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滥觞

合集下载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一、《世界文明史》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20002(二)课程英文名称: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三)开课对象:全校学生(四)课程性质:世界文明史是一门文理基础人文类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目的通过«世界文明史»的学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概括了解,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六)教学内容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

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产业革命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

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学分(八)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滥觞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1、使学生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

2、使学生领会农业的诞生。

3、使学生充分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一、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二、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三、氏族文明的兴衰第二节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一、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二、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三、文化艺术的萌芽考核要求:1、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1.1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了解)1.2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掌握)2、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2.1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掌握)2.2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掌握)2.3文化艺术的萌芽(了解)第二章西方文明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古典文明、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近代欧洲文明,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起源二千四百年前,大名鼎鼎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演说和著作里曾经说过,比他早九千年,大西洲的居民已经有了很高的文明。

他还对大西洲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式样,作了生动的描述,说那里有许多雄伟壮丽的建筑物,周围还栽上了枝叶茂盛的树木。

但是不知哪一年,这个大西洲在一夜之间,突然沉没在浩瀚无际的大西洋中了。

如果柏拉图所说的确有其事,那么早在一万二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创造了文明。

不过,这个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千百年来一直是个无法解开的谜。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群科学研究人员来到了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

他们从八百米的海底里取出了岩心,经过科学鉴定,这个地方在一万二千年前,确实是一片陆地。

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导出来的结论,竟然同柏拉图的描述如此惊人的一致!其实,最近三十年来,考察大西洋海底的科技人员,曾经多次在大西洋底发现庞大的古建筑群。

那里有长长的道路,有雕刻精美的石柱,还有其他许多文物。

一九七九年,在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海区,又有惊人的发现。

经过美、法两国调查队的仔细考察,证明了这个海区的底下,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

它的建筑时间,比古埃及的金字塔还要早得多。

根据科学测定,这座海底金字塔每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距离海面100米。

它有两个大洞,海水以极快的流速从洞中穿过,激起了海面上一片汹涌澎湃的狂澜。

那么,早已沉落在大西洋中的古大西洲的居民,究竟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怎样建设起文明来的呢?他们还给人类创造过哪些奇迹呢?非常可惜,现在还没有人能够作出确切的回答。

再说,时间已经相隔一万二千多年,因此对于这些富有兴味的问题,看来只能让科学家们去继续探索和考察了。

自从古猿下树走到地面上来生活,并且用石块作为劳动的工具,到现在已经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的祖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改造着客观世界,也创造着人类自己。

人,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敏的双手,也有丰富的语言和严密的思维。

中印文化交往的前世今生

中印文化交往的前世今生

姜景奎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到底有多悠久,始自何时,至今没有定论。

从文字记载看,历两千余年而不衰,成为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典范。

季羡林先生把中印文化交流史分为七个阶段:一、滥觞(汉朝以前);二、活跃(后汉三国);三、鼎盛(两晋南北朝隋唐);四、衰微(宋元);五、复苏(明);六、大转变(明末清初);七、涓涓细流(清代和近现代)。

笔者添加一个阶段:八、蓬勃发展(当代)。

在这悠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印两大文明相互接触、碰撞,进而吸收、改造,直至融合、同化,演奏出一章又一章壮美的人类文明交响乐。

概言之,“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语言和日常生活,中间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等等,在很多方面,无不打上了交流的烙印。

”(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现代社会,人类通过电话、网络,随时可以交流信息。

古代则大不相同,纯物质的道路交通是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中印是邻居,之间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阻隔,但两大民族却克服了千辛万苦,硬是用双脚走出了三条通道。

其一,西域道,即人们所说的“丝绸之路”,也是古代中国与印度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其二,滇缅道,即从我国四川、云南经缅甸到达印度的通道。

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这条通道即已存在。

其三,南海道,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这条通道在西汉时已经确立,起点在日南(今越南境内),终点在黄支(今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康契普拉姆)或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一个关于糖的故事严格说来,中印两国文化交流首先始于物质文化交流。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已发现四川产的布和竹杖经由印度转销大夏。

据考证,古代由中国传入印度的物产主要有丝、瓷器、茶、金属、植物、手工制品等,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主要有琉璃、水晶等。

这些物产流转,大大丰富了中印两国的物质文明。

随着交往的进一步深入,两大文明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逐渐展开。

中印两国在天文历算、化学医药、工农业技术乃至语言学、翻译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交流。

天文历算方面,中国的二十八宿说影响了印度,印度的七曜和九执说影响了中国;化学医药方面,印度有医僧来华,有医书入华,大大丰富了中国医术学和医药学,发展了中国的实践医学。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31张)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31张)

文明本质含 义意为一种 先进的社会 和文化发展 状态以及到 达这一状态 的过程
探究一:为什么农耕畜牧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采 集 狩 猎
印尼苏拉威西岛壁画
对大自然的 索取
移居
农 耕 畜 牧
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
生产、生活 方式的转变
对大自然的 改造
定居
文明是如何产生的?
生产
生产
技术
工具 生产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目标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 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 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一、旭日初升:文明的滥觞 二、灿若繁星:文明的多彩 三、星月交辉:文明的启迪
01
旭日初升 文明的滥觞
如何理解[文明]的含义?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一般意义
历史学领域 泛指原始社会之后的漫长历史阶段。“文明”与
如何认识和评价种姓制度?
失落世界:印度河文明之古印度
约前3千年 早期铭文
独角兽印章
婆罗门教
释迦摩尼像
史诗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健陀罗艺术雕像
约前4千年 胸针
印度河陶器及纹饰
失落世界:印度河文明之古印度
婆罗门教
释迦摩尼像
约前3千年 早期铭文
史诗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独角兽印章
健陀罗艺术雕像
摩亨佐·达罗遗址
哈拉帕遗址
失落世界:印度河文明之古印度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 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其双腿变 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崔连伸等选译《古印度吹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
“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 视”;废除“不可接触制”

论人类文明的演变与演替

论人类文明的演变与演替

论人类文明的演变与演替叶文虎【摘要】本文从整体论视角出发,从讨论文明的概念和表现入手,对"文明"和"社会"的定义进行了新界定.文明是指人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方式以及居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观.文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待,或者说是认识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类文明演变的历程和今后的走向,剖析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人群的组织方式)在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的不同样式,提出了当今人类正处于由工业文明时代向新的环境文明时代转折的过渡阶段的论断.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演变和演替的规律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人类所处时代的特点,特别是要对当今人类文明的演变与演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文明;社会;演变与演替【作者】叶文虎【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2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文明与野蛮或不文明相对,往往指“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概念。

在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时,文明往往被用来描述人群的生存状态以及对形成和维持这些状态起主导作用的观念。

笔者在考察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走向时,把文明一词的概念界定为:人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方式以及居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观。

这里所谓的生存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

从上述概念出发不难理解,文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待,或者说是认识和行为。

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判据或标准,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或人类文明史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今天,我们正处在由工业文明时代向一个新的文明时代转折的过渡时期。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一、《世界文明史》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20002(二)课程英文名称: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三)开课对象:全校学生(四)课程性质:世界文明史是一门文理基础人文类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目的通过?世界文明史?的学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概括了解,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六)教学内容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

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产业革命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

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36 学时学分数:2 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滥觞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1、使学生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

2、使学生领会农业的诞生。

3、使学生充分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一、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二、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三、氏族文明的兴衰第二节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一、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二、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三、文化艺术的萌芽考核要求:1、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1.1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了解)1.2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掌握)2、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2.1 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掌握)2.2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掌握)2.3文化艺术的萌芽(了解)第二章西方文明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古典文明、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近代欧洲文明,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文明的进程读书报告(1)

文明的进程读书报告(1)

文明的进程读书报告(1)文明的进程读书报告《文明的进程》一书是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主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人类文明的演变和进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书中的主要思想进行了解和总结。

一、人类发展的三重重要性书中提出,人类发展的三个方向,即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财富的增长,政治的发展则对社会的组织和秩序有着关键的作用,而文化的发展则决定了文明的演变速度和深度。

这三个方向的互相促进,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文明的演变书中指出,人类文明演变是长期而不断的过程,她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理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同时也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人类逐步从原始社会演变成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后来的信息社会。

所有这些进程中,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文化的演变在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各种信仰、价值观念也不断变化。

其中,宗教的作用在文化演变中尤为重要。

宗教可以给予人们信仰和精神寄托,从而在人性、法律和治理等方面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清教徒革命等历史时期中得到突出展现。

四、思想的进程人类的文明演变还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

书中指出,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对人类文明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思想建构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

第二,思想建构了各种观念,对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思想也是改革的动力。

人类在历史上不断变革,并最终实现文明的进步,这其中就包括了思想革命的贡献。

总之,《文明的进程》一书以其独到的视角,深刻阐述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历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文明的进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本书也启示我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节农业的繁荣至迟在170万年前,我国境内就有人类在活动。

云南丰禄、陕西蓝田和北京周口店都发现了丰富的古人类遗址。

大约距今1万年前,我国南北各地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最显著地标志之一,是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

使人类从仰赖大自然的恩赐走向开发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道路。

我国与西亚、中美洲等地,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

我国是大米和小米的故乡,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主要贡献。

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和农具及其遗址:稻米遗址:湖南澧县的彭头山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太湖流域……小米(又称粟)遗址:磁山的第一、二期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锄耕和犁耕: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8000-5000年),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已经走出植物驯化和刀耕火种的阶段,进入了翻土播种、中耕锄草的锄耕农业阶段。

到新石器晚期(距今约5000-40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晚期等,都进入了耕锄农业的发达阶段。

到龙山文化晚期,出现了木犁和石犁,开始向犁耕农业阶段迈进。

第二节金属冶铸技术的产生人类最早使用的铜是红铜。

但红铜质地软、溶点高,不适宜制作工具。

工具还是以石为主。

所以红铜时代往往被称为“铜石并用”时代。

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就处在这个时代。

青铜器的使用一直持续到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出现,到战国铁器已经普及。

当时有“美金”与“恶金”之别。

是“铜铁并用时代”。

准确的“青铜时代”是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历时约15个世纪之久。

早期青铜器早期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锻打法和范铸法考古发掘的铜器我国目前考古所见年代最早的铜器,是仰韶文化临潼姜寨出土的经铸造而成的一块黄铜片和一根黄铜的管状物甘、青地区出土了不少铜器。

如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武威皇娘娘台(出土了年代最早的红铜器)、永靖大河庄、甘肃临夏、青海贵南朶(duǒ)马台等中原地区的龙山时代,冶铸铜器的地点明显增加,山东郊县三里河遗址、栖霞杨家圈、牟平照各庄出土了青铜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阶段:“完全形成的人” ——指能制造 工具从事真正劳动的人。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 性作用:劳动推动了猿的体质向人的体质的演进; (手指、前肢、后肢)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劳动和语言的作用,促进了猿脑向体积大、结构 复杂的人脑演变,与大脑密切相关的感觉器官也 愈益发达,思维能力也随之增强;劳动经验的积 累和技能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增强,终于发展到 有意识有目的地制造劳动工具。
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滥觞主讲源自黄海昀一、远古人类文明的形成
(一)远古人类的文明足迹 1、人类的形成是人类社会文明萌发的标志,是 世界文明史的开端。 人类与动物界分离之前,没有语言以交流, 没有足够智力以深刻思考自然与自身的问题,也 不可能进行文明创造。处于一种纯自然、纯本能 的蛮荒状态,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大自然 “ 恩 赐 ” 的被动接受者与简单索取者。 人类出现之后,不再被动地改变基因适应自 然环境,而是开始通过非生物学的途径,用自己 的意志与智慧改造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创造自 己想要的环境,即今天所谓的文化。
外国: 古埃及有哈奴姆神在陶器作坊用粘土造人的传说; 古希腊有天神普罗米修斯造人的神话; 古巴比伦、印度以及其他国家或民族都有类似神造人类的神 话。 在诸种神话迷信之中,当数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影响最为 深远。 《圣经》上说,上帝在创造了世界以后,先仿照自己的形 象,用泥土捏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名叫亚当(出自希伯来 文adham,意为“出自泥土”、“被造者”、“人”),然后 将生气吹入他的鼻孔里,亚当便活了。上帝又从亚当身上取下 一根肋骨变化成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名叫夏娃(出自希伯来文 hawwan,意为“母性”或“生命之源”)。亚当和夏娃就是人 类的祖先,他们婚配生育儿女,一代一代的繁衍,于是便有了 人类。上帝造人的这种说教,在古代欧洲被视为不可动摇的真 理。 爱尔兰神学家杰姆斯· 厄歇尔,还根据圣经里的一些文字, 推算出上帝创造出地球的“准确时间”,即公元前4004年10月 12日的上午9时。
中国: 《淮南子· 精神篇》阴阳二神“混生”说: “有二神混生,经天管地……烦气为虫,精气 为人。” 《淮南子· 说林篇》诸神共同造人的说法: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 《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垂 死化身”说:盘古死后,“身之诸虫,因风所 惑,化为黎氓。”
女娲氏“抟黄土作人”说流传最广 传说伏羲和女娲成婚后一心想让人类成为万物的主宰,可 光凭女娲一个人能生多少孩子呢?俩人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 忽然有一天夜里,女娲做了一个梦,梦见老天爷对她说:“你 不用发愁,你可以挖些黄土,用云阳河水和成泥,抟土造人。” 第二天,女娲就叫伏羲在山前整了一块平地,挖了些黄土,舀 些云阳河水和成泥,动手捏泥人。女娲照着伏羲的样子捏了许 多泥人,又想象自己的样子,捏了许多泥人,她把捏好的泥人 放到伏羲整好的平地上晾晒。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所有的泥人 居然全都变活了,于是,女娲就将男女分开,还看各自的模样, 俏丽配英俊,高个合高个,为他们配双结对。老天爷得知女娲 将人按俊丑配双,急派风雨雷电诸神下凡找女娲论理,没想到 他们把“论理”错听成“淋雨”,就一路电闪雷鸣,带着狂风 暴雨一路奔来。女娲见天气骤然变坏,就赶紧往洞里收泥人, 慌乱之中把俊丑、高矮、胖瘦不一的泥人混到了一起,还有的 泥人被碰断了胳膊,跌坏了腿,弄歪了鼻,自此世上便有了先 天残疾之人,世上的婚姻也从此改变了相貌结缘的习惯。
世界上某些少数民族,说人是动物或植物变 来的,也有人与动植物结合再生人的传说。如北 美太平洋西北岸的印第安人认为世界的造物主是 银狐。加利福尼亚的印第安人将神话中的野狼奉 为祖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地区的土人,认为最 初的人类由橡皮树的枝与瘤节演变而成;中国的 一些少数民族认为人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如北美 的柏柏尔人宣称其民族是祖先与鳄鱼结婚生成的。
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原人,是最早出现在非 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草原上,距今约400万年更新 世灵长类动物。这种灵长类的骨盆和腿与现代人 极为相似,只是脑容量只有人类的三分之一,不 及现存的类人猿的脑容量大。因之,这种与人相 象的两足动物智力水平低,语言和创造工具的水 平自然也相应地低。 这说明,不是先有了人类大脑,然后才开始创 造人类文化;相反,这两者是不断地相互影响的, 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 结果。
(3)约40000年以前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智人姗姗登场。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从宏观视角看,地球发展进程中第一大转折点 是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二大转折点。 在第一大里程碑式的转折之后,所有的生物种 类都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 择的方式进化。而人类的出现,使进化过程发生 了逆转,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 而不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 今天,人类能够既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又改变 自己的基因,这是否可以算做地球发展进程中的 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呢?
第一阶段:“攀树的猿群”——指远古时 代成群地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一种类 人猿。 特征:世代生活在树上,常用上肢悬挂的 “臂行”运动,身体便经常处于半直立状态, 前后肢开始有了初步的分工,体质形态与结构 逐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已经发现的“攀树的猿群”化石有:最早 的是1911年发现的,生存在距今约三千万年前, 埃及法雍地区的原上猿化石;其次是1966年在 法雍发现的埃及猿,生存在距今约二千八百万 年前;比原上猿和埃及猿为晚的是1856年首先 在法国发现的森林古猿。
4、早期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
人类学家通过对人类体质与智力的研究 , 将早期人 类划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 个阶段: 早期猿人:约在三百多万年前到一百八十万年前。
在坦桑尼亚莱托利哈达尔发现的人科化石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 化石。
晚期猿人:生活于距今180万年至30(或20)万年 前,习称“猿人”、直立人。最早发现的是印尼爪哇直立猿人,
现代社会从解剖学家、胚胎学家、古人 类学家等几乎所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在 证明:人类是由普通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3、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类之前的地球 50亿年以前地球形成 约40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最早的生命 约3亿年前出现适应陆地生活的两栖动物 随后是史前时期的大批爬行类动物——鸟 类——哺乳类动物出现(约6000万年前)
思考:
当人类运用超凡的大脑去改变所处的环 境以适应基因,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任由环 境改变基因的时候,就已经远远地超出地 球上的其他物种了。但这也引发一系列疑 问:为什么人类现在显得不能控制自己创 造出来的环境?为什么人类日渐觉得自己 创造的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适合居住?
答案似乎在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的根本差别。 基因进化通过基因突变起作用。如果一个物种的基因 突变符合自然选择的要求,它就会在生命史中短短的 几千年里成为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物种。其实这种进 化模式也就是人类由更新世灵长类动物一直进化到智 人所经由的道路。 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进化通过引进新工具、 新思想或新制度能够(并且已经)在几乎一夜之间就 改变了整个社会。只要看看蒸汽机是如何在19世纪改 变了整个世界,看看内燃机在20世纪中是如何发挥其 功用,再看看今天的核能和计算机又是如何使我们的 环境大为变样,就不难理解爱因斯坦为何要警告我们: 人类现在面临的要么是新的“思维方式”,要么是 “空前的灾难”。
(2)自19世纪初:以理性和科学解说人类起源 问题的学说 19 世纪中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生物 进化论,人类演变自类人猿的某一古代分支。 1876 年,恩格斯将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 “ 劳动创造人类 ” 的著名科学论断,揭开 了人类起源的谜底,也深刻揭示了原始社会文 明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火的控制产生了根本而深远的影响: 其一,把人类祖先从本身能量供应极有限的束 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祖先得以经历冰河时代而 幸存下来。 其二,火的使用使大量过去不能吃的块根植物 和植物种子成为熟食,从而大大增加了食物来源。 其三,火的使用也使原人有可能冲出过去无法 离开的温暖的大草原,分散到全球各地。
第二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指已下地直立行走, 能使用天然工具但还不能制造工具,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生 物。 特征:出现前后肢的分化,能直立行走,大脑、感觉器 官以及体质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与人类近似,不能制造工 具。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常把腊玛古猿作为从猿到人过渡 阶段的早期代表。腊玛古猿最先是1932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 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地发现的,生存在距今约一千四百万年到 八百万年前。 目前较能确定的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代表是距今四百 万年到一百万年的南方古猿。一般认为可以把它们划分成四 个种:非洲种、粗壮种、鲍氏种和阿法种。其中非洲种、粗 壮种和鲍氏种由于体形特化,都于200万一100万年前灭绝, 其中的南方阿法种被认为是人科最早成员。此种20世纪70年 代发现于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这个种的较早的一些化石测 定为410万-390万年前之间,较晚的生活于375万-300万年 前的一具异常完整的小灵长动物,其身高仅0.29米,年龄大 约为19—21岁,因是女性而被称为“露西”。
(2)约在50万年前,人类的直系祖先——直 立人取代了更新世灵长类动物。 直立人的大脑比其前辈大一倍,是现代人 的三分之二;普遍采用的是最早经过精心设计 的一种工具手斧。对大动物的大规模狩猎也反 映了集团组织和集体行动的高效率以及当时的 语言交际水平。出现某种宗教萌芽,如在覆盖 死者的泥土上放一些赭石或赤铁矿,表示对死 者的尊敬;装饰的观念也开始萌芽,有了用有 孔小珠、穿孔的兽牙和贝壳装饰的观念;最重 要的是学会人工取火,泥地上直径五至六英吋 的黑圆圈可说明这一点。
其生存年代为距今80万年前。1907年在德国发现的海德堡人,随后 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在非洲有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发现的毛里坦人、 在中国有元谋人(遗址发现于云南元谋)、蓝田人(遗址发现于陕 西蓝田)和北京人(遗址发现于北京周口店)。
具体地说,人类文化包括工具、衣服、 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 仰和习俗。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 文明。所有这一切使人类能适应自然环境 和相互间的关系。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文明史,也就是 人类自旧石器时代诞生起,直至今日世世 代代所创造的文化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