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4)
病例讨论范文

病例讨论范文
《胃癌的病例讨论》
胃癌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治疗和管理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我们的医院里,我们遇到了一位47岁的
男性患者,他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胃癌。
在这篇病例讨论中,我们将讨论他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位患者于三个月前开始出现胃部疼痛和消化不良的症状。
他一开始并没有太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胃炎。
但是症状越来越严重,他开始出现了明显的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
最终,他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我们医院进行检查。
经过检查和一系列的筛查,包括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最终诊断出他患有胃癌。
由于病情已经相当严重,转移的可能性也很大,我们的治疗团队决定采取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同时,我们也对患者进行了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希望可以帮助他度过这个艰难的阶段。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放疗和化疗给他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和脱发等。
这给我们治疗团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肿瘤治疗,还需要全方位地关注他的身心健康。
在这篇病例讨论中,我们讨论了对于晚期胃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及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我们相信,
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关心,这位患者一定可以克服疾病,重新获得健康和快乐的生活。
希望这篇病例讨论也可以帮助其他医护人员更好地管理类似病例,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消化内科疾病的病例讨论与培训

消化内科疾病的病例讨论与培训病例一:消化性溃疡疾病患者男性,57岁,主诉反复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已有1年,伴有食欲减退。
病史中无明显吸烟、饮酒史。
体格检查发现上腹压痛,但没有明显腹肌紧张。
实施胃镜检查后发现患者胃部有溃疡形成。
病例讨论:这位患者可能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该疾病是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消化性溃疡疾病是指胃粘膜或十二指肠粘膜遭受到胃酸、胆汁和胃蛋白酶等消化液的损害,形成溃疡。
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恶心、呕吐等。
主要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吸烟和饮酒等。
患者在胃镜检查中发现溃疡形成是确诊的关键。
治疗方面,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来减少酸的分泌,促进溃疡的愈合。
此外,饮食调整和改变生活方式也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的重要措施。
病例二:胃肠道出血患者女性,64岁,平素有高血压病史。
现主诉大便黑便伴随大量鲜红色血块,伴有乏力和头晕等症状。
体格检查中发现患者血压明显升高,腹部柔软没有明显压痛。
实施胃镜检查后发现患者胃和十二指肠有活动性出血。
病例讨论:这位患者可能患有胃肠道出血,因为有明显的黑便和鲜红色血块,加上胃镜检查发现胃和十二指肠出血的场景。
胃肠道出血是指胃、十二指肠、小肠或大肠等部位发生出血的一种情况,以黑便或鲜红色血便为主要表现,常伴有乏力、头晕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疾病、胃食管反流病、肝硬化、血液病等。
患者的高血压病史也值得重视。
治疗方面,需要首先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采取止血等急救措施。
针对出血原因,再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酸药物、抗菌药物、止血药物等。
病例三:胰腺炎患者男性,42岁,有酗酒史。
主诉持续中上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实施血液检查后发现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胰腺酶也明显升高。
病例讨论:这位患者可能患有胰腺炎,因为有中上腹剧痛、呕吐等症状,加上血液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胰腺酶升高。
实验十三 消化系统疾病

实验十三消化系统疾病一、实验目的1.掌握溃疡病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结局及合并症。
2.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特点;熟悉各类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3. 掌握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认识各型肝硬化肉眼形态的不同点。
4.熟悉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和分级。
5.熟悉原发性肝癌、食管癌、胃癌及大肠癌的形态特点;了解其组织学类型和临床表现。
二、实验内容【病理组织观察】(一)观察方法1.肉眼观察 (1)胃体积大小,形态,颜色有无变化,胃黏膜完整性有无破坏,有无溃疡,肿瘤,坏死的形成,有无梗阻;如有溃疡,溃疡的形状,大小,深度,有无穿孔,边缘是否整齐;如有肿瘤,肿瘤的大小,颜色,质地,有无坏死,有无梗阻。
(2)食管黏膜完整性有无破坏,有无溃疡,肿瘤,有无狭窄和梗阻。
(3)肠粘膜是否完整,黏膜表面有无溃疡,肿瘤和坏死,有无狭窄和梗阻。
(4)肝脏的大小,形态以及颜色有无变化,表面是否光滑,包膜是否紧张,重量是减少还是增加,切面颜色,形态的变化如何,表面或者切面有无结节,有无肿块。
2. 镜下观察 (1)胃黏膜腺体数量有无减少,腺腔有无扩张,有无肠上皮化生现象,有无炎症细胞浸润;胃黏膜有无溃疡,有无炎性渗出,坏死或者肉芽组织的形成;有无异常细胞的增生,有无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腺腔,有无出现病理性核分裂。
(2)肝脏正常小叶结构有无破坏,有无出现假小叶,有无水肿,脂肪变性,有无点状坏死,碎片样坏死,桥接坏死或者大片坏死;有无异形的肝细胞或者形态不规则的肝细胞出现。
(二)观察内容肉眼观察1.消化性溃疡溃疡好发于胃窦部或十二指肠球部。
椭圆形,直径<2.5cm。
边缘整齐,不隆起。
溃疡较深,底部平坦。
溃疡周边粘膜呈轮幅状向中央集中。
2.病毒性肝炎①急性普通型肝炎:肝体积轻度增大,质软,黄疸型者呈黄绿色。
②重度慢性肝炎:肝脏体积肿大,表面切面呈细颗粒状,质地较硬。
③急性重型肝炎:肝脏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质较软,被膜皱缩。
6消化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19
17
骨髓涂片:
四、红细胞内卟啉代谢
复习: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贫血的一般表现
缺铁的特殊表现(非必须) 小细胞:MCV<80fl 低色素:MCH<27pg,MCHC<32%;男性Hb<120g/L,女 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铁代谢:见辅助检查 游离原卟啉(FEP)/血红蛋白(Hb)>4.5µg/gHb
6
分析—— 3.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检查内容
①大便常规检查(隐血试验):P211.若阳性提示溃疡
有活动性,持续阳性提示癌变。
②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可确诊消化性溃疡。(其次X
线钡餐检查)
③Hp检测:有助制定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案。 ④继续血常规检查,观察其动态变化。 ⑤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检查该贫
阴性者)用抑酸、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③如系胃溃疡癌变,可考虑手术。 ④补充铁剂。
8
复习:消化性溃疡的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慢性 2.周期性(发作→缓解→发作→缓解…) 3.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节律 性不同)
(二)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和黏膜活检:有确诊价值 2.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或不愿接受胃 镜检查者 3.Hp检测
9
复习: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策略
1.区分Hp阳性还是阴性。 2. 若Hp阳性,则首选抗Hp治疗,结束后再给2~4周 抑制胃酸分泌治疗。 3.若Hp阴性,则给H2RA或PPI,DU 4~6周,GU 6~8周。
4.是否维持治疗:根据复发频率、年龄、服用非甾 体抗炎药、吸烟、有无并发症等综合考虑。
《消化内科讨论病例》课件

现病史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隐痛, 与饮食无明显关系。1周前,患者上腹部疼痛加重,伴食 欲不振、恶心、呕吐。
查体
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病例初步诊断
诊断
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诊断依据
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近期出现上腹部疼痛加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症状,查体显示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根据患者病史、症状 、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为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胃镜治疗前后对比图
通过胃镜对病变进行切除、止血等治 疗,对比治疗前后的胃镜图像,评估 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前后对比图
药物治疗前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 病变的变化情况,评估药物治疗的效 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总结词
科学、合理
详细描述
治疗方案需要遵循医学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科学合理地 安排治疗时间和治疗方式,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总结词
安全、有效
详细描述
治疗方案需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 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病例预后评估
客观、准确
输入 标题
02
病例讨论
病例诊断分析
总结词
准确、全面
详细描述
病例诊断分析是病例讨论的重要环节,需要医生根据患者 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和判断,确定患者的疾病诊断和病因。
总结词
深入、科学
详细描述
医生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掌握相关医学知识 和最新研究成果,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诊断分析,为后续 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病例病理学检查图片
常见疾病的病例分享与研讨

思考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提高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依从 性。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 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寻 找新的治疗靶点。
02
探索更加精准、个性化 的诊疗方法,以满足不 同患者的需求。
03
加强多学科合作,推动 综合诊疗模式的发展, 提高疾病治愈率和生活 质量。
04
关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 进,降低疾病发病率和 复发率。
XX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病史摘要
患者主诉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已持续数月,近期加重。
症状与体征分析
主要症状
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加剧,伴有反酸 、嗳气。
VS
体征表现
腹部压痛明显,尤以左上腹为著,无反跳 痛及肌紧张。
诊断方法与依据
诊断方法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采用胃镜检查 进行确诊。
诊断依据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充血、水肿,伴有 糜烂和出血点,诊断为慢性胃炎。
建议
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 监测病情变化。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
绪稳定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XX
PART 04
病例四:神经系统疾病
REPORTING
病例背景介绍
要点一
患者信息
患者为一位50岁男性,长期从事高压工作,有轻度高血压 病史。
要点二
病史摘要
患者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及右侧肢体无力就诊。症状 持续加重,遂来我院神经内科进一步检查治疗。
体征
查体发现患者体型偏胖,血压正 常,心率偏快。
初步分析
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家族史, 初步怀疑为内分泌系统疾病,如
糖尿病等。
消化内科实习生总结探索消化系统的奥秘

消化内科实习生总结探索消化系统的奥秘消化内科实习生总结——探索消化系统的奥秘一、引言在医学领域,消化系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名消化内科实习生,我深入实习期间,亲身体验了探索消化系统的奥秘。
本文将从解剖、生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总结我在实习中所学习的消化系统知识,并分享我的相关经验。
二、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和肝脏。
这些结构相互协作,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 口腔和食管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入口,牙齿和舌头起到咀嚼和打碎食物的作用,唾液腺分泌唾液助于咀嚼和吞咽。
进入食管后,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送入胃中。
2. 胃胃是一个位于上腹部的扩张器官,通过分泌胃酸和胃酶来分解蛋白质。
胃的内襞可以将食物搅拌和混合,形成半流质状态的胃内容物。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吸收器官,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接收来自胃的胃内容物,胰腺和肝脏分泌的消化酶进一步分解食物。
食物在空肠和回肠中被吸收和转运,将营养物质释放到血液中。
4. 大肠大肠主要负责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将未被吸收的残余物质转化为粪便,存储在结肠中直至排出体外。
三、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消化系统,我们可以将食物分解为简单的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到血液中供身体各部位使用。
1. 消化与吸收消化过程中,口腔中的唾液开始分解食物中的淀粉,胃则通过胃酸和胃酶进行蛋白质的分解。
在小肠中,胰液和肠液分解大多数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营养物质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提供给身体细胞使用。
2. 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到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在身体细胞内进行代谢,供给能量和构建身体组织。
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提供能量;脂肪可以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提供能量和储存;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供给细胞合成蛋白质。
3. 肠道菌群的重要性肠道菌群是消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消化系统医学影像病例讨论

【一、病史临床】男 21岁,反复吞咽困难2年。
【二、影像图片】【三、问题】Ture OR False(1)这是普通的胸片对:错(2)病灶位于食管上段对:错(3)病灶表现为明显的占位效应对:错(4)病灶下端呈漏斗状或圆锥状狭窄对:错(5)食道管壁柔软对:错正确答案:1:×(这是食道钡餐图像) 2:×(病灶主要位于食管下段) 3:×4:√5:√最可能的诊断A.食管癌B.食管炎C.贲门失弛缓症D.Barrett食管E.食道静脉曲张F.正常食道表现正确答案:C【四、影像表现】食管中度扩张,下端呈漏斗状狭窄或圆锥状狭窄,仅少量钡剂间歇通过,呈条或线状。
管壁柔软,粘膜正常,未见粘膜皱襞破坏、中断征象。
【五、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六、鉴别诊断】1.食管下段贲门癌 2.食管裂孔疝 3.食管静脉曲张【七、讨论】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一种神经肌肉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括约肌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障碍,导致食管功能性梗阻。
按其发展程度分早、中、晚三期。
本病是产生食管慢性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常见于20~40岁的女性,发病缓慢,病程长,症状与精神情绪及刺激性食物有关,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呕吐、反流性食管炎、溃疡,甚至癌变等。
影像学诊断要点:1.普遍X线及钡餐:(1)胸片:表现为纵隔增厚,有时纵隔阴影内可见气液平。
(2)钡餐:早期:食管轻度扩张,以下半部明显,蠕动减弱,下段狭窄段长约2~5cm,管壁柔软,粘膜正常,钡剂可少量通过。
中期:食管中度扩张,内有较多潴留物,下端呈漏斗状或圆锥状狭窄,狭窄对称,边缘光滑,仅少量钡剂间歇通过,呈条或线状。
晚期:食管高度扩张迂曲扩张,可呈“S”型位于横膈上,也可呈囊袋状扩张,内有较多钡剂潴留,下端呈“鸟嘴样”变细,造影剂几乎无法通过,胃泡极小。
CT:可表现为纵隔内食管不同程度扩张。
中、重度贲门失弛缓症可见狭窄上方食管明显扩张,其内积气积液,并可见食物残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疾病病例讨论病例摘要患者×××,男,43岁。
职业:干部。
主诉:右上腹隐痛、进行性消瘦3月余,加重伴腹胀及黄疸10余天。
现病史:患者有乙肝病史10余年,3个月前自觉进食后时有右上腹隐痛,食欲下降,逐渐消瘦,体重减轻。
近1个月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且下腹有坠胀感,大便稀,每天2-3次。
小便少,下肢浮肿。
仅半个月来皮肤、巩膜黄染,尿黄,右上腹部疼痛及腹胀加剧。
期间曾呕血,黑便各一次;保守治疗后未呕血,偶有黑便。
既往史:不详。
体格检查:T:36.3℃;P:80次/分;R:20次/分;BP:13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不良,神志清楚。
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双手掌大鱼际和小鱼际发红。
腹部:全腹膨隆,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听诊肠鸣音弱;肝脏触诊,右锁骨中线肋下3.5cm和剑突下5cm均可触及肝脏,质硬,有压痛,活动度欠佳;脾可触及。
心脏: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无杂音;叩诊:心界正常。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9×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68、淋巴细胞0.26、单核细胞0.04和嗜酸性粒细胞0.02;红细胞3.0×1012/L,Hb:80g/L。
肝功能:总蛋白40g/L,其中白蛋白(A)10g/L,球蛋白(G)30g/L,A/G;1/3;门冬氨酸转氨酶(AST)486U/L,丙氨酸转氨酶(ALT) 61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186U/L,碱性磷酸酶(ALP)548U/L;总胆红素209.8μmol/L,直接胆红素148.3μmol/L,间接胆红素61.5μmol/L。
乙肝两对半(病毒学)检测:HBsAg +,HBsAb-,HBeAg+,HBe Ab-,HBcAb+。
血清学检测:甲胎蛋白(AFP)875 000ug/L。
凝血功能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16.1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6.5s、凝血酶时间(TT)26 s和纤维蛋白原(Fbg)1.31g/L。
影像学检查B超:大量腹腔积液。
肝脏密布直径不超过1cm的小结节,肝右叶见一大小为14cm×13cm的球形阴影。
X线:两肺多个圆形阴影,直径约0.8cm~1.5cm。
胃镜检查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胃小弯近胃窦部见圆形溃疡,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住院经过:入院后给予护肝及支持疗法等仍觉右上腹疼痛、腹胀,皮肤、巩膜中度黄染,下肢浮肿加重。
死前2天出现神志不清楚,烦躁不安,昏迷,救治无效而死亡。
尸体病理解剖所见(摘要)体表检查:死者发育中等,营养不良,消瘦。
皮肤、巩膜中度黄染。
双下肢凹陷性浮肿。
体内检查:(一)腹腔积液3500ml,透明,澄清。
双侧胸膜腔未见明显积液。
(二) 各脏器病变:1、肝脏大体:肝脏重量2 320g(正常1 500 g),表面见弥漫分布的细颗粒状,切面见弥漫分布的暗绿色圆形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直径不超过1cm,结节间有灰白色纤维组织包绕。
肝右叶见14cm×13cm大小的巨大结节,切面灰白,较疏松,结节中央可见出血坏死。
肝门淋巴结肿大如核桃,切面灰白。
镜下:肝小叶正常结构消失,被薄而均匀的纤维间隔包绕成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其中中央静脉偏位或缺如,肝细胞排列紊乱,多数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和部分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一的脂滴空泡,部分区域可见点、灶状坏死,部分区域见碎片状坏死。
门管区、纤维间隔和肝细胞团中见大量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
(巨大结节)镜下观,多数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部分区域成实性排列,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坏死灶;间质血管呈血窦样。
肝门淋巴结镜下观:淋巴结大部分结构被破坏,部分被膜和淋巴小结残留,可见与肝巨大结节相似的瘤细胞团。
病例讨论图1-3。
2.双肺肉眼:双肺肿大,部分区域暗红色,切面双肺下叶质地较实,暗红色,部分区域有粉红色的泡沫液体流出。
另外,近肺膜处可见多个大小在0.8cm~1.5cm的圆形结节,切面灰白色。
镜下:多数肺泡壁明显增宽,其内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盈均匀粉红染的水肿液体,未见有中性粒细胞。
部分肺泡腔显著扩张,肺泡壁明显变窄、部分断裂。
(结节)镜下可见与肝巨大结节相似的瘤细胞团。
病例讨论图4。
3.胃大体:胃小弯近胃窦处可见一直径1.5cm的溃疡,边缘整齐形如刀切,周围黏膜皱襞呈放射状向溃疡集中,溃疡底部见少量暗红色血凝块。
胃窦粘膜皱襞消失,表面见有细小颗粒。
镜下:溃疡底从表面至深面见有炎性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和癍痕组织层,另外在炎性渗出层表面见有血凝块,癍痕组织层底部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
胃窦黏膜明显变薄,固有层腺体明显减少,腺上皮中可见较多杯状细胞,固有层中小血管充血,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和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
病例讨论图5-6。
4、脾脏大体:脾脏肿大,重300 g (正常150 g),包膜紧张,切面质地较实,暗红色。
镜下:脾窦扩张充血,窦内皮细胞增生肥大,脾小梁纤维组织增生。
病例讨论图7。
诊断:5.食管:大体:食管下段粘膜下静脉扩张。
镜下:食道下段部分粘膜上皮坏死脱落,粘膜下数个静脉高度扩张充血和出血,食道各层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跑及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6.心脏肉眼:心脏未见明显异常,镜下多数心肌细胞肿大,胞浆凝聚红染粗颗粒,横纹模糊甚至消失,心肌间质明显增宽,小血管扩张充血和水肿,未见明显的炎细胞浸润。
诊断讨论题1、本例患者的主要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
2、结合本例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资料解释腹水形成的原因。
3、本例肝脏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4、肝脏巨大结节与肝门淋巴结肿大、双肺多个结节之间的关系如何?5、.本例患者的死亡原因。
附图病例讨论图1 病变肝脏大体病例讨论图2 病变肝脏镜下病例讨论图3 病变肝脏镜下病例讨论图4 病变肺镜下病例讨论图5 病变胃黏膜面大体病例讨论图6 胃黏膜缺损镜下病例讨论图7 病变脾大体要求:1. 课前:分组,共分6组,1,2,3组问题1,2,3;4,5,6组问题1,4,5;各小组成员协同分工,收集资料或查阅文献,在进行充分讨论后提交讨论报告并制作幻灯片。
2. 课中:教务代表提前将分组名单交给任课老师;每个小组1名代表在全班进行课堂汇报,要求脱稿发言、声音洪亮、内容详细。
每组汇报时间8min,提问讨论7min,每一个组员可协助回答问题。
3.课后:每组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
附: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白蛋白/球蛋白(A/G)白蛋白由肝脏产生,肝功受损, 白蛋白产生减少, 其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是相平行的。
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
白蛋白在体内起到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渗透压的作用。
当白蛋白减少时,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
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产生的, 当体内存在病毒等抗原时,球蛋白产生增加。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
血清总蛋白的正常值为60~80g/L。
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40~55g/L,球蛋白为20~30 g/L,A/G比值为1.5~2.5。
2.ALT与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称谷-丙转氨酶,GPT)与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或称谷-草转氨酶,GO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
如果肝细胞坏死,ALT和AST就会升高。
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肝功能的指标。
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
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
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
急性肝炎和轻度慢性肝炎,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
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度和重度,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胞浆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
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 AST/ALT>1,甚至>2。
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
ALT正常值均为0~40 U/L。
AST正常值均为0~40 U/L。
3.ALP和GG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或γ-GT)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
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
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
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
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肝脏,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
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已经恢复正常后,γ-谷氨酰转肽酶仍未降到正常。
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
酒精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
ALP的正常参考值成人53~128U/LGGT的正常参考值7~32U/L4.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
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
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
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
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
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μmol/L(1-4mg/L)。
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3.7μmol/L。
5 AFP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
主要在胎儿肝中合成,分子量6.9万,在胎儿13周AFP占血浆蛋白总量的1/3。
在妊娠30周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血浆中浓度为高峰期的1%左右,约40mg/L,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低于30μmg/L)。
在成人,AFP可以在大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升高,在生殖细胞肿瘤出现AFP阳性率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