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二年上册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上册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1米的长度,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培养学生测量和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如步长、手指长)来估计物体的长度。
但他们对长度单位米的概念以及如何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1米的长度,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测量和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如何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感知1米的长度。
2.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短不一的直尺、绳子、物体等。
2.准备测量工具,如卷尺、尺子等。
3.准备教室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情况?让学生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长短不一的直尺、绳子等物体,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不同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工具(如直尺、绳子)测量教室内的某个物体(如桌子、椅子)。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记录测量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让学生互相交流测量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1米有多长?引导学生用实际操作的结果来估计1米的长度。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长度的实际问题,如: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教室的宽度是多少米?让学生尝试用米来回答这些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米。这根彩带原来长多少厘米? 55+30=85(厘米) 答:这根彩带原来长85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2)( ② )号乌龟可能获胜。 (3)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略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第六单元 测量
1米有多长
BS 二年级上册
作业习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作业提升方向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2)培养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10.连一连。
二年级上册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11.乌龟比赛。(起点为0厘米) (1)①号乌龟跑了多少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答:①号乌龟跑了60厘米,还剩40厘米。
9.在( )里填上“ 厘米”或“米”。 (1)教学楼高约10( 米 )。 (2)明明的手掌宽约7( 厘米 )。 (3)爸爸走5步大约3( 米 )。 (4)一支铅笔长约17( 厘米 )。 (5)黄叔叔身高约176( 厘米 )。 (6)一本《新华字典》厚约3( 厘米 )。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北师大版(8张)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1米有多长》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有的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有的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 说,有的学生说出课桌的长约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把你们的手臂伸开,用尺子量一量,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 是1米。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画1米长。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 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学生找出1厘米的长度,展示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 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 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 用字母“m”表示。
《 1米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1米有多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 过程、课堂练习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九个方面展开。接 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八、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1米有多长》板书
1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 m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并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1米的长度,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他们能够感知到物体之间的大小、长短差异,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实物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测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感受1米的长度。
2.操作教学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测量工具、实物等。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米尺,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白兔和小灰兔比赛跳远,如何判断谁跳得更远?”等问题,引发学生对长度的关注,进而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有1米长?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米尺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黑板等。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等于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片和实际的操作,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长度观念,他们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长短,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很模糊。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等于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等于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的图片和实际的操作,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米,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3.知识拓展:介绍1米等于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
4.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测量教室的长度,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
5.总结: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米 = 10分米1米 = 100厘米1米 = 1000毫米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换算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并能够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长度概念,比如短、长、更长等,但对长度单位米的概念还没有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米进行长度比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培养学生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的长度。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长度比较和测量。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米尺、图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的长度。
同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1米长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的长度。
同时,教师讲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米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比较和测量。
每组学生选择两个物品,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米的长度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量黑板上的线段长度,并告诉其他同学线段的长度。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1米的长度,感受长度单位米与日常生活中物体长度的关系,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
但他们对1米有多长的具体概念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1米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1米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难点: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以及将长度单位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分享的意识。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剪刀、线段、日常生活物品(如桌子、椅子等)。
2.学具:每人一把尺子、一张白纸、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些长度。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1米有多长。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米,并用米尺演示1米的长度。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的长度,并尝试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如步长、手臂长度等)来估计1米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日常生活物品,如桌子、椅子等,用米尺测量其长度,并用纸笔记录。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并能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如厘米、毫米等。
但他们对1米的长度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1米的长度,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1米的长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游戏教学法,以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直尺等教具。
2.准备教室场地,以便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短不同的绳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长度的绳子,用厘米或毫米作为单位表示时,数字会有所不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绳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自己的身高。
每组派代表汇报测量结果,并解释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物体,用米作为单位测量其长度,并记录在作业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