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对制种田的危害和防治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
据报道在南方玉米种植区,一般年份发病率为40%左右,严重时达70%,个别地块或品种高达100%;制种田发病率更高,一般年份植株发病率在50%以上,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在云南玉米种植区,由于玉米生长期气温高、湿度大,纹枯病已成为玉米第一大病害。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春玉米的危害主要在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
在滇中8月上中旬玉米田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土表的菌核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侵染玉米基部叶鞘,并逐渐向上蔓延发展。
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结合有关玉米纹枯病的报道和楚雄州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下防止措施:
防止措施:
1、栽培防治足在高产的前提下,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以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发展,此举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有利于寄主作物的生长发育。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1选择优良抗病的杂交种。
品种问抗性有一定的差异,选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1.2施肥。
注意均衡施肥,防止后期脱肥,避免偏施氮肥,适量增施钾肥;
1.3排水及合理密植。
注意及时开沟排水,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发病程度。
2、药物防治
适时施药防治。
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每亩用5%
井岗霉素1000倍液、50%农利灵可稀释,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隔7-10天再防治一次。
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又称玉米白褐杆菌病,是由玉米白褐杆菌(Fusarium spp.)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出现红褐色或黄褐色的线形病斑,病斑上有带状的黑色纹路,直径逐渐扩大,最终导致玉米叶片枯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关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的详解:1. 发生原因:玉米纹枯病主要由土壤中寄生的玉米白褐杆菌引起。
这些菌株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通过玉米种子传播。
发病与气候条件、土壤氮素含量以及土壤pH值等因素有关。
2.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抗纹枯病的玉米品种。
(2)土壤处理: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和热力消毒。
化学消毒可使用甲基溴化物等药剂,热力消毒则是利用高温蒸汽或热水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通过综合考虑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的生长需求,合理追施磷、钾等营养元素,同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繁殖。
(4)轮作与间作:玉米纹枯病具有一定的土壤传播性,因此实行适当的轮作与间作是控制病害传播的有效措施。
可将玉米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或在玉米田间种植一些抑制玉米白褐杆菌生长的物种。
(5)病害监测与早期防治:及时进行病害的监测,并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早期防治方法包括喷洒杀菌剂、人工拔除病叶等。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与土壤中寄生的玉米白褐杆菌有关。
预防和控制该病害需要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合理施肥、轮作与间作以及及时防治等综合措施。
通过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玉米因纹枯病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玉米纹枯病防治三措施

玉米纹枯病防治三措施
玉米纹枯病是危害玉米的重要病害,主要侵害叶鞘,也可危害叶片、果穗及苞叶。
发病严重时,能侵入坚实的茎秆,但一般不引起倒伏。
该病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以侵害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以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植物。
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一般发病率在70-100%,减产10-20%,重发区减产35%以上。
一、清除菌源:一是清除病株并进行翻耕。
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菌源,减少次年初次侵染源。
二是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
及时剥去基部感病叶鞘和叶片,集中烧毁,以切断病害发生途径,防止继续扩大蔓延。
在发病严重地区,可于中耕除草时,剥除植株基部的病叶鞘,并结合用药涂茎基部病叶鞘。
二、栽培防治:栽培防治是在高产的前提下,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以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有利于寄主作物的生长发育。
一是选择优良抗病的杂交种。
如目前生产上推广的鲁单981、金海5、农大108等品种。
二是注意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程度。
三是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等,以减轻病害。
三、药剂防治:使用药剂重点防治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可选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0-1500倍液,每亩用量为50-22.5毫升,对水22.5-30公斤喷雾;或用40%菌核净
1000倍液喷雾,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纹枯病菌寄生在种子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侵入玉米植株,导致茎秆、叶片、穗部等部位产生纹枯病斑。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纹枯病的玉米品种是防治该病的首要措施。
通过选育和引进高抗性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纹枯病对玉米的危害。
2. 养分合理施用。
科学施肥,加强玉米植株的营养供给,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平衡施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 深耕整地。
在玉米地栽培前,要进行充分的深耕整地,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期。
4. 適度間作。
间作玉米与其他作物,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可以通过固氮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5. 病源消毒。
使用含有杀菌剂的消毒液清洗种子,可以有效杀灭种子上的纹枯病菌,减少病害的传播。
6. 病害监测和防治措施。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纹枯病的病斑,立即将受害植株烧毁或深埋。
进行驱除周围杂草,减少病害传播源。
7. 定期喷洒药剂。
可选用具有杀菌作用的农药进行喷洒,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
喷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剂说明书,按照配方和用药方法正确使用。
8. 合理灌溉管理。
适量灌溉,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注意排水,减少积水,降低纹枯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率。
9. 培育生物防治菌。
利用益生菌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纹枯病的方法。
通过喷洒益生菌剂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科学合理地防治纹枯病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提高至关重要。
通过种植抗病品种、施肥合理、深耕整地、间作、病源消毒、防治措施、喷洒药剂、合理灌溉和培育生物防治菌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的一种病害,它由真菌引起,主要影响玉米花粉发育与排放,最终导致玉米减产和质量下降。
这种病害在全球各地广泛存在,也在中国玉米产区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为避免这种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下面将主要介绍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1. 监测和识别及时监测和发现病害的发生是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生长季节的不同阶段,要对受病威胁的玉米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观察,包括株高、茎秆直径、叶片颜色和形态等。
在田间发现疑似感染的玉米植株时,可以采取相应的识别措施,如通过显微镜观察玉米叶片上是否有纹枯病的特征真菌菌丝体。
2. 增强土壤健康良好的土壤环境是预防纹枯病的关键。
一个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可以帮助玉米生长更加健壮,并且提高其抗病能力。
通过采取一些土壤改善措施,如加入有机肥料、保持适当的灌溉和排水、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等,都可以改善土壤的质量和健康度。
3. 坚持病株的清除当发现受病威胁的玉米植株时,及时将其挖掉并烧毁,以防止病害传播到周围的健康植株上。
此外,在播种前后应该对田间杂草进行清除,以减少潜在的病害源。
4. 使用抗病品种一些抗病品种对纹枯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因此,选择这些品种可以帮助抵御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在播种时,选择高质量的种子,以确保抗病品种的种植效果。
5.使用化学药剂如果病害已经进入了严重的阶段,那么使用化学药剂来控制病害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和使用方法,以保护农作物和减少环境污染。
总之,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
了解病害特征、增强土壤健康、清除病株、使用抗病品种和化学药剂等方法都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当的防治方法。
怎样防治玉米纹枯病、玉米螟的发生

怎样防治玉米纹枯病、玉米螟的发生今年气候有利于玉米螟的纹枯病的发生,现将主要防治措施简介如下。
一、玉米纹枯病:近些年,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栽植密度的增加,地膜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纹枯病蔓延很快,在我国南北均有分布。
我省气候温和,潮湿多雨,病害日趋严重,一般发病株率为20-30%,重者达100%。
本病除为害玉米外,还为害水稻、小麦、大豆、高梁、花生、黄麻、茭白及多种杂草等。
1、发病特点:玉米全生育期均发病,发病盛期为拔节期至举灌浆期。
主要为害叶鞘、叶片、苞叶和茎秆,果穗和籽粒。
严重时引起茎腐、倒伏、穗腐。
先由近地面叶鞘发病,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蔓延,逐渐变成中间灰白,边缘褐色椭圆或不规则形,病斑连接成云纹状,空气潮湿时产生白色菌丝体,并形成白色小球状菌核,后变成褐色菌核,易落入土中。
病菌属真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类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有性阶段为担子菌门亡革菌属瓜亡革菌。
田间少见,在侵染上多不起作用。
菌丝生长温度为7-9℃,适温为26-30℃;萌发温度为10-40℃,适温为26-30℃;菌核在30℃以下,相对湿度98%,5小时可长出菌丝,侵染适温26-32℃;相对湿度96%以上,或小于85%侵染则受抑制。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核或菌丝在田间杂草上越冬。
翌年春天,温、湿度适宜,越冬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玉米基部叶鞘内侧引起发病;种子发芽后,菌丝侵染胚轴、胚根、胚芽至基部叶鞘。
病部菌丝通过株间叶片接触再侵染。
菌核落入土表,通过雨水飞溅和流水传播再侵染。
在拔节初期,抽穗后病情急增,乳熟后减慢,灌浆期后不再扩展,菌核落入土中,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
病害的流行受气候、品种抗性,栽培管理多因素综合影响。
始病期为喇叭口期,激增期为抽穗至乳熟期。
此时若天罕少雨,发病轻;拔节后气温28℃左右,阴雨日多,有利于发生流行;高于30℃,低于20℃,不利于病害发展。
四川春玉米区,正遇雨季,多湿病重。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和治疗办法

玉米纹枯病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也能附着在玉米秸秆上越冬。在来年玉 米种植后,菌核萌发侵染玉米植株,引起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产量下降
玉米纹枯病会导致玉米叶片枯 死,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传输 ,进而导致籽粒干瘪、产量下
降。
品质下降
纹枯病会导致玉米倒伏,影响玉 米的整齐度和收割效率,从而使 玉米的品质受到一定影响。
增加种植成本
由于纹枯病会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 下降,农民需要加强防治,增加农 药和人工成本,从而增加了种植成 本。
02
玉米纹枯病的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轮作
不同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选择 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减 少纹枯病的发生。
合理安排轮作作物,尽量避免连作,可以降 低纹枯病的发生概率。
合理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补施锌肥等微 肥,有助于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农药
使用井冈霉素A、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对玉米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菌剂
使用含有拮抗微生物的生物菌剂,如木霉菌、放线菌等,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轻病 害的发生。
04
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实践建 议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和治疗 办法
2023-11-04
目 录
• 玉米纹枯病概述 • 玉米纹枯病的综合防治 • 玉米纹枯病的治疗办法 • 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实践建议 • 结论和展望
01
玉米纹枯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引起,在 玉米生长过程中发生较为普遍,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 影响。
清洁田园
合理密植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作者:李艳伟李冬辉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第04期玉米纹枯病属世界性土传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且日趋严重。
一般田块发病率为10~30%,重病田达50%以上。
随着玉米播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纹枯病发展蔓延迅速,已成为制约玉米持续增产的主要障碍。
一、危害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很少发生。
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和果穗,也可危害茎秆和叶片。
最初多由近地面的1~2节叶鞘发病,病斑初呈水渍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病斑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扩大后常多个病斑汇合成云纹状大斑,包围整个叶鞘,致叶鞘腐败,叶片枯死。
受害果穗苞叶上也产生云纹状大斑,其内籽粒和穗轴腐烂。
被害茎秆上的叶片呈褐色,不规则形,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
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最后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的菌核。
成熟的菌核极易脱离寄主,遗落田间。
二、病原物玉米纹枯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有性态为瓜王革菌,属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在自然界不常见。
1、形态特征。
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缢缩,近分枝处有隔膜。
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并纠结成菌核。
菌核形状各异,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表面粗糙,单生或多个结成不规则形,直径1~15mm,表面有许多微孔。
菌核萌发后形成担子,担子呈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
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mm。
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2、生物学特性。
病菌寄主范围广,在自然状态下可侵害43科200多种植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麦、棉花等多种主要农作物。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7~40%,最适温度为26~32℃,低于7℃或高于40℃时停止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玉米纹枯病对制种田的危害和防治黄益刚(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公司)玉米是广西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但是近年来,随着广西玉米生产的大力发展,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发病面积逐年增多,造成了玉米产区的大量减产,特别是给制种农户们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成为了玉米制种地的头号杀手。
因此,有效地防治玉米纹枯病对提高制种田的产量和效益都十分重要。
1玉米纹枯病的危害玉米纹枯病这几年来在广西的发病越来越严重,早、晚造都经常发生,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挫伤制种农民的积极性。
在2003~2005年,由于天气的反复无常,造成了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使玉米纹枯病发生大流行,防治不及时到位,或方法不当,给玉米制种造成了大量的减产,制种田亩产创历史新低———50kg左右。
农民纷纷要求制种公司提高玉米种子的收购价格,否则不愿意交种子,大多制种公司则无奈地接受农民的要求,最后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把由此增加的制种成本转嫁到种子的销售价格上,有些种子因为协商不成而无法收购上来,这些种子就偷偷地流到了种子的黑市上,这样给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同时,直接导致了玉米种子量上不来,而玉米种子的价格却直线上升,玉米种子市场“以次充好”和“假冒种子”的现象就时有发生了。
而且,由于种子收购的价格问题间接影响到了次造制种基地的落实,影响到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给制种公司维权打假方面增大了开支,给玉米种子市场造成了恶性的循环。
2玉米纹枯病的病原、病状、发生条件和规律2.1病原玉米纹枯病又称玉米烂脚瘟,主要是由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ün)[1~3]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2.2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和规律2.2.1传播途径玉米纹枯病的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为翌年初侵染源,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
同时,菌核可借流水、人、畜及农具携带传播。
2.2.2发病条件当温度在28~31℃、相对湿度达90%,即形成高温高湿的条件时易发病,病菌发育得快,其菌核在1~2d就可萌发为菌丝,6~10d又可形成新的菌核,再继续侵染为害。
2.2.3发生规律连续阴雨或天气湿闷有利发病;过分密植,施氮过多,植地连作或前作地为水稻纹枯病严重的田块本病往往发生严重。
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
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
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倒伏玉米使病、健株接触形成再侵染。
玉米连茬种植田块、土壤中积累的菌源量大,发病重。
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该病害。
2.3症状和诊断玉米纹枯病是由于玉米地里形成不通风不透气的高温高湿的小环境条件下才发病的,它主要为害玉米的叶鞘,严重时叶片、苞叶、茎杆、果穗等皆可受害。
一般发病都是从玉米植株下部叶子开始往上爬,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而在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和吐丝灌浆期易发病[4]。
当在玉米的易发病期出现连绵阴雨或天气湿闷,或下透雨后马上有大太阳出来,或反过来出大太阳后马上有较大的降雨等反复天气时,就要注意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可以根据下面的几个症状来诊断:(1)为害叶鞘:发病初期多在玉米植株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即就像开水烫过一样的病斑,病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图状,最后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的大斑块,病斑中部呈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并由下向上发展。
如果不及时防治,该病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爬上玉米植株的上部叶子,引起发病叶鞘的叶片枯死,最后整个玉米植株都枯死。
所以一旦发现该病害的发生就要及早防治:把病叶剥掉,拿到田外面烧掉或埋掉,然后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2)为害穗苞叶:一般是发病较重时才会发生危害玉米穗苞叶的现象,产生的云纹状斑和为害叶鞘的病斑是一样的,此时防治已有些过晚。
(3)为害果穗:一般已经是发病后期,发病后引起果穗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最后造成果穗干缩、腐败,此时防治已经没有什么效果。
(4)为害茎杆:症状主要是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水渍状,干燥时呈草黄色。
多雨、高温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菌核易脱落。
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成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此时发病的玉米植株容易倒伏,并且容易把病传染给健壮的植株,造成重复感染发病[5]。
所以一旦发现该病害的发生就要及早防治:把发病严重的植株直接砍掉或拔掉,拿到田外面烧掉,然后先在病穴里施放一些生石灰进行消毒,再对其它植株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3防治方法3.1注意物理防治(1)加强玉米制种地的栽培管理,并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做到氮、磷、钾配合使用。
(2)所选取的制种地要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摘要:针对玉米纹枯病在玉米制种田的传播、发病条件和规律以及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来阐述怎样很好地诊断和防治玉米纹枯病,提高玉米制种田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制种田;危害;防治(下转第184页)农·林·牧·渔188广东科技2012.12.第23期广东科技2012.12.第23期!!!!!!!!!!!!!!!!!!!!!!!!!!!!!!!!!!!!!!!!!!!!!!!识。
测绘者不可以为自己仅有是照样画瓢的功夫就够了,还要有敢提自己见解的前瞻性的测绘方案,不可以刚建设好三五年又要拆迁了,浪费人力物力。
4.4地图测绘的不变量与可变量地图测绘的方法多种,有经纬仪测绘、空中测绘、有激光测绘、有水平仪测绘、有多点测绘等,其中经纬仪测绘中药依据表1列出的间距测出足够多的地形点,但我们所做的还不够完善。
例如新增加的标帜上的几十层乃至百层的高楼,震后湖泊,截河成湖,铁路公路,新颖的娱乐场所,再加上大自然的渐变与突变,每时每刻在变化着原有图样。
特别是当今国防的需要,新发现矿的开采需要,新筑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需要,新架设的跨江跨海大桥的需要,新建移建城镇的需要,新生或消失了的河和湖的需要,新出现的珊瑚碓标出位置的需要,都要测绘出新的地图来。
这样,地图就要不断更新,就有更新的资料和新的依据了。
这资料可以给有关部门作参考或作依据。
可见,测绘者的责任是重大的。
4.5海洋测绘的不变量与可变量我国的国疆海洋辽阔,从海疆来说,我国疆域经纬度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的,这是不变量。
但从我国海疆内的海洋岛礁来说,珊瑚岛是最有生命力的,也会成长变大的,尽管时间比较长一点。
或者因火山、地震改变岛屿的生命力的,也是一个可变量。
所以,测绘工作永远不会停止。
另外,海底的动植物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海水的流向和流速,海洋的深浅,海上的暗礁,鱼群的分布,也要测绘的。
这给我国航运、渔业、国防提供重要的资料。
探测部门查到有什么,测绘部门就去测绘制图,确定其所在经纬度。
这就既分工,又合作。
当然,国家到海洋去考察,往往两队人马同时出测,免得浪费航船的动力资源。
海洋测绘时,对不同的海洋测量的点位精度要求不同,如表2所示:5结语由于测绘工作一直是各种工程的先行兵,因而测绘工作的成败,测绘成果的准确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为一项工程从立项到可行性研究再到初步设计直至最后的施工都离不开测绘的支持。
因此,测绘工作的效率、精度,以及反实地情况的准确度在工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决定着一项工程的未来,因而测绘工作者必须要对测绘工程中的不变量与变量要有一定的了解。
否则就无法面对高强度的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出合格的测绘产品。
参考文献:[1]马保军.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6):11~12.[2]周伟浩.工程测量中新测绘技术应用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3):15~16.[3]张晓明.测量学[J].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01):1~4.比例尺比例尺碎部点最大间距主要碎部点次要碎部点1:5005070151:100070100301:2000120200501:5000200300100表1最大视距与碎部点最大间距测量作业施测精度(m )点位精度(m )X (N )Y (E )H X (N )Y (E )H 控制点11110105试验网点110.310105重力基本点1010110105大地水准面--0.1--0.5平均海水面---500~10050~1000.1固定站浮标1010-1010-漂移浮标50~10050~100-50~10050~100-海底扩张0.10.10.1---冰盖运动1~51~5----探测救护打捞1~101~10-20~10020~100-地球物理测量10~10010~1005---钻探1~51~51~5---管线电缆铺设1~101~10----海道疏浚2~102~10----跟踪站---1010-表2几种典型海洋测量的点位精度要求地质勘测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促使父母本玉米植株健壮,尽量减少玉米纹枯病发生所需的环境条件。
(3)勿选择前作地为水稻纹枯病严重发病的田块进行玉米制种,也勿用纹枯病稻杆作玉米制种地的覆盖物。
(4)制种地在播种前要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
发病初期要及时摘除病叶,并把病叶烧掉或埋掉,然后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
3.2及时化学防治玉米纹枯病的防治主要是在预防基础上加强检查,一旦发现发病植株要立刻摘除病叶鞘烧毁,并及时喷洒下列的化学药品:①1%井冈霉素0.5kg 对水20kg ;②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③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④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⑤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⑥用7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⑦用退菌特75g 加水125kg 。
以上药剂选1~2种,轮流使用,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病部,保护叶鞘。
一般间隔7~10d 再用药防治1次,连喷2次,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4建议玉米纹枯病的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搞玉米制种除了要考虑到隔离问题外,还要从玉米纹枯病发生的环境条件及规律来考虑怎样防治。
所以选地要首选隔离条件好,通风透气好,给排水条件好的地方来制种,而且父母本的种植密度不宜过大,不要人为形成玉米纹枯病的发病条件,应尽量减少玉米纹枯病对玉米的危害。
参与文献:[1]唐海涛,等.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玉米科学,2004.12(1):93~96.[2]高立起,等.玉米纹枯病对种子产量及质量性状的影响.作物杂志,2004.(1):17~19.[3]吴大椿,等.玉米纹枯病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3):15~19.[4]杨世文,等.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测报技术探讨.病虫测报,1992.12(4):3~5.[5]赵茂俊,等.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玉米科学,2006.14(1):161~162.(上接第188页)184。