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
2014年安徽省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

2014年全省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2014年,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背景下,全省各类就业人员工资保持增长。
但不同经济类型、行业、区域之间的工资分化较为明显。
一、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2014年,安徽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521.7万人,年平均工资为50894元,与2013年的47806元相比,增加了3088元,同比名义增长6.5%,增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8%。
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2388元,同比名义增长7.1%,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2014年年平均工资居前三位的是淮南、合肥、马鞍山,分别为59212元、58222元、57144元;列后三位的是宿州、亳州、阜阳,分别为39002元、40960元、42551元。
同比名义增幅居前三位的是滁州、六安、芜湖,分别为11.5%、11.1%、8.4%;列后三位的是淮北、淮南、宣城,分别为0.6%、1.0%、4.3%。
表1 城镇非私营单位分地区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单位:元,%分行业门类看,年平均工资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712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2倍)、金融业(72215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2倍)、采矿业(69636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7倍),列后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27185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3%)、住宿和餐饮业(29652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5989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1%),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2.84:1,比2013年的2.98:1有所缩小。
表2 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单位:元,%行业2014年2013年名义增长率合计50894 47806 6.5 农、林、牧、渔业27185 24302 11.9采矿业69636 70893 -1.8制造业48259 43978 9.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7120 72363 6.6建筑业47632 44677 6.6批发和零售业41863 39263 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0271 47235 6.4住宿和餐饮业29652 28560 3.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2501 53755 16.3金融业72215 65920 9.5房地产业50362 46679 7.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0853 41054 -0.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3084 60816 3.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5989 32453 10.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8091 37074 2.7教育48487 46183 5.0卫生和社会工作54468 50908 7.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4211 42787 3.3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49012 46164 6.2 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平均工资最高,为5467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7倍;居第二位的是股份合作单位,为5365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5倍;居第三位的是国有单位,为5197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2倍;其他内资单位年平均工资最低为3866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6%。
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提高。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2014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0亿元,增长9.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1]之比)为2.0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5.1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398.5亿元,增长10.2%;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003.6亿元,增长9.8%。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7%、10.8%和84.5%。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10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926.2亿元,增长8.1%;高等学校经费支出898.1亿元,增长4.8%。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3%、14.8%和6.9%。
分产业部门[2]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50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7个,这7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比重为61.1%;研发经费在100亿元以上且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了规上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大类有10个(分行业情况详见附表1)。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最多的6个省(市)为江苏(占12.7%)、广东(占12.3%)、山东(占10%)、北京(占9.7%)、浙江(占7%)和上海(占6.6%)。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8个省(市)(分地区情况详见附表2)。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合政〔2015〕81号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正文:----------------------------------------------------------------------------------------------------------------------------------------------------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合政〔2015〕8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创新能力,涌现出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
为表彰先进、鼓励创新,根据《合肥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市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授予陈学东2014年度合肥市杰出贡献奖;授予Daniele Gaglione(丹尼尔?卡纽莱)和Hari Nair(聂豪锐)2014年度合肥市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全IP移动携行指挥所”等6项成果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凯HFF6129G03EV第五代纯电动城市客车”等14项成果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车载乘客信息系统及产业化”等28项成果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希望全市各行各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楷模,大力弘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激情、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2014年度合肥市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2015年7月3日附件2014年度合肥市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合肥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1.获奖人:陈学东团队成员:杨铁成、范志超、董杰、陈永东、艾志斌、崔军、章小浒、关卫和、王冰、胡明东工作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合肥市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1.获奖对象:丹尼尔·卡纽莱(Daniele Gaglione)合作单位: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获奖对象:聂豪锐(Hari Nair)合作单位: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48项)一等奖6项1.全IP移动携行指挥所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陈仿杰、胡斌、陆跃年、王飞、王春、梅宇、钱超、倪峰、方青、陈爱华2.2.0L VVT纵置汽油发动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杨林强、张应兵、钱德猛、刘俊、黄立功、朱凌云、张微奇、苏晓芳、代永刚、陈玮3.动态数字出版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卢玲、林清发、阮怀伟、吴雷、虞勇勇、昌磊、黄建全、王辅仁、汪琳4.锻压装备高品质摩擦副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翟华、王玉山、吴玉程、李贵闪、黄新民、刘家琴、时春生、洪占勇5.蓝莓标准化种植及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安徽徽王食品有限公司、合肥师范学院,樊胜华、樊基胜、徐德聪、吴林生、程小云、鲁红侠、许昆、张束焕、陈志明、张春龙6.一体化污泥高干脱水技术开发与应用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有限公司,刘帮樑、杨明、何涛、李波、鲍家华、王晓义、叶传德、周强、叶翠云二等奖 14项1.安凯HFF6129G03EV第五代纯电动城市客车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朱鹤、王孝来、徐川、张立辉、朱洪雷、刘超、徐凌飞、张金武2.大直径超深立井新型凿井装备与施工技术研究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淮北),赵士兵、杨仁树、徐辉东、温富成、武杰、秦晓光、张鲁鲁、刘志强3.ESF-150/200系列高效率高功率密度PFC电源合肥华耀电子工业有限公司,陈虎、扶廷武、张奇、顾秀慧、蔡桥胜、刘寅4.高压辊磨机新型耐磨辊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建材(合肥)粉体科技装备有限公司、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陈代彦、王庆、王青、高霖、许瑞超、丁浩、韩修铭、凌兴国5.甲酸钠绿色制备技术开发与应用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方立贵、谢中平、王晓华、段聪仁、江兵、曹宗元、罗守元、韩荔6.大型跨江跨河桥梁平行钢绞线斜拉索产品组件结构优化及其施工工艺创新安徽金星预应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余海平、徐先俊、杨方、陈宜强、钟智强、朱徐平、XXX、汪忠宝7.基于冷榨加工工艺技术的油菜籽脱皮与皮仁分离成套装备安徽宏实光机电高科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徐道际、姜绍通、罗水忠、严波、李帅、袁林、李小月、王顺8.绿色聚合高性能聚马来酸酐安徽省蓝天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马培勇、吴珲、李玲、张翼、杨飞、宁秀梅、杨秀梅、薛超9.森林火灾监测分析及决策系统安徽兆尹安联科技有限公司,郭宝贵、王黎升、谢名亮、汪绪柱、刘牛、孙燕、李美景10.矫形力载荷下鼻上颌骨复合体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合肥市口腔医院,王斌、张晏更、贾珊珊、吴建华、陈玉成、徐琛、王焕11.化工反应釜搅拌系统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合肥华升泵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巫建波、石海峡、何玉杰、柴立平、李强、胡敬宁、宫恩祥、蔡明虎12.高速轧制用高耐磨长寿命导卫材料及制品合肥市百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娄霆、吴玉程、张文斌、解挺、李运强、林琳、陈林、申晓庆13.轻简、高效、安全防控花生蛴螬技术研究与推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苏卫华、戚仁德、张光玲、谢明惠、陈浩梁、程家兴、汪涛、李民14.3/4G布控球网络摄像机安徽创世科技有限公司,纪勇、王大勇、张传金、刘治国、尚子君、朱维法、马福运、石经理三等奖 28项1.轨道交通车载乘客信息系统及产业化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贾平、林必毅、赵瑜、管才路、刘焕霞、周勇2.纯电动乘用车成套控制线束研发及产业化合肥得润电子器件有限公司,关绍文、罗杰、谷洪涛、张明亚、翟阿蕾3.循环经济型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宋金保、谢佳、刘大军、XXX旭、杨续来、刘成士4.多介质数字立体图像打印机合肥海闻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龙梅、郭润峰、汪海涛5.汽车空调用电动压缩机控制器合肥同智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张红、彭松柏、孙胜友、白晓旻、徐国富、孙磊6.双精确变频技术研究及应用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魏邦褔、李子胜、涂小平、赵利华、刘全义、徐明章7.丝管蒸发器全自动滚焊设备合肥长城制冷科技有限公司,田四光、肖璐、肖翔、张梦8.Φ1200/6盘钢带铠装机的研发与应用合肥合宁电工设备有限公司,董正康、钱江、朱斌、严军、李严、焦祥9.基于物联网的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魏振春、杨俊斌、卫星、戴阳、韩江洪、沈万玉10.基于语义计算的互联网舆情监测评估系统安徽博约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郑中华11.CY-MS1型一体化雷达测速仪安徽超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邱换春、韦勇继、凌强、王庚中、严春早、张乾坤12.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交通大数据应用平台合肥文康科技有限公司,金庆江、柏龙灏、隋新、吴晓凌、刘国华、徐秋红13.主动式配电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大智能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陶维青、曹军、李林、郭晋楠、汪丽丽、柳慧超14.水性高闪光汽车用高性能铝颜料合肥旭阳铝颜料有限公司,董前年、丁明、张彩云、朱双单、操玉节、黄丽15.电站超重超大设备发电机定子就位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应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李传玉、王朱勤、余世宏、成林峰、叶文敬、何坤16.先排水预压后注浆复合路堤桩成套技术研究安徽省交通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葛锦玲、王新泉、凌宏义、崔允亮、齐昌广、张世民17.安徽省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分析研究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范鲁雁、秦侃、李春水、徐丙发、李磊、孔薇18.腹膜主动切开和限局性分离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临床研究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吴立胜、汪宏、方胜、卢寅、朱丽丹、卢凌19.改良肠内营养滴注法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潘爱红、于卫华、余梅、李业桂、胡小欧、赵方20.TACE联合射频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殷世武、项廷淼、潘升权、张惠林、高宗根、张慧敏21.DWI ADC值测定及rADC值测定联合DTI、DTT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季鹏、袁晓毅、朱瑞、胡茂能、王全帮、章尚乐22.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多维度心理社会因素研究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周晓琴、李晓驷、李泽爱、刘丽军、刘寰忠、钟慧23.合肥地区母血清产前筛查中位数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合肥市妇幼保健院,许晓红、刘辉、黄大雁、肖培、何刘媛、方庆云24.妊娠期中期血清IL-1水平与牙周炎的关系及其临床对策研究合肥市口腔医院,汪涌、陈莹、许晓红、黄忠锁、丁晓红、郭凤芹25.HLA高分辨组织配型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安徽省血液中心、合肥市中心血站,吕蓉、王震、邹宇飞、邢昕、於娟、李敏26.重组人干扰素α2b重大生产技术改造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宋礼华、王荣海、邹文艺、范清林、宋社吾、许培27.泥鳅良种繁育与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安徽合龙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王永杰、解兵、蒋业林、王银东、陈红莲、舒伟28.香型优质多抗杂交稻国香11号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安徽国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韩仁长、余洪根、赵辉、陈世春、丁龙、黄冠——结束——。
2014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5-03-27 01:49 来源:合肥日报我有话说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顽强拼搏,扎实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69.6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
城镇化率69.1%,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
年末户籍人口712.81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45.37万人,增加11.54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13.09‰,比上年增长1.21个千分点;死亡率6.10‰,下降1.4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6.99‰,增长2.64个千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5157.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6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872.01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2028.33亿元,增长8.5%。
三次产业结构为5.0:55.7:39.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43.9%提高到44.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7394元,比上年增加5839元,折合美元首次超过1万美元,达到10971美元。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13.9万人,比上年增加9.5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92.7万人,减少9.7万人;第二产业181.4万人,增加6.1万人;第三产业239.8万人,增加13.1万人。
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50.7万人,增加22.7万人。
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1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2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比上年下降0.29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2%。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5-02-26 10:32:39 来源: 国家统计局作者: 【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表1 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就业继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
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7]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
价格水平涨幅较低。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
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4年2月19日2013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健康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 19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48.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404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6286.8亿元,增长9.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54.6:32.7调整为12.3:54.6:33.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6.6%提高到46.9%。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44889元/人,比上年增加3553元/人。
人均GDP31684元(折合5116美元),比上年增加2892元。
全年民营经济[3]增加值10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GDP比重由上年的56%提高到5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9%。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275.9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469.7万人,减少61.5万人;第二产业1169.2万人,增加61.9万人;第三产业1637万人,增加68.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05.1万人,增加56.8万人。
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67.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1%,比上年下降0.27个百分点。
全省农民工总量为17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288万人。
分省市高技术产业历年总产值

2009年 2010年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亿元)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亿元) 60430.48 74708.9 2757.14 2992.7 1901.1 2242.4 629.2 843.2 196.5 249.2 236.61 234.7 1313.84 1711.8 537.7 726.7 311.4 351.6 5557.5 6900.6 13015.4 16277.8 2672.1 3413.3 460.31 682.2 1972.01 2620.9 755.7 1037.5 4555.71 5175.6 953.23 1227.1 1039.52 1312 648.8 930.6 17161.94 21050.2 273.7 432.4 54.8 85.7 352.84 531.5 1766.8 2154.3 293.64 322.5 147.2 169.4 6 6.1 717.04 858.4 67.4 80.9 19.22 23.3 32.9 35.9 23.74 28.5
1997年 1998年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亿元)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亿元) 5972 7111 361.19 556.31 355.07 403.77 117.74 121.43 22.88 22.45 9.71 12.88 223.13 229.27 66.59 83 103.25 110.85 508.18 684.44 690.35 782.57 303.31 371.8 70.44 52.43 237.99 302.22 87.91 104.81 269.17 261.89 104.23 117.59 139.91 159.83 77.96 77.51 1475.4 1844.19 46.72 40.56 15.25 18.88 52.38 50.49 300.88 338.87 53.65 57.52 26.22 28.91 0.18 1.01 223.29 251.3 18.15 12.43 1.17 1.85 3.71 4.55 5.63 5.07
201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与科技统计公报

201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 监测结果与科技统计公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统计局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目 录2014年各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 (1)2014年江苏省科技统计公报 (3)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一级指标得分与排序 (7)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二级指标得分与排序 (8)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三级指标得分与排序 (12)2014年各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省科技厅、省统计局继续在全省开展了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工作,每年对全省和各市的科技进步状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公布其结果。
全省科技进步监测采取以科技指标为主,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辅的方法,依据科技和统计部门,以及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提供并认定的数据,从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全省和各市的科技进步状况进行系统评价。
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省科技厅、省统计局对各市的科技进步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其结果如下:1. 苏州市 98.13分2. 南京市 92.75分3. 无锡市 91.75分4. 常州市 88.20分5. 镇江市 86.71分 6. 南通市 84.06分7. 扬州市 80.29分 8. 泰州市 79.14分9. 徐州市 75.44分 10. 盐城市 75.19分 11. 淮安市 72.83分 12. 连云港市 71.38分 13. 宿迁市 65.84分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统计局2015年12月5日2014年江苏省科技统计公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统计局(2015年12月)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营造激励创造、保护产权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者,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
2014年,安徽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1+6”政策文件,坚持立足产业层面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立举措、促整合,发挥合芜蚌试验区龙头示范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支撑作用,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情况
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5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实现增加值33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占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0.3%;实现增加值20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60.4%。
二、高新技术产业中主导产业各领域发展情况
2014年,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产业实现增加值869.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增加值1659.8亿元,同比增长9.4%;食品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60.3亿元,同比增长10.9%;材料和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529.7亿元,同比增长12.0%;轻工纺织产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7.4%;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实现增
加值89.5亿元,同比增长36.9%;高新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9
亿元。
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
2014年,我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1家。
截止2014年底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361家。
据快报统计,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7161.2亿元,当年申请专利26319项,占全省专利申请总数的26.5%,当年授权专利16645项,占全省专利授权总数的34.4%。
其中,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13家,10亿元以上的115家,百亿元以上的10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56家。
四、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发展情况
截止2014年底全省共有16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据快报统计,2014年合肥、芜湖、蚌埠(含省级高新示范区)、马鞍山慈湖、马鞍山、铜陵、池州、淮南、博望、新芜、滁州、淮北龙湖、宿州、安庆、铜陵狮子山15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实现营业收入8850.6亿元,其中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慈湖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6138.7亿元。
科技企业孵化器85个(其中国家级17个);在孵企业达到2969家,当年新增953家,当年毕业企业303家。
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8家(其中国家级18家),实现营业总收入8061.1亿元。
生产力促进中心127家(其中国家示范中心7家),服务总收入3.9亿元。
全省各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及增加值
单位: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