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I)卷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 匪我愆.(qiān)期盛.(chéng)以锦囊洎.(jì)牧以谗诛尔卜尔筮.(shì)B.以三矢赐.(sì)庄宗无食桑葚.(shèn)身死国灭,为.(wèi)天下笑渐车帷裳.(chánq)C. 修我戈.(ɡē)矛静女其娈.(1uán)洵.(xún)美且异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D. 帝高阳之苗裔.(yì) 摄.(shè)提贞于孟陬惟庚寅.(yín)吾以降扈江离与辟芷.(zhǐ)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匪我愆.(拖延)期B.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静女其娈.(修长的样子)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修我戈矛..(古代的长柄武器)D.原.庄宗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根源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贬职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火尚足以明.也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逸豫可以亡.身④且庸人尚羞.之⑤将军身披坚.执锐.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素善.留侯张良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⑨函.梁君臣之首A.①⑦/②⑨/③/⑧/④/⑤⑥B.①⑥/②⑨/③/⑦/④⑤/⑧C.①⑦/②⑧/③④/⑨/⑤⑥D.①⑦/②/③④/⑨/⑤⑥/⑧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有“相”,哪一组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A. 枝枝相覆盖B. 及时相遣归叶叶相交通相见常日稀C. 会不相从许D. 还必相迎取出郭相扶将誓不相隔卿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自可断来.信.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浙江省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浙江省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浙江省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14分)1. (8分) (2018高一上·辽源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留侯张良者,字子房,其先韩人也。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

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良尝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沛公将数千人,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乃具以语沛公。

沛公大惊。

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

今为奈何?”良乃要项伯。

项伯见沛公。

沛公与饮为寿,结婚姻。

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B .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C .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D .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留侯中的“侯”是我国古代爵位中的一种,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8月月考试卷(I)卷

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8月月考试卷(I)卷

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8月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上·白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

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________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上世纪80年代,苏联受国内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________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________。

苏联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通过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不可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随着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应注意对极少数________的人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根本上也是难逃名、利二字B . 根本上还是名、利二字把人心扭曲C . 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D . 根本上也是名、利二字把人心扭曲(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欺世盗名因而分崩离析殚精竭虑B . 沽名钓誉因而离心离德处心积虑C . 欺世盗名进而离心离德殚精竭虑D . 沽名钓誉进而分崩离析处心积虑(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凭借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不可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

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

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14分)1. (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往送之门,戒之曰戒:通“诫”,告诫B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兴起。

C .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助。

D . 征于色,发于声征:征服。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 所以动心忍性B . 劳其筋骨C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 . 百里奚举于市(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孟子认为人才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造就,所以人们应正确面对逆境,不能在逆境中无所作为。

B . 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C . 孟子采用正反对比进行论证,最终使中心论点突出而鲜明,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既十分深刻,又让人好懂。

浙江省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浙江省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浙江省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 (2017高二下·湖南期中)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寥廓游说丰姿蓊蓊郁郁B . 峥嵘弄堂落寞挥斥方遒C . 碟血袅娜冶游偃苗助长D . 箜篌宛然彷徨周公吐哺2. (2分) (2017高二上·衡阳期末)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胭脂(zhī)攒(cuán)聚蝙(biān)蝠B . 鼙(pí)鼓澧(lǐ)浦剽(piáo)窃C . 仓庾(yǔ)洁癖(pì)创(chuāng)可贴D . 呕(ōu)哑挫(cuò)折登载(zài)3. (2分) (2018高一下·赣榆开学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那时的我们还很小,那时的乡村离城市还很远,所以在他那___________的描述下,我们每个孩子都对城里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②优秀的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必须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___________,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这十八罗汉个个都只有拳头大小,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它们形态各异,___________。

A .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声绘色B . 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C .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D . 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不过,这个悲剧的原因,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造成的。

B . 2013年国庆期间,为了确保将旅客送达目的地,扬州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的200多辆汽车、300多名工作人员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C .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月考试卷(I)(解析卷)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月考试卷(I)(解析卷)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次月考综合测试卷(解析卷)考生须知: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文学:人生的镜子与灯塔文学,宛如一面神奇的镜子,又似一座明亮的灯塔,它与人生紧密相连,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照亮并引导着我们的生活。

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那些充满激情与力量的诗歌中,我们便能深切地感受到文学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映照与抒发。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犹如洪钟大吕,展现出青年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的豪情壮志透过这寥寥数字喷薄而出,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一群热血青年为理想而奋斗的壮丽画卷,激励着我们在当下的时代浪潮中,亦要胸怀家国,勇立潮头,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又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中那对力量的热烈赞颂,对大自然的崇高敬畏,如汹涌的波涛般尽情宣泄着诗人内心炽热的激情。

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进而引发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的深邃思考,明白我们虽如沧海一粟,但亦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绽放出无限的光芒。

文学同时也是人生百态的忠实记录者。

第二单元的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轨迹。

鲁迅的《祝福》,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无情压迫和肆意摧残。

透过祥林嫂的遭遇,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旧时代妇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无奈与挣扎,深切体会到社会变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大海、与鲨鱼展开的惊心动魄的搏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他那掷地有声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已然成为激励无数人勇往直前的不朽座右铭,让我们深刻懂得在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困境时,必须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永不言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2017·深圳模拟)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精悍高亢菲薄殒身不恤B . 喋血浸渍叱骂前扑后继C . 神秘蹒姗祈祷苒苒升起D . 急燥鞭笞寒暄黯然泣下2.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诲女(huǐ)是知也(zhì)更也(ɡēnɡ)B . 弘道(hónɡ)薄责(báo)莒父(jǔ)C . 无欲速(wú)无车兒(ní)无车兀(yuè)D . 后彫(diāo)逝者(shì)不舍昼夜(shè)3. (2分) (2018高一下·惠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每当春节回乡探亲,我发现农村打麻将现象蔚然成风,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B . 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C .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 . 那时的大宋河清海晏,风调雨顺,朝廷偃武修文,百姓生活无忧,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4. (2分) (2017高一上·温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B . 第四届中国法律实施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律实施”为主题,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C . 最近一段时间,中科学院以及北大、清华等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

D . 每次查房、会诊之后,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条理、清晰,告诉她怎样诊断疑难疾病,怎样处置特殊病例。

5. (2分) (2018高一上·台州月考)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用法与示例不同的一项是()示例:吾从而师之A . 不耻相师B . 孔子师郯子C . 耻学于师D . 积善成德6. (2分)下列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B .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C .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D .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7. (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7月17日,北京人艺历史大戏《李白》在首都剧场上演,演出将持续至7月26日。

这部首演于1991年的作品,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演绎,如今已成为北京人艺的当家大戏之一。

二十多年间,每逢《李白》上演,便一票难求。

有人开玩笑称:“《李白》这部‘人气之作’也有‘气人之处’,那就是——买票难。

”《李白》的导演之一唐烨认为,《李白》二十多年久演不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李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首要原因。

除此之外,话剧剧本赋予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也深深吸引和感染着观众。

“郭启宏先生的本子,不只是在说历史。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历史中融入了很多现代的东西,看似讲历史人物,实际也在讨论现代人的心理状态,让观众特别有共鸣。

”唐烨说。

濮存昕饰演李白,从三十多岁演李白开始,每年演出都会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今天的濮存昕已经到了剧中李白的年龄,他的人生阅历和对戏剧的体悟都融入了他对角色的塑造中。

根据所给材料,概括历史大戏《李白》久演不衰的原因。

要求:不超过40字。

三、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8. (12分) (2019高一下·邢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腊梅母亲生我的时候,窗外腊梅盛开。

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母亲,以微弱的声音给父亲留下唯一的遗言:他爹,孩子就叫腊梅吧!母亲死于难产。

母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腊梅花簌簌落地。

人们说,是我克死了母亲。

但父亲却把我当成母亲的再生,给予了百般疼爱。

为了更好地照顾我,父亲拒绝了好心人的多次提亲,还固执地拒绝了到市里美院当老师的邀请。

他说他一生都要陪着母亲,哪里也不去。

父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每天傍晚,父亲从田间裹着一身泥回来。

在炊烟袅袅中,不断呼唤我的小名:腊梅,腊梅,回家吃饭了。

我就躲在腊梅树下和父亲捉迷藏,最终还是被夜色的黑吓得挪动步子回家。

很快,热气腾腾的晚饭就上桌了。

桌上,父亲用围裙擦拭我的大花脸,爱怜地挨了摸我的头,假愠道:快吃吧,疯丫头。

时光如梭,腊梅花开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我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

在一个清晨,我和父亲来到半山腰,已不再年轻的父亲,脸上写满了沧桑。

父亲说,腊梅,快,给你娘磕头。

在父亲忧伤的目光中,我跪在地上,把头深深埋在长满茅草根的坟头上。

父亲在旁给母亲唠嗑,她娘,腊梅考上重点大学了。

你就放心去吧,一切有我呢。

我的泪水无声地滴落在茅草根上。

父亲拍拍我的肩,说道:记住,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屋后腊梅还没开花之际,我收拾好行李,背起简单的行囊,踏看崎岖不平的山路,把孤独的父亲拉得越来越远……岁月是一把犁,把父亲犁得不像样子了。

可父亲脸上却始终挂着自豪。

父亲不止一次对眼羡的邻里说,其实,我没啥功劳,都是孩子争气,她娘保佑着她呢。

孩子,腊梅花开了。

可漂亮呢!父亲再次见到我时,就絮絮叨叨说这些无聊的话。

我想取笑他,可最终没有笑。

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

我说,爸,您放心。

我不会忘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

父亲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女孩子,竟然当上了交通局局长。

自从当上交通局局长后,我立誓要把柏油公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给乡亲们实实在在的方便。

再也不用像儿时那样,一遇下雨,就挽起裤脚,在寒风凛冽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里前行了。

每次招投标,总有一些领导的亲戚托关系,明里暗里地希望我照顾照顾。

可我明白,修路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做豆腐渣工程,不然就愧对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

我力排众议,把工程交给了一个没有任何后台、资质过硬的承包商,并亲自监督把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修到父老乡亲家门口。

竣工那天,乡亲们一个个提着鸡蛋和水果,送到父亲屋里。

父亲说什么也不接受,说我家腊梅就是大家的孩子,孩子为父母做事是理所当然的。

工程结束,承包商很顺利拿到工程款。

当承包商提着一个包来找我时,我一下变了脸,厉声喝道:你这人咋回事?报的价格也不高,挣的也不多,居然还有心思搞这个!你有这心思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承包商感恩地拿着包走了。

可承包商似乎总觉得欠我点什么,听乡亲们讲起我母亲,使提议给母亲修坟!我不同意!可承包商说干就干。

动工那天,父亲赶过去,躺在母亲坟前,说你们非要这样做,干脆将我一起也埋了吧。

父亲铁青着脸,把人赶跑了。

承包商临走前,对着母亲的坟深深地鞠了三躬。

隔了些时日,父亲托人送来一幅画。

我打开一看,是一幅残梅图。

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晕染出一些凄凉的意境。

虽然屋里悬挂的一幅精裱腊梅图让父亲的残梅图黯然逊色,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画换上去。

我突然想把父亲接到身边,安享晚年。

可父亲的固执却超乎我的想象,他说,我哪儿也不去。

我就在这里,静静地陪你娘。

我知道怎么劝都是徒劳。

临走时,我找到村支书,托他好好照顾我父亲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一次,村里的二狗来城里看我,无意中说我家腊梅今年咋不开花呢?没过多久,我接到村支书电话,说我父亲病倒了。

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一遍又一遍教我画腊梅的情形。

用长锋羊毫蘸半浓墨,先画粗枝,再出旁枝,后用藤黄、赭石,浓淡点梅,很快生动形象的腊梅就跃然纸上。

我匆匆赶回去。

回到家,我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说,孩子,快看,家里的腊梅又开花了!放眼过去,一朵朵腊梅花,在风雪的包裹下,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深沉感人,平实自然而富于张力,在深情的叙述中,蕴含着女儿对父亲的敬爱,让读者感受到人性人情之美。

B . 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了他情深义重、慈爱坚强、廉洁奉公的特点。

C . 修墓风波后,父亲送来的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这是父亲以梅明志,同时又暗示着父亲对女儿保持清廉的期许。

D . 小说结尾“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表现了“我”要把父亲传给我的美好品格坚守到底的决心。

(2)小说中画线处都写到了“腊梅花开”,意图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认为是哪一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9. (18分) (2019高二上·罗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庆历二年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召试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

”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① ,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②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

晚居金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

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注】①忮:zhì,刚愎。

②儇:xuān,轻浮。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