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专题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课件1
合集下载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高考地理二轮基础知识复习PPT教学课件

倡议
意义:牵手多国发展战略,实现精准
对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全球
共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知识点串联
区域概述
地理 环境
区域
横向:区域比较
与 区域
研究
纵向:区域发展阶段
发展
技术应用
“3S”技术
地理环境影 响区域发展
二、知识点串联
二、知识点串联
二、知识点串联
二、知识点串联
二、知识点串联
二、知识点串联
资源的形成原因
风
区域 资源 能
自然 开发
资源 条件
综合
水
开发
能
利用
风、地、生态环境
资金、技术、市场、交通、移 民、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 政策(“西电东送”战略)
流量大小与季节变化、落差、 峡谷、地质、生态环境
资源开 发措施
综合利用,实 现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点串联
含义: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 风况良好的情况下,风电场被迫 弃 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 风 限 原因:电能过剩 电 解决措施:控制风力发电规模和发 展速度;加大跨区域电网建设,提 高外送能力;利用当地资源,因地 制宜发展高耗能产业(如石化、冶 金);提高蓄电、风力预测等技术。
)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
价值;将地震前后的热力图进行对比,可以快速找 ,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
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 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PT教学课件_1

专题一 氧化还原反应 和离子反应
【课前导引】
1. 下列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皂化反应 B. 铝热反应 C. 中和反应 D. 可逆反应
解析:本题以中学化学课本里几类典型而又重要的反应为背景,意在对氧化 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及及其与其它各型反应间的关系作基础性考查。其中,只 有铝热反应铁定是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可逆反应则不一定,皂 化反应和中和反应一定无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故答案为B。
C. 醋酸钡溶液和硫酸反应:
Ba2++SO42-==BaSO4↓ D.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氢镁反应:
Ca2++OH-+HCO3-==CaCO3↓+H2O
解析:本题意在对各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作判断性的考查。选项中,
A属强酸制弱酸的反应,符合题意;B涉及S2-的水解,但它的水解比较微弱,
主要发生第一步水解;C中的两物质反应,除生成了BaSO4沉淀,还应生成 了难电离的醋酸;D中的两物质反应,还应生成了难溶的Mg(OH)2。答案是 A。
2.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
所谓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资源 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 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主要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问 题、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 (1)人口迅速增长的后果:人口过快增长将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 ①粮食供给不足。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粮食增 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的平均的粮食消费水平不仅低下, 而且呈下降趋势。 ②就业问题严重。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偏低,劳动力供给人口 基数大,增长快,与有限的就业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③人民生活贫困化。突出表现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低下,与发 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愈拉愈大。 ④妨碍人力资源形成。当今发达国家有95%的妇女能够进入中等学 校,享有教育和培训以及医疗保健的机会。但是在不少发展中国家, 妇女入学率低,就业无保障,难以获得医疗卫生服务。
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ppt课件 (2)

山西煤炭基地如何可持续发展
精选PPT课件
21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山西煤炭工业生产
钢铁产品
电力 输出
废渣
水泥厂 废渣
发电厂
煤炭资源
钢铁厂 废气 硫酸厂
焦炭 焦化厂
废气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说明山西煤炭工业“循环经济” 生产的意义。(10分)
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工业聚集, 降低成本,
精选PPT课件
19
4、能源的综合利用 (1)调整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 (2)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 三条产业链
精选PPT课件
20
5、能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⑴生态问题 ⑵环境污染
6、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提高利用率,实现综合利用 ⑵调整产业结构——重工业、新兴工业、第三产业 ⑶治理“三废”——废物回收利用减少污染 ⑷恢复生态——回填复垦,植树种草
2
一、关于区域
1、区域的概念(含义) 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自然、人文)划分出的
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精选PPT课件
3
划分区域的指标不同, 区域类型不同
行政区(人为管理,有明显界限)
中国地势、地形分区 (海拔高度和地表形态)
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积温;降水与蒸发)
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范围)
中国气候区 ( 气温与降水)
中国内流区与外流区( 流域范围)
各河流的流域区( 水系)
植被区(自然带)( 气候与植被的分布)
三大自然区 (多种自然因素,气候、地形为基础)
中国经济地理分区(经济水平、工业区)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21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山西煤炭工业生产
钢铁产品
电力 输出
废渣
水泥厂 废渣
发电厂
煤炭资源
钢铁厂 废气 硫酸厂
焦炭 焦化厂
废气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说明山西煤炭工业“循环经济” 生产的意义。(10分)
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工业聚集, 降低成本,
精选PPT课件
19
4、能源的综合利用 (1)调整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 (2)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 三条产业链
精选PPT课件
20
5、能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⑴生态问题 ⑵环境污染
6、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提高利用率,实现综合利用 ⑵调整产业结构——重工业、新兴工业、第三产业 ⑶治理“三废”——废物回收利用减少污染 ⑷恢复生态——回填复垦,植树种草
2
一、关于区域
1、区域的概念(含义) 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自然、人文)划分出的
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精选PPT课件
3
划分区域的指标不同, 区域类型不同
行政区(人为管理,有明显界限)
中国地势、地形分区 (海拔高度和地表形态)
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积温;降水与蒸发)
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范围)
中国气候区 ( 气温与降水)
中国内流区与外流区( 流域范围)
各河流的流域区( 水系)
植被区(自然带)( 气候与植被的分布)
三大自然区 (多种自然因素,气候、地形为基础)
中国经济地理分区(经济水平、工业区)
精选PPT课件
区域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ppt 课件-高考地理二轮复习ppt

(2)为实现运城盐湖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C ) ①加强盐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 ②调水入湖,保证盐湖 水量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 ④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大幅度提高产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自然原因,开发历史悠久、盐 业贸易发达属于人为原因;如果黄河水不断补给,保证其水量,湖 水盐度降低,盐湖则难以形成。故A正确。
展模式。 7 467(2009年)
【解析】第(1)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自然原因,开发历史减少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的 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表中的数据显示不同的湿地有增有减,且以相对值方式表示,因此不能说明湿地是否萎缩; 有利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2)松原地区发展黑玉米特色产业链可以促进农业增效;
第(2)题,加强盐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 等措施,可实现运城盐湖的可持续发展;调水入湖,保证盐湖水量,盐湖湖水 浓度会越来越低;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产量,可能会消耗更多 的盐矿。故C正确。
例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黑玉米原产于南美洲的智利,适宜在我国大部分普通玉米 种植区种植,种植方式与普通玉米的种植方式基本相同。黑玉米具 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市场价格远高于普通玉米。我国吉林省松 原市发展了黑玉米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特色产业链,相继开发 了鲜食黑玉米、黑玉米酒等产品。
例1 (2018·浙江4月高考选考)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 要人为因素构成图。读图,完成(1)~(2)题。
(1)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A )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 D.居民生活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PPT课件:区域可持续发展

1
[网络构建]
2
题点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模式 母题导入 (2013· 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39° 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 (1)~(3)题。
3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A.光照 C.坡度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 C.丙 B.水分 D.温度 (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14
核心规律 1.能源资源开发的分析思路 能源资源的开发可从基础好、拉动强、有保证三方面分析。 资源:储量大、分布广、质量好、厚度大等 (1)基础好 开采条件:埋藏浅、露天开采等
位置:距消费市场近等 (2)拉动强 市场:市场广阔
(3)有保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15
4
第(2)题,根据图示: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 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 烈。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第(3)题,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 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 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 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所以本题选择条件 ↓ 结合有利因素,分析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 针对不利因素或存在问题,研究制定综合整治措施
10
2.分析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 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 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 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 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 与方法,如下所示:
[网络构建]
2
题点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模式 母题导入 (2013· 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39° 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 (1)~(3)题。
3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A.光照 C.坡度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 C.丙 B.水分 D.温度 (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14
核心规律 1.能源资源开发的分析思路 能源资源的开发可从基础好、拉动强、有保证三方面分析。 资源:储量大、分布广、质量好、厚度大等 (1)基础好 开采条件:埋藏浅、露天开采等
位置:距消费市场近等 (2)拉动强 市场:市场广阔
(3)有保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15
4
第(2)题,根据图示: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 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 烈。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第(3)题,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 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 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 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所以本题选择条件 ↓ 结合有利因素,分析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 针对不利因素或存在问题,研究制定综合整治措施
10
2.分析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 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 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 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 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 与方法,如下所示:
区域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1优质课件-高考地理二轮复PPT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5.保护湿地的措施 退田还湖、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 物,禁止滥捕乱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等。
知识点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
知识点二: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指人工或者天然形成的,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 土地。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方法归纳:湿地形成条件的分析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 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作用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水资源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 为众多鸟类提供栖息、繁衍的地方
“美称” “资源的宝库” “生命的摇篮” “天然空调机” “天然水库” “地球之肾” “鸟类的乐园”
例如,洞庭湖湿地的重要功能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 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4.湿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 害的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方法归纳: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湖泊作为一种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区域的特征不同,外流湖 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1
知识点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现象。 狭义的荒漠化就是指沙漠化;广义的荒漠化包括沙漠化、石漠化、 红漠化、次生盐渍化、水土流失等。 2.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 ◇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山脉阻挡了海洋水 汽的进入。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课时 区域可持续发展

(3)河流
改善航运、提供发电、有利于水产养殖、发
展旅游、便于灌溉
(4)河道淤积,河床升高,易引发洪涝灾害;影响航运 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发展立体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等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
7
考点诠释2: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 存在的问题及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是
、
;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
、
、
。(5 分)
(1)煤铁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经济增长乏力 产业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严重 (2)冬季气温较高 晴 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13
[典型例题4]
(3)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
影响?
。(4 分)
(3)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 促进产 业结构转型升级 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促 进生态环境改善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D. 近郊平原农业农业圈中耕地面积大于林业面积
16
课堂评估
双项选择题
4. 关于北京市郊农业发展方向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市郊农业除经济功能外,更具有生态、社会等功能 √B. 由近郊到远郊出现由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传统农林业过渡
C. 造成几大圈层农业发展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影响 D. 从近郊到远郊,依次出现蔬菜-农林多种经营-旱作粮食、 经济作物
(2)东南部GDP所占比重大,说明东南部经济发达,城镇人 口所占比重高,人口密度大,说明东南部城市化水平高; 西北部相反
6
[典型例题1]
(3)甲河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利用与治理。请简要说明甲河上游地区水电站建设对 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 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上游地 区水土保持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区域可持续发展 (共93张PPT)

考点二 区域资源、能源的综合开发
(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 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 年 5 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 称的 1 000 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 80% 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 级)日数。
6.“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 是( C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 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 性原理。
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D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解析: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 错。由材料“洼地 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 故 B 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 错。高纬的西伯利 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 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 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 对。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 多(近 70 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 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 (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 大),当地资金不足。
2.该地枣林采用覆盖技术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D ) A.改变枣林内外裸地间风速风向 B.减少枣林根系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 C.降低枣林叶面光合作用效率 D.阻碍枣林地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河流
改善航运、提供发电、有利于水产养殖、发
展旅游、便于灌溉
(4)河道淤积,河床升高,易引发洪涝灾害;影响航运 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发展立体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等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
7
考点诠释2: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 存在的问题及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探究活动2:以我国东北农业为例,分析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
思维拓展:我国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典型例题2] (2014·江苏卷)
(1) 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 目的是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2) 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① 地质地形条件复杂,修筑难度大
② 生态环境脆弱,易破坏当地的生
态环境
③ 交通不便 ④ 技术难题
A√. ①②③
C. ①③④
B. ②③④ D. ①②④
2. 关于该区域河流的综合开发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受地形的限制,该区域不可能进行梯级开发
B. 该区域河流开发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气候因素
C. 水利工程的建设减轻了该区域的旱涝灾害
反思:收获与疑问……
重点图像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
18
D. 该区域的发电量全部外输
课堂评估
双项选择题
3. 关于北京市郊不同农业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 近郊平原农业圈耕地减少速度最慢
√B. 远郊平原农业圈是北京粮食和畜产品的主产区 √C. 种植业和林业是山区生态涵养农业圈发展的两大支柱
D. 近郊平原农业农业圈中耕地面积大于林业面积
15
课堂评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考点诠释3: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探究活动4:以我国珠三角为例,分析工业化与 城市化。
[典型例题3] (2016江苏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4]
(1)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是
12
[典型例题4]
(3)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
影响?
。(4 分)
(3)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 促进产 业结构转型升级 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促 进生态环境改善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13
课堂评估 单项选择题 原理应用
1. 图示区域河流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有
双项选择题
4. 关于北京市郊农业发展方向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市郊农业除经济功能外,更具有生态、社会等功能 √B. 由近郊到远郊出现由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传统农林业过渡
C. 造成几大圈层农业发展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影响 D. 从近郊到远郊,依次出现蔬菜-农林多种经营-旱作粮食、 经济作物
16
课堂评估
[典型例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典型例题1]
(1)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该流域 城市体系较为合理,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说明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差 异____________________。
(1)东南多,中部和西北部少;多沿河分布 城市等级越 高,数量越少,相距越远;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
(2)东南部GDP所占比重大,说明东南部经济发达,城镇人 口所占比重高,人口密度大,说明东南部城市化水平高; 西北部相反
6
[典型例题1]
(3)甲河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利用与治理。请简要说明甲河上游地区水电站建设对 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 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上游地 区水土保持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诊断
展示学生完成的课前准备部分的情况
知识建构
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农业基地建设 地理条件
区
区 域
区域综
域 工
农
合开发
业
业
与可持
化
发 展
续发展和 城市 Nhomakorabea化
河流的综合开发
问题与对策 工业化进程
区位条件
美国田纳西河
长江流域开发
开发背景
开发结图果1
综合开发
开发条件
开发整治
4
考点诠释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 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
;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主要有
、
。(4 分)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
是
、
;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
、
、
。(5 分)
(1)煤铁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经济增长乏力 产业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严重 (2)冬季气温较高 晴 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高考专题复习课 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 以某流域为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流 域内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 针对流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从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等条 件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针对区域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区域农业持续发 展的方法与途径。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产生的主要问题。 ➢ 针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提出 相应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