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绿地系统规划文件2011-2020

合集下载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城市规划原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小帕刘谨赫樊琪指导老师:张贞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

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

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2003--2020--16页)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2003--2020--16页)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目录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 1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3【1】总规修编历程 3【2】规划期限 3【3】规划范围 3【4】发展目标与战略3【5】城市性质与职能5【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5【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5【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6〖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6〖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6〖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7〖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7【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7【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7【1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8【13】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8【14】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8【15】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9【16】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9【17】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18】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02)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情况103)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10【1】1号线(新都大丰站—华阳广都站) 10【2】2号线(龙泉东站—郫县石牛站) 11【3】3号线(新都红星车站—双流板桥南站) 11【4】4号线(温江站—龙泉西河站) 11【5】5号线(驷马桥站—华阳江河站) 11【6】6号线11〖1〗6号线主线(沙湾站—华阳四河站) 11〖2〗6号线支线(琉璃场站—双流航空港站) 11【7】7号线(郫县生态站—龙潭东站) 114)成都城市规划解读12【1】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12 【2】城市交通发展格局———“井”字加“环”状12 【3】市域城镇体系12【4】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12【5】未来成都模式是“一城三圈六走廊”13【6】未来主城区扩容的主要城市组团13〖1〗基本情况13〖2〗各组团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职能、空间发展策略13 [1]华阳组团———小康居住新城13[2]新都、青白江组团———大型制造业基地14[3]双流(东升)组团———新型工业基地14[4]龙泉驿组团———山地型休闲旅游区14[5]温江(柳城)组团———花园居住新城15[6]郫县(郫筒)组团———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5【7】成都“11858”规划发展构想15【8】高密成都规划15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1】总规修编历程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景区开发与管理093-1曹裕梅一、概况㈠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2、地形地貌3、水系河流4、地质土壤5、气候条件6、生物资源7、旅游资源㈡社会经济条件1、城市沿革2、成都园林绿化的历史发展3、行政区划与人口4、经济发展二、城市绿地现状与分析㈠城市绿地发展概况㈡城市绿地结构布局现状分析㈢城市热岛效应分析㈣绿地规划现状三、现状主要存在问题四、改进方案构想㈠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㈡规划的依据㈢具体措施五、参考文献资料一、概况㈠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介于东经102º54’~104º53’和北纬30º05’~31º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km,南北宽166km,幅员面积12390km²。

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成都是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大陆地区机构、央企、外企西部或西南区域总部驻地主要城市之一。

2、地形地貌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m之间,最高处大邑县双河乡海拔为5364m,相对高差在1000m左右;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第四系冲积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750m上下,最低处金堂县云台乡仅海拔387m。

成都市东、西两个部分之间高差悬殊达4977m。

由于地表海拔高度差异显著,直接造成水、热等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不仅西部山地气温、水温、地温大大低于东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间还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市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为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成都市城市绿地的规划布局及影响因素

成都市城市绿地的规划布局及影响因素

成都市城市绿地的规划布局及影响因素作者:杨杰来源:《现代园艺》2013年第12期摘要:城市的绿地规划是体现一个城市以人为本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成都的城市绿地休闲主体是成都居民和外来游客,因此在对城市休闲空间即城市绿地的规划上,需衡量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以满足游客和城市居民的规律和需求考量规划的合理性。

本文分析了成都市城市绿地的规划布局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成都;城市绿地;特色1 成都市绿地发展现状1.1 成都市绿地分布现状成都市绿地分布有如下特征:(1)成都市地势平坦,绿地分布为典型的圈层分布,由中心城市向郊区发展。

(2)成都有着发达的水系,如重点景观河流锦江等,绿地分布也沿水系分布。

(3)整个城市绿地量大,在市区集中在中、西部,北部较少;郊区主要集中在风景区。

因此成都整个的绿地分布并不均匀,北部属于工业区,环境需求量反而要多些。

1.2 人均绿地不足以成都的发展水平,相较于其它同级城市,绿地总面积仍较少,人均绿地面积远远低于其它城市。

1.3 分布不均衡成都绿地分布的重要特点就是沿水系发展,尤其大规模的绿地。

就地域分布而言,绿地分布有的空间密集,有的甚至没有。

比如青羊宫、文化公园本就相隔不远,还与杜甫草堂——浣花溪——百花潭这3个占地广的绿地毗邻,在市区北部却少有绿地。

1.4 对社区绿地没有统一完善的规划成都旧城区的绿地很少甚至没有,但新社区因为是由开发商自行规划,就导致了社区间绿地混乱没有联系不成系统,或者建筑用地占据绿地空间,甚至社区停车场、其它经营项目或设施占据绿地空间。

1.5 设计无法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成都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特色的绿地规划能为城市增添更多内涵和魅力,吸引更多客源。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大同小异的绿地规划浪费资源更影响城市形象。

灵岩山与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天下幽”的都江堰——青城山一路之隔,却都以自然风光作同质竞争,这就注定了灵岩山景区的失败。

1.6 配置设施缺乏全面权衡以休闲著称的成都,绿地的主要光顾者除了游客,更多的是老人,但绿地上多有小孩休憩游玩设施,却没有老年人的无障碍配置设施。

成都市园林绿化条例【最新版】

成都市园林绿化条例【最新版】

成都市园林绿化条例导读:为了促进园林绿化事业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大律师网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成都市园林绿化条例》,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2012年6月29日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2012年9月2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2019年6月26日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2019年9月26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园林绿化事业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乡规划区范围内的园林绿化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前款所称园林绿化,是指在建设用地上植树、种草、栽花、育苗以及兴建和管理保护园林绿地的活动。

本市行政区域内古树名木以及公路用地上树木的保护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园林绿化应当坚持生态、景观、文化统一协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保护和利用原有水体、地形地貌、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资源,形成以遮荫乔木为主体、多种植物合理配置的种植结构。

园林绿化应当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园林绿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防止有害物种侵入,保护植物多样性,鼓励选育(种)适应本市自然条件的植物,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第四条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园林绿化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本辖区城镇公共绿地的建设和养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园林绿化监督管理工作;区(市)县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园林绿化的监督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按职责做好本辖区内的园林绿化工作。

1、《成都市城镇绿化树种及常用植物应用规划(2010-202.

1、《成都市城镇绿化树种及常用植物应用规划(2010-202.

第五稿成都市城镇绿化树种及常用植物应用规划(2010-2020年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成都市园林科研所二O 一O 年五月《成都市城镇绿化树种及常用植物应用规划》编委会主任:艾毓辉副主任:张燕林农编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王予东付强邓泽忠刘波刘可佳江克华李丹陈利陈淑华陆军汪鑫肖运平张明春杨光杨俊杨斌杨正伟孟洪金勇庞再敏赵刚陶伏袁明黄涛黄睿黄富亮凌志强谢建明曾润福谭金华《成都市城镇绿化树种及常用植物应用规划》编写组主编:艾毓辉张燕常务副主编:李丹副主编:庞再敏刘晓莉编者:( 按姓氏笔画为序王伟王莹王卫勤王先贵王华锐王革生王道云王美玲王婷婷龙献东田青松代小兰刘迅刘波刘杰刘建刘祥东刘晓莉刘继伟朱章顺李丹肖宾宋平吴熙沈瑜欣张彤张涛汪元清邵益林邱盛全邱华元邸平林农明珊周洪森易光霞庞再敏陕燕杨俊赵刚胡邦胜高登平凌万波夏正林黄诚黄涛黄斌黄静黄祖惠陶伏谢凯裴彬薛常兵校对:肖宾周光立凌万波、八前言根据春城书记的指示精神,结合成都市城镇绿化近年来的实践,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引进优良树种,促进成都城镇绿化树种的“绿化、彩化、香化”以, 及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建设,推进“节约型园林”和“生态型园林”建设,推进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发挥好城镇园林绿化这一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好植物的生物特性和观赏特性,为成都城市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实现成都“人居环境最佳”的“新三最”目标。

提出《成都市城镇绿化树种及常用植物应用规划(2010-2020年》。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成都市城镇绿化树种及常用植物应用规划(2010-2020年》文本内容;第二部分:《成都市城镇绿化树种及常用植物应用规划(2010-2020年》编制说明;第三部分:附录。

在编制过程中,分别于2009年12月7日和12月15日,征求了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基层单位、成都市各区(市县林业园林行政管理部门、各相关研究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1)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3)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 (10)第五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分类规划 (11)第六章天府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10)第七章水系湿地绿地系统规划 (18)第八章环城生态区规划 (21)第九章绿道建设规划 (22)第十章树种及其他植物材料规划 (25)第十一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31)第十二章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34)第十三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38)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39)第十五章规划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40)第十六章附录 (44)第一章总则第1条《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落实《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而编制的专业规划,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规划来确定全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与指标体系,从空间上对全市域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第2条《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和深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市生态转型升级,加快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

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纽带;是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是建设生态健全、可持续发展且宜于居住城市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物质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延伸与发展。

第3条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明确成都市城市绿地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不同空间层次(包括市域、中心城区)、不同类型(包括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水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地、各类防护林带等)的绿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达到建立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的目的。

第二章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第4条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5、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7、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8、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9、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10、住建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1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12、《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意见》(2001年)13、《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4年)14、《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1年)15、《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成府发[2001]117号16、成都市建委、规划局、林业园林局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及发展规划第5条规划范围市域层次:包括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9区,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4市(县级市)和双流、郫县、金堂、大邑、蒲江、新津6县,面积为1212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层次:划定为成都绕城高速以内(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成都绕城高速以外行政辖区以及高新南区大源组团范围,面积约630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期限近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第7条规划目标:以水为源,以绿为美,以人为本,建立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美丽成都。

1、近期目标:2015年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框架,提升园林城市水平,基本实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主体指标。

2、远期目标:2020年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3、远景目标:2020年以后,完善各种绿地系统、提高已建设绿地的质量。

以水为脉,以绿为美,以人为本,建立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第8条规划指标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2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人口600万人。

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人的水平。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4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20万人,考虑到人口流动性和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按800万人规划。

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人的水平。

第9条规划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为指导,充分利用成都平原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系统、高效、安全、宜人的城市绿地系统。

第10条规划的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以人为本。

2、城乡统筹。

3、突出地方特色。

4、强化绿地系统性。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11条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两环两山两网六片”。

“两环”:环城生态区和第二绕城高速路两侧生态绿带,“两山”:为龙门山和龙泉山,“两网”:为市域水网和绿道网,“六片”:为六个防止城镇粘连发展的功能明确的生态功能区。

第12条市域绿地系统布局1、山地绿地系统:主要包括市域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现状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应重点加以保护。

2、丘陵绿地系统:位于市域东部,包括金堂、龙泉驿区及青白江的部分地区。

现状绿地资源比较缺乏,是需要加以重点发展和管理的区域。

3、平原绿地系统:主要包括连片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城市发展区外围的块状农田区。

需要做好维护和修复工作。

4、城镇绿地系统:包括中心城五城区、高新区、温江、郫县、崇州、大邑、邛崃、新津、双流、新都、青白江区、彭州等各级城镇。

应注重空间秩序的建立和人居环境的营造,并结合历史文化及休闲旅游加以发展。

5、水系、湿地绿地系统: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对水库、湖泊周边的林地、绿地进行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

对重要河流水系的保护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其中在绝对生态控制区,尽量以植被缓坡代替人工砌岸,主要布置生态绿地和园林绿化,除道路、桥梁、园林建筑小品之外,不进行其他性质的建设;在建设控制区,对各类建设活动要进行严格审批,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密度等给予控制。

严格执行《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种植水源涵养林,保护饮用水源。

对河流两侧的具体控制要求为:市域21条主干河流非城镇段单侧各设置200米防护绿带;城镇段按照现有法定控规执行。

市域范围内其他主要河流两侧控制林带宽度为50~100m不等。

市域范围内水网密布,除了上述主要河流外,还有纵横交错的农灌渠系,规划在这些农灌渠两侧建设5~10m左右的植被带。

6、道路交通绿化系统:市域范围内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高等级公路均应在道路两侧因地制宜的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隔离带,形成道路绿网。

沿市域主要高速公路两侧建设生态林带,两侧林带宽度不小于50m。

市域范围内高等级公路两侧林带宽度不少于30m。

市域9条绿道非城镇段单侧各设置200米防护绿带;城镇段按照现有法定控规执行。

铁路以及轨道交通沿线两侧各规划宽度为50m的防护绿带。

市域范围内其他等级公路两侧也应建立5~10m的防护绿带。

7、规划通过对市域主要大型自然斑块的保护和建设形成结构性控制区,保护并适当扩大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大型自然斑块(其边界在下一层次规划中确定),保护好西部以龙门山脉为主体的自然山体、东南部以龙泉山脉为主体的低山区,使西部山区和东南部低山区成为成都生态环境屏障。

对现有的4个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力度,并与市域外的大熊猫保护区相衔接,使大熊猫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及珍稀动植物资源得到有力的保护。

第13条市域绿地系统指标控制1、总体指标规划2015年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8%,2020年达到40%,2020年以后达到42%,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

2、分级指标规划依据城市总规确定的城镇体系结构,分特大中心城区—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镇五级。

提出相应的控制指标和发展引导指标:(1)卫星城根据市域生态空间建构以及卫星城的城市功能、现状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各卫星城的绿地控制性指标和发展引导指标。

表3-1 卫星城绿地指标规划表(到2020年)(2)区域中心城①总体要求成都市6个区域中心城应大力加强绿地系统建设,明确重点和特色、改善城区环境,禁止盲目建设大广场和大绿地。

至规划期末,城镇绿地率不低于35%,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m²/人。

②发展引导规划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区域中心城的发展指标。

表3-2 区域中心城发展指标(到2020年)(3)小城市应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地建设、改善城区环境,禁止盲目建设大广场和大绿地。

至规划期末,城镇绿地率不低于38%,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0m²/人。

表3-3 小城市发展指标(到2020年)(4)特色镇①总体要求应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地建设、改善城区环境,禁止盲目建设大广场和大绿地。

至规划期末,城镇绿地率不低于30%,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8m²/人。

②发展引导规划倡导“一镇一特色”,突出绿地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根据特色镇的现状基础、产业特点、经济条件、生态环境。

发展引导如下表:表3-4 特色镇发展指标(到2020年)第14条农村新型社区农村新型社区包括集中居住区、新型社区和中心村,总数2000-3000个。

农村新型社区的绿地建设应与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相结合,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强调经济适用、民生优先,控制性指标为:人均集中绿地面积1.5平方米,绿地率30%,绿化覆盖率35%。

发展指标见下表:表3-5 农村新型社区绿地发展指标表(到2020年)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第15条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区两环、九廊七河、多园棋布”的绿地系统结构。

一区:即环城生态区,包括绕城高速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总面积约133.11 公顷。

两环:即锦江环城公园和三环路两侧50米宽绿带。

九廊:依托中心城区向外放射的主要交通干道形成的九条绿化交通廊道,有成绵高速路、成南路、成雅高速路、成温邛高速路、成灌高速路、成渝高速路、川藏路(新机场高速)、人民北路、天府大道两侧的绿带。

七河:绕城高速路以内依托锦江(府河、南河)、沙河、江安河、清水河、摸底河、东风渠、毗河等七条支流水系形成的绿化生态廊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