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标志物_biologicalmarker_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2. 毒素(Toxin)
是毒物的一种,是由活的生物有机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


由植物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植物毒素 (Plant toxin) 由动物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动物毒素 (Zootoxin)。 一般由低等动物产生,如蛇、蝎、蜂、蟾蜍。


由霉菌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霉菌毒素 (Mycotoxin) 由细菌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细菌毒素 (Bacterial Toxin)
细菌毒素又分为两类:

存在于细菌细胞内的毒素,称为 内毒素(endotoxin)。

由细菌细胞合成后排出菌体外的毒素,叫外毒素(exotoxin)
在动物毒素中,凡通过叮咬或刺蛰释放的毒素叫毒液

(Venom)


3.中毒(toxicosis, intoxication)
毒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相应的病理过程叫中毒。
DER、DRR常用曲线表示:
以剂量为横坐标,以效应或反应强度为纵坐标,描点, 可绘出一条曲线,此即DER或DRR。

曲线型一般有三种:
100
反 应 强 度 (% )
100
50
死 亡 率 (%)
剂量
50
0
剂量
图 2-1 直线型
图 2-2 抛物线型
100
100
50
死 亡率(%)
10 20 30 40 剂量(mg/kg) 50 60
二、毒性与剂量的概念
1.毒性(toxicity)
也称毒力。是指某种毒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某种物质对 生物机体损害能力越大,说明其毒(性)力也越大。

生物标志化合物名词解释

生物标志化合物名词解释

生物标志化合物名词解释
生物标志化合物 (biomarker) 是指能够用于识别和追踪生物体内或周围环境中生物化学反应或生物过程的物质。

这些物质通常是特定生物分子的代谢产物或反应产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反映特定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生物标志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生物监测、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

在生物化学领域,生物标志化合物通常指一类来源于生物体的含氢化合物,包括类异戊二烯型烷烃、甾体激素、维生素等。

这些物质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

因此,它们具有特殊的标志作用,可以用来研究生物体的历史演化和生命起源等问题。

毒理学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毒理学基本概念
Exposure- route
C ategtiry 1
t ategon 1
C a tejoiA 3
Category 4
Category 5
Oral (me ks bodyweighuSee notes (a) cint/ (bf
5
50
300
2000
5000enrena m
Derinnl >tng kg bodyi\eislit]See notes (a) and (b)
Expo^ur^ routes
C h^Mfientiou ore^pet iineulalty obtained ncute toikit?匯 iiiige estimate (see Note 1)
Couverted acute toxicirj' poitii e^tiuiiite(see N姆 2)
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暴K 吸收剂量一靶剂量一生物学效应--健康效应1 1 T_:易感性标志
健康效应模式与生物学标志的关系
6.剂量• (dose)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Paracelsus) 4 包括:•外剂量:给药剂量(administered close),应用剂量(applied dose), 暴露剂ffl (exposure dose)•内剂量: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送达剂量(ddivcred dose) •生物有效剂景(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也叫靶剂量(targetdose):指到达作用部位的量,或到达靶器官井与之相互作用的量 •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难以测定,一般用暴露剂量,以mg/m\ mg/L表示
Ot;d
0 < Category 1 £ 5

bIOMARKERS生物标志物-PPT精选文档

bIOMARKERS生物标志物-PPT精选文档

• Materials:
• 24 pint mason jars with lids
• composed of silica sand, kaolin
clay, peat moss, CaCO3, water • Litmus paper
• Pesticide - 0.88%
• Control series (3 jars)
• 6 series run with fungicide (3 jars/series)
• first fungicide series 4 ml fungicide
:128 ml
of water
• diluted 5 times for each successive 5 series
is not supported
• pH of each soil was taken after soil was mixed and again after the fungicide was added
• Initial pH of the soils were about 6.0 6.5
• pH after addition of fungicide ranged from 4.5 (in the more highlyconcentrated soils) to 5.5 (in the less highly-concentrated soils)
• 4th dilution: 1/16 the concentration of series 1
• 5th dilution: 1/32 the concentration of series 1
• Samples of lindsey and jason’s soil • 1. sample from the copper pipe area • 2. sample from site 1 • 3. sample from around suspicious oil

生物标志化合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尤 因 塔 盆 地 始 新 统 ( 露 头 )
15
希 腊 中 新 世
10 5 0
原 油
0
15
20
25
30
15
20
25
正 构 15 烷 烃 质 10 量 分 数
(%)
30
5
西 非 下 白 垩 统 915m
正 构 烷 烃 质 量 分 数
(%)
C27
15 10 5 0 15 15 20 25 30
西 德 ( 莱 因 地 堑 ) 渐 新 世 925 m 岩 石 抽 提 物
四环萜烷也较广泛分布于原油和岩石抽 提物中。目前认为这个系列的化合物由五 环三萜烷类烃热降解或生物降解而成 (Aquino Neto等,1983) 。目前发现的 该系列化合物分布于C24~C27,有可能分布 到C35(Peters等,1993),常以C24丰度最 高。
(3) 长链三环萜烷
长链三环萜的结构特征是环上带有-个异戊二烯 结构单元的长链。这类化合物在油和沉积物中广泛 分布,并且其碳数一般以C19~C30为主,但在一些 原油中也检测出了C19~C45的三环萜,甚至碳数更 高,可达C54 。
0
15
20
25
30
15 10
5 0
西 非 下 白 垩 统 2425 m
10 5 0 15
突 尼 斯 古 新 始 2074m
岩 石 抽 提 物
20 25 30
15
20
25
30
分 子 的 碳 原 子 数
分 子 的 碳 原 子 数
图7-4 尤因塔盆地始新统沉积物和西非 下白垩统中的正构烷烃分布曲线线
图7-5 突尼斯和莱茵河谷下第三系岩石 抽提物中以及希腊中新世原油中分布曲

环境卫生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随着医学与环境科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

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

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3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3

⽯油地质名词解释31.201 脂类化合物 Lipid,Lipoid指不溶于⽔,但溶于⼄醚、氯仿、四氯化碳、脂肪族和芳⾹族等溶剂的有机体产⽣的物质,是⽣成油⽓的重要原始物质之⼀。

同义词:类脂化合物 Lipid,Lipoid注:类脂化合物的含义极⼴,有时也包括⼀些结构极不相同的物质,如磷脂、萜类和甾类等。

1.202 碳⽔化合物 Carbohydrate是⼀种由碳、氢、氧组成(其中氢、氧原⼦数⽐与⽔相同)的含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以及由它们聚合⽽成的有机物质。

化学通式为Cm(H2O))。

旧称“醣”。

同义词:糖类 Sugars1.203 蛋⽩质 Protein⽣物体细胞组织中⼀种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含氮⾼分⼦复杂化合物。

它在机体内承担着各种⽣理作⽤和机械功能,在⽣命现象中起决定性作⽤。

同义词:朊 Protein1.204 氨基酸 Amino acid⼀种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化合物,为组成蛋⽩质的基本单位。

1.205 ⽊质素 Lignin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位于植物⽀承组织纤维素细胞之间,基本上为⾼分⼦量的聚酚,即以酚⼀丙烷为基本结构的芳⾹族⾼分⼦聚合物,并含甲氧基等官能团。

1.206 ⾊素 Pigment⽣物体组成中的⼀种分⼦内具有较复杂共轭体系、多属杂环化合物聚合体的有⾊物质。

如胡萝⼘素、叶绿素、⾎红素等。

同义词:有机⾊素 Organic pigment1.207 ⽣物标志化合物 Biological marker指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以及原油、油页岩、煤中那些源于⽣物并具有明显结构特征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在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与其原始母质中相应化合物的分⼦结构有很⼤的相似性,在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沉有变化或仅做了重排,从⽽成为传递有机物的组成、性质、⽣存环境、地球化学史等信息的⽣物标志。

同义词:⽣物标志物 Biomarker地球化学化⽯ Geochemical fossil指纹化合物 Fingerprint compound指纹化⽯ Fingerprint fossil分⼦化⽯ Molecular fossil1.208 甾烷 Sterane⼀组不对称异构四环环烷烃的总称。

8生物标志物

8生物标志物

Ⅱ相酶系的有关指标:
• 谷胱苷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的活性 •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UDPGT)的活性 • 还原型谷胱苷肽(GSH)的含量 • 氧化型谷胱苷肽(GSGG)的含量
2.氧化胁迫参数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 接触标志物(biomarker of exposure):包括外源物 质、代谢物及其与靶分子或靶细胞反应的产物的 检测。 • 效应标志物(biomarker of effect):指生物的组织 或体液中生化、生理等的改变,这些变化被认为 与健康损害或疾病有关。 • 易感性标志物(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指生 物先天的或获得的应对某种化学物接触的能力, 包括遗传因素和受体的改变,受体的变化会改变 生物对化学物暴露的敏感性。
5.血液学参数
• 血清转氨酶活性 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 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 • 其他的血液学参数 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球体积、血球血红 蛋白浓度、血浆渗透压、血浆脂类、白蛋白、 总蛋白、葡萄糖含量等
6.免疫学参数
•Transportation & sequestration
•Metabolism
Toxokinetic phase
(determines no. of molecules that can reach the receptors)
•Excretion •Bind to receptors
•Interaction with target tissue •Induction of signal/effect EFFEC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倍,经χ2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二项分布拟合与Edward检验均显示,扬中胃癌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符合多基因遗传方式;先证者家庭成员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均衡可比的对照家庭成员,核心家系成员间患病率的差异,可能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和家庭内环境因素暴露的差异有关[5,6]。

分析胃癌家族史在家庭聚集性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资料未列出):先证者家系有胃癌家族史的比例为28134%(761/2685),对照家系胃癌家族史的比例为2170%(69/2557),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 =64612,P=01001;同样,胃癌病例有家族史的比例为41175%(291/697),也显著高于非胃癌对照家族史的比例11186%(539/4545),表明遗传易感性因素在胃癌发生中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应该看到,以肿瘤发病率为观察研究的终点指标,对遗传易感性作用相对较弱的散发性肿瘤而言,敏感性较低,出现一些难于解释的阴性结果,需要借助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准确判断肿瘤早期生物学表型与遗传易感性(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根据国内外现有流行病学资料:胃癌是在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长时间、多步骤、交互作用下的结果[2,7],无论是外源性致癌物,或是机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癌物,都要通过宿主遗传易感性因素(研究比较成熟的是各种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作用,才能最终导致癌变,因此,有必要采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进一步阐明在致癌物代谢的各条通路中,易感基因及其多态性所起的作用[8212],我们已经利用在扬中胃癌高发区获得的环境暴露与基因多态性资料,对此进行了探讨。

有关结果将另文报道。

参考文献
1李茂森,耿昌友,朱阳春,等.扬中市1991~1995年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情况调查研究1肿瘤,1997,17:47724781
2C orrea P1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2first American cancer s o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1Cancer Res,1992,52:6735267401
3Perera FP1Environment and cancer:who are susceptible?Science, 1997,278:1068210731
4S tadtlander CT,W aterbor JW1M olecular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of gastric cancer1Carcinogenesis,1999,20:2195222081 5Nagase H,Ogino K,Y oshida I,et al1Family history2relate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in Japan:a hospital2based case2control study1Jpn J Cancer Res,1996,87:1025210281
6La Vacchia C,Negri E,Franceschi S,et al1Family history and the risk of stomach and colorectal cancer1Cancer,1992,70:502551
7T oy oshima H,Hayashi S,Hashim oto S,et al1Familial aggregation and covariation of diseases in a Japanese rural community:com paris on of stomach cancer with other diseases1Ann E pidemiol,1997,7:44624511
8K ato S,Onda M,M atsukura N,et al1G enetic polym orphisms of the cancer related gene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 fection in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patients1An age and gender matched case2control study1Cancer, 1996,77:1654216611
9K ato S,Onda M,M atsukura N,et al1Helicobacter pylori in fection and genetic polym orphisms for cancer2related genes in gastric carcinogenesis1 Biomed Pharmacother,1997,51:14521491
10Ng EK,Sung JJ,Ling TK,et al1Helicobacter pylori and the null genotype of glutathione2S2trans ferase2mu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adenocarcinoma1Cancer,1998,82:26822731
11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Research on environment2related disease1Environmental G enome Project119981 Available from:http://w w w1niehs1nih1g ov/envgenom1
12沈靖.人类基因组计划与肿瘤预防研究面临的机遇.肿瘤,2000, 20:682721
(收稿日期:2000202220)
(本文编辑:邵隽一)
・名词小词典・
生物标志物(biological marker)
能够反映致病因素或毒物从暴露到效应过程各个环节性质的特异性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酶、脂质、糖类等。

生物标志物的确定和检测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因为这种确定和检测可被用来进行病因探讨、危险因素的评价、致病因子致病机理的研究、人群易感性评估、疾病流行规律的掌握、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和评估等。

生物标志物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表型和基因型的特点分为表型生物标志物和基因型生物标志物,前者包括蛋白质、多肽、脂质、糖类和其他在血清和体液中可检测到的特异性分子,后者主要包括基因类型及突变型、DNA加合物、DNA多态性等;另一类是根据致病因子作用机体的过程,可划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作用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深入发展,研究生物标志物的技术手段日趋先进、完善。

现可用先进的核酸研究技术、蛋白质研究技术、酶学研究技术、免疫学研究技术等检测和研究生物标志物。

(方福德100005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收稿日期:2000209219)
(本文编辑:邵隽一)

6
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1月第35卷第1期 Chin J Prev M ed,January2001,V ol35,N o.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