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3: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六经”
影响
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奠基人
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影响至亚洲、世界
一、对比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历史人物
Hale Waihona Puke 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
拿破仑
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和建国
法国大革命
领导独立战争;建立
赢得内战胜利;推动建
稳定秩序;颁布法典;反
贡献
共和国;从行动上捍
国立宪;巩固革命成果 卫民主
一、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和孔子“中庸”政治思想的异同
1.相似性 (1)两者都把“中庸”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道德,并把它作为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 归宿 ①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了个人行为的道德性,继而推出城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某 种善业”,这种善首先是个人的善,是一种节制和中庸,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是统 一的,个人的善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完成。 ②孔子也把中庸作为哲学的基础和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从个人道德出发,提出“中 庸”,要人们贯彻“忠恕之道”。在治理国家上要实现一种和谐,即社会秩序安定 祥和,人际关系密切。
——《论语》 (1)据材料一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 治倾向。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
倾向:维护奴隶制度。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 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 对应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③“为政以德” ④“节用而爱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下列对于“仁”的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C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20张PPT)

二、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
3.教育成就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武则天封之为隆道公,唐玄宗晋升之为文宣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子路做事鲁莽,所以限制他。
但完整的历史本身,绝非等于片断的史料。
艺者七十有二人。 二、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
——《史记·孔子世家》
小人虽个附人和:、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政与他治人:真正
中 保君持子和睦和的而关不系同。,
政宽则民慢,
小人同而不和
庸
民慢则纠之以猛
二、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
仁
伦理观
中 庸
方法论
礼
政治观
三、万世师表为楷模——孔子的教育活动
教育思想及贡献 有教无类 首创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杏坛讲学图》
主要弟子家庭情况表
弟子姓名 国 别 家庭情况 孟懿子 鲁国 贵 族 南宫敬叔 鲁 国 贵 族 子 贡 卫国 商 人 公 皙 哀 齐 国 清寒之家 子 路 鲁国 野 人 冉伯牛 鲁国 贱 人
三、万世师表为楷模——孔子的教育活动
3.教育思想及贡献 因材施教
孔子:应该先问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礼:等级规范;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礼仁关系: “互为表里”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 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2.对世界:
的画像,以此滋长启蒙精神的滋长。他 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
3.教育成就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武则天封之为隆道公,唐玄宗晋升之为文宣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子路做事鲁莽,所以限制他。
但完整的历史本身,绝非等于片断的史料。
艺者七十有二人。 二、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
——《史记·孔子世家》
小人虽个附人和:、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政与他治人:真正
中 保君持子和睦和的而关不系同。,
政宽则民慢,
小人同而不和
庸
民慢则纠之以猛
二、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
仁
伦理观
中 庸
方法论
礼
政治观
三、万世师表为楷模——孔子的教育活动
教育思想及贡献 有教无类 首创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杏坛讲学图》
主要弟子家庭情况表
弟子姓名 国 别 家庭情况 孟懿子 鲁国 贵 族 南宫敬叔 鲁 国 贵 族 子 贡 卫国 商 人 公 皙 哀 齐 国 清寒之家 子 路 鲁国 野 人 冉伯牛 鲁国 贱 人
三、万世师表为楷模——孔子的教育活动
3.教育思想及贡献 因材施教
孔子:应该先问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礼:等级规范;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礼仁关系: “互为表里”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 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2.对世界:
的画像,以此滋长启蒙精神的滋长。他 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之。”
——《论语》
材料五:“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仁爱、关怀、体谅、包容
问题探究: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仁”的含义?( 对他人、
对统治者、对自己)如何实现?(材料五、六——忠恕)
6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 即“爱人” ,并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为“仁”,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 “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 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 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 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 的目的。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 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子 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 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五者 的出发点,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
3
授 课 方案
1.生平篇 自学礼乐
兴办私学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思想篇
1、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子 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2、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如何? 内容:礼、仁、中庸(核心) 礼:即周礼,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节,一种讲究 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社会秩序。它是维系西周分封和 宗法制度的工具。实践的方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2单元教学课件: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28张PPT)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慷慨悲歌的人生历程
★阅读教材P20并概括归纳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 自学礼乐 周游列国 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献身文教 《六经》 从政失 败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慷慨悲歌的人生历程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 积极意义。
“礼”的思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空(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奴隶主阶级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
崛起)
思想:百家争鸣局面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中都宰 司寇 曾任官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个人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仁、中庸 主要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士 教师 公务员 作家 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的思想 (1)含义: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2)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内容索引
壹贰叁
基深达 础化标 落探检 实究测
壹
基础落实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少年学礼 (1)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_礼__乐__文__化__为己任。 (2)三十岁时精通“_六__经__”,开始收徒讲学。 2.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鲁国,整理文化典籍、删修《_春__秋__》。
答案
思维点拨
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起初学习“六艺”,十五岁立志学习礼乐。 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_周__礼__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 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 (1)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_立__国__立__身__的基础,主 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_德__和__礼__治理社会, 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 (3)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答案
易错提醒
各诸侯国未采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是由于春秋时期各 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当时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 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 革的需要。
知识 图示
返回
贰
深化探究
主题一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答案 主张以德治民;维护周礼。 (2)史料二表明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答案 “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共15张ppt)

•
2、使学生感悟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 勤劳的 双手创 造出来 的,培 养学生 爱护环 境的意 识。
•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 娜和渔 夫的勤 劳、淳 朴和善 良,学 习他们 宁可自 己受苦 也要帮 助他人 的美德 。
•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 、心理 的描写 ,表现 人物品 质的写 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
No
受不亲,Imag礼e 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 也。”
•
12.西方园林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虽然 也模仿 自然、 崇尚画 意,却 有自己 理解, 这说明 民族间 的文化 交流与 借鉴往 往不是 全盘照 搬的。
69岁:有心从政不被用。继续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子孔鲤卒。
70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 71岁: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请求鲁国出兵讨伐,没
有得到支持。 72岁:卫国政变,子路被害。 73岁:四月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
2.
•
1、通过自主阅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引导学 生抓住 课文的 重点词 语。
三跪九叩大礼,并在祝文中称
颂孔子:“仰惟先师,……圣
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
王之仪范。”
从孔庙出来,康熙又来到
孔林,谒孔子墓。
.
。片刻
后,康熙重新回到孔子墓前,
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礼。
No Image
“仁,亲也。从人,从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说课稿

1.教学重点: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张。
2.教学难点:
(1)儒家学说中“仁”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自身成长的启示。
(3)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复杂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纯理论的讲述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3.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孔子生平的短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孔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采用时间线的方式,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孔子生活的历史背景。
2.通过讲解、举例、引用经典文献等方法,阐述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如仁、礼、孝、忠等,并引导学生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如“孔子与子贡的对话”,通过故事引出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2.悬念导入:提出问题:“孔子为什么能成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教具:使用挂图、时间线、思维导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2.多媒体资源:运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与孔子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和名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难点:
(1)儒家学说中“仁”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自身成长的启示。
(3)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复杂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纯理论的讲述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3.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孔子生平的短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孔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采用时间线的方式,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孔子生活的历史背景。
2.通过讲解、举例、引用经典文献等方法,阐述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如仁、礼、孝、忠等,并引导学生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如“孔子与子贡的对话”,通过故事引出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2.悬念导入:提出问题:“孔子为什么能成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教具:使用挂图、时间线、思维导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2.多媒体资源:运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与孔子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和名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四 第二单元 第一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10)新文化运动前期 ----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 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 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 店”的口号。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 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时期
项 内 目 容
维新
春秋 秦朝 西汉 两宋 明清 变法
战国
(居于统治地位) 时期
新文化 运动 时期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
1、仁者爱人(核心)
(1)仁的含义:爱人
三层内容: 1、爱自己的亲人 2、爱他人 3、统治者实行仁政
局限性: 有等差的爱
(2)实现方式: 遵守忠恕之道:推己及人 (3)评价:继承仁的本义(爱人),并将它作为
最高伦理范畴,提升到哲学高度,作 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
“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欲 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故要“存天理, 灭人欲”。
(6)明清 ----空前强化又受到冲击
①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②明朝时期,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 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 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儒学的 地位空前加强。 ③明末清初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对儒学 提出挑战。(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之等对儒家思想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2、克己复礼(目的:维护奴隶制度,社会秩序)
(1)礼的含义:周礼
(2)礼的意义:没有“礼”,就无法分辩君臣、 上下、长幼之序
(3)如何维护礼:“正名”
(4)仁和礼的关系 孔子的理想社会:只有礼和仁相结合的社会,
才是理想的社会,一方面社会依礼有严格等级和 上下尊卑界限,另一方面,依仁使人人有爱心, 能够推已及人,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这 样的社会是既有差别又具温情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深化认知]
孔子的思想因为有利于社会稳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 所以封建社会的历代君主基本上都用该思想统治国家,以仁、 礼、中庸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过长期积淀, 已渗透进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清单三教育成就
结束
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 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 2.教育目标 要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 还要 兼济天下。 3.教育内容 (1)起初为使学生“成人”,主要教授《诗》《书》《礼》《乐》。 (2)后来培养学生成为“君子”,教学生“ 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深化认知]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 想编纂而成的,涉及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 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 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清单四 历史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1)古代政治: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 _传__统__政__治__的理论基础。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唐子西文录》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1)上述材料体现出孔子怎样的地位? [答案]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成为历代 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也成为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对世 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
容。
(3)古代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 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2.对世界的影响 (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 、日本 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 主的开科取士。 (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 论语 》被 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 借鉴和鼓舞。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论形成]
结束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
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2)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汉代开始,孔子创立的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4.教育方法 (1)注重 因材施教 ,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 同的教学方法。 (2)注重 言传身教 ,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 5.整编古籍 孔子整理编撰了古代文化典籍“六经”,即《诗》《书》《礼》 《易》《乐》《 春秋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答案]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 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孔子思想的评价
[结论形成]
结束
思想主张
评价
“克己复礼”
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 会秩序,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
政
治 思 想
“仁者爱人”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 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 稳定
结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清单一 人生经历
追求礼乐的一生
1.公元前 551 年,孔子出生于鲁国 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2.少年时代,15 岁立志以传承礼乐为己任。 3.30 岁时,对“六经”已融会贯通,开始创办私学,收徒
讲学。 4.50 多岁时,先后任鲁国的 中都宰 和司寇。 5.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6.68 岁时,回到鲁国,整理文化典籍、删修《 春秋 》。
中庸思想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美, 有利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教 育
“有教无类”
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贵族垄 断文化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推广
思 “成人”、成“君子”
培养博学明礼的高素质人才
想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探究点二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论语·颜渊》 (2)材料二表明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答案] “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 “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材料三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 贱”,没有社会地位。
(3)材料三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材料二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曾说:“儒家思 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 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2)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 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 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 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 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深化认知]
从孔子的经历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可以看出:孔 子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于我们而 言,要立志成才,矢志不渝,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清单二 思想成就
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 周礼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深化认知]
孔子作为教育家,打破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的 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因材施教”“启发式教 学”原则对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探究点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何 可求,从吾所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为仁(旧贵族) 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
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 人际关系 的
社会道义。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2.内容 (1)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 _立__国__立__身__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 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5)孔子的思想对亚洲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8 世 纪以后,儒学传到西欧,法德等国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体系中 得到很大的启发。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应用·落实体验”见“ 课时跟踪检测(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 子上述主张产生的经济背景。
[答案] (1)主张:孔子不反对求富,但是认为求富应该符合 奴隶制的经济秩序和道德规范(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背景: 奴隶制经济逐渐衰落,封建经济兴起。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 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损益积淀,
已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4)在教育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而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 多年。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 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