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_潘艳艳
多模态写作概念隐喻认知建构——对2000—2015考研英语漫画写作语料的考察

第35卷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多模态写作概念隐喻认知建构———对2000—2015考研英语漫画写作语料的考察陈风华1,2(1.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香港)摘要:目前学术界对大学英语四级、六级及英语专业四级、八级的写作研究方兴未艾,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卷看图写作试题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同时,国内外学者对概念隐喻研究窠臼于政治漫画、新闻漫画及广告图片,忽视了漫画作为英语写作试题的潜在研究价值。
文章以视觉语法理论、多模态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以历时16年考研英语看图写作试题为语料,实证考察了多模态写作概念隐喻认知建构基本步骤及范式。
研究发现:考研英语看图写作试题的隐喻理论思辨及实证理据解读对于读者/学生的多元识读和思辨能力建构意义深远;国内高校开设视觉语法理论与多元识读、多模态概念隐喻与思辨培养、新闻漫画与看图写作等相关通识课程迫在眉睫;多模态概念隐喻理论与语料库相结合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多模态写作;概念隐喻;考研;漫画写作;语料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47(2015)04-0092-07第35卷第4期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5No.42015年12月JOURNALOF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TTY(SocialSciences)Dec.2015收稿日期:2015-08-19作者简介:陈风华(1975-),男,湖北黄冈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讲师,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一、引言当前学术界对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卷的研究尚不多见,对试卷的看图写作部分深入探讨更是凤毛麟角,相关研究成果只有寥寥数篇:蒋跃[1]、肖胜利[2]和朱泽生[3]都从统计学和测量学角度分别解析和评估1994与1999年试卷,张本慎[4]反思1995年试卷翻译试题及写作命题,吴克明[5]分析历时十年(1991—2000)短文写作试题,李书影[6]倡导Flower –Hayes 认知模式在考研英语写作过程中的运用。
政治漫画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方式研究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metaphor and Multi-metonymy in Political Cartoons 作者: 王佳
作者机构: 重庆三峡学院外语学院,重庆404000
出版物刊名: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政治漫画;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转喻;互动方式
摘要: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工具,是构建和识解多模态语篇的重要认知机制。
政治漫画是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重要语类。
文章发现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方式,二者既可以分别作用,也可以相互交织,在源域、靶域以及映射对应要素上发挥作用。
隐喻多起到评价时事、表达主题、传递情感的作用,而转喻则是连接图片与现实的桥梁,表现出鲜明的语类特征。
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_潘艳艳

隐喻不仅 是 一 种 修 辞 方 法,而 且 还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Lakoff & Johnson 1980),那 么 隐 喻 就 不 仅 可 以用语言 符 号 表 达,还 可 以 用 其 他 符 号 模 式 来 表 达,表现在绘画、音 乐、雕 塑、建 筑 等 人 类 的 认 知 活 动中。各种线条、形 状、式 样 都 表 达 内 心 的 思 想 和 感情,赋予我们的信 仰、怀 疑、希 望、需 求 和 理 想 以 实体与形式(束定芳 2000:30)。在认知 隐 喻 理 论、 概念整合理论 和 关 联 理 论 的 基 础 上,Forceville提 出 图 像 隐 喻 (也 称 为 “视 觉 隐 喻 ”[visual metaphor])和多模 态 隐 喻。 在 单 模 态 的 图 像 隐 喻 中,源域和 目 标 域 都 以 图 像 的 形 式 (即 视 觉 模 态 ) 呈现。在多 模 态 隐 喻 中,源 域 和 目 标 域 分 别 由 不 同符 号 模 式 呈 现 (Forceville 2006:384)。 在 多 模 态的语境 下,通 过 两 种 或 多 种 模 态 或 符 号 的 协 同 作用,相 互 补 充,构 成 概 念 隐 喻。 例 如,漫 画、海 报、广告、电影、演 讲 等,这 些 语 篇 通 过 图 像、文 字、 声音、音乐、动 作 等 符 号 和 模 态 的 组 合,构 成 多 模 态隐喻。要证明 隐喻 是 人 类 的基 本认 知 机制 之 一,基于语 言 研 究 所 观 察 到 的 概 念 隐 喻 及 相 关 结 论就需要在对其他非语言模态隐喻的观察中进一 步 证 明 ,这 同 时 也 是 多 模 态 隐 喻 研 究 的 意 义 所 在 。
政治漫画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方式研究

政治漫画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方式研究
政治漫画是一种以政治主题为中心的漫画,它以各种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来表达观点。
本文旨在探讨政治漫画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方式。
首先,本文将介绍政治漫画的定义,然后讨论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以及它们如何与读者互动。
其次,本文将讨论
政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视觉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理解。
最后,本
文将研究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方式如何改善读者的理解,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思维方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治漫画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方式,从而改善读者的理解。
《问道十堰》中城市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建构

《问道十堰》中城市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建构作者:吴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摘 要: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理论为基础,对《问道十堰》城市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分析。
试图回答以下3个问题:1)《问道十堰》中出现了哪些多模态隐喻?2)这些多模态隐喻是如何通过不同模态呈现的?3)这些多模态隐喻构建了怎样的城市形象?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在该宣传片中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的多模态隐喻。
一种是偏图文的,另一种是偏特效镜头和音效的;多种模态既相互配合,又各有侧重,共同构建了多模态隐喻语篇;这些模态相互配合构建了“宜业、宜旅、宜居”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概念隐喻;《问道十堰》;城市宣传片[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41、引言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途径。
正如Lakoff 和 Johnson 所说的那样“人类的思维过程大部分是隐喻化了的”(Lakoff & Johnson 1980)。
人们通过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感知和认识未知的,抽象的事物,我们把前者成为源域,后者称为目标域。
既然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在它参与到人们交流的过程中时,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层面,而是调动人体的多种感观知觉,来共同认识和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把通过某种特定的感官知觉理解的符号系统称为模态。
Forceville在1996年首次将图像隐喻提升到概念层面,用互动理论阐述图像隐喻的构成和分类。
后来,Forceville(2000)开始用“非语言和多模态隐喻”这一术语逐步拓宽研究领域。
随后,以他为代表,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广告、漫画、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
在国内关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关于多模态隐喻的个案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面广告、电视广告和政治漫画等方面。
美国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与批评分析--以中美贸易冲突为例

Multimodal Metaphor Construction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American Political Cartoons: The case of the U.S.-China Trade Conflict
作者: 马廷辉[1];高原[1]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49
出版物刊名: 外语研究
页码: 25-3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多模态隐喻;批评隐喻分析;政治漫画;图像隐喻;视觉模态
摘要:多模态隐喻研究扩宽了隐喻研究思路。
本研究取材自备受关注的中美贸易冲突,首先
从认知维度上根据Forceville的理论框架将100幅美国媒体刊登的贸易战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机制分为四类。
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维度上进行批评隐喻分析,揭示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
结果发现,美国社会对贸易冲突持坚决反对和抵制态度。
本研究采用社会和认知双重视角使多模态隐喻研究更加立体化,并尝试根据政治漫画的语类特点和隐喻的认知理据创建政治漫画多模态隐喻构建与分析模型。
国家身份的多模态隐喻建构_以_中国国家宣传片_角度篇_为例_张蕾

第34卷第2期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34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Mar.2013国家身份的多模态隐喻建构—以《中国国家宣传片——角度篇》为例张蕾(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300204)摘要:《中国国家宣传片——角度篇》中,动态图像、视觉及听觉文字、音乐等多种模态相互补充与强化,激活了“旅程”概念域中的“道路”和“前行”以及“表演”概念域中的“舞台”等概念场景,将“旅程”与“表演”概念域中的语义元素映射到宣传片所体现的主题,从而通过多模态隐喻构建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国家身份。
关键词:国家身份;多模态;隐喻;国家宣传片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942.2013.02.018文章编号:1672–1942(2013)02–0090–04受建构主义影响,国家身份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话语转向。
研究者开始关注各类话语对国家身份的构建功能。
[1-4]现有研究多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突显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或是对不公正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关注单一的语言符号模式,鲜有动态研究。
对中国国家身份构建的研究多集中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表征上。
[5]主动构建中国形象的研究多来自国际传媒学领域,强调图像符号体系的设计和传播,缺少对多模态符号互动模式的探讨。
目前,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主要分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和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前者从功能的层面进行分析,注重话语分析的社会性:后者从认知层面进行分析,注重隐喻、转喻两种认知现象的研究和阐释。
[6]本文从认知层面,解读《中国国家宣传片——角度篇》中的多模态隐喻如何构建中国国家身份。
一、多模态隐喻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Forceville等为代表。
[7]Forceville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隐喻不仅可以用语言符号表达,还可以用其他符号模式来表达。
政治漫画中的隐喻场景——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

第3 2卷 第 5期
Vo l _ 3 2 N o . 5
政 治 漫 画 中的 隐喻 场 景
— —
批评 多模态 隐喻分 析
赵 秀凤 戴 馨洋
( 1 .中国石 油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北京 1 0 2 2 4 9 ; 2 .河北 金 融学 院 国际教 育 学 院 , 河北 保 定 0 7 1 0 5 1 )
统分析 , 发现 尽 管两 国话 语 共享 从 同一 个源 域— —家
庭域到同一 目标域——欧盟域的基本跨域映射 , 但他
们 各 自选 取家 庭 域 中不 同 的 次域 结 构 组 织 不 同 的场
景, 突显不 同的 目标 域 焦点 。Mu s o l f认 为这 与话 语交
际 的文化认 知 模式 或社 群 的政治 立场 和偏 好有 关 。
概念 隐 喻理 论 认 为 源 域 和 目标 域 之 间 存 在 系 统 映射( 如L a k o f& J o h n s o n , G r a d y 。 ) 。但是 , 在 实 际话 语 中 , 是 不 是 源域 的所 有 成 分 都 同等 重 要 , 都 在
N e r l i c h _ 6 ) 是 对 以往认 知 隐喻研 究 的有力 补 充 , 与L a —
2 0 1 6年 1 0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 j i n g ( S o c i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政 治 漫 画 中 的 多 模 态 隐 喻 按照 源 域 和 目 标 域 的 呈 现 方 式,Forceville (1996)把 图 像 隐 喻 划 分 为 三 类:1)单 域 图 像 呈 现 式,指只有 一 个 域 (通 常 是 目 标 域 )以 图 像 形 式 呈 现,另一个域没有以 图 像 形 式 表 示 出 来,但 可 以 通 过图画语 境 准 确 无 误 地 推 断 出 来;2)双 域 图 像 呈 现式,指源 域 和 目 标 域 同 时 以 图 像 的 形 式 显 性 呈 现,两者或相互独立 或 整 合 为 一 个 视 觉 格 式 塔;3) 文 字 -图 像 互 补 式 ,指 一 个 域 以 图 像 的 形 式 呈 现 ,另 一个则以文字的形 式 传 达,两 者 缺 一 不 可,否 则 就 无法解释 为 隐 喻。 如 果 删 除 所 有 的 文 字 材 料,隐 喻现象随 之 消 失。 从 文 字 与 图 像 之 间 的 关 系 看, 在单域图像呈现式和双域图像呈现式的多模态隐 喻中,图像 和 文 字 主 要 体 现 为 相 互 印 证 和 加 强 的 关 系,在 文 字-图 像 互 补 式 中,图 像 和 文 字 缺 一 不 可。 政治漫画基 本 上 属 于 第 三 种 多 模 态 隐 喻——— 文字-图像互补 式。 政 治 漫 画 以 图 像 为 主,文 字 为 辅。尽管其 中 的 文 字 简 明 扼 要 或 只 有 只 言 片 语, 但没有文 字 的 辅 助 作 用,读 者 一 般 很 难 解 读 出 漫 画里的隐喻从 而 获悉 漫 画 作 者 的 交际 目 的。例 如,在图1 和图2中,源域以图像(龙)的形式呈现, 目 标 域 则 以 文 字 的 形 式 “China”呈 现 。 如 果 龙 身 上 没 有 注 明 “China”,读 者 就 不 会 认 为 它 指 代 中 国 ,可 能认为这 就 是 西 方 文 化 里 的 龙,会 做 出 另 一 种 完 全不同的 解 读,从 而 也 就 不 存 在 “中 国 是 巨 龙 ”这 样 的 中 心 隐 喻 。 图1 中 ,男 人 的 公 文 包 上 如 果 没 有 “ECONOMIC REFORM”的 说 明,我 们 也 无 法 知 道 他 代 表 “经 济 改 革 ”。 先看图1。从构图上看,整个图像 以 一 种 全 景 的角度呈现,三 个 参 与 者 和 景 物 按 已 知 信 息-新 信 息的顺序 从 左 到 右 排 列,自 由 女 神 和 中 国 的 长 城 是已知信 息,龙 和 提 公 文 包 的 人 是 新 信 息。 龙 占 据了整个图 像 的 中 间 部 分,体 积 最 大,最 显 著,是 该漫画的信息中心。龙身后的那堵墙代表中国的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 分析和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 析其实是 多 模 态 话 语 分 析 的 两 个 层 面,前 者 从 功 能的层面进行分析,注 重 话 语 分 析 的 社 会 性;后 者 是从认知的层面进 行 分 析,注 重 隐、转 喻 这 两 种 人 类认知现象的研 究 和 阐 释。 两 者 并 不 矛 盾,相 反, 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补的。
政治漫画是图像和语言文字这两种符号相结 合的一种 视 觉 模 态 语 篇,属 于 多 模 态 话 语。 政 治 漫画通过图像和语言两种符号共同 协 作构 建 意 义,从而创 造 出 一 个 完 整 的 语 篇 和 交 际 事 件。 本 文主要从认知的层面,结合 Kress & van Leeuwen
DOI:10.13978/ki.wyyj.2011.01.006
2011 年 第 1 期 总 第 125 期
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11,№1 Serial№ 125
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
潘艳艳
(国际关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9)
摘 要:多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式呈 现 而 形 成 的 隐 喻 (Forceville 2006:384)。 本 文 从 人 类 认 知 的 角 度 ,以 多 模 态 隐 喻 理 论 为 基 础 ,结 合 政 治 漫 画 的 语 类 特 点 和 情 感 取 向 ,尝 试 分 析 两 幅 政 治 漫 画 中 的隐、转喻现象和源域的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深入的解 读,并 进 一 步 说 明 多 模 态 隐 喻 形 成 过 程 中 ,源 域 的 选 择 及源域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及其对身份的构建或重新构建的作用。 关 键 词 :政 治 漫 画 ;语 类 ;隐 喻 ;转 喻 ;多 模 态 隐 喻 ;身 份 构 建 中 图 分 类 号 :H03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5-7242(2011)01-0011-05
1.引 言 多模态话语指运 用 听 觉、视 觉、触 觉 等 多 种 感
觉,通过语言、图像、声 音、动 作 等 多 种 手 段 和 符 号 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 2009)。 多模态话语 分析的目的就是研究每个模态对话语意义的产生 有何作用 以 及 模 态 之 间 如 何 互 动,从 而 使 语 篇 获 得意义。多 模 态 话 语 的 判 断,一 是 看 涉 及 的 模 态 种类(视觉、听觉、嗅 觉、味 觉、触 觉 等)有 多 少。 只 使用一种 模 态 的 话 语 叫 做 单 模 态 话 语,如 使 用 视 觉模态阅读小说。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 的话语叫做双模态话语或多模态话语。二是看涉 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有些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 模态,但包含两个或 两 个 以 上 的 符 号 系 统,如 连 环 画使用的是视觉模 态,但 既 有 文 字 又 有 图 像,也 是 多模态话语(朱永生 2007)。
· 11 ·
(2003)的 视 觉 图 像 分 析 理 论 ,首 先 分 析 政 治 漫 画 的 语 类 特 点 和 情 感 取 向 ,然 后 分 析 两 幅 政 治 漫 画 中 的 隐喻现象和转喻现象,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并进一 步 指 出 多 模 态 隐 喻 的 形 成 过 程 中 ,源 域 的 选 择 及 源 域的文化内涵对身份构建或重新构建的作用。
· 12 ·
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抽象的事物。通过将两个事 物并置,隐 喻 暗 示 两 种 事 物 之 间 存 在 着 事 先 未 被 注意到或未被发现的相似性。
从 社 会 心 理 学 的 角 度 来 看,隐 喻 也 是 人 们 情 感的表达,而 人 的 情 感 又 影 响 人 的 价 值 判 断。 根 据Jing-Schmidt(2008)的 调 查,他 发 现 表 达 负 面 情感的概念隐喻比表达正面情感的 隐 喻要 多 得 多,汉语中 如 “油 嘴 滑 舌 ”、“口 蜜 腹 剑 ”、“低 声 下 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泼 冷 水 ”等 ,而 结 合 政 治 漫 画 呈 现 的 常 常 正 是 人或事的负 面 形 象 或 者 批 评 这 一 语 类 特 点。 可 以 说,政治漫画是多模态隐喻分析的最佳语类之一。
2.政 治 漫 画 的 语 类 特 点 语类 (genre)是 一 个 意 义 过 程,是 语 篇、认 知、 语境三者 结 合 的 产 物,是 人 们 建 构 世 界 和 周 围 环 境的形式 工 具,是 文 本 分 类 的 标 准。 语 类 呈 现 人 们在一些 重 复 出 现 的 场 景 中 如 何 交 际、如 何 用 语 言来互动 的 方 式 (Parodi 2009),是 社 会 文 化 的 产 物,并带有明显的 交 际 目 的。 同 时,人 们 在 理 解 或 创造语篇 的 认 知 过 程 中,必 然 会 受 到 以 往 同 类 语 类的语篇的影响和自己记忆中相关的情景模式的 影响。也就 是 说,人 们 对 某 一 语 类 的 知 识 将 决 定 并制约 人 们 对 语 篇 的 解 读。Urios-Aparisi(2010: 112)也指出,多模态 隐 喻 的 分 析 需 要 辨 别 语 类,因 为语类形 成 并 引 导 隐 喻 的 理 解。 因 此,在 对 政 治 漫画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时首先要分析这一语类 的 特 点,使 我 们 对 其 独 特 的 语 篇 风 格、规 约 (convention)、交 际 目 的 及 语 境 有 一 个 整 体 的 认 识 ,进 而 有 助 于 我 们 更 精 确 地 解 读 政 治 漫 画 。 政 治 漫 画 呈 现 社 会、文 化 或 政 治 生 活 的 某 一 个方面,有其独特 的 风 格、规 约 和 交 际 目 的。 从 形 式上看,政治漫画通 常 是 报 纸 社 论 部 分 的 插 图,一 般是单幅的,以图 像 为 主,文 字 为 辅。 文 字 对 图 像 起说明的 作 用,并 引 导 读 者 对 漫 画 做 出 作 者 所 期 望的解读,从 而 引 起 在 某 一 方 面 情 感 或 立 场 的 共 鸣。从风格上来看,政 治 漫 画 通 过 醒 目 的、原 创 的 或幽默的 方 式 来 浓 缩 现 实 并 将 其 呈 现 为 可 笑 的、 愚蠢的、荒谬的、想 象 中 的 场 景,试 图 解 释 复 杂 的、 令人困惑的政治现象。政治漫画的规约是呈现人 或事的负 面 形 象 或 批 评,其 中 所 表 现 的 人 物 或 事 件虽然不 是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真 实 人 物 和 事 件,但 却 是对真实人物和事件的重新定义。 政治漫画的交际 目 的 是 评 论 社 会,批 判、揭 露 丑恶的社 会 和 政 治 现 象,反 映 并 影 响 公 众 思 维 的 基本方向。读者需要 借 助 亲 身 经 历、知 识 背 景、对 实事的了解以及对政治人物的熟悉度和所处的社 会、文化背 景 对 政 治 漫 画 进 行 解 读。 政 治 漫 画 的 语类特点体现了图像对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的复 制作用和 重 新 建 构 作 用,而 这 正 是 通 过 多 模 态 隐 喻来实现的。 正 如 Lakoff & Johnson(1980)所 指 出的,隐喻是人类基 本 的 认 知 方 式,是 人 类 组 织 经 验的工具,有 些 隐 喻 还 可 以 为 我 们 提 供 认 识 事 物 的新视角。隐喻的实质在于借助某类具体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