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下)

5、元明时期的艺术:陶瓷工艺、壁画文化
6、清代的艺术:书法绘画、戏剧文化
袁嘉谷、钱沣等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具有很高 的造诣 戏剧方面:创造了许多的地方戏曲剧种
7、近现代各民族的艺术:多方面发展
彝族漆器:
二、云南民族文学
云南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学不可缺的重要组 成部分
1、神话
云南各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神话,主要 产生于原始社会,大部分以民间口头传录, 小部分用本民族的文字笔录在典籍里。主 要有彝族、傣族和纳西族。 从内容上看,云南各民族神话大体分为创 世神话、自然神话和远古社会生活神话
(2)鸡崇拜与彝族服饰
红河、武定、禄劝以 及昆明近郊的撒梅人 戴鸡冠帽
(3)、狗崇拜与民族服饰
苗族和瑶族服饰
苗族、瑶族关于狗的传说最多
服饰无论男女均在领边、袖口、裤沿上和 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样,上衣 则特意煎成前短后长;妇女将发结成角状, 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臀部掉下一截以 似狗尾。
一、佛教
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云南,派系齐全,宗 支繁多,共有梵文经典系佛教(阿吒力 教)、汉文经典系佛教(汉传佛教)、巴 利文经典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藏文 经典系佛教(藏传佛教)
阿吒力教
"阿嵯耶观音"属于佛教密宗的神, 而且是南诏、大理国密宗佛教独有的神。 密宗是相对于显宗佛教的一个教派,它 产生于公元七世纪古印度德干高原,是 古印度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 物。它以高度组织化的法术、仪礼、民 俗信仰为特征,重在三密(身、口、 意) 修法。公元八世纪初,由印度向外传播。 传入唐朝汉族地区的称为"汉密"或"华密 " ;传到吐蕃(西藏)地区的称为"藏密"; 流传于日本的称"东密";传入南诏(白族 地区)的 称为"滇密"。而"阿嵯耶"一词, 不见于佛教词典,也不见于"华密"和"藏 密"的经典,仅为南诏、大理国的密宗 阿吒力佛教所独有,也可以说是滇密特 有的观音神,因此,一般又称之为"大 理观音"或"云南观音"。美国学者海伦先 生将它誉称为"云南福星"。 现藏于美国 圣地亚哥艺术馆的阿嵯耶观音与大理州 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所收藏的阿嵯耶 观音,其形制和质地完全一致。据学术 界调查,当今世界各地博物馆所收藏的 "阿嵯耶"观音鎏金铜像达数十尊之多, 而且都是南诏、大理国的文物遗存。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言云南是中国的多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包括其背景、特点、历史演变和意义。
一、云南民族服饰的背景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边接缅甸、老挝和越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服饰文化。
这些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
不同的民族根据气候、地理和历史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二、云南民族服饰的特点1.彩色斑斓:云南民族服饰以丰富多彩的颜色为特点。
不同民族的服饰采用丰富多样的色彩,如彝族的红色、白色和黑色,哈尼族的青色和黄色等。
2.布料考究:云南民族服饰多采用天然纤维制成,如棉、麻、丝等。
制作过程严格,包括织布、染色等,体现了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智慧。
3.细腻精致:云南民族服饰在细节上注重精致和装饰性。
常见的装饰元素包括刺绣、绣花、银饰等,精细的手工艺展现了民族服饰的美感和独特性。
4.飘逸舒适:云南民族服饰注重舒适度和适应性,多以宽松、飘逸为设计方向。
这种布料和剪裁设计使得服饰在炎热的夏天也能保持凉爽,同时不妨碍人们的行动。
三、云南民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云南民族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在样式、材质和装饰方面发生了变化。
古代的服饰更加简约朴素,主要以功能为导向。
而在现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饰变得更加精致且多样化。
然而,尽管历史和时代在改变,云南民族服饰仍然保持着其传统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四、云南民族服饰的意义云南民族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承载体。
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审美观念和社会地位,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同时,民族服饰也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云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云南民族服饰文化是云南多民族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云南的彝族和傣族服饰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云南的彝族和傣族服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其中,云南地区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方,彝族和傣族是云南的两个主要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文化独特而美丽。
本文将从彝族和傣族的服饰特点、历史传承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魅力。
一、彝族服饰彝族是云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以鲜艳多彩、独具特色而著称。
彝族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图案、材质以及造型等方面。
首先,在颜色方面,彝族服饰常常以红色、黄色、蓝色等鲜明的颜色为主。
红色象征着热情和幸福,黄色代表着富饶和丰收,蓝色则寓意着自由和平静。
这些鲜艳的颜色使得彝族服饰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其次,在图案方面,彝族服饰常常以鸟、花、云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进行装饰。
这些图案多以刺绣、缝纫等手工艺技术呈现出来,细腻而精巧。
这些图案不仅体现了彝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再次,在材质方面,彝族服饰常常选用天然的材料进行制作,如棉、麻、丝等。
这些材质通透舒适,适合云南地区的气候,同时也与彝族人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最后,在造型方面,彝族服饰的造型以宽松、飘逸为主。
女性常常穿着宽袍、长裙,而男性则着装宽松的长袍。
这种宽松的造型不仅方便了彝族人的活动,也凸显了他们对自由和舒适的追求。
彝族服饰的历史传承悠久,代代相传,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彝族人将服饰视为族群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象征,更是展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他们通过服饰的选择和搭配,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对美的追求。
二、傣族服饰傣族是云南地区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同样引人注目。
傣族服饰独特而丰富,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热情豪放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傣族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色彩、装饰、款式以及细节方面。
首先,在色彩方面,傣族服饰通常采用鲜明的色彩,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红色象征着傣族人的热情和喜庆,蓝色代表着宁静和祥和,绿色则寓意着农业和自然。
云南人文风情

云南人文风情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风情的地方。
云南的人文风情既包括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融入了多元的民族文化。
让我们一同探索云南的人文魅力。
第一章:历史传承云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中国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之一。
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云南就有人类居住。
在历史的长河中,云南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连接着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的痕迹、重要的交通要道和边塞城堡等历史遗迹仍可在云南找到,这些遗迹见证了云南的辉煌历史。
第二章:多民族文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有25个少数民族在此定居。
这里的不同民族共同演绎出云南独特的多元文化。
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
游览云南,你可以近距离感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欣赏到不同民族艺术的精髓。
第三章:神奇的古建筑云南的古建筑景观也是其人文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滴石穿的岁月中,云南留下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其中,以大理洱海边的崇圣寺和丽江古城最为著名。
崇圣寺是佛教名刹,被誉为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丽江古城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第四章:文化艺术之乡云南是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地方。
民间艺术形式如山歌、舞蹈、剪纸等在云南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尤其是著名的云南大理才乃木雕、纳西族的金石铜器制作等工艺品,融合了多民族的智慧和美学,成为了展现云南文化独特魅力的代表作。
第五章:美食文化云南的人文风情不仅在建筑和艺术中得以体现,更体现在美食文化中。
云南的美食以多元化、味道独特而著称。
过桥米线、烤全羊、酸汤鱼等各具特色的菜品,既融汇了云南的地方特色,又兼具不同民族的烹饪技艺,给人一种美食的享受。
结语:云南的人文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古建筑、文化艺术和美食,都构成了云南独特的人文景观。
无论是感受云南的历史沉淀,还是欣赏其多民族文化的绚烂,云南都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
布朗、佤、德昂等百濮(南亚)族系民族及其民俗文化

二、云南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
• 2全民性(民族性)。指一般是全民族共享 的。这一特点是与云南民族社会的分化程 度较低相一致的。在云南的民族中,虽也 有贫富之别,但总体看差距并不很大,其 社会传承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或相 应的习俗也就没有产生大的分化。同时, 云南各民族的民俗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 云南不同时期,各个民族在思想观念,心 理状态方面的某些特征。
二、云南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
• 3自然性。表现在云南民族习俗文化中包含 着丰富的自然知识,是云南各民族长期与 自然共处,认识自然,亲善自然,利用依 赖自然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崇山峻岭中的 哈尼梯田,还是奔腾的独龙江上的藤桥溜 索,或是民族兄弟餐饮习俗中那些山茅野 菜,其纯朴自然的特点昭然若揭。
二、云南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
●佤族
佤族在云南有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沧源、 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 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 、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 、“阿佤”、“阿卧”、“勒佤”等。他称有“ 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 “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 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 “佤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为“巴饶克 ”、“阿佤”和“佤”三种方言。佤族自己的语
云南民族民俗文化
一、云南民族民俗文化概念
二、云南民族民俗文化特点 三、云南民族的五大族系
一、云南民族民俗文化概念
云南民族民俗文化就是云南的各少数民 族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生中的行 为模式和行为习惯。 云南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有 物质生产方面的习俗,包括农耕、狩猎和 渔业民俗;有日常生活民俗,包括衣、食、 住、行民俗;有节日民俗;有人生礼仪民 俗;还有信仰民俗等 。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代表着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消亡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以哈尼族的棕扇舞为例,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保护一个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更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尊重。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
其次,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
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后代的学习和传承。
对于哈尼族的棕扇舞而言,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形式,使年轻一代对这种文化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实践和演练,传承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加强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展示。
云南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拥有众多的非遗文化,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展示和推广。
对于哈尼族的棕扇舞而言,可以通过文化节庆、展览会、演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个独特的舞蹈形式。
第四,加强非遗文化的时代创新。
保护非遗文化不意味着停留在过去,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对于棕扇舞而言,可以借鉴现代舞蹈的一些表现形式和创新技巧,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最后,注重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
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还是一个创造就业和带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通过将哈尼族的棕扇舞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保护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使命。
借助以哈尼族棕扇舞为例,我们应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强传承教育和推广展示,注重时代创新和经济价值,以确保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得到长远的传承和发展。
云南省的地理特征和人文

云南省的地理特征和人文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中国最具有地理特征和人文魅力的省份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化的人文景观使其成为了众多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一、地理特征1. 开放的边境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相邻,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门户之一。
这使得云南具有独特的边境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跨国交流活动。
而且,云南还是中国内河运输和陆路贸易最重要的枢纽之一。
2. 多样化的地貌云南省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地形类型。
主要的地貌特征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滇池、怒江大峡谷等。
这种多样化的地貌为云南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辉煌的地理景观。
3. 天然的生态环境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垂直气候带,是国内外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云南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包括金丝猴、大熊猫、白头叶猴等。
此外,这里还有著名的石林、虎跳峡等自然景观。
二、人文景观1. 多民族文化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25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包括傣族、彝族、白族、纳西族等。
云南的多元文化为游客提供了享受多种族文化盛宴的机会。
2. 古老的历史遗迹云南拥有悠久的历史,历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例如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等,它们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3. 丰富的民俗风情云南的民俗风情非常独特,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表演和庆典活动。
例如,火把节、泼水节、尼姑庵藏戏等都是云南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
这些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总结: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明珠,以其丰富的地理特征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从开放的边境到多样化的地貌,再到多民族文化和古老的历史遗迹,云南展示着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追求自然风光还是体验民俗风情,云南都能满足旅客的各种期待,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和品味的旅游目的地。
昆明民族特色

昆明民族特色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融合了多个民族特色。
昆明的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还深深地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发展。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主要有汉、彝、回、苗、白、傣等多个民族。
他们各自保留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同时在这个城市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
首先,昆明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民族特色。
无论是历史古迹还是当代建筑,昆明都融入了不同民族的元素。
例如,滇池边的“云南民族村”展示了各个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如彝族的木楼、傣族的竹楼等,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不同民族建筑的独特之处。
其次,昆明的民族特色还体现在饮食文化中。
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云南的美食文化素以其丰富多样而闻名。
这种多样性正是因为昆明汇集了各个民族的特色菜肴。
在昆明的餐馆中,你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如云南过桥米线、炒片、火把肉等。
各种酸辣苦甜的调味品和新鲜的食材与各自民族的烹饪方法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味道和口感。
昆明的民族特色还体现在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中。
云南是中国著名的手工艺品之乡,昆明是这些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的集散地。
民族特色的服饰、刺绣、银饰品和木雕等,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传统文化。
在昆明的买卖街市中,你可以看到各类民族手工艺品的销售,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遗产的体现。
昆明的民族特色还可以从节庆活动中感受到。
各个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和仪式,这些庆典色彩浓厚的活动为昆明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比如,昆明的盘龙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为了庆祝收割季节的丰收,彝族会穿上传统服装,举行盘龙舞蹈表演,以及各种民族音乐演奏和竞技比赛。
这些庆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同时也使昆明的民族特色得以展示和传承。
综上所述,昆明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
无论是建筑风格,饮食文化,传统艺术,还是节庆活动,昆明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030911014 张颖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
中国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
云南民族文化,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历史来看,云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的久远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始于春秋的古滇文化、魏晋的爨文化、宋元时的南诏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20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
从人文地理来看,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
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俗特点,构成了云南特有的民族人文景观。
下面,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书本上的知识和上课所学的内容,粗浅的谈谈我所认识的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
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
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
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
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
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
展示、保护和开发云南民族歌舞资源融为一体的成功例证。
二是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
如鹤庆县新华村的金属手工艺品,剑川的木雕,大理、巍山彝族、白族的扎染,会泽生斑铜工艺,香格里拉尼西制陶,建水紫砂陶,镇沅黑陶,大理石制品等等。
三是民族服饰文化资源。
云南各民族在服饰上造型异彩纷呈,色彩缤纷艳丽,制作工艺多种多样。
乡土性和个性化给民族服饰提供了生存拓展的空间和土壤。
四是民族节庆文化资源。
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等。
这些都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和审美需求的载体。
五是民族饮食文化资源。
云南各民族的美食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也体现了云南民族传统餐饮文化和特色。
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加上云南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使云南成为一片世界少有的令人向往的神奇乐土。
要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特色大省,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正是其木之本,水之源。
二、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边缘性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原因,云南从社会政治意义上处于边缘地区。
边缘性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少数民族有语言交流的问题,很多人不会普通话,而且他们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术,与汉族不同,和现代技术完全不一样。
因此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来说,云南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种边缘文化。
民族文化特征,除内在的民族认同等心理特点之外,有两个被文化人类学家公认的可以外显的特征:民族语言和民族艺术。
二者被合称为民族文化母语。
正是这种母语文化,孕育着民族的精神,塑造着民族的灵魂。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繁荣,使人为之欣喜。
但大好形势下的某些不足之处,也确实让人担忧。
这里,我记述几件网上看到的事例。
其一:2002年,蒙自师专音乐系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该系出生于上世纪1982年前后的14名红河籍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族语的6人,占42.86%;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自家民歌的只有2人,占14.28%。
而60年代的少数民族学生,则全都会讲本民族语、会唱本民族民歌。
两者相比,40年间上述民族文化母语消失的年均速度,分别为1.42%和2.14%。
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让其放任自流,那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202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
族话的便不足20%;不用到201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就很难找到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本民族民歌的人。
这说明,单向的、换血式的教育,学生的民族特征必然会因文化母语的被置换而逐渐淡化。
其二,在一些民族地区,个别青年在外边学习或闯荡几年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民族文化落后、民歌难听,在家乡父老面前,宁肯洋洋得意地装做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城里人,而耻于公开自己的真实族别,羞于启齿自己的乡音歌调。
这说明,即使母语尚未完全丧失,若文化价值取向被误导,民族心理也会被扭曲而变态失衡。
因此,在看到云南民族文化的边缘性特征的同时,警惕各民族文化的彻底边缘化,保持云南民族文化这些独有的特色和传统。
不让所谓的“现代文明”抹灭了宝贵的文化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灵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和容性
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毗连中南半岛,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
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从陆上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南亚的门户,是古代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链环。
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等都经由云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云南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包容性。
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族文化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历来颇为频繁,现今我们听到的纳西古乐和通海洞经音乐中,就不乏唐宋汉家音律。
在其它文化领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
这里有过辉煌的青铜文化,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大小爨碑对汉字书法法度作了大胆突破,拾级而上的层层哈尼梯田更是将水田稻作移植到山坡的伟大创举;这里孕育出了蜚声海内外、成果骄人的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学创作含珠蕴玉,神话及史诗弥补了汉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憾……文化交流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就是在长期整合中,弃粗取精,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形成,从而达到包容合蓄的境界。
同时,也就是在长期的文化包容整合过程中,越来越强劲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能力。
地处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交汇点的云南,不但是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共生宝库,各族文化的乡土性、边缘性、包容性,终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重而有力一笔亮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