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
论语高考必背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论语》简介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高考必背论语十二则知识点

高考必背论语十二则知识点现今,高考已成为考生们人生道路中的重要一步。
为了应对这场考试的挑战,学生们需要全面掌握各科目的知识。
而在语文考试中,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考生必须熟悉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高考必背的论语十二则知识点。
一、克己复礼:《论语·八佾》:“口说不信,邦无道;不诵五经,邦无宪法;不兴礼乐,邦无乐德;不作乐德,邦则破。
”这一章节强调了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言行一致,做到自己要求他人做到的事情。
二、教育功臣:《论语·为政》:“致一则不易,学一则不费”的观点,告诉我们只要真心投入,就能取得学习的成果。
在备考中,我们要以刻苦学习为前提,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礼貌为先:《论语·公冶长》:“不教而杀谓之虐,教而杀谓之傲。
”这段名言表明了礼貌的重要性。
在高考考试中,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待人有礼,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四、知行合一:《论语·为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光有知识还不够,我们要将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取得快乐与满足。
五、尊重他人:《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是看重道义,而不是只追求私利。
在备考中,我们要像君子一样,尊重他人,不为个人利益损害他人。
六、责任感与角色:《论语·述而》:“君子贞而不窕,小人窕而不贞。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子要有责任感,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备考中,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七、勤奋刻苦:《论语·学如不及》:“死而后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业,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不畏惧困难,直到取得最终的成功。
八、忍让宽容:《论语·颜渊》:“吾日三省吾身。
”这一章节让我们明白要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的弱点与不足。
在考试中,我们要宽容他人的错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随时进行自我反省。
高考论语必背部分

目录高考论语必备高考论语常考☆高考论语必背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论语》十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高考论语常考【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部编-高考必背文言文-初中50篇

“部编版”中高考必背文言文74篇(初中50篇)目录1. 《论语十则》 (1)2. 鱼我所欲也 (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4.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 (2)5. 邹忌讽齐王纳谏(西汉刘向《战国策》) (2)6. 出师表(诸葛亮) (3)7.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4)8. 三峡(北魏郦道元) (4)9. 杂说(四)(唐韩愈) (5)10. 陋室铭(唐刘禹锡) (5)11.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5)12.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6)13.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6)14.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7)15.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7)16. 送东阳马生序(明初宋濂) (7)17. 关雎(《诗经国风周南》) (8)18. 蒹葭(《诗经秦风》) (8)19. 观沧海(曹操东汉) (8)20. 饮酒【其五】(晋代陶渊明) (9)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9)22.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9)23. 使至塞上 (唐王维) (9)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9)25. 行路难(唐李白) (10)26. 望岳(唐杜甫) (10)27. 春望(唐杜甫) (10)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11)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11)3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11)3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32. 观刈麦(唐白居易) (12)33.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12)34.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13)35. 赤壁(唐杜牧) (13)36. 泊秦淮(唐杜牧) (13)37.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13)38. 无题(唐李商隐) (13)39.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14)40. 相见欢(南唐李煜) (14)41. 渔家傲(宋范仲淹) (14)42. 浣溪沙(北宋晏殊) (14)43.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14)44. 水调歌头(宋苏轼) (14)45.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15)4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5)47.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15)48. 天净沙.秋思【其一】 (15)49.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16)50.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16)“部编版”中高考必备文言文50篇(初中篇)1.《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高考必背 《论语》82则(含译文)

高考必背《论语》82则(附译文)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0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0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0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0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子贡说:贫穷时不谄媚,富有时也不骄纵,这种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可是比起能做到贫穷而仍能长保其乐,富有而能崇尚礼仪的人,就还差一点了。
06、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译文】子贡说:“诗经上说处理骨角玉石时,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是否正是老师现在的意思呢?”0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 “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
”0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 思想纯正)。
”0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四十岁能不再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能听到忠言逆言都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都不会越出规矩。
部编-高考必背文言文-全74篇

“部编版”中高考必背文言文74篇(含新增10篇)目录一、初中篇(50篇) 01。
《论语十则》 02。
鱼我所欲也 0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4。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 (1)5. 邹忌讽齐王纳谏 (西汉刘向《战国策》) (1)6。
出师表 (诸葛亮) (2)7.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2)8。
三峡 (北魏郦道元) (3)9. 杂说(四)(唐韩愈) (3)10。
陋室铭(唐刘禹锡) (4)11.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4)12.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4)13。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4)14.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5)15.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5)16。
送东阳马生序 (明初宋濂) (5)17. 关雎 (《诗经国风周南》) (7)18. 蒹葭(《诗经秦风》) (7)19。
观沧海 (曹操东汉) (7)20。
饮酒【其五】(晋代陶渊明) (8)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8)22.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8)23。
使至塞上(唐王维) (8)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8)25. 行路难(唐李白) (9)26. 望岳(唐杜甫) (9)27. 春望(唐杜甫) (9)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9)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10)3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10)3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32. 观刈麦(唐白居易) (11)33.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11)34.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11)35. 赤壁(唐杜牧) (11)36。
泊秦淮(唐杜牧) (12)37.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12)38。
无题(唐李商隐) (12)39。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12)40. 相见欢(南唐李煜) (12)41。
渔家傲(宋范仲淹) (13)42。
浣溪沙(北宋晏殊) (13)43。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13)44。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首

1.《论语》十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鱼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论语高考必背

论语高考必背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第一》,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再为国家做出贡献,最终实现天下安宁。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十二》,强调知识无法与实际行动相比。
纯粹的理论知识远不如善于实践、真正懂得行动之人的价值。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第四》,以“己所不欲”为出发点,强调每个人应该用同样的标准待人处事,让彼此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善待。
4.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第十三》,强调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
君子在实现一定成就时能保持谦逊,而小人在小成功后却骄傲自满。
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六》,意味着只有合理利用工具并提高技能,才能做好一件事情,取得良好的效果。
6.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十七》,强调知识、仁慈和勇敢所带来的智慧、安宁和勇气。
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第十三》,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不断练习与实践的必要性。
8. 不患失之不以己,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十》,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担心自己无法正确判断他人的品德和能力,而不是担心失去某物。
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第十二》,强调君子胸怀开阔、心胸豁达;而小人则因短视和私利而苦恼。
10.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第二十一》,意思是没有规则和原则,事物就无法组织和达成完善的状态。
11.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三》,强调君子通过文化修养与人交流,通过友情与人共同追求仁德。
12. 学而优则仕,乐以事人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第二十一》,意味着通过学习、修养和提升,一个人才能够在社会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人民做出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
子曰:“道之以政,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来之,________________。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子曰:“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令不从。
”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曰:“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
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___。
”
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曰:“不仕无义。
_________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__________,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仁者爱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_,谨而信,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则以学文。
”
子曰:“参乎!________________。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________________。
”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颜渊曰:“________________。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君子之风
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________________,在陋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子曰:“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__。
知者动,________________。
知者乐,________________。
”
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
周而不比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________________。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
”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____。
”
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以友辅仁。
”
诲人不倦
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____。
”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________________;由也兼人,________________。
”
高山仰止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________________?”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
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钻之弥坚;________________,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沂水春风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中庸之道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________________。
”
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子曰:“乡原,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