群中。
同时,在发现感染疫情时,要立即将患病猪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4. 严密监控:建立起完善的动物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对猪的监控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5. 消毒措施:定期对饲养设施、饲料和水源进行消毒处理,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和细菌,降低感染风险。
6. 交通管控:禁止非养殖业人员进入猪场,加强对外来人员、车辆和工具的管控,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猪口蹄疫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保护猪的健康与养殖业的发展。
同时,农民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科学养殖知识学习,提高养殖技能水平,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
口蹄疫

使用疫苗种类 牛、羊和鹿: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 苗和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 猪:口蹄疫O型灭活类疫苗,口蹄疫O型合成 肽疫苗(双抗原)。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 部易感家畜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 月内已免疫的家畜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公共卫生
• 感染主要是由于饮食病乳奶脂,或通过挤奶、 处理病畜而接触感染,创伤也可感染。
• 人患病后,体温升高,口腔发热,唇、齿龈、
舌、面颊部粘膜潮红,发生水疱,皮肤水疱多
见指尖、指甲基部,有时见于手掌、足趾、鼻
口腔、蹄部、乳房、咽喉、气管、支气 管和胃粘膜可见水疱、烂斑和溃疡,反 刍动物真胃和肠粘膜有出血性炎症。 心肌病变具有特征性,心包膜有弥散性 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 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俗称 “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肉样。
六、诊断
1、参考: 主要偶蹄动物,传播迅速,呈流行性 或大流行性发生,多为良性经过。患病 动物的口腔和蹄部有水疱和烂斑,死后 剖检可见虎斑心病变等特点,可做出初 步诊断。
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主要侵害偶蹄兽,牛最易感,其次是猪, 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幼畜易感性高。 传染源: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发病初期的病畜 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症状出现后的头几天,排毒量 最多,毒力最强。病牛以舌面水疱皮排毒为最多, 其次为粪、乳、尿;病猪以破溃的蹄部水疱皮为最 多,约为牛舌面水疱皮的10倍,病猪排毒量远远超 过牛、羊。潜伏期病毒就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 具有传染性;病愈动物带毒,其带毒期长短不一, 康复牛的咽喉带毒可长达24-27个月;隐性带毒者也 是重要的传染源; 绵羊是本病的“贮存器”,猪是“扩大器”,牛是 “指示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蹄疫1 病原学2 流行病学3 致病机理4临床症状5 病理变化6 流行现状7 诊断8 综合防治9 综合防治重点难点解析参考文献口蹄疫(foot-and-month disease, FMD),在我国曾经被称为五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nth disease virus, FMD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感染对象为牛、羊、猪等偶蹄类家畜及野生偶蹄动物。
该病由于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一旦暴发,将对畜牧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被国际兽疫局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我国也将该病列为一类传染病之第一位。
2013年初以来,随着免疫效果确切的O型口蹄疫疫苗研制成功并被批准在生产上应用,该病已经完全可以通过免疫有效预防,个别猪场即使不幸出现该病流行,也可以通过紧急免疫的办法有效快速被控制。
以下如无特别需要,有关口蹄疫的叙述,以猪口蹄疫为主:1 病原学FMDV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Aphthovirus)口蹄疫病毒属,为已知最小的动物RNA病毒,正二十面体(近似球形)结构,无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20~25nm(如图1)。
成熟病毒粒子约含30%的RNA,其余70%为蛋白质。
基因组为单股线状、约含8500个核苷酸的正链RNA。
5’端无帽子结构,以共价链与一个小分子蛋白3B(VPg)相连。
离5’末端400~500个核苷酸处是一个长约100~200个核苷酸的富含胞嘧啶核苷Poly(C)区,Poly(C)区后还有一个800个核苷酸左右的非编码区,往后是一个长达6500个核苷酸的编码区。
3’端有一非编码区,并带有Poly(A)尾巴。
Poly(C)前靠5’端一侧的较小部分可能仅与病毒RNA复制起始有关,Poly(C)后靠3’端一侧的较大部分包含编码蛋白的全部信息。
图1 口蹄疫病毒(图片来源:网上公开技术资料)FMDV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病毒侵入机体后,病毒粒子与宿主细胞表面相互作用,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部,脱去衣壳的RNA在细胞内进行翻译,形成一个大的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经过3次裂解以及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4种结构蛋白(VP1, VP2, VP3, VP4)和若干种病毒自身编码的非结构蛋白。
VP1, VP2和VP3分布于病毒颗粒表面,构成病毒的核衣壳。
其中:VP1位于病毒颗粒的顶点,对胰酶敏感,发挥着重要的抗原作用,并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VP4隐藏在衣壳内部,与RNA紧密结合,是病毒粒子的内部成分。
此外,在病毒增殖的动物机体内和感染细胞培养液中还存在一种非结构性的病毒特异蛋白,称为病毒感染相关抗原(Virus Infection Associated Antigen, 简称VIA抗原)。
VIA抗原在琼脂扩散试验中对各型口蹄疫病毒的抗体均呈阳性反应。
在注射灭活疫苗的动物体内,检测不到VIA抗原及其抗体。
因此,VIA抗原可作为病毒在动物体内发生增殖的证据,以此鉴定动物是否存在FMDV感染[1], [2], [3]。
FMDV共有7个血清型:O型、A型、C型(欧洲型)、南非1型(SAT1)、南非2型(SAT2)、南非3型(SAT3)和亚洲1型(Asia1)。
各血清型的临床表现完全相同,但抗原各不相同,彼此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我国至今已被证实存在的血清型包括O型、A型和亚洲1型。
猪口蹄疫最常见的为O型,A型和亚洲1型偶尔亦引起散发性感染。
病毒在4℃比较稳定,-20℃特别是-50~-70℃十分稳定,可以保存几年之久。
对日光、热、酸、碱均十分敏感:直射阳光可使病毒迅速灭活。
8℃时病毒可存活24~42h,12℃存活24h,13℃存活16h,37℃存活4h。
最适pH值为7.4~7.6,pH值5.3~5.7迅速灭活。
下列浓度消毒药均可在短时间内杀死病毒:1~2%氢氧化钠、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4%的碳酸钠溶液、1%络合碘。
在自然条件下,含毒组织和被病毒污染过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乳及乳制品中的口蹄疫病毒于70℃加热15s可灭活,4℃存活12d,乳变酸后病毒迅速灭活。
因尸僵后迅速产酸,故尸体内肌肉中的病毒很快灭活,但在腺体、淋巴结和骨髓中,由于这些组织中酸的产生不多,病毒可存活长达数周。
2 流行病学FMDV主要感染偶蹄动物,易感动物包括牛、羊、骆驼和猪等20个科的70多种家养和野生哺乳动物,对人有时也有感染性。
家畜中以牛最易感,其次为猪,再次为绵羊、山羊、骆驼等。
通常是牛先发病,数量少但症状明显,故牛被称为指示器;然后感染羊,数量多但症状不明显,被称为储存器;最后感染猪,数量多且症状明显,被称为放大器。
但近年发现有的流行毒株仅对猪致病,对牛、羊不致病。
不同年龄猪易感程度不完全相同,幼畜较成畜易感,死亡率也高。
在常年坚持作疫苗免疫的猪场,由于幼畜一定程度存在母源抗体保护,最先发病的往往是母源抗体消失后的中大猪。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易发,秋末、冬春季较多,春天为流行高潮,夏天发病较少。
最近几年,FMDV致病力似有增强之势,夏天仍有不少猪场发病。
患病和带毒动物,以及被这些动物污染过的肉品、肉制品、内脏、血、皮毛、废水、饲料、栏舍、设备、用具等,均可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病畜发热期呼出的气体、粪、尿、眼泪、唾液、精液、和乳汁等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有病毒,病畜水疱皮和水疱液含毒量最多。
不同种类的患病动物及病程的不同阶段,排出病毒的数量和毒力不同。
急性发作期的牛和猪,在临床症状表现期排出的病毒特别多,也最危险。
潜伏期的动物,在未发生水泡前就开始排毒。
痊愈动物有50%左右在愈后数周至数月中仍可带毒,成为传染源。
疫区牲畜和畜产品调运以及人员和车辆等的往来,是该病散布的重要途径。
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和畜产品污染过的水源、牧场、饲料和用具以及非易感动物等,都是该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空气也是一种重要传播媒介,病毒借助风力可传播至60km 以上,引起远距离跳跃式传播。
在一些防疫设施比较完善、防疫制度比较健全的规模化猪场,暴发此病的最大风险,来自经常出入屠宰场被病毒污染过的运输车辆。
感染途径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
病原经消化道、呼吸道、产道、伤口甚至完整的皮肤粘膜感染,均可引起易感动物发病。
FMDV的感染力非常强,病毒经由呼吸道进入体内后,只需10个感染颗粒即可造成牛的感染[4]。
该病传染快,流行广,发病率高,常呈暴发性流行,并具有一定周期性。
同一时间内,往往牛、羊、猪同时发病。
但有时牛、羊发病,猪少发或不发;有时猪发病,牛羊少发或不发。
在一些新疫区,发病率经常高达100%,且哺乳小猪发病后因心肌炎发作而大规模死亡。
在一些老疫区,该病每隔1~2年或3~5年流行一次。
3 致病机理FMDV一经感染途径侵入机体,即开始在感染部位细胞中复制,再经局部淋巴结扩散到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并循血液循环途径快速分布于机体各个组织。
但经典病变仅出现在鼻部、粘膜处和嘴唇。
病毒在水疱皮、水泡液及淋巴液中含量最高。
发热期血液内病毒含量最高,退热后在奶、尿、口涎、泪、粪便等都会有一定量的病毒。
机体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细胞中,都有两类(即一类和二类)FMDV和其他小RNA病毒接受位点,通常一个细胞上带有一类接受位点1×103~1×104个,二类接受点位或更多[5]。
在4o C~37o C条件下,FMDV与细胞上的接受位点迅速结合,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部,按一般小RNA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后的基本脱壳步骤脱去核衣壳。
脱去核衣壳后,RNA被释放到细胞浆内。
在细胞解离酶作用下,VPg从病毒RNA 上脱离下来,使病毒RNA具有mRNA功能[6],然后开始病毒翻译和装配。
病毒的侵入使宿主细胞的蛋白合成迅速停止。
3C蛋白(FMDV融合蛋白裂解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产物)裂解宿主细胞的组蛋白H3,使H3末端20个氨基酸被降解,改变了染色体的转录,最终使得宿主细胞的蛋白翻译受阻[7], [8]。
当FMDV在细胞内大量扩增造成细胞严重损伤时,细胞破裂、溶解,装配完毕的FMDV粒子大量释放到感染细胞外。
病毒释放时,细胞表面出现泡状破裂和表面生芽,并伴有少量的细胞质分出。
FMDV在细胞体内的RNA复制和蛋白合成非常迅速。
RNA复制只需45秒,蛋白合成大约需要15分钟,完整的病毒颗粒在感染后20分钟左右就能测出[9]。
4临床症状潜伏期1~2天,以发热和口、蹄部位出现水疱为特征性症状。
临床症状从温和型到严重型以至致死型的均可发生, 特别是在幼畜。
另外, 在某些感染中可能会出现亚临床感染。
症状严重程度与动物种类、品种、免疫状态、病毒数量和毒力以及感染门户有关,成年兽一般为良性经过,幼畜常因心脏损伤导致死亡。
良性病程时的死亡率一般不超过2%,幼畜严重口蹄疫感染时的死亡率可高达50%~70%。
成年猪虽然发病死亡率较低,但感染过FMDV或出现和口蹄疫的患猪,一般都丧失种用价值。
猪口蹄疫潜伏期一般2~5天,病初体温升高(40~41℃),精神不振,常卧地,减食或食欲废绝。
蹄冠、蹄叉、鼻盘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形成淡黄或淡白色突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水疱(如图2)。
部分成年母猪(尤其是哺乳母猪)乳房上出现水疱(如图3)。
个别患猪口腔粘膜、齿龈、舌面、额面、会阴、阴唇或阴囊皮肤等部位也出现水疱。
水疱破溃后,露出溃疡面,不久愈合。
少数病例在口腔发生病变,流涎、咀嚼及吞咽困难。
蹄冠水疱形成后,常因患猪(特别是体形较大的生长肥育猪及成年种猪)负重行走而破裂。
患猪负重行走时,常因蹄部剧痛而凄声尖叫,全身发抖,蹄冠部位溢出大量鲜血(如图4),严重者蹄壳脱落,露出出血的皮下组织。
此时患肢不能着地或常卧地不起或跪行,部分患猪因巨痛而死亡。
如果护理得当,破裂的溃疡面不久结成痂皮,后逐渐痊愈。
约30天后,松动的蹄壳被新长出的蹄壳替代,蹄壳完全脱落的蹄尖长出新蹄壳。
如果护理不当或患猪因挣扎磨损了蹄尖表面的生长层,溃疡面因继发感染而发炎,患猪永远无法长出新的蹄甲,而是在患处长出一个锤状机化组织(如图5)。
新生仔猪及哺乳仔猪一般呈急性发病经过,常因急性心肌炎、急性胃肠炎而整窝死亡。
部分哺乳仔猪亦有口、蹄水疱症状,但出现口、蹄水泡症状的哺乳小猪耐过率较高。
图2 鼻吻部水疱图3 哺乳母猪乳房部水疱图4 松脱的蹄部溢出大量鲜血图5 蹄部锤状机化组织5 病理变化除口腔、蹄部、鼻端、乳房等处出现水泡及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粘膜有时也可发现圆形烂斑、溃疡或出血性炎症。
小肠、大肠粘膜出血性炎症,偶尔还有大叶性间质性肺炎病变(如图6)。
具有诊断意义的典型病变是心肌病变。
心包弥漫性或点状出血,心包积液、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