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致云雀》教案

合集下载

2.4《致云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4《致云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首先,学生在知识方面,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分类、意象、象征手法等。然而,对于这首特定的诗歌,他们可能较为陌生。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其次,在能力方面,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针对诗歌的深度分析和欣赏能力可能有所欠缺。此外,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清晰、准确地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结合雀》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可以选取一位自己喜欢的诗人,深入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其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并尝试撰写一篇关于该诗人的研究报告。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诗歌朗诵会、文学社团等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可以思考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诗歌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将诗歌融入自己的生活,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诗歌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强调《致云雀》重点和难点。

《致云雀》语文教案

《致云雀》语文教案

《致云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云雀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追求梦想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

(2)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云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2)简要介绍诗人雪莱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人对云雀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表达自我、追求梦想。

6. 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致云雀》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如《静夜思》、《春晓》等,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致云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加强课堂管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2. 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加强对诗歌韵律和历史文化背景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内涵。
4.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 诗歌朗读: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角色扮演:请同学们选取诗中的角色(如云雀、诗人等),进行角色扮演,感受诗歌的情感。
四、总结提升,布置作业(5分钟)
1.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致云雀》这首诗歌的主题、意象、韵律美和文化内涵。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学会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精讲诗歌的背景、结构、意象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框架。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围绕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深化理解。
3. 体验法:设计诗歌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1. 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a.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韵律特点,如押韵、重复等。
b. 讨论:这些韵律特点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音乐性?
2. 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a.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雪莱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b. 讨论: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哪些历史文化背景?如浪漫主义、自由主义等。

《致云雀》教案简编

《致云雀》教案简编

《致云雀》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云雀》诗歌全文。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了解英国诗人雪莱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3)诗歌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学习。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高级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雪莱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讲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致云雀》诗歌全文。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强等。

2. 诗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语文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2019年新编)2-4《致云雀》教学设计

语文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2019年新编)2-4《致云雀》教学设计

《致云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流畅而又感情地朗诵本诗。

2.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联系时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走进文本。

4.把握诗歌意象“云雀”的内涵【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云雀”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体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云雀图片: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

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

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

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今天,我们学习英国诗人雪莱的《致云雀》,来看一下他的这首诗歌中云雀被赋予什么样的内涵呢?二、走进文本(一)初步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作者是追求光明的,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

2.学生自由地出声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如:酣[hān]畅,犀[xī]利,晨曦[xī],婉[wǎn]转,迸涌,摈[bìn]弃。

3.找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二)研读赏析1.第一节“.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于云雀这一种鸟的特殊的喜爱,他并不将云雀看做是一般的家禽。

作者不仅表达了对于云雀的喜爱,作者还喜爱云雀的鸣叫,认为那是从天堂而降临的乐音,是一种自然的艺术,这种艺术代表了云雀的衷心。

2.第二节,“向上,在高升飞翔”完全展现了云雀的习性,性喜高飞。

这句话还能表达了作者认为云雀不留恋地面,而且蔑视地面。

“永远高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也是云雀的性格,越飞越高,边飞边叫。

3.第三节“地平线下的太阳”象征着光明,而云雀冲上它沐浴着阳光飞行,证明了云雀有一种勇敢的精神和渴望光明。

第四节,讨论云雀向着太阳飞翔的环境描写,“淡淡的紫色黎明”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

《致云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致云雀》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云雀的赞美之情。

(2)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

2.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

2. 诗歌语言美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致云雀》的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云雀有什么印象?云雀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云雀象征自由、美好、崇高。

(2)讲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如云雀歌声的比喻、云雀飞翔的比喻等。

4. 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

(2)讨论如何欣赏一首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致云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6.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致云雀》。

(2)写一篇关于《致云雀》的读后感。

7. 板书设计《致云雀》象征意义:自由、美好、崇高比喻手法:歌声、飞翔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致云雀》的主题思想。

在赏析诗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审美能力。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对诗歌细节的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1)让学生阅读其他赞美自然事物的诗歌,如《致橡树》、《雪花》等。

(2)分析不同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讨论其艺术特色。

《2.4致云雀》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上册)

《2.4致云雀》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上册)

《2.4致云雀》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中必修上册)致云雀【教学⽬标】1.了解诗⼈雪莱的相关常识,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使⽤的浪漫主义⼿法,理解诗⼈对光明的向往和理想的追求。

【核⼼素养】语⾔建构与运⽤:品味诗歌重点词语、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的特点,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中⽐喻、对⽐等修辞⼿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法。

【教学重难点】1.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

2.鉴赏诗歌的语⾔艺术与表达技巧。

3.评价诗⼈雪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新知导⼊同学们,你们见过云雀吗?听到过云雀的叫声吗?这样的声⾳会引发你的哪些想象和联想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雪莱笔下的云雀,诗⼈从云雀的叫声中联想到了什么,⼜有哪些不⼀样的感受,他想借助云雀表达什么。

⼆、作家作品雪莱,出⽣在⼀个古⽼⽽保守的贵族家庭。

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的英语诗⼈之⼀。

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第⼀位社会主义诗⼈、⼩说家、哲学家、散⽂随笔和政论作家、改⾰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1811年,诗⼈因为写作哲学论⽂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

1818年迁居意⼤利,与拜伦成为好友。

1822年7⽉8⽇逝世。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家”。

代表作有叙事长诗《麦布⼥王》《解放了的普罗⽶修斯》《倩契》《西风颂》《致云雀》等。

三、关于诗歌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在⽣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的思想感情来反映⽣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活事件的过程,⼀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物和景物。

抒情诗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

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四、写作背景诗⼈在写这⾸诗的时候,⿊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

⼤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批⼯⼈流落街头,到处是弱⾁强⾷;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资骤降,⼈民⽣活贫困;愤怒的⼯⼈因此起来罢⼯,捣毁机器,游⾏请愿,然⽽这⼀切⾏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腥镇压。

2.4《致云雀》教学设计

2.4《致云雀》教学设计

《致云雀》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习诗人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层次,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云雀的形象美和诗人所营造的意境美。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雪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理解诗歌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体会诗人对自由、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传承和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云雀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形象美。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诗歌主题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设想本诗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教学时将以诵读为基础,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通过对云雀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结构等,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

2.准备诗歌朗诵的背景音乐。

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云雀欢快鸣叫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然后谈谈感受。

2.引出课题《致云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0分钟)1.介绍雪莱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2.4《致云雀》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本文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内涵以及表达效果。

3.理解本诗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等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今天学的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
二、走进作者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

1822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

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此外,雪莱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致云雀》。

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

雪莱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三、多样朗读,感知文本
1、自由大声朗读文本,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同桌听。

2、毛遂自荐朗读,其他同学做好评价。

(提示:语调、语速、情感)选择最喜欢的章节读
3.教师示范朗诵(或背诵),学生小声跟读。

提示:学生注意老师示范朗诵过程中的节奏、抑扬、语调等,尤其是注意情感。

4.学生反复朗诵,注意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来。

四、诗歌结构特点
问题1:全诗共21节,题目《致云雀》,你觉得写了的云雀的哪些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抓原文的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参考:云雀的特点(快乐的精灵)、云雀的歌唱等
问题2:哪一小节能够涵盖主要内容呢?哪些小结是写的云雀的特点?哪些小结写的是云雀的歌声?
明确:第1小节,诗人总体评价云雀及其歌声。

2-4节是云雀飞翔;
从5--12节是云雀的歌声;
13-17歌声神圣、欢快的原因;
18-21,人鸟对比,表达愿望。

问题3:结构这样安排,这样不是杂乱无章吗?
明确:不是。

第一小节是总体评价是欢乐的精灵,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

然后展开描绘它外在的形态;又写了云雀欢乐明朗优美的歌声,探讨了神圣、欢快、欢愉的原因,最后进行人鸟的对比,表达愿望——渴望传递云雀的快乐与爱。

第3-4节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云雀飞上晴空迎接朝阳,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也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第12节,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欢悦、清新,在更高层次上对云雀的歌声做出评价。

第13节承上启下的作用,飞禽或是精灵呼应第一节诗中的“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然后以设问的方式给予答案。

因此,全诗二十一节。

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

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在结构
安排上,独有匠心。

五、赏表现手法
问题4:歌声是虚无缥缈,摸不着的,作者是怎样化不可捉摸为可知可感的?
学生思考并用下面的形式回答:(原句)(手法)(效果)
参考:“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把云雀比作“诗人”,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

又以“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一句表明云雀感受的细致,想象力的博大。

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

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总结:浪漫主义的手法,多种修辞,赞颂云雀。

六、云雀的象征意义
问题5:第13—15节在这三节诗中,诗人认为“爱情或醇酒的颂歌”“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的浮夸”“总有着贫乏”,都不能与云雀的歌唱相比,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讨论)明确: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

“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之所以必定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人压迫人的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第15节提出了艺术与生活和自然的关系。

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的“维妙惟肖的再现”。

雪莱也非常重视想象,“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

不过,他所推崇的想象也来源于生活。

他在谈到自然风光、山川姿色、人间暴政、战争场景和人类各种文明成就时说:“我就是从这些源泉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

”绮丽的浪漫主义之花,也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问题6:诗歌的最后四个小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诗歌的最后四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凡人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人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的境界,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孰知的一半的欢欣,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的自我。

问题7:有人说,《致云雀》中的云雀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雪莱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云雀,也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载体。

小结: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

如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乔治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

美好思想感情和杰出艺术形式使《致云雀》成为英国诗歌中的珍品,读后令人感受到欧洲民族革命时期的可喜形势,争取自由解放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对人民光明的前景增强了无穷的信心。

七、作业
1、选取你喜欢的2-3节背诵
2、课后阅读雪莱的其他诗篇,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雪莱的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