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返回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元素中处于第ⅤA族的有________,处于第2周期的 有________(以上均用编号表示)。 (2)上述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用编号表示)。 (3)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有很多方法,其中④和⑦的非金
属性强弱的研究方案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B
返回
4.X、Y、Z是三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位于同一主族,
Y、Z处于同一周期。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
数的3倍。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Y原子少1。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Z>Y>X B.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H3YO4 C.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Z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 ( )
返回
5.元素X的负一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氖原子的核外电
子数相同。
(1)X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2)2004年,某科学家甲宣布发现了一种比X2氧化性更 强的非金属单质,某科学家乙宣布制得了一种比HX更 稳定的气态氢化物,试分析其可信度。
返回
解析:(1)元素X的负一价阴离子为X-,它的核外共有10个 电子,所以X为F,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期表第2周期ⅦA族。 (2)都不可信。因为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因此 ,位于元素周
小专题 大智慧 第 1 部 分
专题讲坛
第 1 章
元素 “位— 构—性” 之间的 关系及 应用
专题专练
返回
返回
返回
1.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的 性质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返回
(1)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原子序数=质子数 结构→位置周期数=电子层数 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关系

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关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而物质的性质往往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分子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不同的分子结构会导致不同的化学行为和性质表现。
本文将探讨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一、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分子结构是指化学物质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
在分子结构中,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
分子结构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一些特殊的性质表现。
1.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在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改变的性质。
例如,分子的大小、形状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影响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
以水分子为例,它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水分子呈V字型,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连接。
这种分子结构使水分子带有极性,使得水分子之间产生氢键作用。
这种氢键作用导致水分子在室温下存在液态状态,同时具有相对较高的沸点和熔点,以及较大的表面张力。
1.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性质。
分子结构直接影响着物质的化学反应途径、速率和产物。
以有机物甲烷为例,甲烷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
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平面结构。
这种分子结构使甲烷分子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甲烷可以参与氧气的燃烧反应,但是由于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反应速率较慢。
1.3 特殊性质表现分子结构还可以导致一些特殊的性质表现。
例如,某些分子结构的物质具有发光性质、超导性质、磁性等等。
以蓝宝石为例,它是一种含有铝、氧和硅的酸性韧玉。
蓝宝石中的铝原子与氧原子和硅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特殊的晶格结构。
这种晶格结构使得蓝宝石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可以发出蓝色的光。
这种发光性质使得蓝宝石在珠宝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实例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下面分别以水分子和乙醇分子为例加以说明。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规律及其应用

元素的原子结构、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元素的性质 (位、构、
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应用“位置、结构、性质”三者的关系解答问题时要注意掌握以 下几个方面: 1.熟练掌握四个关系式 电子层数=周期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族序数(O、F除外) 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子数等于A、B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之和,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D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试回答下列问题:
(1) 这四种元素分别是 A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 这四种元素中能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 是________。 (3)A与B形成的三原子分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B 与 D 形 成 的 原 子 个 数 之 比 为 1∶1 的 化 合 物 的 化 学 式 是 ______________。 (4)A元素的某氧化物与D元素的某氧化物反应生成单质的化学方
阳离子:Ca2+、K+
阴离子:P3-、S2-、Cl-、HS-。 (3)核外电子总数及质子总数均相同的粒子
Na+、NH+ H3O+;F-、OH-、NH- Cl-、HS-;N2、CO 等。 4 、 2 ;
典例 6
A 、 B 、 C 、 D 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 D > C > A > B ,
其中A、B处于同一周期,A、C处于同一主族。C原子核内的质
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等,所以A的
物质的性质与结构

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而它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其本质和特点。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行为。
它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不改变物质本身组成的情况下所具有的性质。
它包括颜色、形状、大小、质量、密度、热胀冷缩等。
这些性质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得到的,而且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或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包括物质的燃烧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这些性质是物质内部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物质的内在本质。
二、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结构是指物质内部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组合方式。
它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的核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电子则围绕核心旋转。
原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合物的配位数等。
2.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一个电中性单位。
分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分子的极性、键长、键角等。
不同的分子结构会导致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相互作用方式。
三、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质和行为,而性质的变化又能反映物质结构发生的改变。
1. 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结构的差异直接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差异。
例如,水和氨分子的结构差异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极性,进而决定了水和氨的物理性质和溶解能力的不同。
2. 性质反映结构物质的性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其结构的变化。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当物质的化学键发生断裂或重新组合时,物质的性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些性质的变化可以从微观层面解释为原子和分子结构的改变。
四、应用与展望对于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本质和特性,还为物质的应用和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化学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化学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化学中,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分子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又反映了其分子结构的特征。
本文将从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物质性质对分子结构的解释以及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分子结构是物质性质的基础,不同的分子结构决定了物质的不同性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1.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的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原子间的电子云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分子极性。
极性分子具有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如水分子(H2O),而非极性分子则没有明显的正负电荷分布,如甲烷(CH4)。
极性分子具有较强的极性键,能够与其他极性分子或离子发生氢键或离子键作用,而非极性分子则主要通过范德华力相互作用。
2. 分子大小与沸点: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分子越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沸点也越高。
例如,乙醇(C2H5OH)和甲烷(CH4)的分子量相近,但乙醇的沸点要高于甲烷,这是因为乙醇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使得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增强。
3. 分子结构与溶解性:溶解性是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分子结构的不同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极性分子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而非极性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例如,氯仿(CHCl3)是一个极性分子,它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而正己烷(C6H14)是一个非极性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
二、物质性质对分子结构的解释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分子结构来解释。
以下是几个例子:1. 酸碱性: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概念。
酸的特点是能够释放出H+离子,而碱的特点是能够释放出OH-离子。
这种酸碱性质可以通过分子结构来解释。
酸分子通常含有可以释放H+离子的氢原子,如盐酸(HCl);碱分子通常含有可以释放OH-离子的氧原子,如氢氧化钠(NaOH)。
2. 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一类反应。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2.位、构、性关系的图解、表解与例析3.元素的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同位素(两个特性)4.核外电子构成原理(1)核外电子是分能层排布的,每个能层又分为不同的能级。
(2)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a .能量最低原理b .泡利原理c .洪特规则及洪特规则特例(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表示式:a .原子结构简图 b .电子排布式 c .轨道表示式 5.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电子云 6.确定元素性质的方法1.先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一般说,族序数—2=本族非金属元素的种数(1 A 族 除外)。
3.若主族元素族序数为m ,周期数为n ,则: (1)m/n<1时为金属,m/n 值越小,金属性越强:(2)m/n>1时是非金属,m/n 越大,非金属性越强;(3)m/n=1时是两性元素。
随着原子序数递增① 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② 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③ 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④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形呈周期性变化⑤ 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⑥ 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排列原则①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周期 (7个 横行) ① 短周期(第一、二、三周期)② 长周期(第四、五、六周期)③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性质递变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元 素 周期表族(18 个纵行) ① 主族(第ⅠA 族—第ⅦA 族共七个) ② 副族(第ⅠB 族—第ⅦB 族共七个) ③ 第Ⅷ族(第8—10纵行) ④结构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复习1.微粒间的相互作用(2)共价键的知识结构2.分子构型与物质性质(1)微粒间的相互作用σ键π键 按成键电子云 的重叠方式极性键 非极性键一般共价键 配位键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按成键原子的电子转移方式 化学键 范德华力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或电子云重叠) 特征: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σ键特征 电子云呈轴对称(如s —s σ键、 s —p σ键、p —p σ键)π键 特征电子云分布的界面对通过键轴的一个平面对称(如p —p π键)成键方式共价单键—σ键共价双键—1个σ键、1个π键共价叁键—1个σ键、2个π键 规律 键能: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键长: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键角:描述分子空间结构的重要参数用于衡量共价键的稳定性 键参数 共 价 键定义:原子形成分子时,能量相近的轨道混合重新组合成一组新轨道sp 杂化 sp 2杂化sp 3杂化 分类 构型解释: 杂化理论sp 杂化:直线型sp 2杂化:平面三角形sp 3杂化:四面体型杂化轨道理论 价电子理论 实验测定 理论推测 构型判断 分 子 构 型共价键的极性 分子空间构型决定因素由非极性键结合而成的分子时非极性分子(O 3除外),由极性键组成的非对称型分子一般是极性分子,由极性键组成的完全对称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包含着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
物质的分子结构与其性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分子结构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物质性质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1. 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子结构指的是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分子结构的不同会影响到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描述物质在无任何化学变化下的特征,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则是描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变化,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氧化还原性等。
2. 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1 极性与非极性分子的性质差异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电子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分子具有极性。
极性分子中有正负电荷的分布差异,而非极性分子则没有电荷分布差异。
极性分子通常具有较强的极性间作用力,如氢键,使得极性分子具有较高的沸点和溶解度。
而非极性分子由于相互作用力较弱,故其沸点和溶解度较低。
举例来说,丙酮和透明液体石蜡都是有机物,但由于其分子结构不同,故它们的性质也有所不同。
丙酮是极性分子,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较低的沸点,而石蜡是非极性分子,由于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其溶解度和沸点都较低。
2.2 分子大小与物质的物理性质分子的大小也会影响到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和沸点。
一般而言,较大分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较强,需要较高的能量才能克服这些作用力而使其发生相变。
以碳氢化合物为例,分子量较小的烷烃(如甲烷、乙烷)由于分子间作用力较弱,故其沸点较低。
而随着分子量的增加,烷烃的沸点逐渐升高,因为较大的分子量意味着更多的原子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力。
2.3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分子结构还能决定其化学性质,尤其是在发生化学反应时。
分子结构的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化学反应路径和反应速率。
以有机物为例,氯代烃的化学性质受碳氯键的影响。
当氯化碳的碳氯键数目越多,其反应性越高,与其他物质发生取代反应的可能性也更大。
化学思想方法

化学思想方法1.微观角度,从物质的结构理解物质的性质。
2.反应原理角度氧化还原原理可以说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核心。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是物质化学变化的核心3.实验和工业原理角度课本从来没有完整的讲解过工业和实验设计的逻辑和思路,但是实验是整个化学的核心包括上面所以的原理都是为工业生产服务。
4.细节性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化学有太多零碎的知识点,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记。
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一、现象与本质的思想方法这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
化学实验现象是物质发生变化的标志,其本质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化学实验,一切的化学理论、原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化学就无从谈起。
因此,我们就要从实验开始学习化学,要用化学实验研究、解决化学问题。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学习、研究化学的不二法门。
首先是解决了一个认识问题。
有了这样的思想方法,我们再去学习化学实验,就不会觉得实验是可有可无的。
其次,要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反应前、反应过程中、反应后,物质颜色、状态、声音、光、烟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要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就是通过实验现象去了解实验的原理,弄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引起的,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引起的,也就是要抓住本质特征,避免物理变化现象的干扰,找到发生的化学反应。
第四,要学会增加对比度的、或借助药品、仪器等办法,来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效果,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实验信息。
在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物质推断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会涉及到实验和实验现象,而抓住物质的特征反应现象,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二、结构与性质的思想方法这是化学学科核心的思想方法。
这一思想贯穿化学学习与研究过程的始终,根据这一思想,与之相关的思想方法还有:1.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是: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置、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一、位置、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原子结构,即核外电子排布,主要是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也就决定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性质的递变。
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性质的递变,反映了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也就反应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别是反映了核外电子排布中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特征。
一句话,就是结构决定位置和性质,位置和性质反映结构,位置决定性质,性质反映位置。
二、元素金属性的比较方法
1、用失去电子的难易比较: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越容易,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金属
原子失去电子越不容易,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钠比镁更容易失去电子,钠金属性比镁强。
2、用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比较:金属越容易和水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就越强;金
属越难和水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钠可以与冷水剧烈反应,而镁要与热水才反应,铝与热水不反应,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才与水反应,说明金属性Na>Mg>Al
3、用与H+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比较:金属与H+反应越容易,越剧烈,说明金属性越强。
金属与H+反应越难,越不反应,说明金属性越弱。
例如:镁、铝、锌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镁剧烈反应,铝比较缓慢,而锌就更缓慢,说明金属性Mg>Al>Zn
4、用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进行比较: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弱,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例如:碱性NaOH>Mg(OH)2>Al(OH)3说明金属性Na>Mg>Al
碱性Be(OH)2<Mg(OH)2<Ca(OH)2<Sr(OH)2<Ba(OH)2说明金属性Be<Mg<Ca<Sr<Ba
5、用原子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数越
少,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
例如:K有3层,最外层1个电子,铍有2层,最外层2个电子,金属性K>Be
6、通过元素周期表的位置进行比较:同一周期,自左而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同一主
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例如:金属性K>Ca>Ga Rb>K>Na>Li
7、用彼此在水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来比较:金属性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弱的金属从其可
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例如:Zn+CuSO4===ZnSO4+Cu 说明金属性Zn>Cu
8、用原电池的正负电极来比较:金属性越强的金属在构成原电池时作负极,发生氧化反
应,金属性越弱的金属在构成原电池时作正极,离子在它的表面发生还原反应。
例如:如果A、B两块金属,用导线连接后,放到稀硫酸中,B的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B作正极,金属性没有A强。
9、用电解池原理进行比较:用惰性电极电解等金属离子的盐溶液,越容易在阴极得到电
子被还原的,其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电解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银先析出,说明金属性Cu>Ag
三、非金属性的比较方法:
1、用得到电子的难易比较: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越容易,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
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越不容易,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氟比氯更容易得到电子,氟的非金属性比氯强。
2、单质与氢气反应产生氢化物的能力比较:非金属单质越容易和氢气反应产生氢化物,
非金属性就越强;非金属越难和氢气反应产生氢化物,非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氟气在黑暗处可以与氢气剧烈反应,而氯气要在点燃条件下与氢气反应,溴蒸气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氢气反应,说明非金属性F>Cl>Br
3、用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进行比较: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就越强;气态氢化物
越稳定,非金属性就越强。
例如:稳定性HF>HCl>HBr>HI 说明非金属性F>Cl>Br>I
例如:稳定性CH4<NH3<H2O<HF 说明非金属性C<N<O<F
4、用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进行比较: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该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弱,该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例如:酸性H4SiO4<H3PO4<H2SO4<HClO4说明非金属性Si<P<S<Cl
酸性HClO4>HBrO4>HIO4说明非金属性Cl>Br>I
5、用原子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电子层数越少,最外层电子数越
多但又没有排满,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
例如:As有4层,最外层5个电子,Cl有3层,最外层7个电子,非金属性Cl>As 6、通过元素周期表的位置进行比较:同一周期,自左而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同一
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例如:非金属性Si<P<S<Cl F>Cl>Br>I
7、用彼此在水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来比较:非金属性强的非金属单质能把非金属性弱的
非金属单质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例如:Br2+2KI===2KBr+I2说明非金属性Br>I
8、可以用气体氢化物的还原性进行比较: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强,非金属元素的非金
属性就越弱;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
例如:稳定性HF<HCl<HBr<HI 说明非金属性F>Cl>Br>I
例如:稳定性CH4>NH3>H2O>HF 说明非金属性C<N<O<F
9、可以通过阴离子的还原性进行比较: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强,
非金属性就越强。
例如:还原性:F-<Cl-<Br-<I-说明非金属性F>Cl>B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