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PPT
合集下载
像山那样思考(公开课)ppt课件

22
“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有什么不 同?
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 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山----从生态利益考虑 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23
像山那样思考: 客观、长久地尊重自然法则 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 ------是一种诗意的表达
24
畅谈启示
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启示。
25
课堂小结
20
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1、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2、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 和谐相处。 3、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21
• 2.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地听狼的嗥叫?山是 怎样思考的?
因为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 “大山的思考”,就是用整体和有机的世界观来 对待荒野和自然,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 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 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 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 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 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 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 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 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 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
4
课前预习·注音
• 嗥叫(
)
( h á)o
• 迸发(wbāènngy á n ) ( p ē ng)
驯服(
11
自然界失去 了狼到底会 怎样?
12
13
14
15
2001年5月11日,阳光明媚的乌鲁木齐,五分钟后
黄沙蔽日弥漫了整个天空。
16
“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有什么不 同?
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 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山----从生态利益考虑 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23
像山那样思考: 客观、长久地尊重自然法则 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 ------是一种诗意的表达
24
畅谈启示
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启示。
25
课堂小结
20
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1、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2、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 和谐相处。 3、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21
• 2.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地听狼的嗥叫?山是 怎样思考的?
因为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 “大山的思考”,就是用整体和有机的世界观来 对待荒野和自然,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 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 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 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 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 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 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 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 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 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
4
课前预习·注音
• 嗥叫(
)
( h á)o
• 迸发(wbāènngy á n ) ( p ē ng)
驯服(
11
自然界失去 了狼到底会 怎样?
12
13
14
15
2001年5月11日,阳光明媚的乌鲁木齐,五分钟后
黄沙蔽日弥漫了整个天空。
16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ppt课件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 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11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 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12
梳理课文: 全文一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1~3)狼嗥及其含义 二、(4~7)作者认识的由来 三、(8~10)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13
14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豺狼之吻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引狼入室 狼狈不堪 引狼拒虎......
8
奥尔多·利奥波德
9
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 多·利奥波德(1887—1948) 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 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 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 五百多篇文章。
10
《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 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 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 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它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 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图书 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 好书。
15
这声狼嗥传达的是对自己所受不公平 待遇的一种反抗,是对未来世界毁灭性痛 苦的呐喊,是对人类错误认识及其错误行 为的蔑视。
16
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 它们的反映是怎样的?或者说这声狼嗥, 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
17
对于鹿——
威胁、死亡
对于松林—— 厮杀、战斗
对于郊狼—— 食物
2用排比表达强烈的情感3以独到的视角表达理性的思考4结构严密首尾呼应精选编辑ppt33一狼的嗥叫及其含义1狼嗥2狼嚎的含义深层次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二作者认识的由来1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2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三作者更深层的思考8101破坏的草原很难复原2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3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平等对待生物保护生态平衡那样思考精选编辑ppt34精选编辑ppt35精选编辑ppt36精选编辑ppt37精选编辑ppt38精选编辑ppt39精选编辑ppt40精选编辑ppt41精选编辑ppt42精选编辑ppt43精选编辑ppt44精选编辑ppt45精选编辑ppt46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11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 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12
梳理课文: 全文一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1~3)狼嗥及其含义 二、(4~7)作者认识的由来 三、(8~10)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13
14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豺狼之吻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引狼入室 狼狈不堪 引狼拒虎......
8
奥尔多·利奥波德
9
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 多·利奥波德(1887—1948) 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 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 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 五百多篇文章。
10
《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 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 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 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它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 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图书 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 好书。
15
这声狼嗥传达的是对自己所受不公平 待遇的一种反抗,是对未来世界毁灭性痛 苦的呐喊,是对人类错误认识及其错误行 为的蔑视。
16
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 它们的反映是怎样的?或者说这声狼嗥, 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
17
对于鹿——
威胁、死亡
对于松林—— 厮杀、战斗
对于郊狼—— 食物
2用排比表达强烈的情感3以独到的视角表达理性的思考4结构严密首尾呼应精选编辑ppt33一狼的嗥叫及其含义1狼嗥2狼嚎的含义深层次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二作者认识的由来1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2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三作者更深层的思考8101破坏的草原很难复原2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3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平等对待生物保护生态平衡那样思考精选编辑ppt34精选编辑ppt35精选编辑ppt36精选编辑ppt37精选编辑ppt38精选编辑ppt39精选编辑ppt40精选编辑ppt41精选编辑ppt42精选编辑ppt43精选编辑ppt44精选编辑ppt45精选编辑ppt46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像山那样思考》ppt课件

3.“我”的思考是怎样变化的呢?
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 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 考的缘起、缘由。
明确: 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 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 的反应又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鹿” “松林” “郊狼” “牧牛人” “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 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 “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 “长久的” “客观的”。
3.“我”的思考是怎样变化的呢?
明确: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 历了一个过程的,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 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 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 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有了触动 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 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 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 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人还在建造公园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夯实基础
嗥叫(háo) 驯服(xùn) 蔑视( miè)
迸发(bèng )
湍急(tuān )
艾蒿( ài hāo )
疲惫( bèi )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 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 考的缘起、缘由。
明确: 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 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 的反应又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鹿” “松林” “郊狼” “牧牛人” “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 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 “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 “长久的” “客观的”。
3.“我”的思考是怎样变化的呢?
明确: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 历了一个过程的,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 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 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 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有了触动 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 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 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 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人还在建造公园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夯实基础
嗥叫(háo) 驯服(xùn) 蔑视( miè)
迸发(bèng )
湍急(tuān )
艾蒿( ài hāo )
疲惫( bèi )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像山那样思考》课件

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荒野”无人涉足,万物彼此之无间都是平等的, 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 万物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 启示。
❖ 嗥叫háo 残羹剩饭gēng 弹丸dàn
❖ 聆听líng 毛骨悚然sǒng 嘶鸣sī
❖ 嘎啦gā 灌木guàn
饿殍piǎo
但作者的认识仍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自私的、片面的、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
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山----从生态利益考虑
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山”为何能够“客观”、“长久”的 思考?
山与生活在山上的万物并没有任何利益的牵扯, 狼也好,鹿也好,人也好,一切在山看来都是 平等的。山只是静静地看着生物们的种种行为, 从不插手。
❖ 怦然心动pēng 蜿蜒wān yán 湍急tuān
❖ 砰砰声pēng 荒诞不经dàn 惴栗zhuì
❖
筵席yán
❖
垂涎欲滴xián
❖ 蠕动rú 闪烁shuò 艾 ài 艾蒿( hāo)方兴未艾
❖ 懦弱nuò 瓦砾lì
yì自怨自艾
❖ 藏 cáng 矿藏
❖ zàng 宝藏
粗犷guǎng
•山——深刻的,长远的,客观的
4. 除了刚才提到的事物和人,还有谁留意到了这声狼嗥?他明 白狼嗥的深刻含义吗?
明确:是“我”,“我”最终认识到了狼嗥的深刻含义,但是这个认识是经 历了一个过程: 过去:作者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这是从人类的自身利益出发考虑的,认为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找出文中原 句);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老狼眼中的绿光时,实际上从第四段可以看到这只狼和 另外六只小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蠕动和互相碰撞着 的狼”,从大自然的角度来看,狼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也有自由幸福生活 的权利。作者此时才有了新的认识,否定了自己以前的看法。 最后:作者看到狼被猎杀后的生态灾难(找出文中原句),完善了他自己的 观点。
《像山那样思考》ppt课件(30页)

第二部分〔4-9节〕: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 第三部分〔10节〕:首尾呼应,提出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思索并回答问题:
结合全文谈谈,简要概括“像山那样思 索〞是怎样的思索?
客观而公正的对待一切。我们并不比一 座山更高明,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互相 尊重,否则,当危机发生时,我们或许才 干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
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索,会有怎样的危害?
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罗列出哪 些?
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 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 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 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环境问题
启示
《淮南子》有一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枭 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 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 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 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
课前讲话: 话题:
保护环境 时间:
五分钟 上台人数:
三人
《像山那样思索》
奥尔多·利奥波德
学习目标:
1、熟悉并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共存。 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我们的忧患意识,
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学习重难点:
1、作者的环保思想。 2、文章诗意的语言中包涵的深意。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了解作者。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
面对自然界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 反的做法,一个极力捕杀,一个全力救治。 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索,我们究竟是以经 济利益为重,还是多去合计一下在人类看 来是弱者的感受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
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思索并回答问题:
结合全文谈谈,简要概括“像山那样思 索〞是怎样的思索?
客观而公正的对待一切。我们并不比一 座山更高明,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互相 尊重,否则,当危机发生时,我们或许才 干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
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索,会有怎样的危害?
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罗列出哪 些?
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 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 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 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环境问题
启示
《淮南子》有一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枭 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 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 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 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
课前讲话: 话题:
保护环境 时间:
五分钟 上台人数:
三人
《像山那样思索》
奥尔多·利奥波德
学习目标:
1、熟悉并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共存。 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我们的忧患意识,
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学习重难点:
1、作者的环保思想。 2、文章诗意的语言中包涵的深意。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了解作者。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
面对自然界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 反的做法,一个极力捕杀,一个全力救治。 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索,我们究竟是以经 济利益为重,还是多去合计一下在人类看 来是弱者的感受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
《像山那样思考》ppt

……
山 ——
?
3.作者对狼嗥的认识经历了一 个转变的过程,怎样的转变?
“我”的认 识 见狼 保护 必杀 自然 新的东西
作者在老狼的眼光中所受到的心灵的触动, 是一种思想的觉醒。
作者因残酷厮杀鲜活的生命而产生的良心上的
愧疚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
……
人们猎杀狼的后果: (从课文中寻找,自然界一旦失 去了狼会怎么样呢?)
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
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 于人类对此的不领悟,“骄傲”就在于它 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自私的人类以 付出生态环境恶 化的代价换取所 谓的物质文明, 却留下一个伤痕 累累的地球!
总结: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 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 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 甚至濒临绝迹的动植物,都有不可抹 煞的生命与尊严、履历与故事。 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 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 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 来可怕的灾难。
走出文本—拷问心灵:
我们的一切来自自然,
然而我们的回报呢?
还沙 能尘 活暴 多, 久你 ?让 我 耐干 受旱 到, 何你 时让 ?我
内蒙古四王子旗的许多牧民已搬离了原来的居所, 风沙开始掩埋这些空房。
酸雨危害的树林
像 山 那 样 思 考
第一部分(1-3):狼的 狼的嗥叫;狼的 嗥叫及含义 嗥叫的含义
“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 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 的关系并无二致。 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否则,当危 机发生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 内涵。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ppt精品课件49

考”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
酸雨危害的树林
水体污染
淮河上游被化工厂排出物污染
工业废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读一读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 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狼心狗肺 豺狼当道
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
……
文本探究: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是谁要像 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 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人
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
“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相 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没有出现
课文第7、8、9节
深入探究
至此,作者已意识倒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 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 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 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 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 (如第九小节中所叙述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 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人类仍然处于一 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 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
酸雨危害的树林
水体污染
淮河上游被化工厂排出物污染
工业废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读一读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 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狼心狗肺 豺狼当道
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
……
文本探究: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是谁要像 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 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人
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
“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相 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没有出现
课文第7、8、9节
深入探究
至此,作者已意识倒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 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 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 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 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 (如第九小节中所叙述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 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人类仍然处于一 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 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
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课件PPT(26页)

写作背景
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 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 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 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 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些做法严 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山有如此深邃久远的思想,人类在山的面前应当谦 卑,应当“像山那样思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THREE THREE
03
写作特点
XIEZUOTEDIAN
《像山那样思考》
写作特点
XIEZUOTEDIAN
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
自然有自己的智慧,人类却自以为是万物之灵,一心想让自然为我 所用,甚至不惜破坏基本的“规则”。而山不这样思考。群山亘古长存, 深谙自然之道。山、植被、鹿、狼,都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 在这块土地上共生共存。作者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要 为了追求短暂的繁荣,以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固有的平衡。
狼的消失,带了一连串的生态恶果:山和草原 上的植被被啃光,数量膨胀的鹿群因为饥饿而大批 死亡;山和草原的植被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土 地沙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随之而来,给人类带 来了难以恢复的生态灾难。
作者由狼的消失所带来的生态恶果, 发表了怎样的议论?其用意是什么?
议论:“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 着……所在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 平”,说明人类的思考方式只是为了得到暂时的宁静生活,这种 思考方式,这种短视行为,导致的将是‘长远的危险’。”
课文探究
鹿、松林、牧牛人、猎人以及山对狼嗥的不同反应:
狼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
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山----从生态利益考虑
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如果人类不能像山那样思考, 这世界会怎样 ? 你还能举出 一些例子吗?
内蒙古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许多牧民已搬离 了原来的居所,风沙开始掩埋这些空房。
沙尘暴
沙尘中的鸟巢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在同时,应该 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 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 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 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 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一声狼嗥里透露出狼怎样的情感?
对人类捕杀的抗议和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
4~6自然段
⑵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
7~9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⑴作者对 狼的看法 发生了怎 样的转变?
我对狼嗥的认识是怎么转变的 ?“新的东 西”是什么?
“我”的认识
保护 自然
见狼 必杀
万物 平等
新的东西 • 作者在老狼的眼光中所受到的心灵的触动, 是一种思想的觉醒。 作者因残酷厮杀鲜活的生命而产生的良 心上的愧疚和像山那样从长远的眼光来思 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和朦胧的生 …… 命平等意识。
鬼狼狼狼 哭狈心狈 狼不狗为 嚎堪肺奸 狼引狼狼 奔狼烟奔 鼠拒四豕 窃虎起突 声狼狼狼 名前子吞 狼虎野虎 藉后心咽
……
与 狼 共 舞
像山那样思考
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 利奥波 德(1887—1948) 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 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 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 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 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 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 录的一则随笔。
预习检测
嗥叫( 迸发( ) ) 驯服( 湍急( ) ) 蔑视( 艾蒿( ) )
疲惫(
毛骨悚然(
)
)
饿殍(
)
蜿蜒(
)
预习答案
o) 嗥叫( há n) 驯服( xù 湍急( tuān ) 蔑视( miè ) i hāo ) 艾蒿( à n ) 蜿蜒( wān yá
ng ) 迸发( bè
i ) 疲惫( bè 毛骨悚然( sǒng )
在荒原上苦苦挣扎的羊
酸雨危害的树林
水体污染
淮河上游被化工厂排出物污染
力死 一 的一 名 小头 猎 海躺 杀 豹在 者 。冰 正 上准 毫备 无用 抵铁 抗棍 能杀
残忍的人类
等待猎杀的海豹
工业废气
水 污
染
还沙 能尘 活暴 多, 久你 ?让 我 耐干 受旱 到, 何你 时让 ?我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 及自身……
⑵自然界如果失 去了狼会怎样?
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狼死
鹿少
草光
树死 山秃 沙尘暴、洪水
河水把未来冲走了
⑶ 为什么说狼的 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像山那样思考——
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 议,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呼唤。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和 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 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 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如果不能正 确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就将陷 入生态危机。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 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饿殍( piǎo )
拾遗: 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
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 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 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衷” 也做“中”。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
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问题:文章题目为“像山那样思考”,是什么引发了此种思考呢? 明确: 是因为人们对狼群的猎杀,是因为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
叫”。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借助那一声狼嗥引起的反应,阐述狼 嗥包含的生态意义和生命意义。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错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后 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 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 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 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 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 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 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 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 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 梭罗《瓦尔登湖》
对死去同伴的哀悼
对人类目光短浅的蔑视 对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希望
……
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什么 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 有什么不同?
鹿——警告
松林——预言
郊狼——允诺
牧人——威胁
猎人—— 挑战 山------客观地听取狼的嗥叫
阅读课文并依提示讨论: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1、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 这样的都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
2、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
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 群遭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 而梭罗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象在尽情地享 受着和谐美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 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象有一反一正的味道。 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 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 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 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特别 是针对这套新教材的学习,更是如此。 两位大师以不同的方式的让读者看到了他们悲悯的胸怀,高贵而敏感 的心灵。到他们的文章,我们仿佛听到他们在大声疾呼:融入自然、善 待自然。那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